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说课稿要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到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以及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
能够说清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这一伟大的英雄事迹。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了解了教学三维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我以此为本节课难点的依据是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学生学情分析。
说课稿鸦片战争

说课稿鸦片战争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感。
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19世纪中叶,中国为何会与英国发生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鸦片战争的背景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会讲述清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特别是闭关锁国政策对中西交流的影响。
接着,我会解释鸦片如何流入中国,以及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此外,我还会讲述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扩张的需求,以及其对中国的不平等贸易要求。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时间线的方式,详细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包括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的军事报复、《南京条约》的签订等重要事件。
我会使用地图、图片和时间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的过程。
3. 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部分,我会重点讲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包括领土和主权的丧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社会经济的动荡、以及民众意识的觉醒等。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课堂互动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会穿插提问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等问题,通过互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进行一个小结,回顾今天讲述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年级鸦片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鸦片战争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文作用与地位《八年级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位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二)主要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民生疾苦;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商品。
2. 鸦片战争的过程: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战事的发展及其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教材分析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详细阐述了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弊端以及列强的侵略本质。
教材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同时引发学生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和条约。
3.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二)难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说教法(一)教学方法1. 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鸦片战 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鸦片战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为后续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历史事件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历史的奥秘。
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鸦片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的意识。
(2)让学生铭记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初中历史鸦 片战 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鸦片战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开篇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一课时主要讲述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为后续学习中国近代的抗争与探索奠定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时间为线索,逻辑清晰,史料丰富,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影响的把握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
(2)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3)掌握鸦片战争的爆发、经过和结果。
(4)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本次说课中,我们将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它在历史教育中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鸦片战争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19世纪中叶,英国为了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的泛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秩序和人民健康,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然而,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接着,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海军封锁珠江口,攻占广州,随后北上,攻占定海、宁波等地,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第二阶段是1856年至1860年,英国联合法国再次发动战争,攻占广州、天津等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割让、赔款的支付,还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家尊严受到极大损害。
同时,战争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开放市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埋下了伏笔。
最后,鸦片战争在历史教育中的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
通过学习鸦片战争,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历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
同时,鸦片战争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我是历史组1号考生,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
我将从教材、学情和教法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介绍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单元的开篇章。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分析,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经过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和中国战败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和解读史料,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反侵略爱国精神,认识到___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三、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___、《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这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难点在于分析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和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乐于探索事物,研究兴趣比较浓厚,抽象思维高度发展。
他们已经接触过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但对虎门销烟、___等知识还停留在表层,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深化。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为主,史料教学法和比较法为辅,多法结合展开教学。
六、研究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为主,配合阅读法和分析归纳法,让学生进行研究。
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情况,了解英法不满《南京条约》带来的利益,提出修约的要求,让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接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英法两国侵略中国的经过,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况和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
之后,提出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分析教材中《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两份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鸦片战争》说课稿讲解

《鸦片战争》说课稿讲解第一篇:《鸦片战争》说课稿讲解《鸦片战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全书第1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略述战争的经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因此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在浏览过必修一的课程目录之后不难发现,教材将几次侵华战争都放在了政治文明史中,足见教材编写专家组的深刻用意,那就是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影响,就不能正确的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思考,而不是以往教育中单纯的让学生们记住民族仇恨。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这是我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再来看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我说,这一时期的学生还缺乏四个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这是我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说课稿
通道一中申运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
我的说课流程是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及两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开始,在教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重点与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重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虎门销烟
3、两次鸦片战争后所签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教材处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和使教学更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重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打破教材原有框架模式,将教学内容重组为三个子目:
(1)无法避免的战争——战争背景
(2)不可忘却的历史——战争概况
(3)痛定思痛的感悟——战争反思
二、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高度、深度。
根据学生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活动、思索获得知识。
(4)并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教学反馈)
1、导入新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显示:《虎门销烟》激烈场面的影片片段。
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影片是什
么?领导者是谁?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前两问学生都能答出,后一问暂时不给答案)设计意图:由于导入是一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样,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新课教学
(一)无法避免的战争——战争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先设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何会于1840年爆发一场战争呢?利用鸦片战争前中英国情对比表和中英正当贸易对比表及两则文字材料,分析战争爆发背景和原因。
既让学生充分了解英国欲打开中国大门的方式转换,也让他们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虎门销烟”。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什么还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通过显示英国在中国和洪都拉斯正当贸易对比表分析得出结论。
(二)不可忘却的历史——战争概况
这部分内容也就是介绍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过程在初中已较详细的学习过。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经过形成直观认识。
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通过让学生扮演记者去战地采访、跟踪报道战争战况。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从而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并用口诀记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经过分析,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的结论。
(三)痛定思痛的感悟——战争反思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史。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相继战败的国耻,不仅让学生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卑感和民族复仇情绪。
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单一沉浸在屈辱、愤怒的情感中就很难对着对历史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与认识。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痛定思痛中感悟,初步学会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3、新课上完后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4、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布置了以下课堂作业(课堂完成)。
五、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看待这一段历史,使他们从历史中受到真正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