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德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1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2《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道德经 (帛书校勘版),甲乙本合并补缺

道德经 (帛书校勘版),甲乙本合并补缺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佳而弗猒也 非以其无诤与 故天下莫能与诤
第三十章 安居[编辑]
(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周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故不可得而亲 亦不可得而踈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浅 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章 治邦[编辑]
(57)
以正之邦 以畸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 而邦家兹昏 人多知 而奇物兹起 法物兹彰 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民自富 我欲不欲 而民自朴
圣人恒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
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 翕翕焉 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其耳目焉 圣人皆孩之
第十三章 生死[编辑]
(50)
出生 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 陵行不辟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椯其角 虎无所昔其蚤 兵无所容其刃
o 1.30 第三十章 安居
o 1.31 第三十一章 不积
o 1.32 第三十二章 三宝
o 1.33 第三十三章 不争
o 1.34 第三十四章 用兵
o 1.35 第三十五章 怀玉
o 1.36 第三十六章 知病
o 1.37 第三十七章 畏畏
o 1.38 第三十八章 天网
o 1.39 第三十九章 司杀

老子 德道经-帛书版

老子 德道经-帛书版

《德道经》--帛书版上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零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贱之为本欤(yú) 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qū) 大巧若拙大赢如炳躁胜寒靓胜炅请靓(jìng)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 以知天道其出也远其知也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xī)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duǒ)其角虎无所昔其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堇(jǐn)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桍(kū)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jī)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地弗螫(shì) 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畸(jī)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奇物兹起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以服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léi)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二十八章玄德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莫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下篇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噭(jiào)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zī)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sù)呵始万物之宗锉(cuò)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与虚而不淈(gǔ) 蹱(zhōng)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jǐn)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ruì)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锥而锐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抱一能毋离乎抟(tuán)气至柔能婴儿乎脩(xiū)除玄蓝能毋疵(cī)乎爱民栝(guā)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sà)辐同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宠辱若惊贵大梡(kuǎn)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dùn)呵其若朴湷(zhuāng)呵其若浊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第六十一章知有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巸巸(yí) 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yù)人昭昭我独呵鬻(yù)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kuī)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鸣呵中有请吔(yē) 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wā)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六十九章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shì) 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辎重重为巠(jīng)根清为趮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zī)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巠则失本趮则失君第七十一章曳(yè)明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梼(chóu) 善闭者无龠(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jī) 唯知乎大眯是谓眇(miǎo)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 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德不复归于无极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或坯(pī)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chǔ)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xian)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yú)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fēng)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贞之以无名之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dìyīzhānɡ lùndé第一章论德 (38)shànɡdébùdéshìyǐyǒudéxiàdébùshīdéshìyǐwúd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shànɡdéwúwéiér wúyǐwéiyěshànɡrénwéizhīér wúyǐwéiyěshànɡyìwéizhīér yǒuyǐwéiyěshànɡlǐwéizhīér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mòzhīyìngyězérǎnɡbìér nǎizhī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ɡùshīdàoér hòudéshīdéér hòurén shīrénér hòuyìshīyìér hòulǐfúlǐzhězhōnɡxìnzhībóyěér luànzhīshǒu信之泊也,而乱之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yěqiánshízhědàozhīhuáyěér yúzhīshǒuyě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shìyǐdàzhànɡfūjūqíhòuér bùjūqíbójūqíshíér bùjūqíhuáɡùqùpíqǔc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马王堆帛书版《德道经》

马王堆帛书版《德道经》

马王堆帛书版《德道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觐殷死,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

躁胜寒,靓胜炅。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德道经》全篇电子版

《德道经》全篇电子版

德道经打印版方便携带復興道德心願詞念兹常思道德,請接受我不全的德性,讓它周全圓滿上善合道,把道德奉獻給社會道德,請接受我失德的心靈,讓它與您融合爲一,爲人類道德復興照明鏡道德,請接受我載因的身體,讓它爲道而工作,爲民族的道德復興而存在道德,請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讓它與老子與孔子同在,起心動念不離道德道德,請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讓它成爲道德的工具,服務於世界道德回歸德道经开卷歌我爱德道能,打开头顶门,灌入身体内,滋养精和神;开天门我爱德道能,敞开劳宫门,吸收光和气,养心又养神;开劳宫我爱德道能,打开心胸门,增强智和慧,一生都聪明;开膻中我爱德道能,敞开涌泉门,浊气都排尽,健康无疾病;开涌泉我爱德道能,五色五德明,绿红黄白黑,五脏各分明;各分明德光养心身,全身透体明,营养性和命,永做道德人;德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ang臂bi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bo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pi取此;道一章观眇miao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ao;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jia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miao之门;德道经全文根据熊春锦大字拼音本录入,经多次核对,有个别异体字打不出用同音字代替;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桍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蝲隈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奇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正契契,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訞;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宝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二十八章:玄德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似不宵;若宵,细久也;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于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则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是以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噭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漏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逅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浑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帍帍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第六十一章:知有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其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稌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是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六十九章: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辎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曳明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迷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锉;或坯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也,犹小浴之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已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妫;妫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弟子规及德解

弟子规及德解

《弟子规》及德解来源:中华德慧智教育录入:Admin更新时间:2008-9-2 11:25:14 /Article/ShowInfo.asp?InfoID=426《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字子潜)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历史原因,《弟子规》原文在撰写或传抄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

我们根据道德学说的精神,对《弟子规》反复推敲,保留精华,剔除糟粕,作出了部分修订。

我们对本文所修改的内容,是一些违背人性自由和平等奴化性教育内容。

原文部分修订,现说明如下:一、“父母责,须顺承”,修订为“父母责,须善应”。

责,在古汉语中指责骂和责打。

“须顺承”,不管父母对与错,都要百依百顺地接受与采纳,就是强调一律要忍受,不得化解回避。

修订后的“须善应”,善,有善巧方便之意,有德一的执中方法论在其中。

以对父母的尊敬在心为根本,善巧方便地去应对,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孝。

古代的舜对父母,堪称楷模。

二、“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的两处“擅为”,修订为“妄为”。

“勿擅为”,不要自作主张的意思,有禁锢孩子思想的意味。

只要尊道德、守法律,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开启智慧、开动脑筋去创新。

古代司马光砸缸救人,堪称典范。

修订后的“勿妄为”,就是不要胡乱为非,不要违背道德法律,应守法自律。

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中的“号泣随,挞无怨”修订为“善巧劝,终无怨。

”原文是说,对父母进行劝谏时,父母听不进去,那也要哭着劝,哪怕父母用鞭子抽、用棍子打,也无悔无怨,还要硬劝。

这种劝谏法并不是善巧方法,而是太固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 论l ùn 德d é(38) 上sh àn ɡ德d é不b ù德d é,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é;下xi à德d é不b ù失sh ī德d é,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é。

上sh àn ɡ德d é无w ú为w éi 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én 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有y ǒu 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礼l ǐ为w éi 之zh ī,而ér 莫m ò之zh ī应y ìng 也y ě,则z é攘r ǎn ɡ臂b ì而ér 乃n ǎi 之zh ī。

故ɡù失sh ī道d ào 而ér 后h òu 德d é,失sh ī德d é而ér 后h òu 仁r én ,失sh ī仁r én 而ér 后h òu 义y ì,失sh ī义y ì而ér 后h òu 礼l ǐ。

夫f ú礼l ǐ者zh ě,忠zh ōn ɡ信x ìn 之zh ī泊b ó也y ě,而ér 乱lu àn 之zh ī首sh ǒu 也y 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說文》:“德,升也”。

品格與能量升華。

《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

”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

《黄帝內經•靈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

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

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

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

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

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

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

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爲“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

乃,出詞很難。

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

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

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

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

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

有淺淡之義,亦通“薄”。

通行本作“薄”。

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

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

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

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

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

禺,猴屬,獸之愚者。

”愚與智相反義。

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

居住,處於,當,占等義。

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

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

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第四十五章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①道:甲骨文象意爲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爲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可:甲骨文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案前開口誦唱。

“可”似爲“歌”字的古文。

神案前誦唱而感格神靈。

《說文》:“可,肯也”,肯許。

《詩?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

《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

能夠之意。

恆:長久,常也。

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

心以舟施。

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

非:相背,不合。

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

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也:《說文》:“也,女陰也”。

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

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數的“0”。

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

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道雖虛无,卻生萬有。

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

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

可,古意爲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爲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②名: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

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

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

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

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

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③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

“无”與“○”即道的象喻。

“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

參見第四章註③。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

“天地”亦萬物之一。

④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

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

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⑤恆:通行本作“常”。

欲:泛指後天有爲意識心念。

眇:通妙,一目小也。

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

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

《管子?水地》:“察於微眇”。

通行本作“妙”。

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 爲妙之意。

噭:《禮記?曲禮》:毋噭應。

噭應,高聲呼應。

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

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爲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

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⑥玄:《說文》:“玄,幽遠也。

象幽而入覆之也。

”隱蔽而深遠。

黑而帶有赤色叫玄。

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

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有: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

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

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

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

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