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强烈推荐学生版
八上名著导读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名著导读复习题出题人:李星月审题:八年级语文组《朝花夕拾》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________,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______》。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_____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____________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____________。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____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____________》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12、《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3、《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4、鲁迅在《____________》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专题练习(附答案)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专题练习(一)《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一、填空题1.《红星照耀中国》的体裁是,斯诺西行的出发点是,第一个目的地是,1937年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北部、甘肃东北部和东南部。
当时西安的两大军阀是西北军的,和东北军的,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是。
2.周恩来毕业于中学,后来到国留学,并且创立共产党支部,回国后曾担任的秘书。
3.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
西北四马指的是、、、。
4. 是长征中关系最大的一个事件,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
红四方面军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根据地,它经过河南到达四川的长征是由和谁领导的。
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他牺牲后埋藏在。
红军的工业重镇是,主管财政的是,主管教育的是。
5.张学良派自己的座机去报案,接了共产党代表、、到西安。
6.《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于年6月至10月对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写作。
他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
7.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面,《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1937年在首次出版,引起轰动。
8.《长征》是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全书以长征的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描写了红军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到1936年10月,甘肃胜利会师的长征历程,这种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壮烈。
9.《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周恩来这一形象的?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三、阅读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总司令被逮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红星照耀中国》等四篇(含答案)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红星照耀中国》前四篇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1.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埃德加·斯诺到了。
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中国的周边邻国,并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
此后,在大学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
这是斯诺在1936年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1937年他整理资料写作《》的地方,在他逝世后,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也安葬在此。
1941年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后又有4次来访中国,直至1972年2月15日与世长辞。
2.1936年6月,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由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边区。
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和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到达与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宁夏南部的县。
最后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并由保安顺利到了西安。
后回北平将许多通讯报道汇编成《》一书。
3.关于党内路线斗争的叙述和分析,是在《西行漫记》第十一篇中的《》。
4.《》就中国在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的基本的因素或原因的研究,是颇有价值的。
即共产党领袖们用了神奇的远见,正确地分析那些促成的事实,预测这一次抗战的性质,而且指出中国为求生存起见,__________上,上,上的各种绝对必要。
而通过红军的经验所得到的一种客观教训,即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在革命游击战争中是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他们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这是《》这本书的总结。
5.斯诺到西安府不久,就去拜访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将军,但他拒绝讨论政治问题。
斯诺便去找陕西省主席邵力子。
邵力子说:“现在陕北没有多少战斗,红军正在转移到宁夏和甘肃去。
他们似乎要跟外蒙古取得联系。
”邵力子对抗日问题没有透露出半点预感来,但斯诺已从邵力子那里证实了自己在北平就已得到的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其中包括四部分:作品导读、试题集训和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作品导读作者简介王树增 1952年2月生于北京。
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等。
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背景知识《长征》创作于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
2000年底,王树增看到了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
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他认为,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的青少年对它认识得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人眼中的长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长征到底有多大差异。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
这些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青年在这条路上寻找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这些外国青年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寻找某种精神。
西方专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觉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人类还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如此为了信仰的实现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其规模上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迁徙,在其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最为可贵的精神基础,那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
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树增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东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答案卷》

八年级名著导读导读《答案卷》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八上)1、评价:“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自原苏联(国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作者),这部书是他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故事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主人公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4、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练,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坚强。
即使在伤痛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榻上时,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
5、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6、这部小说中的保尔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7、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书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精练)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名著导读练习《红星照耀中国》1.《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他记录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所见答: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3.《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4.《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
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5.《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者所写的事实。
11.《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请罗列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答: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13.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答:第一:斯诺第一次由周恩来引见毛泽东之后,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毛主席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14.斯诺认为“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及其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技巧、英勇、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的热忱;第三:革命干部中的人才特别精干、英勇和忠诚。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书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分析姓名出身外貌(原文)性格毛泽东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
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
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周恩来大官僚家庭。
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他是一个温和文雅;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朱德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
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贺龙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习题精选(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重点习题名著导读重点习题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
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2、《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3、《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
答案: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答案:天演论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让我感到痛苦。
答案:鉴略6、“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答案:活无常7、《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答案:迎神赛会8、鲁迅在《》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答案:藤野先生9、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之类。
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答案:“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1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中提及。
答案:琐记1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