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公务员考试-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常识

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常识一、《山海经》作者:不详。
年代:先秦时期。
影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记录了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远古传说。
二、《尚书·禹贡》作者:不详。
年代:战国时期。
影响: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三、《汉书·地理志》作者:班固朝代:西汉。
影响: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
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拓展】“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系辞》之中。
四、《禹贡地域图》作者:裴秀。
年代:西晋。
影响:最早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拓展】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图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五、《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
影响: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六、《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
年代:唐代。
影响: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七、《元和郡县图志》作者:李吉甫年代:唐代。
影响:对古代中国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是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古的一部地理学专著。
八、《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王文楚。
年代:宋朝。
影响: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九、《徐霞客游记》作者:徐霞客年代:明代。
影响: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1.地区名【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2.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地理常识与天文历法+

六、历法(纪月法)
序数纪月法:用数字来记载月份,将月份分为十二份,分别是一 月、二月、三月等。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 上特定的“建”字。如“建亥”为农历十月,“建子”为 农历十一月。
六、历法(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如《古 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懦。”“孟冬”指农 历十月。
县: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两京历史上
二、政区名(其他)
“两京”:历史上有多种所指:东汉至隋唐时期,两京为东京洛阳 和西京长安;宋代两京为开封府和河南府;明代两京为顺天府和应 天府。
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现代泛指首都。“京”单用时,可指国都。 “师”京师 单用时,不可指国都。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汉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等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朔”,泛指北方。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 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链接教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
一、地区名
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五、天文(星宿传说)
东曦:指日神东君。古代传说,日神乘着六龙驾驭的车。 链接教材: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必修下册《促织》)
天狼星: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侵掠。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 女牵牛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五、天文(星宿传说)
银河:又名“银汉、天汉、天河”,是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灰白色的银 河 光带,由大量的恒星构成。
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 后多用年号纪年。
文学常识中的地理常识

文学常识中的地理常识
1.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 古代地理方位:东为左,西为右。
3. 河:黄河。
江:长江
4.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5. 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6.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7.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9.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0.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1. 中国的古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
12. 四大名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13.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14.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15.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16.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17.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18.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中国古代地理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地理,可以对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地理的内容。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东部濒临海洋,有利于交通和经济发展;西部则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地形复杂多样。
二、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平原地带和西部高原地带。
1. 东部沿海地带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沿海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同时,这一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2. 中部平原地带中部平原地带被誉为中国的粮仓,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非常发达。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的人口集中地区。
3. 西部高原地带中国的西部高原地带地势较高,以青藏高原为主,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这一地区的气候凉爽、干燥,适宜养殖业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重要地理区域中国古代地理可以分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华南沿海、西北草原等重要地理区域。
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我国的农业和经济重要地区,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2.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但由于长期的人工耕作和植被保护,使得这里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3. 西南山地西南山地包括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势较高,山峦起伏,盛产水果、茶叶等农产品。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区。
4. 华南沿海华南沿海地区被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所覆盖,这里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5. 西北草原西北草原是中国的北部农牧交接地带,盛产羊毛、牦牛等畜产品。
这里的气候干旱,草原广阔,是祖先们放牧、游牧的地方。
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地理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这对于我们认识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
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
《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关中】不同朝代所指范围有所不同,秦时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后泛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秦国故地。
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称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乐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