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在桥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案

《在桥边》教案《在桥边》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掌握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了解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__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在桥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
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
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
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简介作者: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三、重点研习:赏析细节(1)乱数怎样乱数?为什么乱数?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讨论明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0课 在桥边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在桥边对应学生用书P46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陶醉.(zu ì)2.捷.报(ji é) 3.抱歉.(qi àn )4.怜悯.(m ǐn ) 5.舒.畅(sh ū)6.慷慨.(k ǎi ) 7.疲倦.(ju àn )8.蒙眬.(l ón ɡ) 9.棕.色(z ōn ɡ)10.鸿.运(h ón ɡ) (二)多音字1.缝⎩⎨⎧ 缝.补(f éng )缝.隙(f èng )2.差⎩⎨⎧ 差.使(ch āi )参差.(c ī)差.错(ch ā) 3.数⎩⎨⎧ 数.落(sh ǔ)数.量(sh ù)频数.(shu ò)4.乘⎩⎨⎧ 乘.船(ch éng )千乘.之国(sh èng ) 5.查⎩⎨⎧ 检查.(ch á)姓查.(Zh ā)6.分⎩⎨⎧ 分.钟(f ēn )分.外(f èn ) 二、写准字形1.⎩⎨⎧ 光c ǎi (彩)神c ǎi (采)2.⎩⎨⎧ hu àn (焕)发hu àn (涣)散呼hu àn (唤)3.⎩⎨⎧ ch éng (诚)实ch éng (城)堡4.⎩⎨⎧ 抱qi àn (歉) zhu àn (赚)钱5.⎩⎨⎧ 慷k ǎi (慨)大g ài (概)6.⎩⎨⎧ z ōng (棕)色z ōng (综)合三、用准词语1.停止 停滞1.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好。
2.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3.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将信将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对应学生用书P47当代德国的歌德——伯尔简历:伯尔(1917-1985),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
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普通高中新课准人教版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介绍

小说的八个 基本元素(话题)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叙述 人物 场景 情节 主题 环境 人物 ●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 情节 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 结构 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 情感 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 虚构 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 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第一单元:叙述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考察 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小说的叙述腔 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和人称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亲历感;依靠对话,显示故事;含而不露, 令事件、对话充满弦外之音 细节反复出现:“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 办?”
《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和人称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第一人称,全能视角:主观性;给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 理清意识流动的大致线索 了解意识流的写法和特点
写作
一题:训练学生在规定情境下的联想思维能力,体会叙述人称的 选择对于作品题旨表达的意义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 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 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 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 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 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五)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 “虚构”单元的一个教 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 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 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学案2

《在桥边》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教学难点: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文本探究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新桥”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解析】首句从几个细节“缝补了腿”“坐着的差使”等交代了“我”的情况,间接反映了故事的背景。
“新桥”除了指具体的桥之外,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答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说明战争的创伤并不因战争结束而立刻消散,而是长久地驻留在经历者的生活中。
“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
2.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战后重建的尖锐批评的句子是哪一句?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个中心进行筛选作答即可。
答案: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3.文中怎样具体体现了“我”对姑娘的“暗恋”?答:【解析】这是对文中具体信息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一个细节问题的考查形式,回答时要注意全面性和条理性。
答案:为了看“她”,享受着“她”走过的时间,停下来,放过了此时走过的人。
为了“她”,不惜放弃本职工作,冒丢饭碗的险,可见其爱之深切。
4.为什么“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换为“跳得异常激烈”可以吗?为什么?答:【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只要说明“主人公深爱过桥的姑娘”即可。
第二问是对语句表达方式的考查,要将两句放入文章大的语境里进行比较,哪一句更能生动形象地呈现主人公激动的心情,则一目了然。
注意说明理由。
答案:(1)因为“我”被姑娘深深吸引,“我”的心已被她捕获。
(2)没有必要换,这两句都表明了主人公激动兴奋的心情,但原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我”的那种激动、紧张、兴奋的状态展现出来,更加生动传神,更有表现力,所以没有换的必要。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在桥边》教学设计

课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语言描述并积极进行思考。
学法:聆听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多主人公“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学法:聆听法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边读边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积极发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学法:讨论法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同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合教师的提示去解决相关的思考问题。
2、视频展示,了解时代背景
播放《西部无战事》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参战受伤的士兵,战后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要抚慰其心灵。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
2、请在“数”前加一些字,来体现主人公的行为变化;
3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揣摩“我”这样“摇摆”的心理。
(对优秀的小组,用手机软件给与点赞)
四、再读课文,分析思考
作者通过行为、心理这两个层次的几番‘摇摆’,试图传达出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推荐一人准备发言。
(把小组交流的纸上成果,同屏到白板上)
五、提炼主题
1.讽刺战后的德国政府只注重物质上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人的心灵、人的精神的社会现实。
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认真观看幻灯片,更具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本文的主旨,并将其记在书上。
学法:提炼法
板书设计
在桥边
【德国】伯尔
情节摇摆
忘数
乱数细数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课文,对于作品及作者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快的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同时对二战后的德国政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小说语言的简练,拥有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分析
语文:5.2《在桥边》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作探究 归纳主题
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 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 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 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 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 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 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对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 凤凰平台开户
上壹条妙计,诸位将军也先退下吧.""诺."众人拱手应咯壹声,就匆匆退咯出去,郭嘉也贾诩二人也相互会意退咯出去."否好意思.现在给本宿主呈上黄忠の乱入名单吧,看看能否能招到谁."东舌见众人已走,壹副抱歉の语气朝操作界面说道."懒得理您,此次乱入总计四人,为宿主呈上 名单,请注意聆听.""叁国名单如下,乱入第壹人,谋士许攸,许攸四维如下,武力:55,智力:92,统率:71,政治:83,植入身份为杜伏威吴国の相国,请宿主注意查看.""乱入第二人,叁国时期五溪蛮首领沙摩柯,沙摩柯四维如下,武力:90,智力:63,统率:77,政治:57,植入身份为益州南部の 南蛮,已经勾结咯刘备,请宿主注意查看."东舌心头壹震,许攸此人虽然善谋,但是容易背叛,更想否到の是刘备居然勾结咯沙摩柯,那样壹来也否晓得秦琼大军能否能扛得住.操作界面却并否理会东舌内心の波澜起伏,紧接着通报道:"宋朝名单如下,乱入第壹人,梁山好汉没羽箭长清, 长清四维如下,武力:84,智力:69,统率:71,政治:61,植入身份为刘备最新招募の将领,请宿主注意查看.""嘶,好事尽往刘大耳靠,该否会我把琼英娶咯,长清那货就要来报仇吧."想到那里,东舌倒吸壹口冷气,内心突然打咯个激灵,长清那货当年飞石打将可是出咯名の."否过蜀地虽然 富庶,但是军队の战斗力却很弱,看来必须得要尽快结束江东之战
语文:5.2《在桥边》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整体感知 概括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 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 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 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知识链接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 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 是它的运行过程。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 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 表示我的慷慨。” 故意数错,“乱数”。
“我”的故意“乱数”出于什么原因? 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种生活的 不满和嘲讽? (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我”有什 么样的表现呢?
“我的心简直停止了跳动”,“当我 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
合作探究 归纳主题
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 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 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 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 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 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 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对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 ; ; ; ; ; ; ; ; ; ; ; ; ; ; ; ;
“我的心爱的姑娘”对我来说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人物,为什么“我”会把这么 重要的一个人漏数了呢?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 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我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 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假若另换一位可爱的姑娘,“我” 是否会“漏数”?
会。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 “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 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 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 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
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
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
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简介作者: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三、重点研习:赏析细节(1)乱数怎样乱数?为什么乱数?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讨论明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
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
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
(周国平)(2)不数: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
为什么此时会不数?讨论明确: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
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讨论明确:“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
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
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齐读这两段,感受我的心理。
)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3)漏数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讨论明确: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
“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讨论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姑娘是我的什么?讨论明确: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
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
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漏数的结果是什么?讨论明确: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四、重点研习:理解摇摆1、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
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
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
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第三次摇摆在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
可偏偏峰回路转,“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
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2、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1)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2)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a)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
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
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c)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反映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
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
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
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
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