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旧体诗别解之三
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_刘泰隆 (1)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 VERSITY1998年12月20日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刘泰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桂林,541004)摘要根据桂林文化城时期木犀5鲁迅氏的旧诗6和王亚平5鲁迅先生的诗及其诗论6两文提出的论点,综合提炼为鲁迅旧体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练。
鲁迅旧体诗风格从青年到晚年既是发展的,又有相对地比较稳定的一贯性。
关键词鲁迅;风格;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练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在5鲁迅先生的旧体诗6中指出:鲁迅/诗中的词藻和句法丽处甚至使人想到李义山,但是粗犷处又有些像南宋的刘后村;两种极不相同的风格在这里结合起来0(5冯至诗文选集6)。
这话说得很正确而且给我们很多启发。
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鲁迅旧体诗的风格就是李义山与刘后村诗风的结合,因为冯至所谈的只是鲁迅旧体诗词藻句法的丽与粗犷的特点,至于鲁迅旧体诗的整体风格却是很复杂的,它是鲁迅生活经历、立场观点、思想性格、艺术修养在鲁迅旧体诗的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所体现的特点。
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
然而,细读发表于1941年11月5日5诗创作6(桂林)第5期木犀的5鲁迅氏的旧诗6和1943年3月1日5文艺批评6(桂林)第2期王亚平的5鲁迅先生的诗及其诗论6,虽然都有不足,有的论点还比较含隐,但加以提炼和综合却颇全面,可以体现桂林文化城对于鲁迅旧体诗主要风格特点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认识。
以下分六点进行论述。
第一,深刻。
木犀说:/读过鲁迅氏诗作的人,都不免有这种感觉,就是他的诗是强烈的,深刻的。
它所遗留在我们脑里的印象很不容易消灭。
0王亚平也说:/鲁迅先生的旧诗是非常深刻的。
0这是确论。
鲁迅旧体诗的深刻表现于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真实,更深入发掘和画出了人的灵魂,即使个人生活的主题也发展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题,含意深广,有卓识远见,甚至饱含哲理。
鲁迅早期的两首旧体诗

鲁迅早期的两首旧体诗
孙席珍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9(000)001
【摘要】一、《自题小像》《自题小像》是鲁迅先生早期最重要的诗篇。
这是先
生献身于革命的誓辞,是先生开始万里长征的宣言,也是他的思想发展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唯其如此,凡从事鲁迅研究的同志,无不对它特别重视,因而争论较多,新见迭出,这原是很自然的事。
现在我也来谈谈读了这首诗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孙席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
【相关文献】
1.批判意识的张扬和自省意识的凸显——论鲁迅的旧体诗 [J], 杨洪军
2.鲁迅旧体诗与东北沦陷区抗日精神的符号化建构——以《大同报》刊登鲁迅旧体诗的编辑活动为中心 [J], 王巨川
3.鲁迅旧体诗与东北沦陷区抗日精神的符号化建构——以《大同报》刊登鲁迅旧体诗的编辑活动为中心 [J], 王巨川;
4.鲁迅旧体诗作用典谈——《鲁迅诗歌漫议》之一章 [J], 高信
5.鲁迅早期的两首旧体诗 [J], 孙席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回百年前:旧体诗是怎么失败的

重回百年前:旧体诗是怎么失败的你知道鼓吹新诗的胡适,他的旧体诗有多好吗?而当鲁迅说,青年应该“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时,他自己已经埋头读了十年古书。
胡适、鲁迅那一批新文学的干将们,其实旧体诗写得非常好。
重新回到100年前新诗和旧体诗交战的现场,你会发现:这也许是历史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新诗的诞生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回国前写成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一年他26岁。
这位26岁的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观点的核心,一是用白话而弃文言,二是不要用典和对仗,反对旧体诗的心思再明白不过。
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个传统文人都会写诗,但是在那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旧体诗已经日益难以表达新生活、新想法了。
其实,在胡适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想这个问题了。
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
白话的主张由来已久,1861年,洪仁玕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了《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这不难理解,洪秀全自己科举考试屡次失利,他内心肯定对文言文是不以为然的。
又过了二三十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
如黄遵宪(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杂感》);裘廷梁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文,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文言文遇冷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用文言文写文章实在太难了,只有那些刻苦攻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会学习文言文写作,这就把绝大多数人都排除在了文学的大门之外。
旧体诗词唱和中的鲁迅与郁达夫

旧体诗词唱和中的鲁迅与郁达夫姚康康郁达夫和鲁迅的交往,可以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形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中坚人物,郁达夫和鲁迅的交往,更多的见于旧体诗的酬唱之中。
时过境迁,而今回过头来看他们当时即兴创作的旧体诗,艺术师承和贡献方面暂且不说,这些当时被戏称为游戏笔墨的旧体诗,却具有了心灵史和理解作家人生追求的功能。
鲁迅一生创作的旧体诗不多,然涉及郁达夫的就有七言律詩《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五言绝句《无题·烟水寻常事》(该诗虽为黄振球而题,但黄是通过郁达夫向鲁迅索字的,没有这重关系,鲁迅是可能不会轻易下笔的)、五言诗《无题·禹域多飞将》(该诗为黄萍荪所题,黄乃托郁达夫向鲁迅索字)、七言绝句《答客诮》(书赠郁达夫、日本医生坪井)、七言绝句《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书赠郁达夫)、七言律诗《自嘲》等六首,他们之间可见是有诗缘的。
相对于新文学中“金刚怒目”的鲁迅,从鲁迅的旧体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慈父”的形象。
人们习惯于用“严”来形容父亲,似乎宠孩子的只有母亲,而鲁迅于“荷戟独彷徨”外,在旧体诗中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邻家大叔的形象。
鲁迅晚年得子,高兴之情常溢于言表。
1932年12月31日,在他书赠郁达夫的一首七言绝句《答客诮》中,这样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通过这首诗,鲁迅立体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矗立起来,有了这种爱作底色,鲁迅的战斗性才有了现实的根据。
再看鲁迅的《自嘲》一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的信中说自己“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于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又,内山完造在《花甲录》中对这首诗有一段回忆:“先生那时在国内其实是处于四面八方围攻中,在孤军奋斗着。
那时先生曾把一篇述怀拿给我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听了先生的说明,我哭了。
鲁迅诗词全集(46首全)

[近代] 鲁迅 收录:46首1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展开全文2 《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3 《无题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
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
4 《无题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5 《无题》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6 《无题》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7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8 《题《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9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0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1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展开全文12 《偶成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13 《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展开全文14 《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15 《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16 《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展开全文17 《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展开全文18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展开全文19 《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20 《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论鲁迅旧体诗的诗情画意

印象式观察法
在文学 的远 近法之外 ,鲁迅 的诗歌 写景还多取用 印象式 写法 ,对 自然物 象的形态 、色 彩体察常 以模拟 、夸张言语 出 之 。青溪道人程 正揆 曰: “ 铁 干银钩老笔翻 ,力能从简 意能 繁 。” (《 山庄 题画》 ( 六 首之三 ))鲁迅 的 《 秋夜 》写枣 树枝 干也用 “ 铁 似的 ”词语表 其形态 ,他 的旧体诗 中另有这 样 的诗 句 :
作 家 评 论 Q ! 曼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论鲁迅 旧体 诗 的诗情 画意
张 素 丽
在2 O 世纪 “ 插 图 史 ”上 ,鲁 迅 以 及 其 作 品 成 为 民 国 以来 美术家创作 的重要灵感 资源和文本 依据 。 《 中国现代美术全 集・ 插 图卷》遴选辑录2 0 世纪书籍插 图精 品,其 中十 余位 画家 的入选作 品是 以鲁迅 的作 品为创作对 象的 。鲁迅 的作 品之所 以能够赢得 这么多插 画家的青睐 ,个中原 因大概 有三 :一是 鲁迅显赫 的文学地位 ,二是鲁迅对 书籍插 图的大力倡导 ,三 是鲁迅作 品的经典性及视 觉丰 富性,其中第三 点最为重要 。 笔者 曾对 鲁迅 小说 的 “ 绘画性 ”形式 问题作过 讨论[ 1 J ,本 文 主要就鲁迅 旧体诗与文人画笔法 的契合之处 予以阐析 。
大野 多钩 棘 , 长 天列 战云 。(《 无题 》) 吟 罢 低 眉无 写处 , 月光 如水 照缁衣 。(《 惯 于长夜 过 春时》) 如磐夜 气压重楼 ,剪柳春风导九秋 。(《 悼丁君》) 禹域 多 飞将 ,蜗 庐 剩 逸 民 。(《 无题 》 ) 横 眉 岂夺蛾眉冶 ,不料仍违众女心 。( 闻谣 戏作)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旧体诗管窥

鲁迅作为现代一名文学大家,他的作 品 给 华 夏 子 孙 留 下 了巨大财富,他不愧为现当代文学的 开 拓 者,他 所 留 的 作 品, 杂文、散文水绕星其荦荦大 者。至 于 旧 体 诗,正 如 作 者 所 言, “我平常并不作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我才胡诌几 句 塞 责, 并 不 存 稿”。 实 际 上 他 作 诗 虽 不 多 (79 首 ),但 在 他 的 文 学 殿 堂 之 内 ,更 加 凝 练 地 浓 缩 了 他 对 当 时 社 会 和 人 生 的 看 法 ,深 沉 地 表现了他愤世嫉俗 和 忧 国 忧 民 的 感 情,起 到 他 的 杂 文 等 文 学 作品无法表现 的 替 代 作 用。在 知 识 分 子 中 的 影 响 力,丝 毫 不 亚。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知识分子的舵手,他的旧 体 诗 引起了多少生活在黑暗年代的文学青年以深刻的共鸣。
其中如《自嘲》,这 是 他 最 光 辉 的 一 首 力 作,也 是 他 一 生 人格的写照。作者首先 活 用 “华 盖 ”典 故 (处 境 不 好,但 又 运 文华盖),“欲何求”“未 敢 ”都 是 反 语,是 极 大 的 愤 懑 之 词,反 衬敌人的残暴。颔联以象征手法幽默地映示了自己的处境 和内志。“闹市”本 是 法 西 斯 末 政、特 务 横 行 的 地 方,而 作 者 却能“破帽 遮 颜 ”穿 过,与 敌 人 巧 妙 周 旋。 中 流 本 为 湍 急 之 流,而作者却 从 容 不 迫,饮 酒 泛 游,暗 存 作 砥 之 意。 而 颈 联, 作为千 古 名 句,更 加 突 出 地 显 示 了 鲁 迅 先 生 的 人 格 爱 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 句 哲 理 不 空,震 撼 着 世代革命青年和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群中绝大部分视它为 “圣经”,贴在墙 上 反 复 自 勉。 至 于 尾 联,则 又 表 现 作 者 善 于 斗争和战斗到底的 决 心,这 句 在 语 气 上 虽 然 较 前 者 为 松,但 也不失它“苍松自高,诸木莫及”的昂视 之 情,又 不 流 于“张 口 直 呼 ”的 口 号 偶 像 。
旧体诗词

旧体新诗
这首词是用旧体诗的形式写的,但反映出的是全 新的内容,赋予一种全民族的意识。 通过本诗管窥毛诗特点:豪放大气、想象丰富、 文采华美。 在新旧诗体(必修二 第一二单元)都有一定积累 的基础上, 认识“旧瓶装新酒”的旧体新诗,理 解形式与内容情感的关系。 对于古文化中的精髓——旧体诗,我们有传承的 历史使命。主席读史有此感悟,我们就以《读书》 为题,用旧体诗形式写写自己的想法吧。
重点研讨:
1.诗中的“华盖运”指什么?“碰头”指什么? 鲁迅写《自嘲》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2 .如何理解“自嘲”的意思?鲁迅的诗题《自 嘲》,诗中哪些语句表现了 “嘲”字?为什么? 3.“横眉”句“千夫”指什么人?“孺子”指什 么人?整句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特点? 4.《自嘲》诗中所表现的鲁迅是怎样的形象?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重点研讨:
①这首词是如何概括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表现了 诗歌的什么特点?( 对相应的历史阶段的形象性 和高度概括性) ②这首词是如何用典的 ③感悟伟人情感的磅礴与诗情画意结合的特点 ④谈谈你对这首词押韵的看法(按古韵、今韵押 韵,都是大部分韵脚相押)
4、写活中不仅有阳光、鲜花,还有乌云、坎坷, 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挫折,你会采取什么样态度? 你又从诗人身上学到些什么?写一篇400字左右 的文章。 ②某编辑部邀请你为某儿童读物编写《苏武牧羊》 的故事,要求故事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感人, 文字明白、晓畅,不超过200字。 ③学史使人明智,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 样,对于古文化中的精髓——旧体诗,我们有传 承的历史使命。主席读史有此体悟,我们就以 《读书》为题,用旧体写写自己的想法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旧体诗别解之三
鲁迅旧体诗大部分是他赠答的即兴之作,因此这里更多地保留了他遣词造句的习惯用语。
从这个角度切入,可能更有益于鲁迅旧体诗的阅读理解。
释“荒”
“荒”在鲁迅旧体诗里出现三次:即《无题》(烟水寻常事),《秋夜有感》,《亥年残秋偶作》。
(一)无题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荒村是诗人“悲凉与孤寂”形象的一个背景。
【注释】《鲁迅日记》1933 年12 月30 日:“又为黄振球书一幅云:‘烟水寻常事… … ’” 黄振球,曾在燕京大学读书,由郁达夫介绍去见鲁迅,请鲁迅题字。
【说解】“荒村”之“荒”本意为荒芜,这里联系前句“烟水寻常事”,意为荒凉、偏远。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神武赫然,威镇八荒。
”
诗描写了一幅悲凉与孤寂的画面,到处的烟水,荒凉偏远的村庄,一个垂钓的人,半夜里酒醒,到哪里去寻觅垂钓之处呢。
菰蒲,周振甫说“菰蒲犹菰芦,指水乡可归宿处”,不确。
上文已有居所“荒村”,还找什么归宿?菰蒲泛指水草,即垂钓之处;因为要押“徒”的韵,才用了“蒲”字。
上文说钓徒,下文说垂钓之处,这样上下文才可贯通。
胡令能有“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描写的就是垂钓与水草的依附关系。
这里所写的诗人形象是“悲凉与孤寂”的。
荒村是诗人“悲凉与孤寂”形象的一个背景。
“荒村”这个词语,鲁迅不是这时才使用的,早在十几年前的《故乡》(1921,1)里,他就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也可以看作他整个生存时代的民不聊生的大背景。
当时鲁迅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下,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日子,鲁迅的心境就是这样的萧索,这样的悲凉,这样的孤寂,甚至还显得有些无奈。
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
这首《无题》是鲁迅的“心境”诗,是他战士战斗性格的另一侧面表现,即他长期受着当局政治上压迫的形象比况和真实写照。
(二)秋夜有感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大田荒”形象地揭露和嘲讽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难以掩饰其文坛荒芜冷落的局面。
【注释】《鲁迅日记》1934 年9月29日:“午后…… 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绮罗幕后送飞光……’”,梓生,张梓生,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
【说解】“大田荒”之荒是荒芜、荒废之意。
《庄子·渔父》有“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
”“大田荒”就是大面积种植庄稼的田地到处都荒芜荒废了。
鲁迅以隐喻的手法,形象地揭露和嘲讽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难以掩饰其整个文坛荒芜,甚至滥竽充数的冷落局面。
国民党反动派的当权者,国难当头,他们对外醉生梦死地日复一日;对内残酷镇压却假装慈善。
那时热血青年终于还真是把旧文坛做得生机勃勃起来,此刻几个文化走狗把持的文坛确无真正的文艺可言。
他们这些人,黔驴技穷,哪里还有什么好作品供主子消遣,却有一副竭尽讨好巴结的媚态。
在风雨交加的半夜里,听到鸡叫,诗人放下手中的笔,起身点燃一支烟,想到此前的那些情景,顿时地才感觉到秋夜的寒意更使人清冷了。
周振甫《鲁迅诗歌注》说,“望帝终教芳草变”有两解,一是说当局的高压使得软骨头文人变节,一是说比喻遭受迫害仍然坚持革命斗争的文艺战士。
这两说都不确。
“望帝终教芳草变”意思是,“那时热血青年终于还真是把旧文坛做得生机勃勃起来。
”
这有几个根据。
首先,鲁迅散文《希望》(1925,1,1)“然而就是如此,陆续
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希望》写于这年元旦,当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鲁迅以《希望》一方面解剖自己,一方面唤醒青年。
这里“身外固在的青春”当然就包括“杜鹃的啼血”“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的现实。
也就是把“望帝终教芳草变”的诗意散文化了。
因此,把“望帝终教芳草变”解释为“那时热血青年终于还真是把旧文坛做得生机勃勃起来”恰恰表现了鲁迅对那时青年文艺战士的肯定和对后来青年的鼓舞,后来的情形也证明,他们的确也没有辜负鲁迅的希望,到底做出一些实绩来。
其次,把“望帝终教芳草变”解释为“那时热血青年终于还真是把旧文坛做得生机勃勃起来”,还因鲁迅这句“望帝终教芳草变”原本化用了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是说杜鹃相信自己的啼叫一定能够把春天唤回。
“望帝终教芳草变”是“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结果,两者本出一辙。
另从“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对仗,乃至意境看,两句也明显看出一方面在礼赞,一方面在揶揄,也就避免了有人解释的,上句说“当局的高压使得软骨头文人变节”,下句说“文化走狗把持的文坛确无真正的文艺可言”,两句都写一个意思的“一面倒”了。
同是写“荒“,这首诗跟上文“烟水寻常事”不同,表现了鲁迅一贯的硬骨头精神和冷嘲热讽战斗文章风格。
鲁迅喜欢“夜”,关于“夜”的描写,比如,《夜颂》(1933,6,10)“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这是因为他总在夜晚工作的缘故。
鲁迅喜欢吸烟,关于“吸烟”,比如,《一觉》(1926,4,11)“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
”还有《秋夜》(1924,9,13)“我打一个哈欠,点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这是因为他习惯这样思考的缘故。
所以,“夜”与“烟”的描写就比较常见。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也印证了他生活中的这两个特性。
(三)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悚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荒鸡”是鲁迅在漫漫长夜之时对黎明坚定的企盼。
【注释】《鲁迅日记》1935年12月5日:“午后……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惊秋肃临天下……”,《鲁迅诗稿》诗后题:“亥年残秋偶作录应季市吾兄教正。
”季市即季黻,许寿裳的字。
【说解】“荒鸡”之“荒”是荒乱世道之意。
“荒鸡”就是荒乱世道的鸡。
不能把“荒”解释为夜晚,夜晚是诗人蒙后交代的,“起看星斗正阑干”。
《文选·班固·典引》“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
”
历经国民党反动派用钢刀用软刀的这些残酷的“围剿”,还怎么敢于把中国革命必胜的希望写在文章里?!现实社会这般混乱许多进步的思想都给压抑了,而他们这些政客在国难当头之时却一个个只知道自家出逃。
我也老了,归宿也不知道在何处,连做梦都叫人感觉就像从天上掉下来那样寒冷。
想凝神地静听夜深之时的鸡鸣,而周围却竟然是这般死一样的沉寂;起身看看依旧是纵横散乱的星斗布满了天空。
“荒鸡”是鲁迅在漫漫长夜之时对黎明坚定的企盼。
他在上一首诗里也是这样写的,可见企盼之深之切。
鲁迅习惯用语之“荒”字多见,比如,《过客》(1925,3,2)“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莽。
”这是荒凉。
《颓败线的颤动》(1925,6,29)“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只虫鸟飞过。
”这是荒野。
《淡淡的血痕中》(1926,4,8)“几片废墟和几座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期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
”这是荒坟。
看来,鲁迅写“荒”,目的还是在于揭示那时人们心灵的悲苦。
这些是“荒”的明写,其实,鲁迅暗写“荒”的还有很多。
比如,《无题》“无奈终输萧艾密”,《赠画师》“风生白下千林暗”,《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等等,都是对那时黑暗旧中国“荒”的比况。
肃杀苍茫,风雨如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