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习俗知识立春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惊蛰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春分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清明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图片谷雨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立夏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立春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24节气习俗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立春: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蔑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木糜拜。

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O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T殳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T殳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

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阶段, 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夏避伏,如吃 冷饮、扇扇子、洗冷水澡等。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应多吃苦味食物以养心,同 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无机盐,避免中 暑。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这天,很多地方有吃面的习俗, 寓意长长久久、健健康康。
小暑大暑时节防暑降温措施
小暑晒伏
饮伏茶、吃伏羊
春季节气习俗
立春习俗及文化内涵
咬春
吃春饼、春卷、萝卜等,寓意迎 接春天的到来。
贴宜春字画
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或绘制春牛 图等,寄托着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祭祖祭神
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祖祭神活动,祈 求祖先和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 利。
雨水时节民间风俗活动
01
02
03
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 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 的养育之恩。
04
CATALOGUE
秋季节气习俗
立秋习俗及收获庆祝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 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 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 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 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 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 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 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 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 ,“以肉贴膘”。
小雪大雪时节腌制腊肉活动
腌制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 ,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人们将猪肉 用食盐、花椒等香料腌制后,挂在火 炉旁熏烤,制成腊肉,以迎接新年。
品尝美食
大雪时节,人们开始品尝各种美食, 如红烧肉、腊肠、烤鸭等,以补充身 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
冬至习俗与家庭团聚
冬至习俗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

古人24节气里分别做什么古人24节气里习俗如下:1、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雨水后,降雨增多。

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

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

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

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

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种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

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祭祀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中点
由来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 一。
风俗
民间有竖蛋、送春牛等习俗,寓意春天的到来和祈求丰收。
清明:气清景明,扫墓踏青
由来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天气晴朗,是扫墓、踏青的好时节。
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同时也会到郊外踏青、赏花。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这一天昼夜 时间几乎相等,之后夜晚逐渐变
长。
秋分时节,民间有祭月、吃秋菜 等习俗,庆祝秋季的丰收和团圆

人们在这个节气里也会注意调整 作息,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季的
气候变化。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寒露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 露水变得更加寒冷,有凝结成 霜的趋势。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由来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类等有芒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同时,晚谷、黍 、稷等作物也进入了播种最忙的季节。
风俗
在芒种期间,人们会忙于收割和播种。为了 祈求丰收,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此外 ,也有一些地方会吃芒种粥等习俗。
夏至:白昼最长,阳极阴生
由来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 产生。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清晰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候 变化与农事季节特征,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过了春分天气开始回暖,人们开始春 耕播种;过了秋分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开始秋收冬藏。
02
春季节气由来与风俗
立春: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精美古画配图)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谷雨,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立夏,位于24节气表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小满,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

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

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

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

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page]立秋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

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

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寒露,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霜降,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立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小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大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

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

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冬至,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