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进展

度有关, 菌落小的只有针尖大小, 的直径 可达 3 大 4m m。一 般不产生色 素, 大多数菌株 有血凝 性 , 血琼脂平 板 上形 成 8 血 环【 。 在 溶 1 —
~
不产酸。生物 I 的毒力大, 型 不仅可使 鱼、 蛇 蛙、 等致 病 , 可使 人 发病 L4 也 1t — 。 目前, 还有许多快速 简单的方法来 鉴定 嗜水 气单胞菌, 如选择性培养基, Rm e — ho 培 在 il S ot r s
维普资讯
20 0 2年第 2 2卷 第 2期
木
利
渔
业
( 总第 1 0期) ・1 ・ 2 9
定嗜水气 单 胞 菌 ; 可 用酶 联 免 疫 吸 附 ( L S 还 E IA) 和斑 点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技 术 ( o D t—E IA) 检 Ls 来
维普资讯
l - ( 8 总第 l o ) 2期
水
利
渔
业
20  ̄ 2年第 2 3 2卷第 2期
水 产动物 嗜水 气单胞 菌病 研究进展
王增福 , 虹梅 , 谢 张 静
211) 7 0 8 (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 技学院. 豢安
擅蔓; 介绍 了嗜水气单胞 菌的分 类地位、 物学性 状及鉴定 方j 阐述 了嗜水 气单 胞菌 对水产 动物 的危 生 击,
种[ 。
化( , +)吲哚试验( , +)产生 } S 葡萄糖、 I’ 2 甘露醇 产酸产气Ⅲ ; 1 马子行 , 余穿霖等提出了9 项生化指
标为关键性的反应 : 精氨酸双水解 ( , +)赖氨酸脱
羧酶( , +)鸟氨酸脱羧酶 ( , P ( , 一)v. . +)七叶苷 或水 杨苷 水解 ( , +) 甘露 醇 靛 基 质 ( , +) 蔗糖 ( , 维 二 糖 ( [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的陆 承 平 +)纤 一) ;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作者:蒋启欢叶应旺胡王江河陆剑锋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6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隶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1]。
其能引发多种水生动物的传染病,导致水产动物出现出血症,给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2]。
此外,嗜水气单胞菌还是人、畜、鱼共患的致病微生物,不仅能引起动物的全身性败血症或局部感染,而且也能引起人的急性胃肠炎、败血症及伤口感染、中耳炎、腹膜炎等,因而受到水产学界、兽医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3]。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该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致病因子嗜水气单胞菌产生危害的毒力因子主要有外毒素(exotoxin)、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ar protease)、S层蛋白(S-layer protein)、菌毛(fimbriae)、外膜蛋白(out-membrane pro-teins,OMP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4]。
该文将这些毒力因子归纳为外毒素、胞外产物和粘附因子3类,现逐一论述如下。
1.1外毒素(exotoxin)1.1.1溶血素(hemolysin)。
出血是变温动物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普遍症状[5]。
由于在被感染鱼类的体内、体外均可检测到溶血活性,所以溶血素被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
龚晖等[6]用纯化溶血素分别与1%欧洲鳗鲡血红细胞、1%兔血红细胞、1%羊血红细胞进行溶血特性分析,并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溶血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在单因子条件下与嗜水气单胞菌ECPs的溶血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嗜水气单胞菌ZN1-ECPs中存在多种溶血性毒素,这些毒素对不同宿主的溶血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不同的宿主起主要作用的溶血性毒素也不同。
嗜水气单胞菌AH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嗜水气单胞菌AH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余文杰【摘要】测定了嗜水气单胞菌AH1在TS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O-4h属于延滞期,18h时活菌落总数达到最高峰至7.3,28h后细菌后进人衰亡期;并且此过程中活菌数的对数值与OD600呈线性关系Y=17.081x-0.226。
嗜水气单胞菌AHI在生理盐水、PBS和TSB液体中4℃保存的存活状况曲线表明:该菌属于一种生存能力较强的细菌,前期不易死亡,后期死亡较快。
%The growth curve ofAeromonas Hydrophila AH1 was studied cultured in TSB medium. The first four hours was its lag phase,, this bacteria entered logarithmic phase in 18th hour, in which the logarithm of the bacteria number reached 7.3. it came to the decline phase after the twenty-eighth hours. In addition, the logarithm of the bacteria number and the OD600 had linear relationship of y=17.081x-0.226. Aeromonas Hydrophila AH1 was stored in physiological saline, PBS and TSB in 4℃ to determine its ability of survivability, which suggested Aeromonas Hydrophila AH1 could survive stress environment well. Most of bacteria could survive in the first time, but the ratio of death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days.【期刊名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AH1;生物学特性【作者】余文杰【作者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6嗜水气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之中的细菌种类,其致病范围十分广泛,可引起香鱼急性败血症和红口病、黄鳝出血性败血症、鳗鲡的赤鳍病、鲤鱼和金鱼的竖鳞病等运动性气单胞菌败血病,患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嗜水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嗜水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水体中。
由于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等多种耐药性调节因素,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上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
因此,寻找能够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繁殖的抗菌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利用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革兰阴性菌生长已成为了一种广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上,人们发现农田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抗细菌作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被用来筛选生产抗菌剂的菌株。
因此,本次研究计划将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具有抗嗜水气单胞菌活性的细菌,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寻找新型的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筛选具有嗜水气单胞菌抑制作用的菌株本次研究拟采用土壤混菌平板法筛选出能够生产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
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样品,通过连续传代扩大含有细菌的样品数量,经过筛选评价从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效果的菌株。
采用鉴定方法,对这些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并确认其分类学特征。
2. 研究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物质性质运用抑菌实验研究菌株体内的抗菌物质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并采用纯化分离技术从菌株培养基中纯化分离出抗菌物,通过较专业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分子量、稳定性等化学特性。
3. 研究菌株的菌株对嗜水气单胞菌影响通过对各种毒力因子、抗菌物质等的生产能力、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凝集作用、细胞外酶的活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菌株的抗菌机制。
三、预期结果及实际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本项目预期获得的结果包括:1.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具有嗜水气单胞菌抑制作用的细菌,并鉴定其分类学特征;2. 纯化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并研究其物质性质;3. 了解这些菌株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影响,为寻找新型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对未来的抗菌药物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防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病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可 通 过 接 种 疫 苗 显 著 提 高 ,免 疫 保 护 力 达 到 8% 以 上 。另 外 陈 月 秋 等 、张 1 胜 秋 等 、张 吉 红 等 也 先 后 报 道 了 全 菌
苗较 好 的免 疫 效 果 。
12 亚 单 位 苗 .
原 性 ,为 此 融 合 蛋 白 作 为 疫 苗 的 候 选
浅谈嗜水气单胞菌疫苗 的研 究进展
李光 华 ( 东省 即墨 市北安 动物 卫生监 督站 2 60 ) 山 6 2 0
摘 要 : 生 产 有 效 的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疫 苗
是 控 制 和 预 防 目前 引起 人 一兽 一鱼共 患
选 择 对 巴西 彩 龟 力 最 强 的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菌 株 f8 3) 9 0 7,扩 大培 养 制 成 灭 活 福 尔 马 林 菌 苗 , 分 别 对 巴西 彩 龟 进 行 注 射 和 浸 泡 实 验 ,通 过 对 吞 噬 细 胞 的 吞 噬 活 性 .血 清 抗 体 效 价 的 检 测 和 攻 毒 实 验 初 步 证 明 : 巴 西 彩 龟 存 在 完 善 的 免 疫 能 力 . 细 胞 免 疫 和 体 液 免 疫 均
析 证 明 表 达 的融 合 蛋 白 。纯 化 融 合 蛋 白 注 射 雄 性 新 西 兰 大 白 兔 可 诱 导 产 生 特 异 抗 体 E IA 和 Wetmbo 检 测 LS s e l t 结 果 显 示 .该 抗 体 与 表 达 的 融 合 蛋 白 和 从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中 提 取 的 3 9 D 外 6k 膜 蛋 白 均 呈 阳 性 反 应 ,表 明 所 表 达 的 融 合 蛋 白仍 保 持 原 有 外 膜 蛋 白 的 免 疫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隶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1]。
其能引发多种水生动物的传染病,导致水产动物出现出血症,给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2]。
此外,嗜水气单胞菌还是人、畜、鱼共患的致病微生物,不仅能引起动物的全身性败血症或局部感染,而且也能引起人的急性胃肠炎、败血症及伤口感染、中耳炎、腹膜炎等,因而受到水产学界、兽医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3]。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及病害控制技术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该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致病因子嗜水气单胞菌产生危害的毒力因子主要有外毒素(exotoxin)、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ar protease)、S层蛋白(S-layer protein)、菌毛(fimbriae)、外膜蛋白(out-membrane pro-teins,OMP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4]。
该文将这些毒力因子归纳为外毒素、胞外产物和粘附因子3类,现逐一论述如下。
1.1外毒素(exotoxin)1.1.1溶血素(hemolysin)。
出血是变温动物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普遍症状[5]。
由于在被感染鱼类的体内、体外均可检测到溶血活性,所以溶血素被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
龚晖等[6]用纯化溶血素分别与1%欧洲鳗鲡血红细胞、1%兔血红细胞、1%羊血红细胞进行溶血特性分析,并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溶血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在单因子条件下与嗜水气单胞菌ECPs的溶血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嗜水气单胞菌ZN1-ECPs中存在多种溶血性毒素,这些毒素对不同宿主的溶血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不同的宿主起主要作用的溶血性毒素也不同。
Goswami et al[7]首次报道致病菌暴露在砷外源物质的情况下会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性和细胞毒性。
欧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研究

欧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研究近年来,欧鳗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已在我国日益增多。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影响欧鳗成活率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而由嗜水气单胞菌作为病原的欧鳗暴发性传染病则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因子、致病条件等作了一系列的初步研究,旨在为欧鳗暴发性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推动欧鳗养殖业向着更强、更快、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材料与方法1.病原菌的分离采用普通蛋白琼脂培养基,其成份为胰蛋白胨10g,酵母膏10g,氯化钠5g,琼脂18~20g,pH7.2~7.4,15磅20分钟灭菌备用。
取患典型病症的鳗鱼,以无菌解剖刀将溃烂表层切开,以接种环迅速挑取少许病灶深层粘液,进行琼脂平板划线分离。
28℃,24小时常规培养后,出现一些形态基本一致的菌落。
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培养,然后转接斜面备用。
2.致病性实验将实验菌种接斜面,28℃培养约24小时,每个斜面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5~10mL,制成浓厚菌悬液。
取1mL菌悬液,以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数,吸取0.1mL菌悬液,注入健康鳗鲡腹腔中(注射前已置水族箱中观察5天),同时设对照,置24~28℃水族箱中观察其症状。
3.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采用致病力较强的菌株Ah3、Ah26、Ah38在28℃条件下,经24小时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观察其形态及其它生理生化实验。
4.血清型研究1)采用小白兔(从市场上购买)制备抗血清。
攻毒用健康鳗鱼(由养鳗场提供),规格为40~50g左右,试验前观察5~7天证实健康无病。
2)将具有强致病力的Ah3、Ah26、Ah38等菌株分别于营养琼脂上培养24小时,刮取菌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菌体三次,将菌体分别用0.35%福尔马林灭活25小时,制得全菌抗原(WC抗原),4℃冰箱保存备用;3)以0.35%福尔马林灭活体0.1mL(浓度为1×10E9cell/mL)加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均匀,皮下多点免疫白兔,以后每隔一周耳静脉加强免疫,并逐次加大抗原剂量,获满意效价后颈动脉放血取血清。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人,胃肠炎一、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鱼类引起多种淡水鱼类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在不同的文献中常根据病症将其称为溶血性腹水病、爆发病、出血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危害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类细菌性病害。
该病害在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综合病症一般表现为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类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严重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脏、肾脏的颜色均较淡,且肝、肾常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脏常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常有较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管被胀得较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
病情严重的鱼,还出现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陈翠珍等(1998、1999)分别研究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单独或与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草鱼肠炎。
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病鱼的主要病变为在鳞片上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刮取时可见出血常与体表粘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红色粘胶状物、也见有充血迹象,多数鳞囊有同样的出血或充血现象亩多位于体侧散在出现;鳞囊下皮肤与肌层缺乏明显眼观病变,病变严重处在鳞囊下实质脏器无明显异常。
草鱼肠炎病例为2龄草鱼,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有的基本不摄食,体表色泽变黑、尤以头部明显;病死鱼腹部膨胀且有红色斑块,肛门红肿突出;剖检可见病鱼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有许多淡黄色黏液。
王肇赣等(1985)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尼罗罗非鱼腐皮病,病鱼体表腐烂,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在鳗鲡,陈会波等(1992)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的鳗鲡赤鳍病,主要症状为各鳍部明显充血,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尤以腹部明显),背部及两侧体表呈斑纹状,剖检可见胃肠红肿充血,肝脏局部淤血,部分鱼胆汁溢出胆囊;郑国兴(1999)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皮肤溃疡,主要症状是厌食、反应迟钝,游动无力、偶尔窜至水面侧身作间隙性狂游,下颌处出现白色斑块、充血或溃疡穿孔,死后体僵直、头上扬、嘴张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一、流行及感染情况嗜水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 气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根据有无运动力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嗜冷性、非运动性的气单胞菌, 另一类为嗜温性、运动性的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第二类, 在气单胞菌属中是最重要的, 它是气单胞菌的模式种。
非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是对鲑鳟鱼等致病的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
嗜水气单胞菌在过去有不同的名称, 主要的名称有点状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
有很多资料记载, 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动物、家畜和人均有致病性, 在动物疾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广泛地被分离到, 如在淡海水鱼,淡水虾类, 淡水蟹类中和养殖蛙体内, 也能引起爬行类疾病。
有许多报道证明它也能感染人类发病, 最常见的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急性霍乱。
同时, 它广泛分布于人类的食物链, 供水系统和土壤中。
嗜水气单胞菌既是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条件致病菌, 又是原发致病菌。
但是, AUSTIN 等报道嗜水气单胞菌通常在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 充当继发病原而不是原发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通常与其它病原菌如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但由于鱼的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病鱼的临床症状为局部损伤、坏死、水肿、突眼及腹部膨胀, 另外可能产生腹水、贫血及破坏内脏器官, 脾、肾颜色变黑, 肝变白, 胆汁变黄。
在鱼、蛙类中由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如鲈鱼和鲤鱼的“红痛病”; 鲫鱼、白鲢、花鲢的“暴发病”, 这些鱼出现典型的肌肉、内脏的出血性败血症。
在虹鳟, 鲶鱼中的嗜水气单胞菌病被称为“坏死病”, 这些鱼的嘴周围鳞片腐蚀, 身体的深部出现坏死及烂鳃。
虹鳟鱼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而得的病称为“红嘴病”, 病鱼行动迟缓, 通常由于色素的过量产生而体色发黑, 口腔呈粉红或红色发炎, 外表及内部器官均呈现局部出血, 在病鱼的后期阶段, 病鱼呈急速螺旋状运动, 下沉, 腹部朝上直至死亡。
“红腿病”蛙的后肢及腹部呈现出血性败血症, 病蛙的心、肝、肾及脾受到破坏, 并出现腹水。
二、血清型嗜水气单胞菌有4种抗原, 包括耐热的O抗原、不耐热的K 抗原、鞭毛H 抗原和菌毛抗原。
Ew ing 等提出共有12种O抗原和9 种H抗原, 每组都能进一步分型。
此后, 日本国立康复研究院(NIH )分出了44个O抗原血清型,而Thomas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从而达到了96个O抗原血清型, 且O 3、O 11、O 16、O 17、O 34被认为是主要血清型。
Thomas等又在NIH的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并得到O3、O11、O16、O17、O34是主要的血清型, 其中O11、O16、O34是人源分离株常见, 而且毒力很强, O11、O19、O34主要对鱼致病. 国内方面研究, 人源也主要是O11、O16、O34, 而鱼源多为O9和O5。
三、毒力因子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并得到认可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外毒素、胞外蛋白酶、S蛋白、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1 外毒素(exotoxin)嗜水气单胞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型的多样性,导致其外毒素的基因差异很大,表现为不同嗜水气单胞菌的外毒素有所差别. 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外毒素有气溶素(aerolysin)溶血素(hemolysin)、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和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lyticenterotoxin)等。
虽然外毒素名称各异,但这些毒素都是单一多肽分子,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 所以可以认为外毒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 国际上将外毒素的命名为气溶素(Aer毒素)。
在国内,陆承平、涂小林等取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溶血素(hemolytic toxin)肠毒素(enterotoxicity )及细胞毒素(cytotoxicity)三个词的第一字母,命名为HEC毒素。
但是, Rose通过比较不同外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发现, 虽然生物学活性很相近, 但是氨基酸序列有明显的差异。
Wong和Albert也分别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不同的外毒素的基因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同源性, 但是仍然存在着差异。
这样就与国际和国内的统一的命名有了矛盾, 国际上Buckley&Howard和Chopra&Houston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但为了有利于研究的系统进行以及文献的检索引用方便, 后者接受了国际上的统一命名气溶素(aerolysin)。
2 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ar protease)嗜水气单胞菌的胞外蛋白酶也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之一, 其家族成员比较多. 现在比较认可的分类是将其分为热敏感丝氨酸蛋白酶和热稳定金属蛋白酶。
因为种类的繁多, 而且不同细菌的产生的蛋白酶也有差异, 同一细菌在不同生长期产生的蛋白酶也有所不同, 而且其种类和性质随着菌株、培养条件、纯化方法不同而不同, 所以不同的研究者针对不同细菌研究所报道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胞外蛋白酶具有致病性, 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实验中都给予了证明。
蛋白酶除了可以协同其他毒力因子共同作用机体之外还具有活化其他致病因子的作用, 嗜水气单胞菌分泌的外毒素是无活性的前提形式存在的, 必须经过蛋白酶作用将前体C末端的蛋白降解才能发挥生物学活性.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者的研究报道与以上结论相悖, 虽然有些蛋白酶没有直接致病性, 但其可以协助其他毒力因子发挥毒性作用. 蛋白酶的种类比较多, 有的蛋白酶有直接的致病性(热稳定金属蛋白酶), 有的就没有直接的致病性(热敏感丝氨酸蛋白酶), 不排除这些学者研究的就是可以直接致病的蛋白酶种类。
3 S 层蛋白嗜水气单胞菌S蛋白是组成其表面S层的蛋白亚单位, 有规则地排列在菌体表面,完整地包裹着菌体,具有抗吞噬、抗补体等作用. S层和菌毛、外膜蛋白等是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因子,没有这些结构,菌体则不能粘附于上皮细胞,从而很快被机体清除,无法成功定植,更无产生和分泌外毒素的机会. 结合国内外研究结论, S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在51500左右, 由天门冬氨酸等16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35%-42% ,酸性氨基酸的比例高于碱性氨基,不含半胱氨酸(严亚贤报道有). 不同菌株S蛋白N端序列之间无同源性,说明不同毒株S蛋白的免疫原性有所不同. 生物学活性显示S蛋白对Vero细胞有轻微的细胞毒性(致Vero细胞变圆,但不脱落),但无溶血性,对鲫鱼和小鼠也无致死作用. 嗜水气单胞菌的S层的功能目前可以总结为两方面. 一方面S层是嗜水气单胞菌的一种粘附素;另一方面S层是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表面抗原,在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与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但是S蛋白N端序列之间无同源性导致不同毒株S蛋白的免疫原性也有所不同. 因此S蛋白作为免疫原应慎重考虑, 只能针对同源菌进行.4 菌毛(fimbriae)菌毛是嗜水气单胞菌的重要的粘附素,帮助细菌的定植. 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毛从S层晶格网孔伸出菌体外.根据菌毛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W(wavy)菌毛和R(ragid). W菌毛长而易弯曲, 菌毛数量少,与细菌的粘附及血凝作用有关,是一种粘附素。
W菌毛在嗜水气单胞菌属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很低, Alice在其研究中以Ah26嗜水气单胞菌的W菌毛编码基因为探针对相关和非相关菌株进行DNA-DNA杂交, 结果发现于其他菌株没有杂交.这证明了其在不同菌株间同源性低的事实。
R( ragid)菌毛短而硬,数量多周身分布, 与细菌的自凝作用有关,与血凝作用无关,不是粘附素. 菌毛也是毒力因子之一, 与毒力有一定的关系, Lalliter的研究表明强毒株的菌毛与弱毒株的菌毛虽然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异, 但是强毒株的抗血清只能和强毒力的菌株发生凝集而与弱毒力的菌株没有反应[55].5 外膜蛋白(OMP)外膜蛋白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主要结构,含有多种蛋白成分. 是嗜水气单胞菌重要的黏附因子和保护性抗原, 与细菌的毒力也密切相关。
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可以分为22000 , 31000 ,38000 , 43000 , 50000等五种, 其数量和种类随着不同菌株及菌株的不同培养条件而有所变化.6 脂多糖(LPS)脂多糖是嗜水气单胞菌的内毒素, 表现的毒性作用主要有热原性,白细胞数目减少或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神经症状及休克以至死亡等. 病原产生和释放的脂多糖内毒素类物质是可以引起感染机体发病和死亡, 但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繁多, 是否是主要原因以及这些毒力因子之间是怎样协同发挥毒性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除了毒性作用外, 其O抗原脂多糖还具有黏附因子的作用, 而且一些脂多糖与OMP形成的复合物还与血凝性和细胞粘附有关。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学者报道了相关的毒力因子, 如几丁质酶、淀粉酶、分子量从15.5kDa 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 line esterase) 到110kDa的核酶以及铁载体( siderophore)等. 总之, 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很多,而且复杂. 他们对机体发挥毒性作用时也不是单个因子作用, 而是相互协同作用的, Yu等通过基因插入和基因敲除等技术首次比较不同毒力因子在嗜水气单胞菌致病中的作用, 指出各毒力因子是相互协作共同作用于机体。
四、致病机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它的分布一样的广, 首先是致病的动物群体广泛, 可以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 鱼类, 蛙类, 爬行类等发病, 对水生鸟类也有报道发病, 陆生鸟类发病报道较少, 但最近几年对于禽类的致病报道的越来越多.其次, 细菌在进入机体内以后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 对机体的不同器官进行破坏. 例如:可以引起儿童腹泻、人的胆囊炎、腹膜炎、脑膜炎、肺炎和体外创伤感染等.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鱼、鳖等水生动物表现出的主要共同的症状为体表充血、出血,有的会有肠壁出血现象,肝、肾、脾等内脏器官也会有出血现象. 组织病理观察血管中的红细胞变形、溶解,白细胞数量减少等病理变化,毛细血管壁受损,引起出血;细菌侵入肝、肾、脾等组织器官,引起炎症。
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如环境条件差, 机体的状态不好, 抵抗力下降等, 菌体就会趁机侵入机体并大量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的发病. 以养渔业为例, 鱼体表面的受伤, 放养的密度过大, 水质差, 过多的有害物质富含, 营养缺乏等都给嗜水气单胞菌的侵入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嗜水气单胞菌对机体细胞的侵袭起始于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紧接着是细菌的内化和繁殖, 进而会引起细胞的溶解和组织的损伤. 病原菌的侵入除与细菌表面黏附因子有关外,还与细胞表面受体、细胞骨架以及信号转导等机制有关. 储卫华等以HEp2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对嗜水气单胞菌J-1的侵袭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 通过以上机制细菌进入机体, 细菌在侵入到机体内之后大量繁殖, 夺取机体的营养物质, 使得机体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造成更多的细菌的侵入. 同时大量繁殖的细菌会产生大量的毒力因子, 破坏机体. 这些毒力因子发挥毒性作用, 使肠道积液, 分泌增多, 红细胞裂解,吞噬白细胞,损坏毛细血管,引起败血、出血, 细胞毒素侵入实质组织器官,使组织细胞溶解,引起细胞变性,组织崩溃渗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菌的扩散.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比较多, 它们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也各不相同, 但是在对机体发挥毒性作用的时候不是某一个毒力因子单独的作用, 它们还是相互协同共同作用于机体. 凌红丽等在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3种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各异的6个菌株对小鼠的致死性的研究中发现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均有的菌株以及具有前两者而无S蛋白的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均达100%;仅有蛋白酶的菌株对小鼠致死率达60%;而只有S蛋白的,或既有毒素又有S蛋白的,或3种毒力因子均无的菌株对小鼠无致死性[26]. 其中无蛋白酶的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也恰恰说明了蛋白酶对毒素前体的活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