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科学生命科学研究进展钟杨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同时也作为西藏大学的教授,并每年在西藏进行植物物种的采集,为我国高原物种的进一步勘察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基础。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和“生态源”之称,是北半球气候“调节区”和“启动器”,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重地,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据最新的科学考察,青藏高原上空存在本星球最大的臭氧空洞,对全球的气候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青藏高原有“亚洲水塔”和“固体水库”的美称,青藏高原起伏的山脉形成的“立体气候”,导致了其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
西藏生物物种种类繁多,蓄量丰富,拥有多样化、有代表性的动物种群、植被类型。
目前列入国家级的珍稀动植物保护种类共计164种,自治区定为重点保护的物种16种。
目前全区拥有高等植物6800多种,隶属270多科、1510多属,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39种。
西藏有野生脊椎动物700种,其中125种被列为国家保护。
同时西藏也拥有良好的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在这里的物种一般都还保持着它最为原始的基因,并不像那些平原的物种由于杂交的便利,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是杂交后的品种。
比如钟杨教授提到过,他在西藏发现了一种新的拟南芥品种,这一品种的基因十分纯正,可以用来研究拟南芥的进化,并可以对其基因进行分析,去挖掘它与现在我们研究的澳大利亚型的区别,从而了解拟南芥在地球上是如何进化的,因为拟南芥同时也是模式植物,因此,对它的研究我们同时可样对比高等植物的进化,比如水稻,小麦等作物植物。
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科学研究用于造福人类。
刚进来的时候,还只是研一新生,对科研都充满了幻想与期待,但在听了这些报告后我发现科研是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努力,只凭一时的兴趣是无法做好实验室,需要长期的实践与努力,失败后应该及时总结失误的原因,以免以后再犯同。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进展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进展当我们谈论空间探索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飞船、星际旅行、行星探索和宇航员等,但其实还有一项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空间生命科学是对太空环境对生命形式的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空中的无重力、辐射和其他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和生物进程,并有助于解决地球上的健康问题。
在未来的航天探索中,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讨论其重要性及其进展。
1. 健康问题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涉及到对人体在长期太空飞行中的变化的观察。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了解太空对人体有何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肌肉和骨骼损失、心血管问题、免疫系统衰退和神经系统问题等。
NASA正在进行多项研究,以便能够确保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在长期的太空探索中得到保障。
例如,NASA-funded项目“ Rodent Research-3”研究小鼠在由地球引力到微引力的过渡期的生物化学变化。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宇航员的生物学反应,而且可以为地球上的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如骨密度碎裂、肌萎缩及肌肉萎缩症等。
2. 生命起源生命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的重点,空间生命科学也向这个问题提供了贡献。
生命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生存的难度极大,然而,我们在地球上发现了一些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它们具有创新和适应能力,可以应对各种极端环境。
对于科学家来说,研究这些生命形式可能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钥匙。
此外,近年来关于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些化合物可以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生存。
这些研究对于宇宙自我演化理论和金属生命形式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即可以应用到太空环境下的生物工程中,又可以为地球上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3. 生物工程未来,太空探索将会更加复杂,那么如何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在太空环境中生存下去呢?一项有趣的选择是将工程和生物学结合在一起,开发能够生产特殊物质、进行自主修复、适应特殊环境等任务的微生物。
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基因组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组成和功能。
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命科学中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1.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测序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
从最初的Sanger测序到现在的二代测序技术,如Illumina、Ion Torrent等,测序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第三代测序技术,如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等,具备了更长的读长和更高的解析度,对染色体级的变异检测和基因组重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广泛应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通过对大规模个体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基因与一系列性状或疾病的关联性。
近年来,GWAS研究已经成功地识别了数千个与疾病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等。
GWAS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对复杂疾病的遗传学基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突破基因组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定点修改,来研究和改变其特定性状的技术。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基因编辑的方式。
CRISPR-Cas9系统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率和多样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基础医学领域。
除了CRISPR-Cas9系统,还有一些新兴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pf1和Prime Editing等,为基因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功能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功能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功能和基因调控网络的学科。
通过整合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大规模数据集,功能基因组学揭示了基因组内各个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随着探索宇宙的深入,对于在太空环境下的生命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空间生命科学,即指在宇宙空间环境下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人类对太空环境的逐渐了解和掌握的产物。
于此,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让我们对太空中的生命发展、病理生理、基因变异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最新进展1: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实验国际空间站是空间生命科学的重要实验基地。
在这个闭合型的生态环境中,航天员和实验物质能够长期在微重力、辐射等极端条件中工作和生存。
最新的一组实验结果表明,在国际空间站上,草莓的果实和种子都经受住了宇宙环境的考验,味道和质量同地球上的一样。
这个实验取得的成果对于研究未来用于长期太空飞行的植物生长和食品供应至关重要。
最新进展2: 线虫宇宙飞行实验线虫是地球上的一种微生物,关于它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一度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这项实验是为了研究线虫在失重的情况下是否能适应太空环境并进行繁殖。
实验中,被送入太空的线虫组仅加水养殖,这一组数据旨在比较受控组的线虫数量,在红外图像照射下,研究发现在太空中长期的未经食物和其他资源补充,对线虫并没有造成多大负面影响,并且线虫甚至可以完成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这项实验结果也表明了线虫在太空生存的可能性,也为人类在长时间太空飞行中植物和动物层面的生存探索提供了一些思路与研究方向。
最新进展3: 氢氧化铝膜氢氧化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太空工业领域的材料,其抗辐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重视。
最新的研究表明,氢氧化铝膜可以被运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它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防护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物理化学特性,可以制备太空探测器和合成组织工程器官的高可靠材料。
未来,这种氢氧化铝膜有望在太空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生命科学仪器材料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问题。
最新进展4: 人类长时间太空飞行实验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太空中生活时间的最长纪录为445天,由俄罗斯宇航员所创造。
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和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和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命科学领域也持续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进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基因编辑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修改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组,从而达到改变生物体性质的目的。
自2013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发明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并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途,使得疾病治疗和基因修复得以实现。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研究、遗传病防治和生殖医学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展和深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它已经在生命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生命科学的研究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帮助研究者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和现象。
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物信息学、药物研发、疾病预测等等。
例如,在疾病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帮助研究者预测疾病的发生概率和风险,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人脑的研究进展人脑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人脑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
在人脑研究方面,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神经科学主要是通过研究神经元和神经回路,揭示人脑功能和组织结构;而心理学则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过程中,探索了大脑的活动机制。
近年来,人脑研究还涌现出一种新的技术,即“脑-机接口技术”。
这项技术将人脑信号从电极或其他传感器中读取出来,然后将其转化为可用于控制计算机或外部设备的通信信号。
该技术的研究将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方向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生命科学中的单细胞技术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中的单细胞技术研究进展一、前言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单细胞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给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细胞和生命现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二、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细胞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单细胞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单细胞分析技术的研究。
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微操作法20世纪70年代中期,手工操作成为单细胞处理的唯一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使用各种微操作工具分离单个细胞,随后进行分析。
2.流式细胞术20世纪70年代末,流式细胞术被发明,可以实现对数千个细胞的快速分析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可以将单细胞悬浮在液体中,并通过激光将其分析,使得单细胞可以快速且高通量地分析。
然而,流式细胞术并不能获得单细胞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
3.微流控芯片21世纪初,芯片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具有无需大量的显微镜操作、可以高通量分析单细胞DNA和RNA等一系列优点。
但随着单细胞分析模式的多样化,单一的芯片设计面临着局限性。
4.单细胞转录组分析2011年,Fluidigm生物公司推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平台C1,成为了单细胞研究的新里程碑。
C1平台可将单细胞悬浮在微小的液泡中,防止交叉污染。
同时,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微流控装置将样本分到单独的反应室中进行转录组分析。
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高覆盖度和高准确性的特点,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单细胞技术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单细胞技术的发展为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来研究细胞间的差异性和发育过程。
1.细胞分异和多样性细胞分化是指原始的、无差异的细胞通过不同的基因表达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功能。
单细胞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扫描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分化和多样性。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发育过程中的单个细胞进行分析,以研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和分化的成分。
生命科学进展研究心得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程感想及收获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是学院为拓宽我们知识面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在课程中一般是老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一些热门领域的最新进展做介绍。
在几周的课程中开展的专题讲座涉及: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植物细胞凋亡、分子标记技术、抗体技术、干细胞与动物克隆、生物信息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了解到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
基于此,我想谈谈我对这门课的感想: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更是令人瞩目,天然免疫应答与炎性反应的新型调控机制、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构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母源因子Huluwa诱导脊椎动物胚胎体轴形成、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研究、新型可遗传编码神经递质荧光探针的开发等等,这几项科学研究进展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首先,通过对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这门学科几周的学习,我对新世纪的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动态有了大致的了解。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其次,生命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最简单的生命(病毒)到最复杂的生物(如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各自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科学素养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几周的学习,我对最基本的生命现象和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定律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进展

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基因编辑:利用 AI技术辅助基因 编辑,提高效率 和准确性
药物研发:利用 AI算法加速药物 筛选和设计,降 低研发成本
疾病诊断:利用 AI技术辅助医生 进行疾病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率
个性化治疗:利 用AI技术分析患 者的基因、生活 习惯等信息,为 患者提供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03
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பைடு நூலகம்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技术进步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24年的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未来展望
免疫疗法的新突破
肿瘤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攻击癌症细胞,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细胞免疫疗法:通过改造和培养细胞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打破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攻击 联合免疫疗法:将不同免疫疗法结合使用,提高抗癌效果
生物信息学的新方法
人工智能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 用
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的新算法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技术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 用
合成生物学的新应用
生物燃料: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药物研发: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加速新药研发,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农业科技: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良农作物,提高产量和抗逆性,保障粮食安全。 生物环保: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添加项标题
纳米药物载体: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精准送达病灶,提高疗效并 降低副作用。
添加项标题
纳米诊断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 精确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以来的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摘要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五项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关键词生命科学进展基因组干细胞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就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稳稳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强,能够促进那些与人类自身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相关的领域,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现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中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生命科学则正在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人类社会服务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不断揭示出复杂生命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研究趋向于从系统角度认识微观层面。
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呈现两大特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研究周期变长,研究者的分工更加细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增加。
比如疾病基因的鉴定,初期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单基因疾病,而现在则集中在多基因复杂疾病。
研究难度的加大必然导致研究周期变长——许多重要成果来自于研究者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研究积累。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一、2010年以来世界重大生命科学进展2012年底,美国《科学》评选了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其中有五项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它们分别为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只是在2012年才被评选进十大科学进展,2011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的身影,一项艾滋病研究位于榜首,其次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完成等占据了十项重大科研进展的六项。
2010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中仍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他们分别是合成人工基因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研究、艾滋病毒预防、外显子测序及疾病基因的研究、核糖核酸的重新编码、“基因剔除大鼠”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所占的比重,我们看到生命科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评选出的重大生命科学进展之外,2012年完成的大猩猩基因组测序、多国科学家完成的西红柿基因组测序;2011年的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南非发现最古老的水和微生物、育出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部分基因组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
二、2010年以来中国生命科学重大进展与《科学》杂志相对应,科学网每年都会评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样榜上有名,2012年中国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全世界戊肝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课题组与企业合作,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
其中,第三期试验在10万健康人群中接种。
戊肝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因此该戊肝疫苗临床试验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由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码”,完成了甜橙基因组拼接与注释,获得了较高质量的甜橙基因组。
华中农业大学此次甜橙基因组测序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WGS)策略,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数据总量约为200G,拼接后的序列覆盖87%的柑橘基因组,获得注释的基因近3万个。
虽然这一研究没有入选科学网的十大科技进展,但是这是中国自主完成的第一个果树作物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目前最为完整的甜橙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2011年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有重大进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新课题。
此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
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很多影响认知的疾病,比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脆性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都伴有神经元形态发育的异常。
这一研究发现GRK5具有促进神经元形态发育的新功能,证明GRK5是一个促进神经网络形成、调节脑学习记忆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质,为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 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该工作面向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医学界目前普遍重视的转化医学研究,是集基础研究、生物技术与临床标本和病人资料分析等多家单位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
以上三项重大研究进展同样都列与2011年科学网评选的十大科学进展,中国生命科学进展不单单是网站的评选结果中的几个,还有许多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也另我们感到高兴。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的“重离子治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项目的实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开展重离子治癌研究的国家。
项目组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环主环的实验区Ⅰ建立了重离子束流治癌配送系统,建立了一个满足临床研究的深层肿瘤治疗终端,并实现了重离子束深层肿瘤治疗过程中束流特性的实时监控,并与兰州军区总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等合作,完成了103例浅层肿瘤患者和45例深层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试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回头看这些重大的科学进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重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组的研究、病毒的研究及干细胞的研究的等三大方面。
本文将以2012年入选的重要的研究进展为主,对今2010年以来入选10大科学进展的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三、2012年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介绍1. 丹尼索瓦人基因组测序完成德国莱比锡的马普人类进化研究所(Max Planckl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研究团队利用一片指骨中化石中提取的DNA,这枚指骨发现于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山洞中,是这个类群目前已知的唯一的化石。
因为他们只有来自该指骨的极小的材料样品,该研究团队研发出了一种解开DNA链使得其2股中的每1股都能用来产生测序用分子的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该团队得到了极其完整的基因组序列(30X),它类似于研究人员能够从现代人基因组中所获得的序列。
基因组序列显示,这类人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未知的人群,即丹尼索瓦人。
和他们的姐妹尼安德特人一样,丹尼索瓦人是已经灭绝的人类中,和我们现代人最接近的类群。
该基因组被测序的丹尼索瓦人携带有当今人类的与黝黑皮肤、棕色头发和棕色眼睛相关的等位基因。
研究人员还制作了一个发生在与丹尼索瓦人分叉之后的人类基因组新近变化的一览表,即现代人所特有的变化。
研究人员说,丹尼索瓦人本身的基因多元性极低,但这可能并非由近亲交配所致。
鉴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尼索瓦人呈现的广泛的地理范围,有可能他们的种群在开始时相当小但却成长很快,且没有时间令基因的多元性增加。
文章的作者说,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大小随着时间流逝而以某种方式改变,这可能提示某一从非洲分散出来的单一人群产生了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
而2010年研究人员公开了尼安德特人核基因组的一个草图,以及对这30亿个DNA碱基揭示这些已灭绝人类和人类进化过程的第一次分析结果。
通过解读这个序列,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现代欧洲人和亚洲人——但不是非洲人——有1%到4%遗传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这一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人类起源之谜,同样也被选入2010年十大科技进展。
2.用干细胞制造卵子美国科学家曾在实验室中试图用人体干细胞制造出人工精子和卵子。
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将化学药物和维生素混合,成功诱使干细胞变成了生殖细胞。
他们培育出的精子有头部和短小的尾部,被认为发育成熟,完全能够使卵子受精。
而他们在卵子培育方面还处于研究初期。
而在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首先取得老鼠的胚胎和皮肤组织细胞,然后用它们培育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即iPS细胞。
该研究小组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报告中表示,他们通过改变iPS细胞的一些基因,就得到了和原始生殖细胞十分相似的细胞——这类细胞在男性体内可产生精子,在女性体内可产生卵母细胞(卵子)。
研究人员随后作了一个“还原卵巢”,并把它移植到了小白鼠体内,细胞在其体内成功发育成卵子。
其后,再运用试管婴儿技术将成熟的卵子在试管内受精,并移植到代孕白鼠体内。
通过这种方式孕育出来的小白鼠至少显得可达到健康标准,成年后具有繁殖能力。
京都大学研究小组负责人斋藤通纪教授表示,这项成果为生殖医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即ESC细胞,是从胚胎里面提取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发育成多细胞的脏器,甚至形成新的生命个体。
但ESC 细胞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实验步骤较多。
取一个胚胎细胞,一般是在显微操作仪下进行的。
操作要非常精细,过程中可能会对胚胎造成损害。
理论上而言,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获取ESC细胞,但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可以获得具有全能或多能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而在抽取ESC细胞的实际过程中,胚胎会有被破坏的可能性,因而,针对ESC细胞的研究,在伦理学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争议和风险。
与ESC细胞不同,iPS细胞可从成体内的已分化成熟的细胞中获得,因而不会涉及重大的道德问题。
很多从事干细胞领域研究的人们一直都有类似想法和假设,即应该有技术可以使哺乳类动物的成体细胞逆向分化转变为干细胞,因为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都存在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