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微课教案【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课程类型:微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课文导读:本课将以《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2.词语解析: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生僻词语,让学生学会运用词典和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方法。

3.阅读策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抓住重点信息,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4.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简短的人物描写。

教学目标1.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2.学会使用词典和上下文推测生僻词语的词义。

3.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写一篇简短的人物描写。

学习过程步骤一:课文导读(20分钟)1.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

2.分发课文,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并标记出觉得重要的段落和句子。

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步骤二:词语解析(20分钟)1.选择几个生僻词语,让学生尝试使用词典查找词义,并通过词义解释和上下文理解判断是否正确。

2.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他们找到的生僻词语和词义。

步骤三:阅读策略(20分钟)1.分析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扫读标题和段落开头,利用关键词等。

2.组织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每个人在限定时间内尽快阅读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讨论快速阅读的经验和技巧,并总结出几点有效的方法。

步骤四:写作训练(20分钟)1.提供一个人物描写的写作题目,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一篇简短的人物描写。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描写,并指导他们如何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3.分组互评,学生可以互相分享和修改自己的作品。

高中语文课文微课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课文微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XXX》【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成语及文言基础知识。

-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

-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微课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课文的核心内容、主旨和情感表达。

- 文学鉴赏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 对课文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 文学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 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直观、生动地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微课,展示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 讲解重点字词、成语及文言基础知识。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讨论交流1. 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四、案例分析1.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情感和主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课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微课中的课后练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课文的主旨和情感的短文。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高一语文学习课程教案【最新6篇】

高一语文学习课程教案【最新6篇】

高一语文学习课程教案【最新6篇】高一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篇一《沁园春长沙》【学_目的】1、感受_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板块学_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思想)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1、说说: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⑴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⑴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

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

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⑴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⑴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⑴“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集体朗读。

高一语文教案(15篇)

高一语文教案(15篇)

高一语文教案(15篇)学校高一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学习辛弃疾精选典故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技巧;品析语言,把握《声声慢》的意象及愁情;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清词的脉胳结构,揣摩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领悟辛弃疾的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品味词中典故,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把握意象,体会李清照的愁情。

教学难点掌握借古咏怀诗、借古讽今诗的鉴赏方法;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现“愁”的艺术手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宋词鉴赏概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二、开展研习学习活动一:了解宋词及流派活动引领: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请大家说说这两个派别的区别。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高中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中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中语文微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文言文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文言文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自主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并做好课前准备。

2. 课堂导入教师进入教室后,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3. 导入引导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前的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

4.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课文,讲解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的作用和层次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

6. 学习文言文阅读策略教师介绍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策略,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演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技巧。

7. 小组合作教师指定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解读一段课文,并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字。

8. 课堂讨论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9.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并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读。

•学生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一些古词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词汇的讲解和练习。

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虚实对比、对比描写和抒情描写这几种描写手法;2.能够分析《荷花淀》中的描写手法及其意义;3.能够准确运用这几种描写手法完成一篇小说的写作。

二、教学内容:1.教师先进行导入,讲解如何分析一篇小说的描写手法;2.分析讲解《荷花淀》中的描写手法,所使用的简笔画和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辅助;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虚实对比、对比描写和抒情描写这几种描写手法的教学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一篇小说的描写手法,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在教室内的电子白板上展示《荷花淀》的描写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等方式体验片段中描写手法所营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文章喜欢程度的情感体验。

2. 分析描写手法第一步:讲解虚实对比的描写手法通过简单介绍虚实对比的概念、特点、常用语言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此描写方式的运用,同时在展示的《荷花淀》中标识出使用虚实对比的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虚实对比的意义。

第二步:讲解对比描写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从对比描写的定义、特点、典型用法等角度来分析并理解这种描写手法。

在《荷花淀》文章中突出展示对比描写的使用部分,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对比描写如何使得小说更加丰富、生动、有感染力。

第三步:讲解抒情描写的描写手法通过讲解抒情描写的定义、特点、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这种描写手法的含义和文学价值。

以视频分析为主,让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视频中所使用的抒情描写手法及其效果。

3. 实践演练第一步:独立思考学生回到座位上,分配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风格想象一篇小说,让他们灵活运用学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第二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多角度排除,完善文章的结构,进一步提升语文文化素养。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把握住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下来一部分课文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住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努力做到课堂诵读教学方法:1.朗诵法:朗读课文,认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深入探讨法:缔造较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自学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就是怎样锻造而变成的?究竟整体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使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追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这首诗作于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出席进步活动而不得不寓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独中吞咽着大革命失利后的破灭与痛苦,心里充满著了迷茫的情绪和深邃的期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倾听录音,认知内容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迷茫在雨巷,他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过,走到他的身旁,跑天下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跑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体会:伤感、伤感、婉转、寂寥和深邃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明晰:诗歌内容,具体内容说道就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1、我们的伤感、伤感等体会源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去整体表现某些情感。

说道说道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就是什么?(小组交流)明确:意象特征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古朴我伤感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篱墙颓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一语文微课教案
微课比赛
走进微型小说教学设计(第五节)
微课名称
走进微型小说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
知识点描述
介绍微型小说的定义
预备知识
微型小说的定义、微型小说的情节、微型小说的人物、微型小说的视角教学类型
(待定)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
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适用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文学爱好者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赏析微型小说的标题
教学重点:品味微型小说标题对于主旨的深化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微型小说的标题深化主旨
教学过程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