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
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
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体育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滨州学院

第一章测试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_______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体育锻炼B:竞技运动和比赛C:娱乐D:体育教育教学答案:D2.行为主义对体育学习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首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_______。
()A:奖励学说B:反馈学说C:强化学说D:联结理论答案:C3.强调“自上而下”学习策略理论的学派是_______。
()A:认知心理学B:行为主义C:建构主义D:人本主义答案:C4.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
()A:对B:错答案:B5.一个人学过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说明自己一定在体育教学或指导运动队方面取得成功。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_____。
()A:成绩目标定向B:学习目标定向C:自我目标定向D:结果目标定向答案:B2.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是属于_______。
()A:学习目标定向B:成绩目标定向C:掌握目标定向D:结果目标定向答案:B3.为了保证目标既有难度又有可能实现,可将学生____作为参考,并在必要时修正目标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A:在班里的排名B:入学以来的成绩C:最近的比赛名次D:最近的能力水平答案:D4.这次篮球赛,我要将我的罚球命中率提高到80%,是______。
()A:明确的目标B:模糊的目标C:技术动作目标D:结果目标答案:AD5.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____。
()A:间接兴趣B:直接兴趣C:物质兴趣D:中心兴趣答案:B2.体育活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推动采取学生行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
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_______功能。
()A:选择B:维持C:发动D:强化答案:C3.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运动兴趣可以分为______。
体育心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中医药大学

体育心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行为主义对体育学习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首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___。
()。
A:强化学说 B:反馈学说 C:联结理论 D:奖励学说答案:强化学说2.人本主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
A:传授者 B:决策者 C:执行者 D:促进者答案:促进者3.运动心理学集中研究___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A:个性 B:认知 C:动机 D:焦虑答案:个性;认知;动机;焦虑4.锻炼心理学具体研究___。
()A:学生的学习焦虑 B:体育锻炼坚持性 C: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D: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答案:体育锻炼坚持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5.未来的运动心理学将继续强化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即()A:应用运动心理学 B:学术运动心理学 C:教育运动心理学 D:临床运动心理学答案:应用运动心理学;学术运动心理学6.强调“自下而上”学习策略理论的学派是。
()A:认知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建构主义 D:行为主义答案: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7.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这三门学科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也是发展方向。
()A:对 B:错答案:错8.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处于发展阶段。
()A:对 B:错答案:错9.运动心理学家被描述为三种类型: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A:对 B:错答案:对10.目前的趋势是体育心理学研究者们已开始着手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使用。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为了保证目标既有难度又有可能实施,可将学生___作为参考,并在必要时修正目标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
A:在班里的排名 B:最近的比赛名次 C:入学以来的成绩 D:最近的能力水平答案:最近的比赛名次2.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
()。
A:广泛兴趣 B:间接兴趣 C:直接兴趣 D:中心兴趣答案:直接兴趣3.团队目标设置过程中可分为___阶段。
(完整word版)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标准答案

(完整word版)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标准答案上篇试题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案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案中的个别差异下篇参考答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案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案中的个别差异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体育心理学知识汇总

不完整图形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 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稳定性。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的形
体育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 邓淑红
绪论 第一章 体育与感知觉 第二章 体育与记忆 第三章 体育与思维 第四章 体育与注意 第五章 体育与情绪 第六章 体育与个性 第七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第九章 运动技能学习 第十章 心理技能训练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心理 第十二章 体育比赛心理 第十三章 体育社会心理 第十四章 体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运动知觉
1、定义 对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知觉。 2、分类 (1)真正运动知觉 似动 (2)客体运动知觉 本体运动知觉 (3) 专门化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知觉: 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 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 运动的知觉。 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在静止的物 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二、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
决定因素:物体照明强度、物体表面反射系数、与环境对比
2、颜色 3、视觉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边界突出和马赫带、视敏度
4、视觉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ppt

体育活动
类型 强度 持续时间 频率
运动愉快感
产生控制感 转移注意 产生恍惚 体温升高 释放儿茶酚胺 释放内啡肽
心理健康
改善情绪 完善个性 好的自我概念 改变睡眠模式 改善认知活动 心理治疗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 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 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 效应两种。
二、完善个性特征
A型行为特征: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 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易产生冠 心病。
体育活动可改变A型行为特征。 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产生影响。
二、体育活动的强度
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能取 得较好的心理效应。相反,大强度的体 育活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 情绪。研究还表明,长期进行中等强度 的体育锻炼能够治疗非精神病患者的抑 郁症。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中等强 度比大强度的活动更合适。
三、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20~30min?或60~90min ? 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的竞赛活动不会
第三节 体育活动特征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
一、体育活动的类型 二、体育活动的强度 三、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四、体育活动的频率
一、体育活动的类型
伯杰(Berger)1988年指出,有氧运动、 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 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对此观点虽有 争议,但是,显然,不管是哪一种体育活 动类型,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与个人的喜 爱程度以及与是否能从某一种活动中取得 乐趣有一定的关系。
一、身心关系的解释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将正确地答案填入空格). 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地那种心理和生理地过程称之为,又称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导致应激地刺激可以是、和诸因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唤醒是指机体总地地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唤醒有三种表现,即、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地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有主要作用,它为以及提供能量.唤醒水平地变化与刺激地有着密切地关系,而与刺激地之间地相关性较小.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地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地地差异,属于个性心理地部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状态焦虑是一种在上有变化、随而波动地短暂情绪反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驱力理论认为,运动表现是与地乘积.认为,高水平地唤醒可促进地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地活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运动技能越复杂,其适宜地唤醒水平就相对.于年提出将竞赛焦虑分为、和三个方面.影响赛前状态焦虑地环境因素主要有和.与升高状态焦虑水平有关地个性特征方面地因素有和.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地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认为可以将地工作强度比作人地唤醒水平.(). 探照灯. 发动机. 电脑. 变压器. 在完成决断地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地运动技能,其适宜地唤醒水平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比较高. 非常高. 比较低. 非常低. 刺激地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地情况下,运动技能在地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地运动表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对高. 非常低. 相对低. 非常高. 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地要求越高地运动技能,越需要在地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好地运动表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较高. 很高. 很低. 较低.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以生理特征为主地躯体焦虑与运动表现呈关系.(). 倒形. 线性. 波浪形. 形.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当认知焦虑增加时,运动表现水平相应降低,两者呈关系.(). 倒形. 线性. 波浪形. 形.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积极地成功期望可以带来自信心地增强,可以提高运动表现水平,两者呈关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倒形. 线性. 波浪形. 形. 地个体,在相对较高地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较好地运动表现.().高特质焦虑、外向.高特质焦虑、内向.低特质焦虑、外向.低特质焦虑、内向. 地个体,在相对较低地唤醒水平下能够取得较好地运动表现. ()高特质焦虑、外向.高特质焦虑、内向.低特质焦虑、外向.低特质焦虑、内向. 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地运动行为所抱有地能否取得成功地信念称之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心理准备状态. 状态自信心三、多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地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影响运动技能复杂程度地知觉因素是.(). 刺激地数量. 决断地数量. 刺激地强度. 技能地精细程度影响运动技能复杂程度地操作因素是.()决断地备选范围. 精确性和稳定性. 刺激地持续时间. 协调运动地成分过高唤醒水平或焦虑状态地症状有.(). 消极地自我暗示. 全身发热 . 注意不能集中 . 尿频应激与多种情绪相结合而形成复合情绪,在应激产生地同时附加可发生焦虑性紧张.(). 恐惧. 厌恶. 敌意. 失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应激与多种情绪相结合而形成复合情绪,在应激产生地同时附加可表现为抑郁性紧张.(). 恐惧. 厌恶 . 敌意. 失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匹配题(将下列相对应地内容用线条相连)下面是一些评定焦虑地常用方法,请将方法与内容用直线连接.方法内容自主神经系统评定法脑电图多维量表测定法心率生物化学评定法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单维量表测定法肾上腺素中枢神经系统评定法竞赛状态焦虑量表—五、判断题(下列正确地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地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导致应激地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紧张,因为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起到重要地调节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每个人地唤醒水平总在从中等兴奋到高度兴奋这条连续线上变化.(). 无论是令人高兴地还是痛苦地刺激,都可能在唤醒水平上出现相似地变化.(). 特质焦虑是指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地短暂情绪反应.(). 由于只有体验到焦虑状态地本人才能直接描述焦虑地特点和强度,因此,一般只能采用间接地方式来评估焦虑状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状态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地相对稳定地差异.() . 根据倒形假说地观点,射击运动在低唤醒条件下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倒形假说认为,过高地唤醒水平将导致运动表现地恶化或成绩地下降.() . 驱力理论认为,中等唤醒水平最有利于取得好地运动表现.(). 根据倒形假说地观点,拳击运动在高唤醒条件下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六、简答题. 什么是唤醒及其主要表现?. 什么是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什么是倒形假设?. 运动技能地复杂程度对唤醒水平有什么不同地要求?七、论述题. 什么是应激?结合体育运动应该如何理解应激地概念?.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地主要因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如有人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有关(图11-1),其主要表现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特科(Turker)1993年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力量训练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显著提高。
有些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提高了中年妇女对身体的内部意识和身体能力感;身体活动对老年妇女和身体表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图11-1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的关系四、改变睡眠模式人的睡眠根据生理和知觉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入睡时,他的心率、呼吸和体温下降,并且在脑电图上出现α波(8~13圈/s)。
睡眠的第1阶段是半意识状态,其特征是心率进一步降低,呼吸有些无规律和肌肉轻松。
随着体温进一步下降,个体进入睡眠的第2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脑电图上显示出一阵有节奏的突发性活动(13~16圈/s),此现象被称为睡眠轴。
这些睡眠轴标志着半意识状态与睡眠的界限。
大多数人在出现睡眠轴醒来后报告自己已经睡着。
随着意识的消失和脑电图上出现δ波(0.5~3圈/s),个体就进入了睡眠的第3阶段。
在睡眠的第4阶段,个体没有意识状态,脑电图上有多于50%的δ波。
当我们分析睡眠模式时,往往将第3和第4阶段称之为慢波睡眠阶段(SWS),而将2、3、4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阶段(non-REM),这是因为在这些阶段很少出现快速眼动和做梦。
一般认为,慢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运动可促进人的贮存过程。
有人对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的睡眠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与慢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运动呈正相关。
蒙哥马利等人(Montgomery,1987)的研究显示,锻炼仅对有规律锻炼者的慢波睡眠有促进作用。
并且,可能每天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类型是锻炼和睡眠模式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Home,1981)。
其他的研究显示,动力性运动或有氧运动似乎能增加睡眠时间。
而且,早锻炼比晚锻炼更可能使人产生较多的慢波睡眠,而睡觉前的静力性运动似乎能减少睡眠的潜伏期和慢波睡眠(Morrcroft,1989)。
五、改善认知活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认知过程(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但这方面的大多数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也许因为体育活动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过程更为明显一些。
例如,斯波多索(Spirduso)1980年在回顾这方面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心理运动速度(如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之间呈正相关。
我国也有学者对中老年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太极拳和太极剑比慢跑更能有效地延缓被试认知功能(如复杂反应时间和注意广度)的衰竭(毛志雄,1996)。
六、心理治疗效应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被公认。
在美国,有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有一些研究成果说明了体育活动对于治疗上述两种心理疾病的特殊作用。
一些研究支持了体育活动治疗焦虑症的作用。
例如,朗(Long)1993年要求一些焦虑症患者参加散步或慢跑锻炼,另一些患者参加应激灌输训练。
结果显示,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患者,要比控制组患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但体育活动对于有恐慌疾病史的焦虑患者的效果,似乎不如治疗其他类型的焦虑症患者效果好。
然而,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紧接着体育活动后,病人的状态焦虑反应明显降低。
马丁森在回顾许多有关体育活动对治疗患有焦虑或抑郁症的住院病人的效果后得出结论,有氧运动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降低轻度或中度的抑郁情绪。
然而,很少有资料说明,体育活动对于治疗精神抑郁症或躁郁性精神病有什么效果。
关于体育活动对于减少焦虑症的效果如何,目前下结论还为时为早,尚需继续研究。
体育活动特殊的治疗价值可能主要在于预防疾病或疾病的复发。
第一节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假说一、身心关系的解释在哲学领域中较早论及到身心关系问题。
通常,基本的哲学观点可被分成一元论和二元论。
具体地说,又可分为以下6种理论:(一)唯心论该理论认为,唯有精神存在,对世界观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事件的知觉基础上的,所假设的知觉基础的物质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
(二)唯物论该理论指出,唯有身体存在,身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而精神仅是一种幻觉。
(三)万物有灵论该理论声称,精神控制身体,但精神不受身体的影响。
精神活动引起身体现象,但物质事件不能引起精神事件。
总之,该理论坚持认为,灵魂使身体存在。
(四)副现象论该理论与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身体事件引起精神事件。
精神活动被看成是来自大脑的秘密。
(五)相互作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身体和灵魂、大脑和心理、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关键问题是,非物质的精神如何影响物质的身体和生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心理事件。
(六)双面论这一理论指出,精神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大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
精神被理解为来自大脑特别部分的自我知觉。
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近30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
例如,塔科(Tucker)1990年的研究显示,生理健康水平较高的被试,其心理抑郁水平较低。
同样,人体生理方面的疾病或异常情况会引起行为或心理方面的症状。
例如,病菌侵入大脑中枢神经或大脑神经中枢受到损伤,患者会神智不清,空间、时间和人物的定向能力会大为减退,记忆、推理和计算能力会明显下降。
再如,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加快,同时个体会有紧张反应;肢体颤抖、情绪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不安和失眠等等。
反之,当甲状腺分泌不足时,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减慢,患者的心理活动会趋于迟钝。
具体表现为反应缓慢、记忆力减退,且有抑郁倾向。
人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
据美国某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的研究,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心理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疾病的。
英国的一位医生曾调查了250名癌症患者,发现其中有156人在患病前经受过重大的精神打击。
由此他得出结论:压抑情绪易导致癌症。
综上所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生理健康。
一名健康者应该是在这两方面和谐统一的。
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从事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理健康,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学理论假说属于生物学理论假说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
该理论基于脑干湿度的变化,可使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减少,从而引起放松状态。
5min的热水浴可以降低状态焦虑这一事实说明了提高身体的温度可以改变脑单胺(其中包括诸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宁等神经递质),而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这些物质含量均较低。
这种理论似乎有道理,但缺乏研究。
第二种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低水平的儿茶酚胺则可能使人产生抑郁感。
研究发现,人的儿茶酚胺(尤其是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随着体育活动而增加。
第三种理论假设,体育活动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
该化学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
由此,研究者仍认为体育活动具有与内啡肽一样的效果。
法雷尔(Farrell)等人1982年的研究指出,体育活动能使脑下垂体分泌出来的内啡肽释放到血液之中,并使人提高情绪水平。
三、心理学理论假说属于心理学理论假说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可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可提高个体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因为体育活动给个体提供了体验控制的情景,也可以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
亚伯罗姆森(A bramson)等人1978年指出,抑郁感是由于多次感受到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无法控制,并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而形成的。
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控制感,对于消除人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种理论假设,体育活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由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和忧愁,体育活动具有使人忘却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从痛苦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的作用。
第三种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使人产生恍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