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课件《植树的牧羊人》ppt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件(1)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
运用细节描写,向我们侧
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 面展示了牧羊人生活得井井有条,
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 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 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 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
与荒原的无序和混乱形成鲜明的 对照,“一点一点”“干干净净” 等叠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他
教学
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最后相见: 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不为名利 敢于奉献 坚强乐观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时间顺序 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教学 目标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我”作为一个见证人,这样就增强了 故事的真实感。
运用动作描写详
细地展示了牧羊人挑橡 子的场景,“拿、倒、 挑、数、捡”等词的使 用,让我们看到了他是
一个认真仔细、不爱 言谈的人。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 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 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 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 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 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 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 子都种了下去。
运用动作描写,
生动刻画了他种树时的 举动,同时,并不在意 土地的归属的行为,让
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不 为名利,敢于奉献的
人。
教学目 标
小组讨论 1.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和 效果?文章的首尾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不能删去。荒漠的毫无生机与后文荒漠 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植树老人 的伟大和崇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幻灯片40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幻灯片40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谁历经千辛万苦在炎热的沙漠播下希望 的种子,是谁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毅力使沙漠成 为绿洲,是谁又让干涸的泉眼涌出了神秘的泉 水,是谁踏遍的地方都会再一次布满生机?是 他,创造出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奇迹,没错,他 就是——艾力泽·布菲。
妻儿离逝,生活的希望依在;孤独生命磨
炼出坚韧毅力。辛勤的汗水汇成清澈的溪流, 坚定的信念聚成蓬勃的绿洲,坚韧不拔,无私 奉献,他是真正的“绿洲使者”。他让大家明 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他就是艾力泽·布菲!
卷[juàn] 1.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画~。 2.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帙浩繁 3.考试用的纸:试~。 4.机关里分类汇存的文件:~宗。 卷[juǎn] 1.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尺。~帘子。 2.裹挟带动:席~,~入。 3.弯转裹成筒形的东西:烟~儿。 挨[āi] 1.依次,顺次:~家~户。 2.靠近:肩~着肩。 挨[ái] 遭受:~打。~骂。
贫瘠的土地,似被世间遗弃,他却只身前 往。一望无际的沙漠面前,他低微到尘埃。一 个人,一双手,一份坚定,造就了一片绿洲, 创造了一切皆有可能的神话。他是沙漠中流淌 的一股清泉,所到之处,遍布生命。向他致 敬!
一个孤独的农夫,一双无私的大手,一次 次精细的选子,一回回辛苦的播种。数十年如 一日,让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田园。他,艰 辛劳动,诠释无私的真义;呕心沥血,证明坚 持的真理。他,感动苍天,也感动你我他,他 就是艾力泽·布菲。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1)
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用 (时间)年时间,在 (地点) 种树,最 终 (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明确种树之事
TREE FARMER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用35年时 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 卑斯山地,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 沃土的故事。
三,种树之变
TREE FARMER
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 讨论概括“种树之变”
种树之义
TREE FARMER
“种树书记”——扬善洲
杨善洲,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 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 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最 后将林场捐赠给国家。“他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志在造福百姓;他老骥(jì)伏枥( lì),意气 风发,心向未来。”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洛
一,释题
TREE FARMER
在西方,牧羊人,作为象征,常 和“牧羊”一起被用来形容神和其所 为,在《圣经》中,牧羊人特指心灵 导师。
二,默读课文,勾画圈点,复述种树 T R E E 之事 F A R M E R
默读提示:不出声, 不动唇 , 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 完全文
例如:土地变化了,从荒地变成沃土
四,心境之变
TREE FARMER
11段: 牧羊人的妻儿都去世了, 他选择一个人生活,在这荒凉之 地,与羊群和狗为伴……
内心:痛苦 无奈 绝望 悲痛·······
心境之变 TREE FARMER 7段: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 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 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 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就不再 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 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 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 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4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4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段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 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第15段
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第6段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 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第17段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
的连锁反应,是我见 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一 想真正了解一个 人,要长期观察 他所做的事。如 果他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还给 这世界留下了许 多,那就可以肯 定地说,这是一 个难得的好人。
认识 一个小人物 感受一份大情怀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课文原来的题目为《种 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据介绍,这篇短篇小说原是让·乔 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 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 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虚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 的,但主人公的精神却鼓舞) 戳(chuō) 慷慨(kāng kǎi)
帐篷(zhàng peng ) 废墟 (xū) 坍塌(tān tā) 呼啸(xiào)
滚烫(gǔn ) 张扬
溜达 (liū da) 琢磨 (zuó mo)
微薄(bó)
酬劳(chóu) 硬朗 ( lǎnlgǎn)g 水渠 (qú)lǎng
时间 事件
1913年 初遇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 羊、选种、种树 还是一片荒地
一战后 的五年 (1919
年)
再见牧羊人
改为养蜂,继续种 树,而且种的树品 种逐渐增多。
流水淙淙, 绿树成荫。
1945年 最后一次相见
他 种 树 的 初 衷 仍 已经变得勃勃生 然 没 有 动 摇 , 继 机,环境优美。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 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 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 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种树的原因: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组议:

(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有序发言,积极参与,认真做好记录)
1.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选择一处作具 体分析。(2分钟)
2.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故事。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钟)
3.组长收集并讨论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3分钟)
“我提问、我回答、 我表述、我补充、我质疑”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 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牧羊人的情况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 树,性格:_自__信__平__和__ 初遇牧羊人
高原的情况

山:__光__秃__秃_____ 村庄房屋:_倒__塌__、__废__墟___ 水:
空气:__飘__着__香__气___
土地:生__机__勃__勃__、__一__片__沃__土___
最后一次相见
八十七岁;住在自己凭一己之 力建成的乡间。
村庄:__重__建__起__来__ 居民:_健__康__热__闹__、___青__春__活__力___
总体感受:生机勃勃
突出强调了牧羊人的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意志坚定。
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的好处: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我”发现 了牧羊人,是因为“我”对牧羊人充满好奇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②增加真实性:“我” 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 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③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 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件(共7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件(共79张PPT)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 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 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 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 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知识备查
小说基本常识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精读细研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 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 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之猛,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这么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的环境,有什么 作用?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 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 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 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 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 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 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其次要仔细阅读插叙的有关内容,分析出其作用; 最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插叙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8张PPT)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8张PPT)

要求:
1、用序号标出段落; 2、积累词语;
3、用双横线标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4、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 5、用波浪线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
3、记叙顺序
——时间
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20年 1945年6月
三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 再见
独居、50多岁,牧羊、 种橡树,沉默寡言、 充满自信
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 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 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
这部作品在1987年 被著名的加拿大动 画大师弗烈德瑞克 制作成一部动画片,
并荣获第六十届 (1988)奥斯卡最佳
动画短片奖。
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事件 + 人物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合作探究: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词句, 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从 ,看出牧羊人
是一个
的人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
功在千秋

十 无私
坚持


奇迹
单 寂 寞
沉 静
细 心




万 余 人 幸 福 快 乐 高 原 定 居
合作探究:
6、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
荒原、 光秃秃的山、 狂风怒吼、 没有泉水
身体硬朗、不再牧羊、 养蜂,种树、沉默寡言
树木成林、 茂盛挺拔、 有了溪水
最后 相见
已经87岁了
生机勃勃、一片沃土、 冒出泉水、重建新村、 居民幸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0张ppt)-1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0张ppt)-1

guǎ
沉默寡言
山毛榉( jǔ ) 滚烫( tànɡ ) 白桦树( huà) 薰衣草( xūn ) 光秃秃( tū )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
,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 斯山地,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的故事。
• 5.他是一个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从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 选择可以看出。
• 6.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从“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看出。
• 7..............
文章除了运用记叙和描写,还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牧羊 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 的品质。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 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 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 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 语。
高原的变化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 废墟;环境恶劣。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 萌发生机;树木已然 成片,蔚然成林;干 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 水流;各种草木开始 复现。
最后一次相 见
八十七岁;住在自己凭一己 之力建成的乡间。
(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 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 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 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写出了牧羊人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品质。
侧面(间接)描写 (含环境衬托)类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 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 热腾腾的汤。
整体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材料,简要介绍什么是“暖冬计划”。 “暖冬计划”指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 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 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2)请以“温暖”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 手法,写一句话。
温暖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迷失的人走向光 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盆炭火,让寒冷的人感到暖 和;温暖是沙漠中的一口清泉,让口渴的人品到甘 甜。
⑤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 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 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 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⑥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 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 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 哥”就哭开了。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 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 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 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 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 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 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 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 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
4.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并填写下列 表格内容。
内容 第一部分 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 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 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 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5.请概括这篇文章,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几十年如 一日,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 充满生机的田园的故事,表达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 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 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 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的思想感情。
⑫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 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 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 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 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 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 谨。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 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 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 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 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 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 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 比你们走的路多。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 精神所感动?(否定有误,删掉“没有”)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语义重 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
C.《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 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搭配不 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 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 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 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 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 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 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 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 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 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 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 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 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 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 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5)听到这儿,我开始zuó mo( 琢磨 )牧羊人 的年龄。
(6)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wēi bó( 微薄 ) 的chóu láo( 酬劳 )。
(7)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yìng lɑng ( 硬朗 )。
(8)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liú tǎng( 流淌 )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 围的鲜嫩薄荷。
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 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 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 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 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 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 滚烫的山地上。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里虽然成了fèi xū( 废墟 ), 但是,像 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 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gān hé ( 干涸 )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 坍塌 )了。
(4)狂风hū xiào( 呼啸 )着穿过破房子的缝 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13 纪念白求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帐篷.( peng )
(2)废墟.( xū )
(3)坍.塌( tān )
(4)溜.达( liū )
(5)琢.磨( zuó )
(6)酬.劳( chóu )
(7)刨.根问底( páo ) (8)沉默寡.言( gu )
2.辨义: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干涸: _干__枯__,__没__有__水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建__筑__物__或__堆__积__物__倒__下__来__。__________ (3)溜达:_散__步__,__闲__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废墟:_城__市__、__村__庄__遭__受__破__坏__或__灾__害__后__变__成__ 的__荒__凉__地__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毛之地:_不__长__庄__稼__的__地__方__。__泛__指__荒__凉__、__ 贫__瘠__的__土__地__。__毛__,__地__面__上__的___植__物__,__多__指__庄__稼__。
…… 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 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 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 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 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 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0.从全文看,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__到__了__总__领__全__文__、___点__题__的__作__用__,__并__奠__定__了__文__章_ 的__感__情__基__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④段中“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 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这__句__话__是__“__我__”__第___一__次__见__到__牧__羊__人__时__的__印__象__,_ 作 者__用__“__不__毛__之__地__上___涌__出__的__神__秘__泉__水__”__比__喻__牧__羊_ 人, 寓__意__了__他__将__给__这__个___荒__凉__的__地__方__带__来__滋__润__和__丰__饶_ 。
解析:句式杂糅。删掉“的主要读者”或者删去“为”和 “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重庆市 政府启动了“暖冬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 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涉及21个区县995所学 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 墙暖电热板、电烤炉、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 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 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
(9)如果他kāng kǎi wú sī( 慷慨无私 ),不图 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10)趁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èn dǐ(刨根问底), 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11)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chén mò gu yán( 沉默寡言 )。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 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 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 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 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 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 钱再修。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 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 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 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 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 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 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 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 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 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 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 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 不出来。
7.阅读如下请柬,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D )
尊敬的××先生:
您好!家父今年八十岁寿辰,兹定于1月14日下午5
点整在寒舍举办寿宴。届时,敬请务必参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