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夸父逐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夸父逐日》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夸父逐日》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夸父逐日》导学案今天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来跟大家分享《夸父逐日》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导课: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鲛人,有抟土造人的女娲,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展示几幅图片(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2、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奇的英雄人物夸父。

二、品读神话《夸父逐日》1、老师朗读 (这是篇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朗读,朗读首先要做到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请听老师读,大家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2、请一生朗读,大家听后来点评一下。

(停顿不能割裂句中的词或短语,“于河渭”是介宾短语,不能读断)3全班齐读4。

在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读懂文意,请大家边读边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5.疏通文意,解释文言词语含义6、你能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复述这个故事吗?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请大家看看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的?开端:逐走,入日发展:渴,饮于河,渭高潮:北饮大泽结局:道渴而死尾声:弃杖,化林7.抓住语,我们就能很快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请根据上面的情节提示,试着熟读并背诵全文。

(适当抽背)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不能不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极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那么,这个神话故事表现了夸父什么精神,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呢?三.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精神品质。

⑴“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说明夸父逐日路程之遥远,夸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夸父逐日》导学案.doc

《夸父逐日》导学案.doc

25、《短文两篇》导学案主备人:高彩梅审核:王碧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文言文的省略现象,理解、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

学习重点:1、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学习难点:1、感受夸父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

2、体会神话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夸父逐H》是一篇()(体裁),《夸父逐日》选自《》。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 - 自主学习1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解释加粗的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 化为邓林()河、渭不足()饮于河、渭()北饮大泽()弃其杖()3区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H逐走,入FI。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交流提升4区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5区《夸父逐H》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6区有人说夸父逐H是不自量力,你的看法是什么?7区《夸父逐H》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8区后世人们常用“夸父逐H”或“夸父追日”比喻什么?9区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 ?四、浏览巩固五、达标检测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逐走()欲得饮()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2、翻译句子。

河、渭不足,饮于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3、《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 》,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___ 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___ o4、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3、体会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过程一、练习回顾二、自主学习1、给加粗的字注音。

尘埃()颛顼()()水潦()2、《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四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3、我来读课文三、交流提升1区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夸父逐日导学案

夸父逐日导学案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后记

资料助读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 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 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 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 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 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等。 指导自学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预习检查、课堂助学 一、自主学习 1.加点字注音 饮于河、渭( ) 弃其杖(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 ) 饮于河(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3.文学常识填空 (1)《夸父追日》选自 (2)“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二、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听朗读录音,注意文章的节奏和注音。 2.小组内比赛读,把握字音,读准节奏。 3.小组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4.指名两位同学,一读一翻译。 5.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集体帮助解决。 三、翻译课文内容。
斜沟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 修改: 教务处: 课题:第25课:夸父逐日 学生姓名: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学习目标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夸父逐日导学案

夸父逐日导学案

夸父逐日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言课文翻译方法。

3、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1.理解题目:《夸父逐日》包含的内容是:2.认识夸父:姓名性别身世3.《山海经》简介:4.神话及特点介绍:5.文言翻译六步法: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除掉无须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的部分内容。

(注意:补出的字词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替换成“我”,把“尔、汝”等替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求二石兽于水中”一句,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为“于水中求二石兽”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有关字词。

6.重点文言词汇理解【北】【未至】【弃】【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道渴而死】【弃】【其】【为】7.课文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译:渴,欲得饮,饮于河、渭译: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未至,道渴而死译:弃其杖,化为邓林译:8.问题探究:A、夸父为什么要逐日?答:B、手杖化为邓林。

你怎样理解?答:9、学习此篇你认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英雄?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答:夸父是一个的英雄人物。

象征意义是:。

10、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获得什么启示?答:。

11、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内容用笔来细致描绘自己心中的夸父形象。

夸父是一个巨人,他渴望光明,于是,他决定去追赶太阳......。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及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自主预习案】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1、?山海经??淮南子? 神话2、kuā zhuān xū lǎo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请一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夸父逐日〕。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竞跑,赛跑。

想要黄河大湖桃林。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品一品文句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确: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导学提示:同学们好!课前认真全面的预习是学好本文的前提和保证,也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前提和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

为了提高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效率,特设计“导学案”以让同学们学习和参考。

一、理解文体,了解背景1.文体:本文是一篇故事,是我国最早的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人物。

2.了解的特点: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故事中的亮点。

它具有四个特点:①的主人公往往都是神仙或是神化了的古代英雄,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②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解释。

③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具有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美丽的。

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精卫填海的故事还记得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

4.背景知识:课文选自《山海经》,它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

《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此书来源甚古,但作者是谁,至今疑莫能定。

二、疏通文意,掌握字词1.文言知识: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3.夸父逐日(导学案)

3.夸父逐日(导学案)

课题:3.夸父逐日(导学案)
班级:姓名:主备人:夏兴立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年月日学法:
1、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组长归纳问题,组内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3、完成测评任务。

学习目标:
1.我能从夸父逐日的行动中,体会夸父的精神及古人的愿望。

2,我能体会夸父追求光明,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
1.⑴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说出相应的意思。

⑵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精神品质。

4.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三.展示提升
四.达标测验
1.夸父逐日的结果是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4.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心收获:。

3、夸父逐日 导学案

3、夸父逐日 导学案

3、夸父逐日学习目标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二、自主学习1、我会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3、我会理解词语①逐走()②饮()③入日()④河、渭()⑤大泽()⑥道渴()4、我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句子的意思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弃其杖,化为邓林饮于河、渭北饮大泽三、合作探究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2、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3、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4、.我知道《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父,反映了古代人民。

5、《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四、拓展延伸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夸父逐日》故事扩一扩。

五、能力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3、《夸父逐日》一文选自,这是一篇(文体)。

4、给句子划分停顿(用“/”):(1)夸父与日逐走(2)饮于河、渭(3)道渴而死(4)弃其杖,化为邓林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六、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父逐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山海经》及中国神话有关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朗读背诵《夸父追日》。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夸父形象分析。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链接:《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自主学习: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学生质疑。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⑤,道渴/而死⑥。

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3.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①夸父与日逐走(跑)②饮于河、渭(黄河的专称)③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④道渴而死(在半路上)5.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吗?(夸父)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夸父)弃其杖,(杖)化为邓林。

——省略句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河喝水)北饮大泽(又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倒装句课堂学习:整体诵读,问题探讨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成语:夸父逐日比喻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知其不可而为之——伟大精神;每个人都应该是逐日的夸父拓展延伸:关于神话1.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2.你们能够根据以上三篇神话,说说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吗?(1)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

(2)为什么会有神话产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女娲造人,嫦娥奔月)(3)我国古代神话常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想象、夸张定义: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夸父逐日》。

2.扩写《夸父逐日》,600字左右。

3.推荐阅读:《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⑵天柱折,地维绝译: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

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

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

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结果是:“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14、入日() 15、道渴而死()四、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参考答案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2、颛顼(zhuān )(Xū )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追赶)2、入日(追赶到)3、欲得饮(喝水)4、河、渭不足(够)5、北饮大泽(喝)6、弃其杖(丢弃)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 13、天柱折(折断)14、道渴而死(半路上)四、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