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

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标签:“市管县”;“省管县”;利弊1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1.1“市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省管县”体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

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2.1“市管县”体制之利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近几年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实践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重视。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为例具体分析,探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为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unt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a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narrow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growing, the "city governing counties" fiscal system can not able to mobilize county gover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is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quickly caught the pilot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ctive att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ies," the fiscal system would have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produce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ovince, counties pros and cons of the fiscal system, bu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counties suppor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the fiscal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一、引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邵阳县国税局根据省委省政府湘发[2010]3号文件,我省自2010年1月1日起,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作为一项立意在扩权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于规范省县之间财政关系、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但由于县情、民情不同,改革对地方的影响各异,对国、地、财各部门的影响程度也各有差异。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我县国税的影响(一)、国税收入情况及提供的县级财政可用财力影响国税征收的税种中,将增值税地方部分纳入省县按25:75的比例分享,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省县按30:70比例分享,原属省级收入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增值税下划省县分享。

以2010年1-8月完成情况及全年预计完成情况分析比较如下图:单位:万元由此可见:一是改革后我县国税管辖范围未发生变化,但县电力局税收下划后,县级增值税范围扩大,县级税收总规模扩大500万。

二是县财政分享的地方收入实际减少562.7万,短期内会按照保既得利益原则弥补.从长远看,县级财政在增量分享上明显下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落实国税征管的影响一是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

能促进县乡两级政府更加重视国税税收征管工作。

国地分设后,尤其是我县设立乡镇金库后(现为乡财县管体制),许多乡镇领导和干部片面认为国税是国家的,只有地税才是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忽视国税工作。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乡两级政府更充分认识到国税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关联关系,对国税工作的支持力度必然加大。

二是会给国税的税收征管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改革方案明确:非税收入由省县分别分享,即省里不参与县市固定非税收入的分享。

因此,从我县看,目前实行的对矿产资源税费的统征改革中,国税征收的比例偏低,一些规费的征收比例高,颇有费挤税的嫌疑。

煤炭税收在统征的基础上,目前我局已形成了一个按税收政策再补征的操作模式。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2012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通过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

我们认为,这种“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逐步完善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 70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

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

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

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市管县”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通过提升市的地位促进了要素集聚和市县之间的经济协调,在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条块割裂的局面。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作 用 。“ 省直 管县 ” 确实 改 变 了原 有 的资 源 分配 格 局 ,但
1 市对改革县的支持力度减弱 . 2

些地方在地级市权力下放后将市级财政的财力更多
地 投 向市 区 ,帮 扶 县 ( )发 展 的 积 极性 有 所 降 低 ,项 市
目 要求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或划拨给了另外地方,一
( ) 一 级 。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有 利 于 提 高 行 政 效 市 省 率 ,加大 了省 级 财政 对 县 级 财 政 的支 持 力 度 ,有 利 于 县
2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对 县 域 公 共产 品 供 省
给 的影 响分 析
21 县 级 财 政 自 主 权 扩 大 后 ,县 域 内 无 序 开 发 、重 复 . 建设
大 ,地方 发展 经济 的 内在 激励 效应 越大 ,但也 容易形 成 地 方税 收竞 争 的过度 激烈 。
22 “ . 省直 管县 ”并 不一 定能解 决 县财 政困难
县财 政 困难 是 取消农 业税 后 、县 乡财 政收 入骤然 减 少
而 导致 的一种 相对 “ 收不 抵 支 ” 的财 政现 象 。 “ 管 县 ” 市 本 身并非 县乡 财政 困难形 成 的根本 原 因 , “ 直 管 县” 只 省
的省 内县域经 济不 发达 ,县级 财政 困难 比较普 遍 ,并且 情
1 “ 直 管 县 ”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优 点 及 其 存 省 况 各异 ,省财 政能 否及 时 、准 确掌握 各县 市财 政 的实际 情 在 的问题
“ 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是指 :省 、市 、县行政管理
关 系 由 “ 一市一 县 ” 三 级管 理 转 变 为 “ 省 省一 市 、省一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省直管县”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也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这些为探讨省直管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标签:省直管县;市管县;改革;条件;建议从2003年到2005年,山东、福建、湖北、广东、河北、吉林等众多省份,纷纷出台了以“浙江模式”为主要框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政府文件,一些地方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抢抓扩权强县机遇”的口号。

在瞄准经济“强县”的同时,人们也把目光盯在了政治“扩权”上——“省管县”。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省直管县”被中央在重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1“强县扩权”风头正劲“省管县”比较早的经验出自浙江,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与体制不无关系。

浙江省虽然在名义上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但除宁波市外,浙江省其他县(市)的财政和党政一把手却直接由省管理,是实际上的“省管县”体制。

由于避免了市对县的财政截留,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均占30个,稳居全国第一。

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强县扩权”是一项具有积极效应的政策选择,其意义在于:一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行政决策和管理更加贴近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二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公平的机会,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无论是对决策沟通、信息交流,还是对把握竞争机遇、争取发展空间,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三是提高了县域行政管理的效率,有利于管理者能更加直接地、近距离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

试论广东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试论广东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1 .%, 互之 间 的经 济摩 擦激 烈 , 59 相 区域整 体 规划 难 以推 进 。 ( ) 推卸 包 袱 。有 的地 级 市将 事 权 下 4市
移 , 卸应 该承 担 的责任 , 推 即将一 些本 应该 自己承 担 的公 共 事务 推 给下 面县 区政 府 。例 如 , 的地 市 有
只负 责一 到 二所 重点 中学 , 余 几万 多 名教 职 工 的工 资 、 其 校舍 的改造 , 由县 区承担 , 至将设 市 前 离 甚 退 休老 干部 的社 会保 障甩 给 县 区。
为政 , 复建 设 和产业 结 构趋 同 的问题 突 出 , 低 了 区域 发 展 的整体 实力 。 资料 显示 ,0 1 重 降 据 2 0 年底 原
南 海 、顺 德 市 G P分别 占佛 山市 域 G P的 3 .%和 3 . ,而原 佛 山市 区 G P仅 占佛 山市 域 的 D D 69 67 % D
了扩权 县推动 经济社 会发展 的积 极性 。本文在 对广 东市 管县体 制存在 弊 端分析 的基 础上 , 探讨从 市
管 县体 制走 向省管县 体制 的必要性 和 实现路径 。


市管 县体 制面临 的主要 困境
市管县 体制 是指 以地级 市 为 中心 , 周 围若 干 县 ( ) 为下 级行 政单 元 对其 实施 领 导 的体 制 , 将 市 做 即市 领导县 体制 。改 革开 放初 , 了打破 城 乡分割 、 为 条块 分 割 的格局 , 密切 城 乡关 系 , 进 区域市 场 促

6 ・ 2
《 . 》 09年 第 4期 跨 彰学 20
公兵 行政 成 了 424 市里 市里 的配套 比例却 又不 能兑 现 。( ) 与市抗 3县

“省直管县”适用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省直管县”适用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收稿 日期 : 1 —0 2 2 1 4— O 0 作者简介 : 郝靖戎( 9 6一) 女 , 18 , 河南焦作 人 , 东北财 经
历史上 , 中外学 者从不 同的角度 给制度做 出不 同定义 。 在诺斯看来 , 制度就 是一 种规 范人 的行 为 的规则 , 与康芒斯 对制度 的含义界定 基本 相 同。而 为人们所 普遍接 受的则 是 美 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 制度 与人 的不断提 高的经济 价值》 中提 出的观点 , 即制度 是管束人们行 为的一系列规则。 任何制度都有利弊 两个方面 , 谓“ -N必有一 弊” 所 兴 。 制度选择首先有一个“ 机会成本 ”选择这种制度就意味着必 , 须放弃另一种制度 。再者 , 的功能存在着一个 效用 递减 制度 的规律 , 随着效用的递减 , 其利会成为弊 。这说 明, 制度 任何 都 不是完美 的。另 外 , 任何制 度都 是时 间和条件 的产物 , 随 着 时间的流逝和条 件的 变化 , 制度 环境 会随之变 化 , 度的 制
3 从“ 制度均衡 ” 省直管县” 看“ 的可行性
这种外部利润存 在 , 就表明社会资源还没 有达 到帕累托最优 配置 , 就存在帕累 托改进 的空 间。而实 现帕 累托改 进 , 获取 外部利润就必 须进行 制度创新 , 目的就 是将现有 制度结构 其 之外的外部利润 内部化 以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 态。
关键词 : 省直管县 ; 制度 变迁; 机会成本 ; 制度 需求 ; 制度供给 中图分类号 :6 4 D 2
l 引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12 l ) 3— 0 2— 4 17 64 ( O 1 0 0 6 0
础 上, 确定市 、 财政各 自的支 出范 围, 县 不得要求对 方 县 市、 分担应属 自身事权范 围内的支 出责 任。按照规范 的办法 , 合 理划分省与市 、 县的收入 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摘要:与市管县体制相比,省管县体制使得县级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以及行政管理权,有利于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

广东省省管县优先进行行政管理权下放,随后进行财政直管,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改革道路。

在省管县改革之前,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并且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通过近两年来的省管县改革,广东省县级政府行政及财政自主权扩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县域经济发展也开始提速,这说明省管县体制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省管县;行政分权;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县域经济广东省总体经济实力排在全国首位,但其县域经济实力却相当薄弱。

广东省从2004年开始,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县域经济领域。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种措施,比如向县域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及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等。

广义的“省直管县” 既包括财政直管,也包括行政直管。

而狭义的“省直管县”是指“财政直管县”。

2005年刘凌波将“省管县”改革具体模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全面放权的浙江“省管县”改革,有倾斜的山东“省管县”改革,先扩权再直管的湖北“省管县”改革,稳妥渐进的安徽“省管县”,以及注重制度创新的吉林“省管县”改革。

[1]2009年广东省在佛山顺德区试点“行政直管”改革,2010年在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实施“财政直管县”试点改革。

广东省管县改革路径可归纳为:先扩权后试点,行政省管县试点先于财政省管县改革,省管县改革伴随着撤县设区的浪潮。

本文围绕着广东省管县改革的实践,通过分析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探讨省管县改革对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广东省管县改革进展状况(一)先扩权后试点,行政省管县试点先于财政省管县改革广东省在正式实施省管县改革之前,先公布了多项向县域下放权力的政策措施。

比如,2004年上半年出台《促进县域经济财政性措施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两项政策,以及财政、项目审批及干部行政级别的三项配套改革政策。

2005年又公布了《广东省第一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其中涉及市场准入、企业投资、外商投资、资金分配和管理、税收优惠、认定个人的技术资格及部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共214项。

其中,由县(市)直报省审批(审核、核准)、报市备案事项176项。

上述放权政策的实质是,缩减地级市的管理权,相应扩大县域管理权,目的是为实施省管县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省区先财政省管县试点后行政省管县改革不同,广东省首先在顺德区试点行政省管县改革,之后在其他地区实施财政省管县改革试点。

2009年8月,广东将佛山市顺德区作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实验区,从此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县区除了党委、纪检、法院等以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被赋予地级市管理权限。

试行省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扩大了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0年10月1日,广东将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确定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

试点方案指出,县(市)的地方税收及非税收入,除中央和省级收入外,归县(市)财政所有。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财政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县(市)。

取消地级市与县(市)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关系,确立省与县(市)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

地级市与县(市)之间如有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财政办理。

(二)撤县设区,强县成为了省管县改革中利益争夺的焦点在省管县改革过程中,广东省出现了撤县设区的浪潮。

如深圳的龙岗、宝安,广州的增城、花都,汕头的潮阳、澄海,惠州的惠阳,珠海的斗门等,无一例外地都由县(市)改为区。

而最轰动的,要数顺德、南海这两个全国百强县排名前五名并拥有“准地级市”待遇的县(市),与高明、三水一起被收归为佛山的市辖区。

有些大中城市以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或者与周边的县(市)在经济布局和市政建设上出现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问题的存在为由,将周边的经济较发达的县重新划归为城区。

但这里也不乏市与省之间争抢强县管理权的利益争夺问题。

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谭炳才说,澄海与汕头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把澄海撤县改区就有点牵强,这是一种“抢地盘”式的疯狂区县划分行为。

广东省管县改革步伐非常缓慢,不管是财政省管县改革,还是行政省管县改革,至今为止也只算是介于省管县与市管县中间的过渡状态。

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能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呢?二、广东县域经济概况广东省共有67个县(包括县级市,下同),本文将上述67个县分为珠三角地区县域、东西两翼县域以及北部山区县域等三大区域。

珠三角地区县域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江门、珠海、惠州、中山等地的15个县;东西两翼地区县域指湛江、阳江、茂名、汕头、汕尾、揭阳、潮州等地区的22个县;北部山区县域是指韶关、河源、清远、云浮、梅州等地区的30个县。

广东县域经济与发达省份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并且差距较大;省内不同区域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依然缓慢。

(一)广东县域经济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广东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落后,尤其近年来,基本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广东67个县的人口约占全省的63%,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1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7%。

江苏省52个县的人口约占全省的67%,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50%,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34%。

而浙江县域经济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财政收入约占全省44%。

[2]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广东省也远远落后于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份。

在2001年的全国百强县中,广东有15个县,但在2005年和2006年只有增城县入围到百强县,从2007年至今也只有增城和博罗两个县位列全国百强县。

近几年广东百强县数量锐减与百强县中有6个已改成市辖区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县域总体经济实力下降有关。

(二)省内不同区域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县域生产总值分布不均,增长速度差异显著。

2009年广东省县域生产总值为7186.88亿元,与2004年的4192.84亿元相比增长了71.4%。

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中,珠三角县约占35%左右,东西两翼约占40%,北部山区仅占25%。

2004年至2009年生产总值增幅最高为北部山区,达96.5%;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分别为64.6%和64.2%。

北部山区县域生产总值虽然远低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地区,但是,增长幅度却最高。

2.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差异越拉越大。

2004年珠三角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比东翼、西翼、以及北部山区均约高于6000元,但是在2009年珠三角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其他地区约50000元,在5年内差距拉大了10倍左右。

2004年至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增幅最高为西翼,达7.17倍;最低为珠三角,仅为4.04倍。

3.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较快,但是区域差距越拉越大。

珠三角地区县域一般预算收入总值和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北部山区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东西两翼。

2009年广东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为294.91亿元,与2004年的88.16亿元相比增长了235%。

2004年县域预算收入中,珠三角占43.1%,东西两翼占29.5%,北部山区占27.4%。

而在2009年珠三角占46.2%,东西两翼占26%,北部山区占27.8%。

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最高地区为珠三角地区,在2004至2009年增长了258%,北部山区增幅达240%位居第二,东西两翼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最缓慢,仅为195%。

珠三角虽然只管辖15个县域,但其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均高于北部山区的30个县域。

北部山区的县域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所占的比重较低,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2004年以来的近5年内其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最近几年,东西两翼县域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发展速度不如北部山区,甚至达不到全省县域总体平均水平。

广东省县域经济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北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竞争力依然落后,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如何快速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缩小省内不同区域间差异是广东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近些年出台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省管县改革对改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如何呢?三、省管县改革对广东县域经济的影响(一)理论分析:权力下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由于广东省省管县改革开始于2010年,故此,尚无法对其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

但学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有学者认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三十年发展与政府分权改革离不开。

[4][5]有学者对政府分权改革是否促进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进行经验研究,其中Lin and Liu (2000)、Jin et al. (2005)发现了财政分权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证据, [6][7]史宇鹏和周黎安以计划单列市为例,考察行政性分权所带来的效果,结果表明地区行政性分权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8]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它具有强烈的分权性质。

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使得县级政府拥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做出经济决策。

在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作用下,[9]可以保证经济权力下放带来的灵活性被更好地用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卢新波等以实证方法验证了浙江省省管县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下放权力、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工业化、储蓄水平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均显著大于零。

他们发现,改革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交互项(du×dt)的系数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水平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上。

考虑未加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发现该交互项的系数为0.03,它表明在保持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改革政策可以使人均实际GDP平均提高3%。

[10]李夏影以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了湖北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结论。

[11](二)数据分析: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与促进县域经济政策结合以上理论,我们分析2004-2010年间广东县域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和县域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观察权力下放政策与经济发展趋势间的相互衔接性。

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为3912.50亿元,到2010年时已达到8561.14亿元的高水平。

县域生产总值在5年内增长2.18倍。

而且从2007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呈现连续上涨的趋势,由2007年的17.4%上升到2010年的18.6%。

2006年之前县域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一直低于全省增长幅度,但是2007年之后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超过了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