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2. 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描绘方法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 学生自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地下森林断想”,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生结合自学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教师引导并总结。

4. 景观描绘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自己心中地下森林的景象。

(2)学生互相展示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登高》、《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以⼟的风,给峡⾕以种⼦的鱼鳞杜、⽩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的洁净的⼭泉……⾃然⽣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浩瀚⽆垠、⼭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

2.了解张抗抗其⼈及作品。

⼆、能⼒⽬标 1.品味本⽂充满激情、⽣动形象的语⾔。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语⾔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法,逐步培养学⽣的散⽂鉴赏能⼒。

三、德育⽬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叙事和抒情⽔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的⼈⽂精神资源,体会深刻⽽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称⽕⼭⼝原始森林,属⾃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的张⼴才岭东南坡的深⼭中。

这⾥林⽊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夹着清⾹扑⾯袭来,使⼈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宋之间有诗⽈:“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章,就是⼀⾸对⽕⼭峡⾕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

1963年考⼊杭州⼀中。

在⿊龙江⼀国营农场⽣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报》上发表第⼀篇⼩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活的长篇⼩说《分界线》。

1977年⼊⿊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请大家谈谈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

4. 朗读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互动。
03
04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测试、作业、课堂表现 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找出
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标法题优化
根•据教文学字效内果容反思, • 文字内容
对•教学文方字法内进容行优化 ,•尝试文采字用内更容有效的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02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地下森林与人类生存 的关系。
0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 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02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 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
困难。
03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引入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 频、音频、图片等,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 论,培养学生的协作 能力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持续学习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 方法和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状态问题:1.地下森林在哪里?为什么叫“地下森林”? 2.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断想”什么意思?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断想”?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三、重点阅读,师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长艰辛1、小声读课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深渊遭际,并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不幸却自信2、默读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四、朗读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1、播放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教学设计4: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4: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突破措施阅读课文了解地下森林的经历,带领学生分析生动形象而细腻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

《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地下森林断想》,看看它融入了作者张抗抗对生命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二、检查预习(注音解词)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 (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来源:学科网]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三、猜森林①请同学欣赏一组森林图片。

欣赏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到的画面: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张抗抗关于森林的描述②画面定格秋日地下森林色彩斑斓的图片,学生找出课文22自然段朗读。

比较两组画面的不同:一般森林——地下森林介绍地下森林位置:见课本86页文字介绍四、整体感知读森林作者对在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里长出这样蔚为壮观的森林充满了好奇。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2、你从哪里飞来?3、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请同学带着疑问认真阅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其意义。

(3)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许多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感悟。

3.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景观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朗读和讨论: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
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

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

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

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

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

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

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

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

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

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

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一般森林:广袤盛大
地(对比)不同寻常森林品质:
下地下森林:奇特罕见坚忍顽强
森时间漫长沉着谦逊
林形成历史(想象)环境恶劣艰辛漫长无私奉献
断备受冷落作者感情:
想顽强的生命感动、歌颂
点明主题(抒情)普通哲理景仰
绝不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