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空间布局而闻名于世。
在苏州园林中,有着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每个园林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风格和空间分析进行探讨。
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主要分为“山水”、“平泽”和“花园”三个大的方向。
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以下将对每个流派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山水”流派,这是苏州园林中比较典型且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
它通过营造山水环境,以假山、水景和植物等元素为主,打造出韵味深厚的景观。
在空间布局上,山水园林常常利用建筑、假山和水体的组合来创造层次感和景深感。
例如,拙政园中的“曲桥”和“春晓堂”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感。
其次是“平泽”流派,这一流派主要注重平面布局和地面景观的设计。
相对于山水园林而言,“平泽”园林更注重平面美和空间结构的体现。
例如,留园中的“带亭”和“乌篷舟”就是运用了平泽园林的设计理念,使园中的空间布局有序、纵横相连,并通过建筑和植物的布置,营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氛围。
最后是“花园”流派,这是苏州园林中相对较小且专注花卉的一种流派。
花园在空间设计上更加集中精致,注重花卉的选择和布置,以及配套的建筑和景观的组合,使整个园林呈现出鲜花盛开的景象。
例如,狮子林中的“花园”,就选用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并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势和水体的点缀,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浪漫气息的花海。
通过对苏州园林不同流派的风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景园林在设计上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建筑、水体、植物等,并通过布局、材料和景观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同时,苏州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变化和层次感的体现,通过引导视线和营造氛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静谧与美好。
总的来说,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风格多种多样,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视觉上,通过充满变化和层次感的空间布局,使人们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从心灵上,通过自然元素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
浅评苏州网师园

浅评苏州网师园【摘要】通过学习园林艺术的课程,我了解了很多中外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与西方园林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
本文以苏州网师园为例,从名称、历史沿革、造园手法和主要建筑和景观入手,分析网师园建筑特色。
【关键字】网师园造园手法殿春簃引静园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深深的影响,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
在此我将谈一谈苏州著名网师园的独特造园工艺。
1 网师园名称的由来以及历史沿革初读网师园这个名字不觉让人好奇,一个中国江南园林的名称不应该是具有明媚秀丽,淡雅朴素之气吗?那么网师园名称到底有何来由呢?另外这园子的主人是谁呢?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
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
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
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
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
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
网师园

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和意境研究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其造园理论基于以儒道佛思想为中心的多元文化。
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对造园者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与造园术相互影响, 相互滲透, 成就了中国园林极高的艺术境界。
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其中面积最小、布局最精巧的一座,以少胜多是其最大的特色,协调性极好的空间布局,杰出的造景艺术,成功的植物配置,使得网师园成为了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隐匿于苏州老城区狭窄的街巷中,园林面积十分有限,但其风采并未因面积小而有所减损。
试从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丰富层次,三个角度具体探讨网师园的空间营造手法,学习网师园在园林空间组织处理时用到的三种手法,利用有限空间既满足生活、起居、休闲的功能,又创造丰富的景观。
而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试从因诗成景,以画入园,触景生情三个方面探讨网师园深远的意境、精致的构筑、高雅的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网师园映射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法和意境。
关键词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意境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artisticconception of Nets Garden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by the people, Wan day",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theor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s the center of multicultural. The "heaven", "imitate the nature" concept of the garden produced a profound influenc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arden development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poetry, painting and other arts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penetrati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garden high artistic realm. The four famous gardens in Suzhou, the nets garden is among the smallest and layout of the most delicate a, outnumbered is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excellent coordination, outstanding art of landscaping, plant configuration, making the nets garden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Suzhou gardens was ve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The master of nets garden, hiding in the old city of Suzhou narrow streets, garden area is very limited, but their presence did not because the area is small and derogation. From desire Yang Xianyi,woodcarvings, rich layers, three aspects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nets garden space construction skills, learning the nets garden in dealing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arden space use of the three methods, limited space is used both to meet the living, living, leisure function and create rich landscape. And the master of nets garden is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residence garden in Suzhou and medium-sized classical landscape, from poems, of the scene, garden as painting, Chu jingshengqing of master of nets garden far-reaching artistic conception, exquisite build, elegant art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can be said to create Chinese nets garden mapping techniqu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lassical gardens.Keywords Net Garden;Space construction technique;A rtistic conception目录1. 引言 (1)2. 网师园概况 (1)2.1 构建历史 (1)2.2 整体布局 (1)3. 空间营造手法 (2)3.1 欲扬先抑 (2)3.2 以小见大 (3)3.3 丰富层次 (4)4. 意境营造手法 (4)4.1 因诗成景 (4)4.2 以画入园 (5)4.3 触景生情 (5)结论 (5)参考文献......................................................................................................................................... . 61.引言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点浅析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点浅析作者:居春莹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对苏州园林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这五处古典园林特点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及建筑构件、道路、叠石理水、花木等对空间的划分,探讨了苏州园林中的优秀之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布局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主要着眼于自然美,且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小中见大,据地为池,叠石为山,在有限的环境下创造出优美的自然山水意境,增加空间趣味性。
2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形式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常常赋予园林建筑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力求自然美,在环境的选择上非常重视。
建筑在很多场合虽然占很大的比重,并经常用作围隔空间的主要手段,但毕竟只是形成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其他山石、水池、花木等自然物对于园林景观的形成起的作用有时可能大大超过建筑。
因此对于园林来讲,是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等巧妙融洽地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建筑的美与自然之美浑然地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
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包括内向与外向这两个对立的倾向,而苏州园林的布局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多样。
根据场地规模的不同,地形、环境、观景需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古典园林有的采用内向布局形式,有的采用外向布局形式,有的两者都有采用。
苏州沧浪亭就采用了内外向布局都有的两种空间布局方式。
它三面环水,并一侧大胆地借用了外景,将园内园外景色融为一体,也由于宽阔的水面,使人感觉沧浪亭园子的空间更大了。
空间的布局划分不同,不仅让身处园内的人有不同的感官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园林地理位置或者客观环境等因素上的缺陷与不足。
如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将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相连接,当人由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会由于两个空间大小的对比,使得大空间显得更加大。
漫步苏州园林领略江南园林艺术

漫步苏州园林领略江南园林艺术漫步苏州园林领略江南园林艺术苏州,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以其精致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组合,更是一种千年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糅合。
让我们漫步苏州园林,领略江南园林艺术的魅力。
一、拙政园——水墨画中的江南园林拙政园,一个曾经作为官员宅第的园林,如今已成为苏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园内的建筑、层次、布局都和园主的个性特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
拙政园古朴典雅,恰如一幅水墨画展现在人们眼前。
流水环绕,假山重叠,树木繁茂,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
这座园林曾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
二、留园——诗歌中的江南园林留园,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园林,被称为“东方花园”。
这是一座汇聚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作。
园内不仅有湖泊和建筑,还有更多精心布置的盆景和花卉。
留园以其浪漫的意境而闻名,就像一首美丽的诗歌,在阳光下绽放着属于江南的芬芳。
三、网师园——景观中的江南园林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却以其精细的景观设计而闻名。
园内有精雕细琢的假山、错落有致的石桥和倒映在水中的亭阁。
这座园林给人一种精致而又雅致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江南园林的迷宫。
四、退思园——意境中的江南园林退思园,一个与众不同的园林,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园内有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雕刻,给人一种悠远而深远的感觉。
而园林的布局则展示了传统中国建筑风格和思想的独特之处,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与心灵安宁的愉悦。
五、沧浪亭——宴会中的江南园林沧浪亭是苏州最早建成的宴会园林,也是苏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园林。
亭内珍藏着各种名贵的文物和古代文化。
夜晚,沧浪亭仿佛变成了一个天空的玩具店,彩色的灯光和绚丽的烟花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氛围。
这座园林给人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拙政园的古朴典雅、留园的诗意浪漫还是网师园的精致雅致,每一座江南园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们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奇迹的卓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江南人文艺术的精髓。
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网师园造园手法与空间营造分析刘香梅(陕西丰宇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以苏州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网师园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园方法及空间营造手法进行研究,同时,阐述了一座饶有情趣、恰当布局之建筑、林木配置别致的庭院,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师园;造园手法;空间营造1网师园概况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代表,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却举世闻名,其以主景区为核心,结合功能空间组织协调,结合大大小小的幽奥或半幽奥空间。
空间组织上,让主次空间关系更明确,主从地位更突显,为此,网师园虽然面积不大,却给人以流连忘返之趣。
网师园内建筑较多,建筑密度高达30%,建筑为人工手迹,过多的人工雕琢极有可能影响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趣。
但网师园却布置考究得当,让人虽置身于山池之内,却无局促的建筑空间之感,反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山水之境。
2网师园主题与意境分析2.1网师园主题我国古典园林与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景致之外更富有深意。
古典园林可谓是古代道德观、人生观、哲学观的具体表现,而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盛行,对园林景观设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一部分古代文人不会毫无辩证地依附于传统学派中,而是在思考其人生哲学的同时寄情山水,追求平心静气,享受归隐之乐。
我国古典文人园中,运用最多、特点鲜明的主题非“隐逸”不可。
网师园曾经的主人是史正志,担任吏部侍郎的他将该园命名为“渔隐”,直至乾隆年间此园归属于宋宗元,才被改名为“网师园”,从其命名的变化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境上,饱含隐居自晦之志。
2.2网师园意境分析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意”译为意象,“境”译为景象,前者出于心融于实,后者出于实而寄于心。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向与诗词歌赋都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网师园带有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属性,以彩霞池为中心,结合石、木、建筑巧妙布置,通过对中部景区水体营造的艺术手法,采用“空透”的叠岸砌体,很好地展示了“水本无形,因岸成之”的氛围。
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

木结构建筑欣赏学号:20140555xxx姓名:莫纪灿班级:14级园林3班指导老师:陈太安苏州网师园园林布局与建筑赏析一、沿革概况网师园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其前身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鱼隐”,后荒废。
今园中尚存的八百年树龄古柏,池南又有“盘涧”二字石刻,传是宋时旧物。
而今园中布局样貌的相关营造,则是从清中期开始的。
乾隆年间,官至光禄少钦的宋宗元在此地建构别业,取旧时鱼隐之意,又去园北王思巷的谐音,取名此园为“网师园”,宋宗元去世后,家世落败,网师园也衰落了。
乾隆五十九年,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在旧园的基础上加以整治,成为苏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仍以网师园为名,俗称“瞿园”。
园中有八景,除主堂“梅花铁石山房”外均存留至今。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此园幸存。
光绪二年,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东邻而改园名为“苏邻园”,后有名“蘧园”以同“瞿园”谐音,李鸿裔对此园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试讲原先东部水面及周围建筑(如主堂“梅花铁石山房”等)毁去,代之以新盖的一片三进院落高楼豪宅:此外水门亦封,西侧水面改为庭院。
之前园中水面为东西长向,经此变动,池面大卫缩减。
此后网师园虽又屡屡移主,而园林主景基本没变。
今天的网师园呈东宅西园格局,共约九亩,其中园林部分约五亩。
见图1二、布局与建筑赏析1、主池景区网师园以主池一区为主要园景,水景为主,表达网师、鱼隐的主题。
“彩霞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
池中不种植莲花,而是倒映天光湖色、廊屋树影,是园景空间呈出空阔。
黄石池岸,多呈滩、矶曲折。
廊屋树石以水面为核心而进退环绕。
现在的主池景区,因为旧时的“梅花铁石山房”主堂不存,没有了其他园林中常见的明确主景序列;又以区域小而亭榭多,旷池之上的视线可错而通达,从而造成各个角度方向的各种自由丰富的赏景点和画面。
因旧时临水主堂的缺失,今日池东北方的“看松读画轩”成为香水主要的厅堂,但不临水,屋与水之间有黄石牡丹花坛,并有松柏苍翠劲秀,略成疏朗山林;其前又有石矶贴水、曲桥跨湾,可近赏水面。
网师园的造园艺术

网师园的造园艺术第一篇:网师园的造园艺术论网师园造园艺术摘要:中国清代园林在继承了唐宋园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造园艺术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而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苏州、湖州、扬州、杭州为中心,岭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宅园的水平为最高,数量最多。
江南叠石多,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花卉品种也就繁多,另外,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
江南的叠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作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砌筑作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
江南园林的观赏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
在院角、廊侧、墙边的小空间内散植花木配以峰石,构成小景画面,使人顾盼于不经意之间,尤为精彩。
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其中网师园是江南极具代表性的文人园林,我们通过对网师园的深入了解来进一步更好地理解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关键词:网师园;私家园林;古典园林网师园在城东南阔家头巷内,原为宋代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
清代乾隆年间,宋宗元买下其地,重行擘划布置,称为网师园。
“网师”者,“渔翁”之义也。
据钱大昕乾隆六十年(1795年)《阿师园记》载,园旁弄堂旧称王四巷,宋宗元取“王四”谐音“网师”为名,既便于众口,又寓“渔隐”之义。
网师园地处城东南,当时当地水网交叉,主园内又以水景为主,所有建筑都围水贴水而建,“渔隐”之义是十分贴切的。
网师园与苏舜钦所建的沧浪亭相隔不远,故有人称网师园为“苏邻小筑”,也有人因其园在沧浪亭之东,又称“苏东邻”。
然而,它们毕竟无法替代“网师”之名,传至今日,人们但知有网师而不知有“苏邻小筑”等名了。
[1]网师园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东部的住宅部分占地0.2公顷,大致依序列依次为门厅、正厅、楼厅,其后有五峰书屋和梯云室等精巧玲珑的小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放其彩的造园艺术——以网师园和艺圃的比较谈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The different wonderful art of Suzhou Gardens ——Investigat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uzhou Garden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WangshiGarden and Yipu Garden夏倩XIA Qian【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独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文章从网师园和艺圃造园的各个方面的比较入手.阐述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方法。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空间组织,网师园,艺圃【Abstract】China’s Suzhou gard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wonderful work,it has number of public gardens with elaborately unique layout,pointing carriage,the variety of scenery attracts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The actical described the method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uzhou garden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gardening art of Wangshi Garden and Yipu Garden. 【Keywords】Suzhou Gardens; gardening art; spatial organization; Wangshi Garden; Yipu Garden1 前言作为现存苏州园林中中小型园林的典范佳例,网师园和艺圃在平面布局上均以池水为中心并将园内建筑集中区与园林游憩区划分开来,而以内聚型的水池为主要景区。
虽然两园的池水平面形态与尺度几近相同,理水方式、沿水布局也多有相似,但其中不同的空间组织与细部处理也着实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受。
通过对两园的比较分析,尤以水景区空间布局与细部处理为主,可窥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之一斑,并深刻体会造园艺术手法的用意与效果。
2 总体空间组织网师园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高宇敞,内部装饰十分雅洁,外部砖雕极其细腻。
中部为主园景区,以池为中心,池水明净,犹如大块明镜;西部为内园区,建有小型庭院,精巧、古雅。
而艺圃以一泓池水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则因阜叠石为山。
池的东西两岸以疏朗的亭廊树石作南北之间的过渡和陪衬。
两园都因为中央水景而倍增活力,天光山色、亭阁花木的倒影清晰地从中映现出来,形成了虚实对比的美景(见图1)。
谈中国园林,离不开其规划布局和空间组织,中国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问题。
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成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园林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园林的规划布局。
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
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一位入园者有种期待和新奇的感觉。
刘敦桢先生早有总结“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等其他水景,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
”尤其在组织园景方面,“明净的水面形成园中广阔的空间,能够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再与幽曲的庭院和小景区形成疏与密、开朗和封闭的对比,为山林、房屋展开了分外优美的景面,而池山石、亭榭、桥梁、花木的倒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都能为园景增添生气。
因此环绕水池布置景点和观赏点,久已成为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
”虽然整体布局相似,但网师园与艺圃在水池周围建筑体量与密度、驳岸材质等细节上处理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3 建筑空间组织细数游鱼,有亭中带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精到地点出网师园中水边建筑的功能与形态之多。
的确,网师园中各类型建筑纷繁复杂,亭廊轩榭临水而建,但却布置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合理,使得游览中有变换丰富的空间体验。
概括来看,水边建筑运用了如下处理手法:⑴临水小体量建筑如濯缨水阁、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矶上,亲水尺度,并衬托出水面宽阔。
⑵稍大体量建筑的退后与水面相隔,如小山丛桂轩北侧“云冈”假山阻挡轩中望向水面的视线,既满足功能又引入假山这一造景要素,使水面四周景色又添一个层次。
此外二层建筑与一层建筑相称,前景与背景关系拉远空间,使立面层次丰富分明,整个景区精致而富于变化。
⑶大体量建筑的粉墙前衬以灵巧的亭或廊、孤植或丛植的花木,既限定出静态的观景点又把对比的艺术手法运用至极,虚实之间,粉墙黛瓦,园林意味足矣。
而艺圃中临水建筑均取低矮建筑形式与水面贴近.直接临水,与园林相融。
以花木衬托,成为主体建筑延伸至水的可观景点,同时也是欣赏对景的最佳观赏点。
水榭与两侧附房形成水池的北岸线,岸线平直开阔,干净利落,但过长的直线略显单调与突兀。
与池南自然式园林形成对景,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东侧建筑粉墙、砖墙与绿色植物形成白、红、绿三个层次,色彩对比拉大层次分明。
整个主景区框架分明,较网师园的细致精巧更显粗犷质朴(见图2)。
园林中各种建筑形体如何与山水相结合,融为一体,是一个颇为讲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自然风景园林特色的形成。
苏州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
苏州园林内建筑上的部件,名目繁多,仪态万千。
建筑物的布置和设计都体现出别具匠心,大到门窗的朝向,小到门窗的雕花都是相当细致的。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多数是设计者幻想出一幅幅美丽的园林景象,然后把景象逐一做出来,最后并到一起。
4 堆山叠石的空间处理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
所以有人认为山石应与建筑,水,花木并列,共同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两园水岸边都置有假山。
网师园以其黄石假山“云冈”著名,而艺圃则用“湖石叠造石壁”,用无洞的灰。
网师园和艺圃中的假山都属较成功的案例,艺圃中假山沿山而上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而网师园中云冈则有其空间限定与功能的双重意义。
两园皆运用石径、池水与绝壁三者结合相互衬托的手法,此手法也见于环秀山庄等处,是明、清间苏州园林常用的叠山理水方式。
5 理水的空间处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
理水根据字面理解就是整理、梳理之意。
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
理水的意境和手法,多源于自然的水体。
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之中汲取灵感,效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园林本是自然山水的缩影,也是造园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情。
石,代表阳刚,水象征深远,阴柔。
网师园池南及池西北石岸,在临水处架石为若干凹穴,使水面延伸于穴内,形同水口,望之幽邃深黝,有水源不尽之意;而整个石岸高低起伏,有的低于路面,挑出水面之上;有的高突而起,可供坐息。
沿池布石是为了防止池岸崩塌和便于人们临池游赏,但处理时还必须与艺术效果统一。
掌握尺寸纹理和形状的特点,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出入、起伏的形状,并适当间以泥土,便于种植花木(见图3)。
艺圃的水岸石矶更显宽阔,适宜停留,石岸与曲桥、弧桥相接,曲折婉转间建立与水面不同的空间联系。
西南角过月洞门浴鸥院内凿以小池与大池相通,在驳岸处理上尤见特色。
小池四周用太湖石驳砌,并有若干水口,池西用石卧砌,以与小庭院相协调,池东驳岸用石多竖叠,再配以若干峰石,与紧贴东墙沿壁而筑的峰石和土山一气呵成,由于与隔墙山林相呼应,始获临山而筑之感,而山林之气毕露。
查阅文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小池”的营造有“阶前石畔凿以小池,必须湖石四周,泉清可见底。
中畜朱鱼、翠藻,游泳可玩。
”而欲鸥池的处理简直为据其文而施工的实例了(见图4)。
纵观两园中央水景区的空间组织,网师园大多建筑布局精致考究,立面形式层次丰富而尽显雅致,与艺圃大虚大实的粗犷对比,疏密有致的游路配以园林花木亦张扬着质朴的情趣。
综观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动之分。
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
一般中小园林采用这种理水方法。
特点是: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
采取这种格局形式可使空间具有开朗、宽阔之感。
如苏州畅园、鹤园、网师园、艺圃等。
由于水池和建筑之间留有或多或少的空间,见山花木,假山掩映,水面倒影依依,加大了空间的视觉、听觉范围,使空间更富有自然情趣。
6 结语以自然山水为景境创作主体的中国古典园之所以能达到“咫尺山林”的高度艺术境界,就是它能使人从局部的有限景境中,获得整体的无限自然景象的意境和趣味。
不论景境的创作运用什么手法,都离不开“空间”,都必须以特定的空间意匠为前提。
空间无尽,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思想的核心。
要在空间视觉上使人感到“无尽”,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引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在网师园和艺圃中均有所体现,并以水面为中心,通过静观形成系列观赏点,动观形成视觉通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
而建筑形态与体量的组织、驳岸形式的处理、植物的配置又共同决定了空间的性质:网师园的精致丰润清新雅致,与艺圃简练开朗质朴自然的风格各放其彩。
【参考文献】[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陈从周.说园[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3]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作者简介】夏倩(1987),女,辽宁大连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