药剂学说课稿

药剂学说课稿
药剂学说课稿

药剂学说课

一、课程定位

《药剂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具工艺学性质。学习药剂学是药学生产、临床、经营管理服务等药学一线岗位的需要,是从事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制剂的生产制备流程,熟悉常用制剂的制备工艺;

2.掌握常用制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理论;

3.掌握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知识;

4. 掌握基本的调剂知识;

5.了解药剂学的分枝学科与新剂型等药剂学的发展前沿。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基本的调剂技能;

2.具备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技能;

3.具有常用医院制剂与常规制剂的制备能力;

4.具有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处方审核与处方调配能力。

(三)态度目标

1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意识;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药剂学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主要有四大部分:基本操作、基础知识、综合应用项目、拓展知识。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每一部分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四、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2.方法能力: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重要剂型的制备过程与技巧,为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与创新理念,更好的适应具体工作的需求。

3.社会能力:能较快较好的适应药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医药经济的发展贡献才智。

五、教材建设与使用

选用教材《药剂学》.孙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1.教材内容的选取

根据实际需要,编写补充讲义:处方与处方制度、灭菌法、粉碎、过筛、混合等。

2.教材内容的编排

对本教材中的内容按药学岗位实际需求进行分解,把基础部分定为必修内容;部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定为拓展部分,供教师选教、学生选学、自学所用。

3.配套资源的提供

4.教学参考书:

(1)《药剂学》,张志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药剂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药剂学》,张强,武凤兰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4)《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罗杰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现代药剂学》,平其能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6)《现代药物制剂技术》,邓树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药物剂型和给药体系》,Ansel HC.(江志强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8)《Sustained-Release Injectable Products》,Senior J, et al. CRC press, 2000;(9)《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药学类核心期刊

(10)网络资源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 OnLine、Springer link、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

(11)《药剂学》,王如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12)《药剂学基础》,陈明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13)《药剂学》,梁文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教学媒体

本教材无配套CAI课件,教师可借鉴高等医学院校已有相关课件自行制作。

六、教学方法

1.现场观摩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的使用目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述片剂制备时,教师将学生带到GMP模拟实训车间,将学生分成四组,分批进行现场讲解,通过面对设备进行每道工序操作示意,直观的教学使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操作注意事项、制备流程等很快地理解并掌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以具体制剂的制备项目引领实践教学,每个项目都是多个任务的结合体。每个应用项目由多个岗位的工作任务组成,每个项目都按规范的流程进行,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掌握药剂学基本操作技能。

3.案例引导教学

在药剂学的部分章节采用以案例分析为引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应用药剂学的基础理论和

基本知识,通过对成功企业的制剂工艺设计的理解、思考和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移。教师备选一些经典个案,帮助学生在药剂学学习中形成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如天津天士力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该药物采用的原料与传统的复方丹参片完全相同,但运用制剂新技术,改变剂型后使其疗效成倍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roblem Based Lecture,PBL)

教师的角色是初始问题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例如在讲解片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时,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种学习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PBL教学模式图见图1。

图1 PBL教学模式图

5.岗位角色扮演

高职药剂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一线的药学技术人员。在课程的实训项目的设置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完成该项目的一系列岗位,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技能的锻炼。

6.质疑式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找疑点、难点、关键点等方式,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通过反思质疑、讨论质疑、实验现象、结果质疑等方式,从为什么引导出怎么做,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手段

1.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本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启发式、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课一人一做课内外训练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

2.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物展示、观看影像、专题讲座、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方式。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根据实践性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现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设置职业情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教师尽量把专业课教学放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实施,营造一种职业氛围,使学生能更形象、具体地理解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

(2)素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柔和。①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②养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生产设备、原理、生产流程、实验操作步骤、制剂视频等做入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学生更易理解,解难效果很好,信息量更大,很受学生欢迎。

5.课外实验室开放,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的操作技能。

6. 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相长。

7.学生到医院、药厂、药店顶岗实习。

八、教学方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其次,大胆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动讲授式、讨论式、启发式、计划内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剂实际问题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例如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自学自讲、讨论药学热点事件等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主动性强,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此外,加强与科研单位、药厂、医院的合作,组织学生到本校药学综合实训中心、药厂、医院制剂室等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互印证的深刻印象。

通过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改革,本课程教学效果获得较高评价,学生们的综合应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教学活动建议

1.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为主,配以部分录像;适当安排少量学生自学内容。

2.教学中可采用课件、教具、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实训车间,使理论能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安排假期见习,强化专业概念。

十、学习评价建议

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课堂讨论、实验与实验报告的书写、小论文、平时课内小练习和理论考试和实验单列考核等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态度进行综合考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应及时给予鼓励。

[1144]《中药药剂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44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制备片剂时,处方中的贵重药材,如牛黄、麝香等,宜() .直接粉碎成细粉制粒 .直接粉碎成细粉,压片前加入 .包衣后加入到颗粒中 .与其他药材一起提取 2、药材用乙醇提取后适宜的浓缩方法是() .常压浓缩 .自然挥发 .薄膜浓缩 .减压浓缩 3、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片状后,直接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制粒方法被称为 .干法制粒 .高速搅拌制粒 .挤出制粒 .流化制粒 4、以下哪个物质不能用作滴丸的水溶性基质?() .硬脂酸聚烃氧(40)酯 .单硬脂酸甘油酯 .聚乙二醇4000 .泊洛沙姆188 5、饮片或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被称为() .丸剂 .片剂 .散剂 .颗粒剂 6、流化制粒可在一台设备内完成的操作,不包括:()

.提取 .制粒 .干燥 .包衣 7、提取时应尽可能的提取出药材中的那类成分?() . F. 无效成分 .组织结构物 .辅助成分 .有效成分 8、乳剂型基质的软膏剂制备,常采用:() .乳化法 .熔合法 .混合法 .研合法 9、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可用() .饮用水 .注射用水 .纯化水 .灭菌注射用水 10、在常温下粉碎困难的物料,如树脂、树胶、干浸膏等,适宜的粉碎方法是() .低温粉碎 .水飞法 .加液研磨 .罐蒸法 11、制备中药制剂时,为提取出药材中的生物碱类等成分,适宜的溶剂是() . 50%~70%的乙醇 .水 .正丁醇 .碱水 12、适合于提取中药材中的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是:() .水蒸气蒸馏法 .煎煮法

中药药剂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课程介绍】 介绍本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大约5分钟)【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及特点; 2.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药剂工作者的依据; 3.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疑难点和重点】 1.中药药剂学的中医药理论指导; 2.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包括三方面; 3.药剂学常用术语如剂型、制剂、药物等 【指定的参考文献】《药药剂学教与学参考书》卫生部协编教材2001第一版 【主要内容和教学过程】 1.讲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特点(约25分钟); 2.讲述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约25分钟) 3.解释药剂学常用术语(约20分钟) 【复习与思考题】(约5分钟) 1.药物剂型选择的原则包括哪三方面? 2.“五方便”的要求指什么? 3.药剂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4.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与其他标准有何不同?

【目的要求】 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中药房的类型与任务。 【疑难点和重点】处方的概念和种类; 1.审查处方的要点; 2.毒剧药的管理和并开药物。 【主要内容和教学过程】 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的特点。(约10分钟) 2.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介绍调剂室、制剂室、供应室等的工作任务与内容;讲述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约25分钟) 3.调剂用药的供应:介绍调剂用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贮存、调拨、供应的方法和步骤。(约15分钟) 4.配方的基本知识与要点:详述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约20分钟) 【课堂总结】(5分钟) 【复习与思考题】(5分钟) 1.简述处方概念和分类? 2.配方的要点包括哪些? 3.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是

药剂学说课稿

药剂学说课 一、课程定位 《药剂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具工艺学性质。学习药剂学是药学生产、临床、经营管理服务等药学一线岗位的需要,是从事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制剂的生产制备流程,熟悉常用制剂的制备工艺; 2.掌握常用制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理论; 3.掌握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知识; 4. 掌握基本的调剂知识; 5.了解药剂学的分枝学科与新剂型等药剂学的发展前沿。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基本的调剂技能; 2.具备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技能; 3.具有常用医院制剂与常规制剂的制备能力; 4.具有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处方审核与处方调配能力。 (三)态度目标 1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意识;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药剂学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主要有四大部分:基本操作、基础知识、综合应用项目、拓展知识。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每一部分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四、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2.方法能力: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重要剂型的制备过程与技巧,为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与创新理念,更好的适应具体工作的需求。 3.社会能力:能较快较好的适应药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医药经济的发展贡献才智。 五、教材建设与使用 选用教材《药剂学》.孙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1.教材内容的选取 根据实际需要,编写补充讲义:处方与处方制度、灭菌法、粉碎、过筛、混合等。 2.教材内容的编排 对本教材中的内容按药学岗位实际需求进行分解,把基础部分定为必修内容;部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定为拓展部分,供教师选教、学生选学、自学所用。 3.配套资源的提供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H213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 学分:4 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要坚持“古为今用”、

中药制剂学课件

中草药制剂学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制剂学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既继承传统中药制剂的方法,又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中药剂型、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药效学的科学。 制剂的中心内容是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使制剂的生产工艺合理,质量符合各项规定要求,疗效突出,毒副反应小,便于生产、服用、携带、运输、贮藏,病人欢迎,市场畅销,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的目的。总之,必须使制剂有效、安全、稳定。 2、中药与中草药概念的区别? 中药 是指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的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以及帮助诊断疾病的药物,这些药来源於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大都是古代“本草”书中记载的国产药材,也有少数是从国外输入的,如乳香、没药、马钱子、藏红花、犀角、胡椒、血竭等,因使用年久,故一并称为中药。 中草药 是指民间百姓就地采集用来防治疾病的原生药。它有一定的地区性,不像常用中药作为商品,在全国各地或国外销售使用。现在所说的草药,在古代的“本草”书已有记载,有的流传于民间,如夏枯草、蜀羊泉、金莲花等。随著运用草药防治疾病越来越多,数以千计的民间草药不断地被发掘、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所常用。这样就使中药和草药难以区分,所以把草药归属于中药的范畴,是符合中医药学发展的实际情况。 3、制剂

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制剂一般指某一个具体品种,如三金片、十滴水软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双黄连粉针剂等。制剂有时也可以是各种剂型、各具体制剂的总称。 1.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是药物各种应用形式的统称,如汤剂、散剂、颗粒剂、丸剂等等。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非处方药(OTC)指无需医生处方,消费者可按药品说明书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具有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正常用法和正常剂 4.中成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药物与药品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一般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大类。 药品是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4、剂型与制剂的依据? 任何药物供临床使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气雾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剂型是集体名词,一般是指制剂的类别,剂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品种,例如片剂中的元胡止痛片、注射剂中的止喘灵注射液、丸剂中的香砂六君子丸等叫做制剂。

中药药剂学课件(北京中医药大学) 1中药药剂学绪论

中药药剂学课件(北京中医药大学) 1中药药剂学绪论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 性质与术语;药物剂型与选择;药典与药品标准 第一节中药药剂学的概念 1、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制剂学–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 药剂学 调剂学–研究方剂调配、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学科 2、性质是联结医与药的纽带(桥梁学科) 动物 诊断 植物药基本处方制备 质量合理医预防 矿物理论设计工艺控制应用治疗 3、常用名词术语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 药品――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形式。(图示) 制剂――根据,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成药――大量生产、公开销售的药品(规格、用法用量、主治)。 处方药(Prescribed drugs,PD)凭执业医师处方调配、购买。 非处方药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s,OTC)- 26 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药理 论组方、制备、应用的成药。 配制理论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新设备 创制新制剂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效―高效;速效或长效

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选择适宜剂型的重要性 第二节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各分支学科: 工业药剂学( Industrial Pharmacy ) 研究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学科。 物理药剂学( physical Pharmacy ) 运用物理化学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药物制剂的处 方设计、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 缘学科。 生物药剂学( Biopharmaceutics )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机制与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学科。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应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经时过程量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剂学课件(北京中医药大学)13-外用膏剂

第十三章 外用膏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定义、特点与分类 1.定义 外用膏剂系指采用适宜的基质将药物制成专供外用的半 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剂型。 2.特点 易涂布或粘贴于皮肤、黏膜或创面,起保护创面、润滑 皮肤的局部治疗作用,以及通过透皮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 3.分类 按基质和形态分为两大类: 油脂性 乳剂型 水溶性 软膏剂(Ointments 糊剂 凝胶剂 涂膜剂(广义) 硬膏剂(plasers ) 橡胶硬膏 巴布膏剂 透皮贴剂 外用膏剂分类示意表 糊剂、凝胶剂、涂膜剂、眼用软膏

透皮贴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estem,TDS)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estem,TTS) 缓(控)释制剂 二.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 (一)经皮吸收机理1.皮肤构造 表皮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五层细胞)具屏障功能(脂溶性强、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易透过)真皮层:血管、神经、淋巴管、皮脂腺、毛囊(无屏障功能) 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血管、汗腺和疏松的结缔组织(同真皮)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过程 释放—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黏膜表面 穿透—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起局部治疗作用 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微循环,或与黏膜接触后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①完整的表皮:脂溶性药物以非解离型透过皮肤(角质层及其细胞间隙) ②毛囊、皮脂腺:药物通过毛囊壁和皮脂腺到达真皮和皮下组织 (脂溶性药物) ③汗腺:药物通过毛囊壁和皮脂腺到达真皮和皮下组织 (水分子和离子型药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皮肤因素: 正常皮肤 表皮层厚薄(性别、年龄)0.16~0.8mm ;毛孔多少 皮肤洁净程度(“酸罩”);湿度、温度 病变皮肤 病损程度(表皮屏障功能 ) 2.药物因素: 理化性质 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 T KCDA dt dQ 药物透皮速率dQ/dt 与药物皮肤/基质分配系数K 、溶于基质中的药物浓度C 、扩散系数 D 、给药面积A 成正比;与有效屏障厚度T 成反比 3.基质因素 基质作用―-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取决于药物在基质的分配系数大小 药物在基质中解离度愈大,愈 利于吸收 药物在角质层/基质的分配系数愈大,愈 利于吸收 基质类型— 两亲性利于吸收,加入表面活性剂利于释药和吸收;

中药药剂学课件(北京中医药大学)10-丸剂

第十章丸剂(Pills) 第一节概述 传统剂型成型(公元前168年《五十二病方》,仅次于酒、汤剂)种类多(水、蜜、糊、蜡、浓缩、滴丸) 应用广(内、外、妇、儿科、急、慢性用药),工艺简单 现状与前景 剂量:9g 3g;染菌:C O60 辐射; 质量标准:“神仙难辩丸散膏丹”含量测定,定性鉴别 六神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 一.定义、分类 蜜丸将药物细粉用蜂蜜 水丸水(酒、醋等) 糊丸米(面等)糊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蜡丸蜂蜡 浓缩丸(药物提取物)适宜辅料 滴丸药物提取物基质(滴制法) 微丸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 按制法分类 1.塑制丸蜜丸、糊丸、蜡丸和部分浓缩丸(南方汤圆制法)2.泛制丸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如北方元宵制法)3.滴制丸滴丸 二、特点 崩解缓慢,作用持久(丸者缓也------ 滴丸者急也)

减弱毒性,减少副作用(如糊、蜡丸:小金丹、人丹、西黄丸) 掩盖不良嗅味;容纳固体、半固体和液体。 第二节水丸 药物细粉+赋形剂(水、酒、醋、药汁等)泛制法制成丸剂. 一.水丸的赋形剂 1.水本身无粘性,能润湿药粉,启发粘性 2.酒湿润药粉兼引药上行、活血通络、降低药物寒性作用 3.醋米醋(3~5%醋酸)散瘀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4.药汁 纤维素类(大腹皮、丝瓜络) 质地坚硬(磁石、自然铜) 树脂类(阿魏、乳香、没药) (1)不宜制粉浸膏(儿茶、芦荟) 糖类(大枣、熟地) 胶质(阿胶、鳖甲胶) 可溶性盐类(芒硝、青盐) (2)药汁如胆汁(梅花点舌丸)、竹沥汁(竹沥化痰丸) (3)鲜药大葱、生姜,捣取其汁 二.制备工艺 原料药准备-起模(母)-成型-盖面-干燥(选丸)-包衣-打光药匾(手工);糖衣罐(机械) (一) 起模 起模的目的:泛丸成型的基础,关系丸粒的园整度、粒度差和数目

《中药药剂学》课程“乳剂”的说课设计

中国西部科技 2014年1月第13卷第1期总第294期 91 《中药药剂学》课程“乳剂”的说课设计 黄海英贾永艳卢萍韩德恩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摘 要:说课是探究教学规律、提高备课能力和讲课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乳剂是中药药剂学液体剂型中应用广泛的剂型之一,为提高该章节的授课效果,笔者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达到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调动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药剂学;乳剂;说课设计 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4.01.041 说课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学科相应的教学规律,针对所讲的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向教学同仁系统阐明个人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构想,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探究教学规律、提高备课能力和讲课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1]。说课者先要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从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思想中去寻找依据,以理服人。教师可以凭借这些场景,充分展示自己在全面实施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潜能。通过说课,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目前课程说课已经成为推动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动力[2]。 《中药药剂学》课程乳剂的说课设计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和说学生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等内容,教师认识所讲授章节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现对《中药药剂学》课程乳剂的说课介绍如下。 1 说教材 1.1 说大纲 乳剂是《中药药剂学》重要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章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乳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评价、制备方法;熟悉乳化剂的含义,常用乳化剂的种类与选用,乳剂形成的机制;熟悉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1.2 教材选用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旨在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选用江西中医学院杨明教授主编的《中药药剂学》第9版,其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说教学方法 2.1 问题式导课法 前期教学中已就液体药剂、表面活性剂的特点进行讲授,学生对于液体药剂的优缺点有充分的认识,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性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提问、图片等方式引出乳剂。如,液体制剂的优点是什么?按分散系统如何进行分类?其中属于非均相体系的有什么剂型?等问题导出新课——乳剂;由实例图片,动画视频引出诸多不同类型的乳剂制备相关的问题,由此展开教学。2.2 课件演示,比较学习 教师可综合利用多媒体动画、情景设置、PBL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行乳剂的教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查阅文献、自学、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代表性乳剂实验“鱼肝油乳剂的制备”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乳化剂的选用,干胶法制备初乳的相关工艺流程。教师进行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将乳匀机的使用方法、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法进行思考。 2.3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能达到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综合培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剂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学习精神。学生通过本章节的理论课、实验课学习,掌握乳剂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质量评价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说学法 3.1 以液体制剂的特点为主线,系统学习 中药药剂学涉及学科较多,内容繁杂,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液体制剂章节,牵涉的制剂种类有许多种,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液体制剂的特点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根据其中分散系统分类,将溶液剂、胶体、乳剂、混悬剂的特点加以比较归类,使学生在学习乳剂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新知识。 3.2 典型实例分析,强化学习 通过典型制剂处方分析、制备工艺设计、实验操作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鱼肝油乳剂的制备为例,通过分析其处方组成让学生对于处方中乳化剂阿拉伯胶和西黄芪胶的性质有所了解,并对处方中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有更深

中药药剂学课件(北京中医药大学)14-栓剂

第十四章栓剂(Suppository) 第一节概述 一、栓剂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药材提取物或药粉+ 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固体制剂。 常温――固体,纳入人体腔道,体温时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栓剂的作用特点 1.比口服吸收干扰因素(胃肠道pH 或酶的破坏)少。 2.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如雷公藤双层栓。 3. 减少药物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4. 既能发挥局部作用,又能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小儿解热栓。 5. 便于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的患者使用。 栓剂的不足之处:使用不如口服方便。 局部治疗作用: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止痒等。 全身治疗作用:通过吸收入血发挥镇痛、镇静、兴奋、扩张支气管和血管等。 直肠给药发挥全身作用的途径: ①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由肝胆进入大循环; ②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直接入大循环。 通过直肠吸收的药物50%~70% 可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药物吸收量与栓剂纳入肛门的位置有关:位距肛门6 cm处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有首过作用。纳入肛门2 cm处,可避免或减少肝脏的首过作用。 (三)种类 1.按作用部位分类 1)肛门栓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 2)阴道栓球形、卵形、圆锥形、鸭嘴形等。 (a) 肛门栓外形(b) 阴道栓外形 2.按制备工艺或释药特点分类 1)双层栓内外层或上下层含不同药物的栓剂。

药物呈不同的释放速度 (水溶性基质或脂溶性基质) 上半部为空白基质上半部为空白基质+药物 阻止药物向上扩散下半部为空白基质+药物减少药物经直肠上静脉的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或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举例:双氯酚酸双层栓 前端空白层基质PEG4000- PEG400-甘油-水(2∶3∶1∶1)熔点42℃; 后端含药层基质PEG4000- PEG400-甘油-水(2∶2∶4∶1)熔点38℃。 2)中空栓(hollow type Suppository, HTS) a. 中空部分填充各种不同的固体或液体药物,溶出速度比普通栓快。 b. 通过对栓壳的调整制成各种控释中空栓剂。 (a)中空栓剂(b)控释型中空栓剂 内外双层栓剂由内外两层组成,其中含有不同的药物。 外层首先熔融,释放出药物,然后内层熔融,给药后,可先后发挥两种药物的作用。 举例:胰岛素中空栓 内层:胰岛素甘油β-环糊精聚乙二醇CMC-Na 氮酮 制成100ml,0.4ml/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