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世界历史简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世界历史简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世界历史简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世界历史简述》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历史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世界各种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本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世界历史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世界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文明、中世纪、近现代等。

2. 各大洲历史特点: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

3. 重要历史事件: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

4. 历史人物:黄帝、亚历山帝、成吉思汗、哥伦布、华盛顿、拿破仑等。

5. 历史文化遗产:古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长城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历史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历史分析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职世界历史第1课 古代亚非教学设计

中职世界历史第1课 古代亚非教学设计

-3-

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古文明的 但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方式是传承和创新。
现代意义,特别是个人来说,可 从传统文明中找到国家现代化道路前行的力量
以汲取的力量
从传统文明中找到地方本土发展的力量
从传统文明中找到个人前行的力量
评价总结 5 分钟
一、文明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二、古代亚非文明的发展及成就
1、 两河流域 2、 古埃及 3、 古印度 4、 古中国 三、古文明的现代审视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3 分钟
观看视频
人类发展史的视频
人类与文明连结
任务 1 10 分钟
一、 文明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一)文明的定义
(1)案例分析——以“良渚文明”理解文明
通过分析历史图片、思维导图理 解文明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文明的定 义 (二)文明产生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看文明产生的原因: (1)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增多 (2)私有制造成的财富不均
文明
根据对尼罗河的泛滥规律,制定了太阳历
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土地,诞生了数学
为了赞颂尼罗河与神灵,创造了象形文字
2、 法老的统治
(1)展示材料,并设问:这样的自然环境是如
何形成重生来生的观念的?
学生回答:生与死的界限是可以跨越的,太阳
神是守护神,永生的
(2)古埃及的金字塔
展示历史图片
4、古埃及国家的兴亡
课后作业
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对于部分文明例如印度文明的具体知识点落实仍然有待加强,需要通过布置预习或者课后作 业的形式使学生加以落实。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文明,介绍了东非、西非、南非的文明代表。

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诸多领域的成就。

学习本课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世界各地区的多元性,增进对世界各地文明的了解和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了解埃及以外的非洲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概况,知道中古时期东非、西非和南部非洲产生过哪些国家,各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印第安人培育的各种农作物,认识到走向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合之前所学,知道中古时期文明范围的扩展,以及非洲和美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为后面认识理解西方殖民侵略对古老文明的冲击和毁灭提供基本背景。

解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3.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4.通过史料分析,尝试解释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兴衰的表现及原因,探析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5.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五、重难点重点: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难点: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美洲文明六、教学过程一、中古时期的非洲首先展示非洲的全貌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并且补充讲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非洲分成三部分的论断,再结合此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三大非洲文明的讲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教材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年代编排,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回顾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还不够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梳理世界历史脉络,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世界历史重大事件之间联系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2.资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资料和视频,呈现世界历史重大事件,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课题:古希腊文明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
3. 了解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成就;
4. 能够分析古希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组成;
2. 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
3. 古希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
2. 如何分析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古希腊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古希腊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讲授主要内容(25分钟)
1.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组成;
2. 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
3. 古希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三、讨论与互动(10分钟)
分组讨论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优劣,讨论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四、小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对古希腊文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用一段文字描述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希望通过后续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希腊文明,认识其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 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的主要成就,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讲述的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的历史,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6-9世纪日本吸取中国文化,进行了改革——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了武士阶层,随之形成了幕府统治的局面,天皇大权旁落,而武士道的价值观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6世纪末7世纪初适应阿拉伯半岛的形势需要,伊斯兰教应运而生,利用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走向了统一,并以此进行了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阿拉伯创造的阿拉伯文化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1)认知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应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职高历史教育,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认知结构:初中九年级上册教材已经涉及本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阿拉伯,日本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具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完整,具备自学整理本课基础知识的条件。

但是对于(3)在知识繁杂的同时,也更为分散,不利于形成整体的世界观念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本课的内容更加抽象深入,体量大,难度高。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2、理解阿拉伯文化作为东西文化桥梁的作用;3、了解日本大化改新如何建立中央集权,以及幕府政治的基础和特点;4、联系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当时在东亚文明中的地位。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各大文明如何相互交流和影响
2. 掌握古代文明之间的重要交流和影响事件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世界史》相关内容
3. 图表和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不同文明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世界文明如何相互联系和交流。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事件,如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之间的联系。

2. 分析古代交流和影响的原因和影响。

三、活动(20分钟)
1. 分组讨论古代著名的文明交流事件,并就其影响展开讨论。

2. 团体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观点。

四、总结(10分钟)
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讲解概括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并开展小结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与影响的作文。

六、延伸拓展
邀请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举办主题活动,加深对古代文明之间交流的理解和体验。

评价方式:
1. 讨论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
3. 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讲授和活动,学生对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影响的具体案例分析,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世界史教案人教版主题:古代世界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特点和贡献;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教学难点:1. 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2.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示范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资料;2. 古代世界地图;3. 书籍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探索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古代文明的起源: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2. 各大文明的特点和贡献: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

三、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示范(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文明的建筑、艺术品等实物,让学生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研究一种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激发了他们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不同文明,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五、教学过程
展示《UNITED》图片和《联合国家宣言》图片战火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遭到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面对共同的敌人,英、法、美、苏联等国将何去何从呢?是继续妥协或孤立作战,还是携起手来,建立统一战线?英美苏等国都认识到:只有合作,才有出路,才能打败法西斯,取得反法斯战争的胜利。

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

讲授新课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华盛顿会议
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联合国家宣
言》的签署有何意义?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
立,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
础。


从此,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日益增强,从而扭转了战局,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多次会议。

其中雅尔塔会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
【百度视频】雅尔塔会议视频
/history/C14461/classpage/video/20100110/100533.shtml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者和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何影响?
团结就是力量。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战斗力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也就会今天的第二个问题。

2、最后的胜利
(一)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百度视频】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片段/u11/v_NDk4MTExMDM.html
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此次战役德军共损失约150万兵力,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还有3000架飞机以及大量武器装备。

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1943年2月,战役结束。

这次战役是整个二战的关键性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教师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军开始从东线反攻德军,并要求英美等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减轻苏德战场的压力,以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诺曼底登陆使德军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4月27日,苏军冲破了希特勒在柏林筑成的三层防卫圈,攻入柏林市中心,双方进
行了短兵相持的巷战,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饮弹自杀。

红军战
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4月30日攻克了柏林,苏军把红旗插上
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上。

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
书,欧洲战场结束。

(三)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百度视频搜索】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录像视频/u11/v_MTY5MzIzOQ.html
中国人民的抗日大反攻是视频/v/b/58426956-1664032380.html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留给后人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我们引用美国将军麦克阿瑟1945年9月2日在东京受降仪式上向全世界人民发表的一段讲话作为本课小结:“今天,枪声平息了,巨大的灾难结束了,伟大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尝过失败的痛苦,我们也享受胜利的喜悦。

从这两者中,我们懂得了绝不允许再出现倒退。

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保持我们在战争中赢来的东西……”
课后练习题
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同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引起了核危机。

在1945年,日本
曾有两大城市遭到了原子弹的轰炸,核污染的影响至今犹存,请问
这是哪一场战争中发生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伊拉克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2008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启迪是()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②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③世界各国都应和平共处,互不侵犯④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A.①② B. 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阅读课文,结合以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讨论二战的影响?
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参战人数军队伤亡平民伤亡物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