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6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新词汇、句子、段落进行勾画,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识字写字: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并掌握字词的含义。
3.精讲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题、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后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同学进行课后讨论,交流彼此在阅读、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家长参与:请同学们邀请家长参与作业完成过程,共同完成“我的童年”主题作文,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促进家校共育。
7.阅读推荐:推荐一本关于童年生活的书籍,如《草房子》、《城南旧事》等,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水墨画”、“渔船”等,以及正确书写。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练习
1.仿写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如角色扮演、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等,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课堂互动:教师选取一篇相关文章,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收获。
4.借助课文,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
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1、指导学习《我想》(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文章,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
背诵溪边。
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
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
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身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身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2】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童年的水墨画)2、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3、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课件出示2)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3)生字,读生字。
mò rǎn ɡān suì lànɡ hú shuǎnɡ móɡu téng bō墨染竿碎浪葫爽蘑菇腾拨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后鼻音“腾浪”等。
“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课件出示4)词语,读词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
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
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
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但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
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
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
一开始,学生们还明确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
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
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
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篇】一、水墨导入,引出课题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你们平时是用什么画画的?生:蜡笔。
生:油画棒。
生:水彩笔。
师:你们知道古人是用什么画画的吗?生:毛笔。
师:是呀,你瞧,当一支毛笔沾满墨水滴入宣纸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呢?你看见了什么?生:墨汁慢慢地往边上流开了。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023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了解作者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童年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3.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内容理解和赏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童年生活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文本。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情感。
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PPT课件,展示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通过PPT课件,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
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童年生活的感受,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文《童年的水墨画》2. 课文内容:童年生活的描绘和回忆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等4. 学生实践: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感受作业设计1. 作业一: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童年水墨画。
2. 作业二: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要求用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学习本课,要教给学生诗歌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理解难懂的句子。
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
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课前讨论:请你选择童年中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一个片段说一说。
(3分钟选两到三个学生)(一)、导入课题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
(PPT出现水墨画图配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谈谈你看到了什么?(PPT停在最后一图上)生:水墨画或者看到的具体内容.师:你发现这些画有什么特点?生:简单、水墨构成的。
师:水墨画用寥寥数笔勾勒画面营造意境。
作者张继楼是一位善于用诗作画的高手,他用寥寥数笔将童年的快乐也描绘成了一幅水墨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请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黑板贴课题)(二)、初读,概况画面师:《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几首诗,诗名分别是什么?(生答三首诗名)(口头提出组诗概念)同一诗题下出现关于同一主题的几首小诗,我们把这样的形式称为组诗。
(PPT将三首诗并排呈现对应组诗概念)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之后分别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首,并随机指导朗读。
)师:听你们读书,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现在我来画你们来猜。
(黑板出现三幅简笔画,先江上、林中后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童年的水墨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生活的文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童年的水墨画》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拓展:
介绍与童年生活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与成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课文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童年的水墨画》内容,强调课文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课后拓展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课后拓展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参与互动的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课后实践
1. 鼓励学生为留守儿童或孤儿献爱心,如写信、捐款、捐物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 组织一次参观儿童福利院或养老院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3. 开展一次以“童年与成长”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撰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课前导入:播放一首童年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忆和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能说说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概括的诗歌主要内容。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二、研读诗歌,想象画面。
1.学习“溪边钓鱼”。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2)品读“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体会修辞手法,感受画面美。
(3)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想象画面的静态美。
(4)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明白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童年的快乐。
(5)朗读指导,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江上戏水”
(1)默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2)品读句子“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感受孩子们的心情。
(3)理解“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想象孩子们戏水的画面。
3.学习“林中采菇”
(1)默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的两个句子“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明确“斗笠”的不同意思。
(3)理解“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感受孩子采蘑菇的快乐。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童年趣事,可以自由地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