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综合测试卷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综合测试卷

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检测卷1(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满分:120分时限:12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g)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è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解析:B项“淙”应读cóng;C项“胴”应读dòng;D项“刹”应读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致..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解析:A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B项,“细大不捐”意为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C项,“热诚”是形容词,热心而诚恳之意,如热诚欢迎,待人热诚。
因前面有动词性的“满怀”,此处应改为名词“热忱”,含“热情”之意。
D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有的还互有交叉。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被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
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
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
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其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
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
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
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测试题班级: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A.鼙鼓(pí)踯躅..(yǐlǐ)..(chíchú)栖鹘(qīhú)萦纡.(yū)迤逦B.满襟(jīn)楼观亭榭(guān)会稽..(zhâgū)凝睇.(tì)..(kuàijī)鹧鸪C.回眸.(móu)肤如凝脂.(shī)玉扃.(jiōng)水裔(yī) 葭苇(jiā)D.眇眇..(bìlì)..(chányuán)薜荔..(miǎo ) 袅袅..( niǎo) 修葺.(qì)潺湲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为慷慨激昂。
高中语文 诗歌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诗歌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洗涤.(dí) 屏.弃(bǐnɡ)虔.诚(qián) 庇.护(pì)B.纤.细(xiān) 噱.头(xué)龃.龉(jǔ) 回溯.(sù)C.狭隘.(yì) 跛.脚(bǒ)暴戾.(lì) 啮.啃(niè)D.籼.稻(xiān) 祓.除(bá)莅.临(lì) 禅.让(shàn)解析A.庇—bì;C.隘—ài;D.祓—fú。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局域网惹事生非回馈社会深深震撼B.天燃气尘埃落定价格飙升坚决取缔C.暴冷门蹿红歌坛名燥一时成就绯然D.挖墙角尾大不吊额手称庆兵荒马乱解析A.事—是;B.燃—然;C.暴—爆,燥—噪,绯—斐;D.角—脚,吊—掉。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扩大“先看病后付费”“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施行新修订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一系列新政的出台,真是大快人心....。
B.“腹黑毒舌”、“你摊上事了”、伴舞抢镜哥……吐槽春晚的众多热门话题不绝如...缕.,“刷着微博看春晚,边看边吐槽”,渐成新潮流。
C.岳阳楼景区借助文化发展旅游,在春节期间费尽心机....推出了游客背《岳阳楼记》免费登岳阳楼的活动,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D.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自觉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官民中蔚然成风....。
解析D.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A.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望文生义。
B.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测试卷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阶段质量测试卷(二)(《散文之部》实力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4·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志向、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改变,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说明。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担当和哲学品行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志向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缘由。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才智,提倡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持续而代代相传。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评1 (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公仆./前仆.后继折.腾/百折.不挠着.重/不着.边际B.揪.心/啾.唧纰.漏/脱坯.奴颜婢.膝/刚愎.自用C.碣.石/竭.诚地壳./甲壳.间.不容发/黑白相间.D.沤.肥/呕.心沥血拮.据/佶.屈聱牙框.架/匡.国济民解析:选D。
ú/pū,zhē/zhé,zhuó;B jiū,pī,bì;é,qiào,jiān/jiàn;D.òu/ǒu,jié/jí,kuànɡ/ku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切磋思辩蕴涵佶屈聱牙B.凝冻联袂鄙夷截然不同C.融和蹉跎参与杉杉有礼D.糟踏揣测犷悍水泄不通解析:选B。
A.辩—辨;C.杉杉—彬彬;D.塌—蹋。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利用正确的一项是( )A.香烟中究竟添加了什么成份,这些成份凭什么要添加,添加了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近来成了控烟人士质疑的核心。
B.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应大力推动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这是我国科教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他同时表示,中国在转基因管理方面“是超级严格的”。
C.与其他养殖业相较,养蜂业具有独特优势:无需占用耕地,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浇灌及消耗饲料,因此深受群众欢迎。
D.近日,来自海内外的“辛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带湖山庄举行的《辛弃疾诗词研讨会》,大家高谈弘论,山庄内外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解析:选B。
A.属于持续问,前两个逗号都应改成问号。
C.最后一个逗号改成句号。
因为“因此深受群众欢迎”不属于冒号后解释的内容。
D.书名号改成双引号,因为这是研讨会而不是作品。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利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很多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兴,哗众取宠,而不考虑国情民意和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
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