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3 沪教版第二册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记纪念课计划教学目标1.理解和使用文本中的单词(见短语表);2.分析研究主题的含义;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验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总结全文的目的;3.总结文本的各个部分的效果,并可以解释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
4,要理解这种叙事的特点是:叙事,说话,抒情结合,情绪和毛。
5,学习使用之前和之后的文字与之前的写作和其他写作技巧,将碎片材料分成一章,使文章自然铁糊,严谨严谨。
6,学习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和鲁迅先生的爱与仇恨情感,坚持与敌人的斗争,相信革命的胜利精神。
教学重点1.探索文章的目的。
2.尝试找出关键词。
教学时间:3小时教学过程第一类导入新课程(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产生下一个问题,请学生选择一个准确的答案。
)记得刘松和鲁迅先生的文字写道:忘记救主即将结束,我必须写一些必要的东西。
这个句子理解是:()(1)忘了刘和真俊等英勇牺牲的现场,作者可以写文章继续打。
(2)提交人担心人们将要忘记血债,有必要为结论性证据的血液的历史写一些东西。
(3)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记住血债,反抗抵抗,不要惊呆,只能写文章,记住烈士的需要。
经过修订后的答案变成了新课:在一所高中,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向爱国青年三十八悲剧致敬的刘和珍等用论文写的文章,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相同类型的文章(黑板主题)。
(使用投影仪或其他方法。
)对这种语义曲折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请选择最正确的一个:()(1)记住他们为了忘记他们,只记住他们,使自己安全打架。
记住它不被忘记。
(2)忘记是摆脱悲伤的重量,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战斗;记得死者,留下愤怒打斗心神(3)忘记加强记忆深刻的意义,忘记和记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因为忘记写纪念,记得被遗忘或害怕别人忘记写纪念文章。
(4)忘记是表达强烈的愤怒愤慨,是讽刺的愤怒,不能忘记讽刺。
(5)作者真的想忘记,是完全直截了当地告诉真相,想忘记和受苦不能忘记,现在是同志爱情厚重,龙华怨恨。
静音阅读文本1.一边阅读笔记或看看参考书,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新词,2.阅读各部分效果后;3确定正确理解标题;4思考两个问题:A,这种结构材料怎么样?B,作者是如何写五个烈士?5个老师在黑板上的块上标记了一,二,三,四,使四组学生在黑板上的问题很困难。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朗诵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这幅名为《牺牲》的木刻是是德国著名的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反映德国底层被压迫的民众的生活境况。充满着悲愤的情绪和反抗精神。这幅《牺牲》描绘了一位母亲悲哀地献出了自己怀抱中的孩子,鲁迅借此木刻,显然是为柔石的母亲失去儿子、也为自己失去这样的朋友而感到痛惜,更为中国失去这样的青年而感到痛惜。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白莽、柔石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理解“左联五烈士”的的革命情怀。
2.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通过分析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左联五烈士”的革命情怀。
2.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用曲笔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理解他的悲愤之情、纪念之意。
二 【学习任务】:本文要“记念”什么?又为何要“为了忘却”?
1.结合预习作业,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表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交往过程
(二)、回忆与柔石之间的交往
(三)、叙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二人不久被捕之事
(四)、叙述柔石等青年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心情
(五)、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悲愤情感,再次交代写作的目的。
鲁迅对他们的纪念体现在对他们的回忆中,体现在对交往过程的叙写和对细节的描摹中。另一方面,鲁迅先生又借助诗歌、木刻等、进一步表达自己对青年革命者死的缅怀与悲愤之情。
(1).诗歌: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教学难点:
1.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革命精神的传承情况。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逻辑清晰性和表达准确性。
课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参与烈士纪念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及相关评论、分析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
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
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
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
写作目的有对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赞颂,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更有自己韧性斗争的革命观点的抒发。
教学本文,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传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式化。
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感受白莽与柔石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那份执著于坚定,感受鲁迅对他们的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说明: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白莽和柔石,唯有“走近”,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感动。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
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
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思路点拨本设计适合程度中等的学生。
针对学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学生自读质疑,师生探讨解决的方法,直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然后结合《纪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结合《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等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文章主要内容,文学特色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步骤: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1.1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1.2 介绍鲁迅的主要作品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2.1 文章的背景介绍2.2 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3.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3.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4.1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4.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能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对文章有深入的解读。
3. 学生能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难点:1. 对鲁迅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2. 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2. 投影仪和投影胶片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八、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背景等。
3. 文学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文学特色。
4. 个体与时代关系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九、课后作业: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鲁迅在本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和平。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四、教学难点1. 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采用文学鉴赏法,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鲁迅的生活照片、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5.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朱自清曾说:“读的方面,如果只注重情节、思想情感的获得,而忽略篇章的组织,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等,就会遮蔽文章复杂的“内在机制”,从而无法真正地读懂文章。所以我们在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内容的了解,而应该进一步研习探究文章的艺术特点,从而知其所以然。
二 【学习任务】:探究《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这里提到了两件事情,后文都有详细的叙述,一件事是交流《彼得斐传》和彼得斐的诗,一件事是白莽“又一次的被捕”。
(1)第一件事:是因为收到白莽投的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想讨原文校对。
而接下来鲁迅记叙的和白莽的几次交往,都提及了彼得斐这位诗人,那么彼得斐到底是谁?
彼得斐(1823-1849),又译裴多菲,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组材方面:从讨论《彼得斐传》原文,到书信交流“民众诗人”的曲译,再到赠送两本彼得斐的集子又在被捕时没收,直到最后听到白莽被秘密枪杀,睹物思人看到《彼得斐诗集》上白莽留下的四行译文。鲁迅在白莽的身上要展现的就是彼得斐的爱自由和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4.【学习活动二】思考讨论:对柔石的记述主要围绕哪些材料来写?能否能找到一条主线?
鲁迅先生对柔石的记叙主要围绕着柔石创办朝华社的经历来写。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二、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词语补释: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
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
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 忧愁,恐惧。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
语出《尚书·大禹谟》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 诚挚恳切。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1.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
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教师可因势利导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一、与白莽的交往二、与柔石的交往三、柔石、白莽被捕第二课时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 一)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1、第一段能否删去?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
”其中“不敢”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二)研读第二部分: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
(“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硬气)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
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提示:不能删。
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现在我懂了。
”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提示: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夜正长。
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四、小结1、文章涉及的人较多,材料又很零碎,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却显得十分严谨,这是为什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提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此文时的真情实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
2、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提示: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展开。
3、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继续质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