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战国时期则止于公元前221年。

这一阶段,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转折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七雄之势,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战国时期”。

二、政治结构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政治的基本形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众、庶民这一社会阶层体系形成并稳定下来。

而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封建制度分化的时期,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而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则渐渐减弱。

在这个时期,卫国的宣公、晋国的晋献侯、楚国的楚怀王等人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期,很多经典著作在此期间问世。

《国语》、《左传》、《史记》、《礼记》等著作均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

同时,这个时期还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春秋战国时期。

四、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尤其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更加显著。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对人口进行规划和管理。

因此,农业生产发生了变革,土地所有制制度、赋役制度、人口统计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开始建立。

五、结语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经历了动荡的历史,但仍然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以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繁荣、文化多元的时代。

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流派,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思想精髓,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一、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流派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了道德伦理、礼仪教化和政治治理。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提倡君主的仁政,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使国家和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参考资料。

儒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文化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学派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天道,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学派倡导“无为而治”,即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通过自我修养和顺应自然法则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和《庄子》。

《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导和管理等方面。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强调追求真理和自我修养,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流派之一。

三、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一支思想流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学派提倡“兼爱”和“非攻”,主张消除战争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追求普遍的人道主义和平等。

墨家学派思想的核心是以“爱”为中心,认为爱是人类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墨子的主要著作是《墨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思想。

墨家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政治观点,对后世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兵家学派兵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一支军事思想流派,以孙子和吴子为代表。

兵家学派关注战争的策略和实践,致力于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胜利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诸多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互相借鉴,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流派。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化流派及其思想精髓。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化流派之一。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认为“天下大同、物各得其所”的境界应当是人类向往的目标。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礼、智、信”,他们主张通过道德、礼仪规范、人情世故、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治理,提出了“天人合一”、“为政以德”、“易姓革命”等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物是老子,他主张“道本于无为”,认为“物与本揭,相生相克”。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治”,强调看待世界的本质是物自有极限,讲究勿浪费、勿干扰、勿现实。

道家思想强调自由、自然的生活,提出了超脱物质欲望、尊重自然的“逍遥游”、“餐瓢饮冷”的生命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文化流派之一。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同”,认为“心一而已见诸形色之万古皆同”,人人平等,保护生命平等、节制物质、应用智慧、表现智慧是人类理想的存在境界。

墨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博爱”、“无攻”、“节俭”,提倡人们要保持智慧和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浪费,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阴阳家思想表人物是黄帝,他主张“五行相生,八卦相生,阴阳相生,阴阳和合”,认为阴阳是万物的两面性、是自然界之法则,其含义深远,有很多方面的涵义。

阴阳家思想强调“各得其所”、“顺天时,合人情”,通过使用五行伦理、神医科技、宫廷宗教,为实现“道不择一,生物不限”的目标,实践多元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理念,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

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

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常识非常丰富多样。

下面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为线索,为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之春秋战国。

一、政治体制:分封制与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封制的政治格局下,以君主为核心的封建政权逐渐形成。

列国之间争夺地盘,实行互不侵犯的分封原则,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并且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埋下了伏笔。

二、哲学思想:百家争鸣,思想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纭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派和思想观点在这一时期崛起。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墨子创立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商鞅创立法家思想,强调权力和法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艺术:诗经、楚辞等文学瑰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瑰宝。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等不同风格的诗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方面。

《楚辞》则是以楚国的文学作品为主,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在描绘社会风貌、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冶铁术、兵器制造等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冶铁术和兵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铁器的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普及,冶铁术的提升为军事力量的加强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这一时期的军事战争也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

兵器制造、兵法战略、防御工事等方面的进步,为后来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宗教信仰:祭祀礼仪与儒学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祭祀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通过祭祀来拜祭祖先、祈求丰收和祈福。

从此时开始,儒家思想对祭祀礼仪有了深刻的影响,倡导尊孔尊儒的思想逐渐形成。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①孔子的称谓: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 A.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可 以“损益”改动。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 B.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思想)
C.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 序。 (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思想上的糟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形成 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社 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 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 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 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诸子思想:
▲墨子及墨家学说 ▲庄子及其思想 ▲孟子和儒家思想 ▲荀子
▲法家和韩非
孟子
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主张给农民一 定土地,不侵犯农 民的劳动时间,宽 刑薄税 。 代表利益: 贵族地主在政治上 的代言人。
屈 原 像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 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 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 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 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 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 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 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 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 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 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 辞,卓绝一世。”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 害的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以法为本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君主专制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 超越时空的永久存在。
曲阜孔庙大成殿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生活在春秋晚期。 大思想家、教育家
山东曲阜孔子讲学遗址——杏坛
课堂思考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
韩非子:战国时法家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主张有: 1.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今必胜古 2.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 传统 3.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 4.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的思想代表那些人的利益?产生的社会原 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 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 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 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三、学习先秦文化的几点认识:
1.一定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产物。春秋晚期, 在奴隶制 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孔子 代表奴隶制贵族的利益,缓和阶级矛盾 2.任何文化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 阶层的人从不同的利益出发产生的不同思想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根据所学知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秋 战国的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本阶段的政治发
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 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 民族不断融合
文化异常繁荣
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1.老子(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一)思想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进。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文化,如《易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经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占卜、预测、预感、哲理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易经》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包含了一种意境、一种哲思,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描述。

《易经》的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它以“变化”为核心,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老子》以“道”为核心,探讨了“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老子》中“道”的概念十分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哲学思考,也与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老子》的主旨是追求“无为而治”,即人们应该遵循道的规律,以最少的干预来维持自然秩序。

三、《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庄子》以“自由自在”为核心,探讨了自由、随遇而安等思想。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应该顺从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能够安享自由自在的境界。

四、《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经典书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语》中孔子的言行,既见“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见“以礼治国”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思想思路精练,语句简练,被誉为“大道至简”。

五、《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孟子》强调人性的良善,认为人之初性善。

同时,他也认为要通过教育、礼治等方式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提升。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儒家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传承至今。

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文化不仅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些经典文化中不断吸收借鉴,以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老子与道家
为政以德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 孔子,名丘。 •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 • 思想家 • 教育家 •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
1、伟大的思想家
(1)孔子思想主要分哪两个部分? 仁和礼 (2)孔子思想这两个组成部分各自的含义是什 么?
体现“仁”的一则故事
十七世纪的德国军队里面有一个王子对他的下属情 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级军官的深深爱戴。一次攻 打某国家失败而归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严寒、 饥饿折磨着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极度寒冷和饥肠辘 辘的状态下,王子慢慢的进入梦乡、、、、、、。 睡梦中王子梦见阳光格外的灿烂与温暖,他醒来了, 发现自己身上被许多件大衣覆盖,生命得以延续。 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盖在王子的身上, 早已经全部冻死了。
民 贵 ︐ 君 轻
施 仁 政 于 民 孟子
治理国家就像养鱼, 经常到鱼缸去翻滚, 鱼很快就死了。让鱼 儿自由生长。
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韩非子
只有实行严刑峻法, 人民才会顺从,社会 才会安定
法治 加强中央集权
• 背景: • 代表学派: • 儒家学派 孟子 简介: 孟子 思想: 荀子简介: 荀子 思想 道家学派 庄子简介: 庄子思想: 墨家学派 墨子简介: 墨子思想: 法家学派韩非简介: 韩非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我们身边中哪些事例体现了 “仁”?
一段材料
《论语》中谈到“礼”达七十四次,主要是 赞美和弘扬周公所奠定的周礼。孔子认为礼 作为规范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的基本制度在 很久以前就存在 ,将来也会永远存在下去, 礼治是永恒的。…… 礼:要求人们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加强个人修养,是自己的言行举 止符合社会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著作:儒家“五经”

周“礼”
• 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 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 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 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
• 如何评价孔子?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说“孔子是身直为 中国政教这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 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 而开”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五、经前此数百年之休养交通,境内诸 民族同化已熟,畴昔所谓夷狄──如秦楚吴越 等,悉混成于诸夏;其境上之异族──即后此 之匈奴东胡等,悉攘逐于徼外。
•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材料六、前此贵族阶级,即为智识阶级,自贵族消灭 后……平民之量与质同时增上,于是智识下逮普及,纯 带朝气以弥漫于社会。……前此教育为学官掌之,舍官 府外无学问。至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墨子继之,其宗 旨又在“有教无类”,故智识平均发展之速率益 增。……当时书籍传写方法,似甚发达,故“苏秦发书, 陈箧数十”。(《秦策》)“墨子南游,载书甚多” (《墨子· 贵义篇》)可见书籍已甚流行,私人藏储, 颇便且富,既研究有资,且相观而善,足以促成学术勃 兴之机运。 平民教育、私学的兴起和丰富的私人藏书,促进了 学术的勃兴。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周“礼”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 标》中说,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公元前800 至200年间,这些事件标志着人类精神的第一次 觉醒。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中 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也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在 印度是佛陀的时代,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的时 代。他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说“我国思 想家之出现,实在西纪前五三0年至二三0年之 三百年间。吾经济重心由农业 趋于工商业。如猗顿之以监盐,郭纵之以冶铁, 乌氏倮之以畜牧,寡妇清之以穴矿,皆起氓庶与 王者埒富。(《史记· 货殖传》)而吕不韦以阳翟 大贾,乃能运阴谋废置国王,执持国柄。(《史 记》本传)盖贵族仆而富阀代兴,其势力乃至侵 入政治,实开前史未有之局。------梁启超《先秦 政治思想史》 • 据材料四分析原因
• 诸子及其思想 • 1、墨子和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 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468年至前376年。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 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 (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 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2、墨子的思想内容 典故“墨子救宋”
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前432年)年间,公输般自鲁至楚, 为楚国制造舟战的器械钩拒,打败越人。他又为楚制成攻城 的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得到楚欲攻宋的消息, 便从鲁趋楚,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走了十日十夜, 才到达楚都。他先以助强楚而攻无罪的小宋为不义,折服了 公输般,并因以见楚惠王。墨子历陈攻宋之非义。楚王及公 输般皆无言可对,但仍恃有云梯而攻宋。墨子为了在楚王面 前较量城池的攻防战术,便解身上的革带为城,用木片当武 器。公输般九设攻城之变,墨子九拒之。公输般之攻械尽, 而墨子之守御有余,公输般失败了。公输般意欲杀墨子而攻 宋。墨子当面向楚王揭穿了这一图谋,并且说,我的弟子禽 滑釐等三百人,已操持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以待楚 寇。这样,楚王只得说:“吾请无攻宋矣。”
•材料七、、列国并立互竞,务延揽人才以自 佐。如秦孝公、齐威王宣王、梁惠王、燕昭 王,乃至孟尝、平原、春申、信陵之四公子, 咸以“礼贤下士”相尚,而“处士”声价日 益重,而士之争自濯磨者亦日众。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 学之士出谋划策。
材料八、自周初以来,文化经数百年之蓄积酝酿, 根柢本极深厚,加以当时政治上社会上……种种 关系,思想完全解放,两者机缘凑泊,故学术光 华,超轶前后。 ------以上材料均摘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历史 产生了消极影响
• 2、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县)人。生于公元 前551年,死于前470 年。儒家创始人,被 誉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个人 中庸之道
阶级
修养 (核心) 关系

周“礼”
孔子思想主张:维护周“礼” 1、内容: 贵贱有“序” 材料一:“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实质: 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等级秩序 (封建等级秩序)
公元前800至200年大致相当于我国哪 一历史时期?产生了哪些思想流派?它 们对于人类精神的觉醒作出了哪些贡献?
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
总特点:异常繁荣
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2、文学艺术,百花齐放 3、科技发展,不少世界领先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为什么会呈现 这样的特点?
• 材料三:在一社会之旧制度日即崩坏之过程中,自 •材料一:封建制度,在前半期已届末运,并霸政 然有倾向于守旧之人,目睹“世风不古,人心日 亦衰熄,兼并盛行,存者殆不及二十国。至后半 下”,遂起而为旧制度之拥护者,孔子即此等人也 期遂仅七国并立,最后以至混一。与封建同其命 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 运,强族篡国,摧残余宗,内中惟秦国自春秋以 之时,应有之事也。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 来,始终未用贵族,卒以此致盛强。故各国争效 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使时君世主及一 之。入后半期而特种阶级完全消灭,所谓“世卿” •材料二……史谓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王制 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 者已无复痕迹。纯为布衣卿相之局。-----梁启超 予之以理论上的根据。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 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先秦政治思想史》 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 (《汉书· 食货志》)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井田制瓦解 分封制破坏,贵族特权阶级消失。 面对社会大变革,不同阶层提出了不同主张
•其一,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其二,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 •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材料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 •其一,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
• 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 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 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 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 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
老子思想评价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大师和智慧大师,《道 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 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包 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 了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 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为后代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提供 了治国方略
• 教学方面 :首先,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他主张启发教 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第三,因材施教 • 学习方法 :“学”与“习”并重,“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悦)乎?”;“学”与“思”相结 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 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学”与“问”相配合。“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 学习态度 :诚实,虚心,勤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自称是“学而不 厌”,“发愤忘食。”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著作 以德治民
逐步改良,“损益”变化
治国 方略 历史 观 阶级 个人 中庸之道 修养 (核心) 关系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周“礼”
• 教育思想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教育思想 的出发点 •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子路常吃藜藿之食,到百里以外负 米奉养父母。 •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不学礼,无以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仁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特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等级制度解体 3、原因: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 。 材料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贵族 材料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小人:平民 4、评价:政治思想的保守部分,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不利于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 (“法先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