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

合集下载

肾小管钠钾交换原理

肾小管钠钾交换原理

肾小管钠钾交换原理
肾小管钠钾交换是指在肾小管中,通过一系列的转运蛋白质调节机制,调控体内钠和钾的浓度平衡。

肾小管是肾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调节尿液的成分,包括排除体内过多的钠离子和保留适量的钾离子。

肾小管钠钾交换的原理主要涉及两种转运蛋白质,分别是钠离子转运蛋白(Na+/K+ ATPase)和钠-氯共转运蛋白(Na+/Cl- cotransporter)。

钠离子转运蛋白位于肾小管细胞的基膜上,负责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推出细胞,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吸收进细胞内。

而钠-氯共转运蛋白则负责将细胞内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一起排出细胞,保持钠离子的排泄平衡。

具体来说,当体内钠含量过高时,钠离子转运蛋白通过耗能的机制,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细胞外,同时吸收细胞外的钾离子进入细胞内。

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并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而当体内钠含量过低时,则会反向工作,将细胞外的钠离子吸收进细胞内,同时排出细胞内的钾离子。

相应地,钠-氯共转运蛋白负责将细胞内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一起排出细胞,从而保持钠离子的排泄平衡。

当体内钠含量过高时,钠-氯共转运蛋白会增加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吸收,促进其排泄。

而当体内钠含量过低时,钠-氯共转运蛋白会减少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吸收,有助于保留钠离子。

综上所述,肾小管钠钾交换通过钠离子转运蛋白和钠-氯共转
运蛋白的调节,使体内的钠和钾维持在一定的平衡范围内。

这种机制能够确保体内电解质的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肾小管损伤确诊标准

肾小管损伤确诊标准

肾小管受损主要看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尿中的小分子蛋白,第二个指标就是夜尿的量,第三个指标就是尿的渗透压:
1、尿中的小分子蛋白:肾小管的功能主要是以重吸收为主,会重吸收水分和一些小分子的物质,如果肾小管功能受损,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率就会减少,这时尿中就可以发现此种小分子的蛋白。

小分子蛋白通常是以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为主,这是要观察的第一个指标;
2、夜尿增多:白天的尿量通常是夜间尿量的1倍以上,即正常人每天尿量是1500mL,白天的尿量一般为1000mL,夜间的尿量一般是500mL,夜间起夜的次数通常是0-2次。

如果此病人夜间的起夜次数多,超过2次以上,称为夜尿的次数增多。

另外,如果夜尿的量增多,即超过500mL,甚至有些人和白天的尿量基本相等,这时通常称为夜尿增多,夜尿增多也算是肾小管受损的一个指标;
3、尿的渗透压:另外,夜尿增多以后,夜尿的浓缩能力就会变差,这时给病人查尿渗透压,尿渗透压水平就比较偏低。

这也是肾小管功能不好的一个指标。

以上就是肾小管功能不好,常常要查看的三个指标。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特点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特点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特点
1.肾小管:
肾小管是肾细胞囊泡与连接着细小血管、肾盂和肾小管的小管,由连
续多层细胞(如滤管细胞)构成的微小的壁结构,位于肾细胞和肾小
管中央的位置上。

肾小管具有过滤小分子、多糖和其他水溶性物质的
功能,其活动以调节介质的化学性质及协助重吸收为主。

2.重吸收的特点: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会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少量的零碎物质,但却很
少地将有益物质重新收缩回血液中。

当血液经过肾小管时,水、少量
的暂时不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血液中过滤掉,但许多有益的营养物质如
核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则从小管细胞中逆
流而入,回到血液中重新循环利用,完成了重吸收。

3.集合管:
集合管又称胞外空间,它是一种流体运输系统,位于肾小管和肾盂之间,它能够将由肾小管过滤后的胆汁、尿液和其他某些分子异相运动,导入肾小管细胞内,形成更纯净的尿液。

它的另一个功能是将由小管
细胞运回的有益物质归入血液,完成重吸收。

集合管由一系列水与空
气的界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暂时性物质组成,特殊的多孔结构使它有不一样的功能。

肾小管损伤评分

肾小管损伤评分

肾小管损伤评分肾小管损伤评分是一种评估肾小管功能和损伤程度的评分系统,通常用于诊断和治疗肾脏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小管损伤评分的相关概念、意义、评估方法和应用。

一、肾小管损伤评分的相关概念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重吸收尿液中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分泌一些代谢废物。

肾小管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或损伤。

肾小管损伤评分是根据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估的一种评分系统。

二、肾小管损伤评分的意义肾小管损伤评分具有以下意义:1.诊断肾脏疾病:通过对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评估,可以诊断出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管损伤、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等。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肾小管损伤评分可以评估肾脏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3.指导治疗:根据肾小管损伤评分的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针对肾小管损伤的治疗、透析治疗等。

4.监测疗效:通过定期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肾小管损伤评分的评估方法肾小管损伤评分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尿液检查:尿液检查是评估肾小管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尿常规检查、尿沉渣检查、尿渗透压检查等。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肾脏功能和肾脏疾病的相关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如B超、CT、MRI等。

4.肾活检:肾活检是评估肾小管损伤最准确的方法,通过取出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

四、肾小管损伤评分的应用肾小管损伤评分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肾脏疾病:通过对尿液、血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诊断出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肾小管损伤评分的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针对肾小管损伤的治疗、透析治疗等。

3.监测疗效:通过定期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肾脏疾病。

为了确诊和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医生通常会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肾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回声与组织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对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初步筛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肿块、肾结石、囊肿等病变,但对于细微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不够敏感。

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一种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是肾脏动态放射性同位素显像(DMSA)和尿排空显像(DTPA)。

DMSA显像可以评估肾小管功能和肾单位状况,而DTPA显像则可以评估肾小管的排泄功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炎症、肾功能减退等异常情况。

三、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多个X射线图像来生成详细的横断面影像的检查技术。

对于复杂的肾小管功能异常,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例如,CT扫描可以检测肾动脉狭窄、肾囊肿以及肾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然而,CT扫描需要使用对比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四、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脉冲磁场梯度来生成详细的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CT扫描,MRI检查无辐射,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更为安全。

对于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MRI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例如,MRI可以检测肾实质病变、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的病变。

五、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一种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的原子核信号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MRS可以定量评估肾小管细胞内的代谢物浓度,并提供对肾小管功能的直接评估。

然而,MRS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CT扫描、MRI检查和MRS等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病内科肾小管病的病因和分类

肾病内科肾小管病的病因和分类

肾病内科肾小管病的病因和分类肾小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肾病内科疾病,主要指的是累及肾小管结构的病理改变。

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体内水电解负平衡和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肾小管病的病因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诊治这一疾病。

一、病因肾小管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引起肾小管病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有些肾小管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如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和遗传性尿酸潴留症等。

这些疾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方式常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 免疫介导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导致肾小管病的发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管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3. 药物和毒物一些药物和毒物的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也可能导致肾小管病的发生,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机溶剂等。

这些物质会对肾小管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肾小管损伤。

4. 代谢性疾病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也可引起肾小管病的发生。

在这些疾病中,身体代谢产物积聚,加重了肾小管负担,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

二、分类肾小管病可以根据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根据病理改变,肾小管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是一类以肾小管结构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疾病,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

这类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小管功能不全,如尿液改变和血清肌酐升高。

2. 遗传性肾小管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肾小管损伤,如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等。

患者常表现为多尿、低钾血症和酸碱失衡等症状。

3. 免疫介导的肾小管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管中沉积引起的肾小管损伤,如间质性肾炎和急性间质性肾小管炎等。

这些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和肾小管间质炎症。

4. 药物性肾小管疾病某些药物和毒物的使用会导致肾小管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l )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光镜下各种染色均可显示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呈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管腔狭小,严重者部分细胞崩解。

电镜下初期可见内质网肿胀,继而线粒体肿胀、囊状改变,甚至崩解,是肾脏缺血、中毒的早期可逆性病变。

粗颗粒变性小管上皮细胞结构粗大,病变较重,除线粒体肿胀外尚有线粒体的崩解及融合。

( 2 )吸收性蛋白滴状变性或玻璃滴状变性:光镜下可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遍布球状蛋白滴,直径为0 .5 一2 um ,电镜下主要为电子密度较高的溶酶体。

这是由于严重的蛋白尿导致近端小管异常回吸收所造成的,见于严重蛋白尿患者。

( 3 )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可分为以下类型: l )细小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肿胀,胞浆淡染并且遍布微小空泡。

这些空泡可以是碳水化合物或糖原的沉积,也可以是脂类物质。

电镜下可见很多的各级溶酶体、吞噬泡、脂滴。

见于因过量输注高渗性液体而导致的渗透性肾病、先天性糖蓄积肾病,以及因缺氧、中毒和大量蛋白尿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2 )粗大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边界清晰的巨大空泡。

电镜下可见界膜清晰的空泡,或由于细胞基底膜内折扩张造成。

主要为细胞水盐代谢障碍所致。

见于低钾血症和大量糖原沉积所致的l 肾损害。

3 )等立方空泡变性:为最特征性的病变,空泡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段,空泡含液体而非脂质。

此病变需与等渗性利尿剂造成的小管空泡变性相鉴别。

( 4 )肾小管上皮细胞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融合可导致多核巨细胞形成,见于各种慢性损伤。

( 5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积:患者尿内出现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色素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吸收作用,胞浆内出现相应的血色素、肌红蛋白素、黑色素、胆色素等沉积。

老年患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

(6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包涵体:缺血和中毒可引起小管上皮细胞损害。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原理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原理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原理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起着维持体内水平衡和排除废物的重要作用。

而肾小管和集合管是肾脏中的重要组织结构,它们在重吸收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位于肾单位的末梢部分,是肾脏中尿液形成的关键环节。

肾小管是由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其中,近曲小管位于肾小体近曲小管的附近,远曲小管则位于近曲小管附近,而集合管则是多个远曲小管汇合而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的原理涉及到多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管细胞上的两种主要转运蛋白:钠钾泵和水通道蛋白。

通过钠钾泵的作用,肾小管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钠离子。

钠钾泵利用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将细胞内的钠离子向外排出,同时将细胞内的钾离子向内排出。

这种活跃的钠钾泵维持了肾小管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创造了水分子通过渗透压差进入细胞的条件。

水通道蛋白也是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的关键。

水通道蛋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水通道蛋白AQP2和次要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4。

AQP2主要存在于集合管中,而AQP3和AQP4则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中。

这些水通道蛋白能够形成通道,使水分子可以通过肾小管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当体内水分过少时,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AQP2水通道蛋白会从细胞内膜上的内质网转运到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增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

而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这些水通道蛋白则会从细胞膜上转运回内质网,减少了对水的重吸收。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也对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水重吸收起到调节作用。

抗利尿激素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AQP2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和转运,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

而抗利尿激素则能够抑制AQP2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和转运,减少对水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原理主要涉及到钠钾泵和水通道蛋白的作用以及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这些机制协同作用,使得肾小管和集合管能够有效地重吸收水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电镜: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基底面 有少量质膜内褶。细段上皮薄,利于水和 离子通透。
图二 肾实质微细结构模式图
3. 远端小管
▪ 光镜:由一层立方细胞围成(图三)。由于细胞 体积较小,管腔相对较大。细胞质弱嗜酸性,染 色较浅,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腔面。细胞 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显。
图三 肾切片 示皮质迷路 H E 染色 高倍
THANK YOU!
▪ 近端小管通过分泌或排泄等方式将体内的某些代 谢终产物及药物排入管腔,如氢离子、氨、肌酐 (creatinine)、马尿酸 (para-aminohippuric acid)、 青霉素、酚红等。临床上常利用酚红排泄试验判 断近端小管的功能状态。
图一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立体结构模式图
2. 细段
▪ 形态:浅表肾单位的细段(thin segment)较 短,参与组成髓袢降支,髓旁肾单位细段 长,由降支再反折上行,又参与构成升支 (图二)。细段管径细,直径12~15μm
▪ 电镜:管壁上皮细胞表面有少量短小的微绒毛, 基部质膜内褶发达,褶间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 体(图四)。内褶 的质膜上有许多Na+、K+-ATP 酶,可将钠离子泵入管外间质。
☃ 远端小官功能
▪ 1. 远端小管直部上皮细胞游离面和侧面的膜上有一种酸性糖蛋白, 称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ein)。该蛋白呈凝胶状,可阻止水分 子通过管壁,故管腔内液体呈低渗状态。重吸收的NaCl排入间质, 因此,从肾锥体至肾乳头,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步增高,有利于集合小 管内尿液的浓缩。
肾小管
临硕02
1.肾小管
▪ 肾小管(renal tubule)管壁由单层上皮围成,上皮外为基膜 及少量结缔组织。其组成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3段。
近端小管 肾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曲部/近曲小管 直部
直部 曲部/中最粗最长的一段,管径50~60µm, 长约14mm。其曲部简称近曲 小管。
▪ 光镜:近曲小管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体形细胞围 成(图一)。细胞体积较大,分界不清,核圆形, 靠近细胞基底部,胞质强嗜酸性。细胞游离面有 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 电镜: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侧面有许多指状侧 突,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交叉,细胞基底部质膜 内褶有大量线粒体。
☃ 近端小管功能
▪ 近端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原尿中85% 的钠离子和水分,几乎全部的葡萄糖、小分子蛋 白质、多肽、氨基酸,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 以及维生素等均在此处重吸收。
▪ 远端小管曲部简称远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部位。细胞可吸收Na+, 分泌K+、H+和NH3,以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及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其功能活动受激素的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其重吸收 Na+;神经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以使尿液 浓缩,尿量减少。
图四 泌尿小管各段上皮结构模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