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
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

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基于溶液中溶解物在一定孔径的凝胶中分子尺寸的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它在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首先,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凝胶孔径的影响。
凝胶孔径决定了可进入凝胶内部的颗粒或溶质的尺寸范围。
过大的凝胶孔径会导致较小的分子在凝胶中无法进入,从而降低分离效果。
而过小的凝胶孔径则会导致较大的分子无法进入,同样会影响分离效果。
改进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凝胶孔径,以确保待分离溶质的尺寸范围与凝胶孔径相适应。
其次,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流速的影响。
流速过快会导致溶质通过凝胶床时无法与凝胶中的固定相充分接触,从而降低分离效果。
而流速过慢则会延长分离时间,不利于高效率的分离。
改进的方法是根据分离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流速,以提高分离效果。
另外,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溶液pH值的影响。
pH值的变化会改变溶液中离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与凝胶固定相的相互作用。
在选择凝胶类型时,应考虑待分离溶质的酸碱性质,避免出现离子吸附较大的情况。
此外,在进行凝胶色谱时,应控制溶液的pH值,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凝胶固定相的活性和分离效果。
最后,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还受到溶液中添加的缓冲剂的影响。
缓冲剂可以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值,从而改变分子与凝胶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合适的缓冲剂和缓冲剂浓度,可以增强分子与凝胶的相互作用,提高分离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添加剂浓度、溶液的流动速度等来调节分析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综上所述,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孔径、控制流速、调节溶液的pH值和缓冲剂浓度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并取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
凝胶色谱法分离原理

凝胶色谱法分离原理
在凝胶色谱法中,样品溶液滴加在凝胶柱中,随后样品分子将自由扩散进入凝胶基质内,形成一定的扩散层。
扩散层内的样品分子将受到凝胶基质的孔道大小限制,较大分子会较快地被孔道阻断,无法进一步扩散,而较小的分子则能较容易地扩散到较深的凝胶基质内。
由于扩散系数和凝胶孔道大小的关系,不同分子尺寸的物质在固定时间内扩散距离不同。
因此,通过调节色谱柱的选择性和操作条件,可以分离目标样品和其他杂质。
凝胶色谱法还可通过改变溶剂系统中的组分来调节管柱内的溶剂力和吸附条件,以改变物质在凝胶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丙烯酰胺浓度来调节凝胶孔道的大小,从而实现对特定分子尺寸的选择性分离。
此外,凝胶色谱法还可以根据分子的电荷性质进行分离。
例如,对于蛋白质的分离,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SDS(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使蛋白质分子全部带上负电荷,从而根据其电荷大小进行分离。
总的来说,凝胶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分子在凝胶柱中的扩散和滤过作用,通过调节凝胶孔道大小、溶剂组分和电荷性质等因素,可以实现对分子尺寸和性质的选择性分离。
凝胶色谱法在分析和纯化生物大分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并且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质谱联用、核酸测序等。
凝胶渗透色谱的分离原理

凝胶渗透色谱的分离原理GPC的分离原理基于分子在凝胶(或称为透明凝胶)乃至分子筛中的渗透效应。
凝胶是由交联聚合物制成的多孔介质,具有指定的孔隙尺寸。
样品中的分子通过凝胶时,会受到凝胶孔隙大小的限制。
大分子无法进入较细的孔隙,只能在较大的孔隙中渗透;而小分子则可以进入更细小的孔隙。
通过选择合适的凝胶和溶液体系,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分子进行逐一分离的目的。
GPC的实验操作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样品注入、溶剂渗透和分离。
首先,样品以溶剂为载体被注入进GPC柱中。
溶剂和样品混合后,样品中的分子进入凝胶中。
然后,溶剂渗透或扩大凝胶孔隙,使分子在凝胶中进行渗透过程。
这个过程与液相色谱中与固定相的分离类似,会受到分子尺寸、形状以及溶剂的影响。
最后,分离出的分子按照尺寸从柱上逐一洗脱。
较大分子被阻碍在较小的孔隙中不能渗透,因此滞留时间较长;而较小分子则可以顺利通过较细小的孔隙,并更早地洗脱出来。
GPC主要根据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分离,可以用于合成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此外,GPC还可用于测定天然高聚物(如蛋白质、多糖等)和大分子结构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对于探索高聚物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GPC,可以得到分子量分布曲线,该曲线显示了样品中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的相对含量。
通过分析GPC结果,可以对聚合物样品的分子量分布特征进行评估和比较。
GPC的分离原理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在溶液中对样品进行分离,避免了其他技术中有机溶剂的使用。
此外,GPC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聚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聚合物。
总之,凝胶渗透色谱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差异的高效分离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凝胶和溶剂体系,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逐一分离,从而得到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信息。
凝胶色谱优化方法

凝胶色谱优化方法
凝胶色谱,又称体积排阻色谱或分子排阻色谱,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
它是以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凝胶孔的空间尺寸效应,使不同大小的分子按照由大到小的洗脱顺序达到分离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
凝胶色谱法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凝胶色谱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合适的凝胶:凝胶的选择是凝胶色谱优化的关键。
凝胶的类型、孔径大小和孔径分布等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分子量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凝胶。
优化洗脱条件:洗脱条件是凝胶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洗脱剂的种类、浓度、pH 值和洗脱速度等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优化洗脱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控制进样量:进样量的大小会影响分离效果和色谱柱的寿命。
应根据色谱柱的容量和待分离物质的浓度控制进样量,避免过载或欠载。
柱温控制:柱温会影响分子的扩散和吸附等过程,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控制柱温,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柱前预处理:柱前预处理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和干扰物质,提高分离效果。
常见的柱前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离心、沉淀等。
综上所述,凝胶色谱优化方法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待分离物质的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凝胶色谱法常见问题分析

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凝胶色谱法常见问题分析刘宇艳;毛利飞;刘丽;孟令辉【摘要】以凝胶色谱法(GPC)实验为例,列举了在GPC实验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凝胶、装柱方法、溶剂以及样品浓度、柱温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teaching. 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lists some common issues in the GPC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s of gel, packing method, solvent, column temperatur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tandard sample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discussed. This can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 habit of thinking, improve operational cap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2(029)004【总页数】4页(P192-194,201)【关键词】凝胶渗透色谱(GPC);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作者】刘宇艳;毛利飞;刘丽;孟令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561Abstract: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teaching.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as an example,this paper lists some common issues in the GPC experiment.The influences of gel,packing method,solvent,column temperatur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tandard sample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discussed.This can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 habit of thinking,improve operational cap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Key words: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polymer physics;experimental teaching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是一种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液体色谱,由美国学者J.C.Moore于1964年首先研究成功[1]。
凝胶色谱柱柱效下降的原因

凝胶色谱柱柱效下降的原因
凝胶色谱柱柱效下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柱子的性能和分离效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凝胶色谱柱柱效下降的原因:
1.柱子老化: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凝胶柱的老化,凝胶颗粒可能变形或破碎,从而影响柱效。
2.溶剂选择:使用的溶剂可能与柱子不兼容,导致柱子的膨胀或收缩,进而影响柱效。
确保使用的溶剂符合柱子的规格和建议。
3.样品残留:在连续分析样品时,可能在柱子中留下残留物,导致柱子的性能下降。
定期冲洗和保养柱子以防止样品残留。
4.柱子污染:柱子可能受到来自样品或其他源头的污染,例如沉淀物、微生物等,这可能影响柱效。
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使用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可以减少柱子的污染。
5.流速和压力:超过柱子规格的流速和压力可能会损害柱子。
确保在柱子规格范围内操作,并避免突然的流速或压力变化。
6.温度变化:温度的波动可能引起柱子的膨胀或收缩,从而影响柱效。
稳定的温度控制是维持柱子性能的重要因素。
7.缓冲溶液:使用不合适的缓冲液或缓冲液的质量不佳可能对柱效产生负面影响。
确保缓冲液的准备和贮存符合标准。
8.操作错误:操作错误,如过大的样品体积、不适当的样品加载方法等,可能损害柱子。
确保操作符合柱子的使用规范。
在柱效下降的情况下,定期检查和保养凝胶色谱柱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柱效持续下降,可能需要更换柱子或进行其他维护措施。
此外,建议根据柱子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准确的分析结果。
凝胶渗透色谱的分离原理

凝胶渗透色谱的分离原理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简称GPC),又称为分子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简称SEC),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分离的色谱技术。
它应用于高分子聚合物及其他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分析,以及分子构象的研究。
GPC的分离原理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步骤:样品溶液在凝胶填料中的渗透,排除与凝胶交互的大分子,保留与凝胶交互的小分子。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步骤。
首先,样品溶液在凝胶填料中的渗透。
凝胶填料通常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孔隙大小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范围。
当样品分子进入填料孔隙中时,分子要么与填料相互作用,要么通过填料的孔隙空间渗透。
较大的分子普遍难以渗透凝胶填料,而较小的分子则更容易渗透。
这导致了样品分子的渗透行为呈现出分子大小的依赖性。
其次,排除与凝胶交互的大分子。
由于大分子的体积较大,因此它们在填料孔隙中遇到更多的障碍,渗透速率较慢。
大分子更多地在填料的外部进行排除,凝胶填料的流速较快,较大的分子会稍微快一些,较小的分子则相对较慢。
通过这种方式,较大的分子会被迅速排除,而较小的分子则进一步渗透进入填料孔隙。
最后,保留与凝胶交互的小分子。
较小的分子可以比较容易地渗透凝胶填料,它们能够进一步进入填料孔隙,尺寸不受孔隙限制。
当这些分子进入孔隙后,由于它们与填料相互作用,导致它们的停留时间延长。
因此,较小的分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整个填料层。
通过这种方式,较小的分子会保留在填料层的内部,从而实现对分子大小的分离。
在GPC中,使用一系列标准物质的分离曲线来校正样品的保留时间。
通过比较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以及它们的分子量,可以获得样品分子量的估计。
此外,对填料孔隙大小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因为填料的孔隙大小分布会影响渗透分子的分离效果。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与待测样品分子大小范围相匹配的填料。
总结起来,凝胶渗透色谱(GPC)利用填料的孔隙结构以及样品分子的渗透性对样品中的大分子和小分子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层析常见问题解析

凝胶过滤层析常见问题解析1. 色谱峰对称性差出峰上升时,上升缓慢是填料装填过紧,而拖尾是因为装填的太松,此时对称因子及柱效都很差,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重现装柱。
装柱前要了解填料的压缩系数(压缩因子)如Focurose FF系列的填料的压缩系数是1.15,且装完后要测柱效。
2. 柱床有裂缝或干涸等塌柱现象检测管路及柱床体系是否有泄露或气泡,必要时重现装柱。
3. 分离度差(1) 样品和选择的填料不匹配待分离的样品中目标物质和其它杂质的分子量小于2倍且都在选择的填料的排阻极限之外或者之内。
若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分子量和其它杂质的分子量小于2倍时,建议尝试其它方法分离,反之选择凝胶过滤层析时,填料的选择应根据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大小选择最接近(大或小都可以)目标分子排阻极限的填料进行分离。
(2) 柱床装填的效果差通过测柱效等方式确保柱床装填的满足凝胶过滤层析的过程。
(3) 上样量过大根据样品中目标物质和杂质的分子差异优化上样量,如脱盐等样品中目标分子和杂质的分子量大于50倍时,上样量可以达到柱床体积的25%,最高不超过30%,若样品中目标分子和杂质的分子量差异在2-5倍时,通常上样量控制在柱床体积的5%以内。
(4) 流速过快凝胶过滤的过程流速不宜过快,降低流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分离度。
(5) 层析填料被污染或老化随着填料的使用,一些杂质的积累会使层析填料的孔径发生变化(如堵塞,非特异性吸附积累,微生物污染,破碎等),导致其排阻能力发生偏差而影响分离度。
此时可对填料进行CIP清洗,若清洗后还不能达到分离要求,就要更换新的填料。
(6) 样品自身的问题样品粘度过大也会导致分离度下降,粘度大的样品在凝胶过滤时要对其进行稀释处理在凝胶过滤;样品中目标物质和其它杂质的非特异性结合或者作用力,此时就要尝试添加一些添加剂(如2%的Triton x-100,150mM NaCl等),减少样品中各组份之间的作用力;样品的pH,离子强度对某些填料的柱床体积会产生一些影响,也会影响分离度,必要时可以优化样品的缓冲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吴承志张宁封树林孙振鹏(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400716)摘要: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
凝胶色谱法又称分子排阻色谱法。
凝胶色谱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目前已经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医学等有关领域广泛采用,不但应用于科学实验研究,而且已经大规模地用于工业生产。
关键词:凝胶色谱;影响因素;填料;改进方法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eparation gel chromatography and improvingmethodsWu chengzhi Zhang ning Fengshuling Sun zhenpeng(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Abstract:Gel chromatography wa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ixties a quick and simple separation techniques, because the equipment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does not require organic solvents, the polymer material has a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 Also known as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molecular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GPC is mainly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of polymer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test. Has now been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edicine, molecular immunology and related fields widely used, not only used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has a large sca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Keywords: gel chromatography; Influencing factors; Packing; Improvement methods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
凝胶色谱法又称分子排阻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凝胶的代表是葡萄糖系列,洗脱溶剂主要是水。
用于有机溶剂中可溶的高聚物 (聚苯乙烯、聚氯已烯、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及分离,常用的凝胶为交联聚苯乙烯凝胶,洗脱溶剂为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
凝胶色谱不但可以用于分离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同时根据所用凝胶填料不同,可分离油溶性和水溶性物质,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从几百万到100以下。
近年来,凝胶色谱也广泛用于分离小分子化合物。
化学结构不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物质,不可能通过凝胶色谱法达到完全的分离纯化的目的。
凝胶色谱主要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分析以及相对勿子质量分布测试。
目前已经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医学等有关领域广泛采用,不但应用于科学实验研究,而且已经大规模地用于工业生产。
1 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影响的因素有色谱柱填料的孔径大小及其粒径分布均匀性,其次是流动相、色谱柱高度、色谱柱的直径以及个人操作等。
1.1首先,填料的孔径大小一定要合适,孔径太小,待测物不易流出,分析时间长,展宽严重;孔径太大则很可能导致组分分不开。
在做凝胶色谱时,需要先大致估计下待分析物的分子量,然后选择合适的柱子,如果不知道粒径,可先用大孔径的先试试,接着再用小粒径的以达到更高的精度。
市售的柱子上都有该柱适用的分子量范围,一般选待测物分子量在色谱柱的最大分子量的20%-80%为宜。
凝胶的颗粒粗细与分离效果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细颗粒分离效果好,但流速慢;而粗颗粒流速快,但会使区带扩散,使洗脱峰变平而宽。
因此,如用细颗粒凝胶宜用大直径的层析柱,用粗颗粒时用小直径的层析柱。
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择适当的颗粒大小并调整流速。
1.2其次是流动相。
凝胶色谱中流动相的影响不像别的色谱(如反相or离子色谱)那么明显。
其中主要影响的是流动相的流速,一般流速越大,出峰越快,但分离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1.3其次是色谱柱的高度和直径。
一般来说,色谱柱越长,样品组分分的越开,但过长时会消耗太多的溶剂,而且柱展宽等也容易变的严重。
色谱柱直径太大时,样品沿径向的分布容易不均匀,容易出现柱中心处比柱四周跑的快,从而增加了展宽。
1.4个人操作。
这点在全手动操作的柱色谱中影响较大,对半自动的则影响较小。
主要要注意加样时一定注意保证样品各组分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而凝胶色谱中的凝胶采用合成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等有机凝胶,这些有机凝胶的胶质软,机械强度低,填料的粒度一般用37-75 μ。
色谱柱长12尺以上,柱径7.8毫米,流速通常用1毫升/分。
在这些条件下,一次实验时间往往需要三小时。
加快流速会降低分离效率,因为凝胶色谱是一个由扩散控制的分离过程,高分子在溶液中扩散较慢,这就必然使流速受到一定限制。
最终导致凝胶色谱的处理量小,时间长,分离效果不佳;分子尺寸相同的混合物(如异构体的混合物)不易分开2 改进方法最近凝胶色谱的大量研究工作仍是多方面的,其中仪器、填料、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色谱理论等方面的进展是和整个液体色谱的进展相关的。
2.1 填料填料的粒度主要影响填充柱的两个参数,即柱效和背压。
粒度越小,柱压越大,柱压的增加限制了粒度小于3um的填料应用。
在相同选择性条件下,提高柱效可提高分离度,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凝胶色谱填料合成技术的进展主要在下面四个方面:填料的微球化、窄粒度分布多孔硅微球的合成成功、小孔径多孔硅微球合成成功以及新的硅微球表面化学改性的发展。
这些新发展的无机凝胶填料机械强度高,粒径小,可达到较高的柱效,孔容大,分离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下面是一些填料的介绍:硅胶基质填料以硅胶为基质的高效亲水凝胶色谱填料,多以甘油醚基( 即二醇基)进行硅胶的表面修饰,氨基、咪唑基、尿素及取代尿素等也可作为其亲水基团。
为提高其表面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将葡聚糖接枝在硅胶表面,以分离蛋白质;但使用最广泛的仍然是二醇基,这与二醇基填料合成简单且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不无关系。
以硅胶为基质的色谱填料因表面游离的硅羟基具有弱阳离子交换作用,对极性化合物和离子型化合物都有一定的非特异性吸附,所以不能直接用作多肽和蛋白质分离分析用的凝胶过滤色谱填料,需要键合亲水官能团才能成为亲水性凝胶过滤色谱填料。
在亲水凝胶色谱中,多选用硅烷化试剂作为配基进行修饰,以产生亲水性的二醇基,其反应如下:且该填料也在相关实验中证实:其分离度要比一些有机凝胶要好,而且该填料也表现出很好的机械强度,稳定性和保持着很好的抗压能力,相比时间上也缩短了不少。
2.2 检测方法的研究检测方法也是色谱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不断更新检测器的灵敏度,使色谱分析能够更灵敏地进行分析。
人们还将其他光谱的技术引入色谱,如进行色谱-质谱连用、色谱-红外光谱连用、色谱-紫外连用等,在分离化合物的同时即行测定化合物的结构。
色谱检测器的发展还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检测获得的数据随即进行计算处理,使试验者获得更多信息。
如今又很多应用了,例如凝胶色谱净化浓缩联用仪在毒物分析中的应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GPC-MALLS)测定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量的分布;凝胶色谱与紫外吸收分析仪联用技术分离青霉素G中抗原性高分子杂质等等,相信凝胶色谱联用技术会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
2.3仪器通过与其他仪器联用,解决凝胶色谱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分布从相对法向绝对法过渡。
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分布是凝胶色谱最重要的应用。
试样先根据分子体积(即分子量)分离后再检测各组分的分子量及含量。
在凝胶色谱中试样的分离是在色谱柱中进行的,被分离后的组分在流出柱子时就同时连续地用浓度检测器和分子量检测器分别检侧各组分的浓度和分子量,把两个检测器的输出讯号用记录仪记录后即得反映分子量分布的凝胶色谱曲线。
过去由于没有比较灵敏和瞬时响应的分子量检测器,因而利用一组不同分子量的标样来标定色谱柱,然后从分子量淋出休积的标定曲线来作数据换算。
这种用相对方法来检测分子量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工作量增加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上存在困难。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标定曲线、标样分子量数值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
其中色谱柱分离效率不理想所引起的色谱峰加宽效应的改正,不但实验方法比较烦琐,而且数据处理也比较复杂,需要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
所以虽然文献中已经推荐许多据说是比较满意的计算方法,但这总不是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
只有真正找到绝对分子量检测器,问题才算较好解决。
原有的许多分子量测定方法,由于不能做到足够灵敏的瞬时响应而未能成功地在凝胶色谱上应用。
最近Ouano用激光小角光散射仪(LALLS)来作分子量检测器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实验数据不需要标定曲线,也不必进行峰加宽改正。
由于激光的准直性较好,强度较大,可以允许在较小的角度下测量较稀溶液的散射光强,由此可以直接计算出重均分子量的近似值而不需要象经典光散射那样实验数据还要对浓度和散射角度向零作双外推。
实验上,凝胶色谱仪和激光小角光散射仪联用后,还可与计算机直接联接进行数据处理。
在一次实验进行完毕后,所需要的数据可全部立即取得。
GPC-LALLS似乎得到更合理的数值。
激光小角散射仪已开始商品化,预计不久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来说明已经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凝胶色谱的相对测定过渡到绝对测定。
凝胶色谱中的浓度检测器和通常的液体色谱一样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继续在寻找更理想的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