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教学设计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 (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 (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 了解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x f y =的理解;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x x -<与它们的对应法则不同,因此不是同一个函数典型例题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1

x =+;

2

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为

1

,

2

??

-∞

?

??

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

问题 观察下面的三个例子,分别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示函数: 1.观察某城市2008年8月16日至8月25日的日最高气温统计表: 日 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最高气温 29 29 28 30 25 28 29 28 29 30

由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期x 和最高气温y (C )之间的函数关系.

2. 某气象站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录下来的2008年11月29日0时至14时的气温T (C )随时间t (h )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 (C )与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t ,有唯一的气温T 与之对应.例如,当6t =时,气温 2.2T C =?;

当14t =时,气温12.5T C =?.

3. 用S 来表示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则2

πS r =.这个公式清楚地反映了半径r 与圆的面积S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R .以任意的正实数0r 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为200π

S r =.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x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4,0.48),(5,0.6),(6,0.72),得到函数的图像法表示.

归纳

由例4的解题过程可以归纳出“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图像”的具体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选取自变量x 的若干值(一般选取某些代表性的值)计算出它们对应的函数值y ,列出表格;

(3)以表格中x 值为横坐标,对应的y 值为纵坐标,在直

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x y ;

(4)根据题意确定是否将描出的点联结成光滑的曲线. 这种作函数图像的方法叫做描点法.

例5 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x y =的图像,并判断点(25,

5)是否为图像上的点 (求对应函数值时,精确到0.01) . 解 (1)函数的定义域为),0[+∞.

(2)在定义域内取几个自然数,分别求出对应函数值y ,列表:

x

0 1 2 3 4 5

y

1

1.41

1.73

2

2.24 …

(3)以表中的x 值为横坐标,对应的y 值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依次作出点(y x ,).由于(25)255f ==,所以点(25,5)是图像上的点.

(4)用光滑曲线联结这些点,得到函数图像.

启发 分析

强调

归纳

总结

说明

启发 引导

强调

领会 领会 理解 记忆 了解 思考 求解

图像 的作 法 数形 结合 带领 学生 总结 归纳 函数 的图 像做 法特 别注 意步 骤性 和细 节 演示 过程 中提 醒学 生注 意作 图的 细节

3.2函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

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重点:

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

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3.2函数的性质.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1

观察某城市某天的气温时段图,此图反映了0时至14时的气温T(C)随时间t(h)变化的情况.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C,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C.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6时到14时这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问题2

下图为股市中,某股票在半天内的行情,请描述此股票的涨幅情况.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些时候该股票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在上涨,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也增加;有时该股票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在下跌,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反而减小. 归纳

类似地,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就是函数的单调性.

说明 引导 总结

观察 思考 求解 了解

图主 要指 引导 学生 体会 变化 上升 下降 的描 述 引出 函数 单调 性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

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叫做函数的单调性. 类型

设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意义.

(1)如图(1)所示,在区间(),a b 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不断增大,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对于任意的

()12,,x x a b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成立.这时把函数()f x 叫做区间(),a b 内的增函数,区间(),a b 叫做函数

()f x 的增区间.

(2)如图(2)所示,在区间(),a b 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不断减小,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对于任意的

()12,,x x a b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成立.这时

归纳 说明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思考 理解 记忆 领会 理解

带领 学生 总结 上述 图像 特点 得到 增减 概念 充分 讲解 函数 图像 变化

过程活动活动意图函数()

f x叫做区间(),a b内的减函数,区间(),a b叫做函数

()

f x的减区间.

图(1)图(2)如果函数()

f x在区间(),a b内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称函数()

f x在区间(),a b内具有单调性,区间(),a b叫做函数()

f x的单调区间.

几何特征

函数单调性的几何特征:在自变量取值区间上,顺着x轴的正方向,若函数的图像上升,则函数为增函数;若图像下降则函数为减函数.

判定方法

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方法:借助于函数的图像或根据单调性的定义来判定.说明

引导

说明

强调

观察

了解

体会

了解

和增

减之

间的

关系

简单

说明

区间

端点

的问

数形

结合

结合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取书,顺路将自行车送还王伟同

学.小明骑了30分钟自行车,到王伟家送还自行车后,又步行10分钟到学校取书,最后乘公交车经过20分钟回到家.这段时间内,小明离开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指出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分析对于用图像法表示的函数,可以通过对函数图像的观察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到单调区间.

解由图像可以看出,函数的增区间为()

0,40;减区间为()

40,60.说明

引领

讲解

强调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理解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函

数单

调性

图像

的意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例2 判断函数42y x =-的单调性.

分析 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其单调性可以通过定义来判断,也可以作出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来判断.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解法1 函数为一次函数,定义域为(,)-∞+∞,其图像为一条直线.确定图像上的两个点即可作出函数图像.列表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0,-2),(1,2),作出经过

这两个点的直线.观察图像知函数42y x =-在(,)-∞+∞内为增函数.

x

0 1 y

-2

2

质疑 分析 引领 讲解 演示

思考 领会 理解 观察

义 复习 描点 法作 图的 步骤 方法 再一 次强 化函 数单 调性 的图 像特 征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由一次函数y kx b =+(0k ≠)的图像(如下图)可知:

引导

观察

在例 题的 基础 上引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1)当0k >时,图像从左至右上升,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 (2)当0k <时,图像从左至右下降,函数是单调递减函数.

由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像(如下图)可知:

(1)当0k >时,在各象限中y 值分别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函数是单调递减函数;

(2)当0k <时,在各象限中y 值分别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 说明

归纳

引导 说明

归纳

思考 总结 观察 思考

导学 生总 结一 次函 数和 反比 例函 数单 调性 尽量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总结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1

1.已知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1)根据图像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函数在各单调区间内的单调性.

(2)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的情 况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平面几何中,曾经学习了关于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

质疑

观察

从图 像入 手便 于学

x y

x

y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形的知识.如图所示,点()3,2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沿着x 轴对折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1P ,

其坐标为 ;点()3,2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沿着y 轴对折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2P ,其坐标为 ;点()3,2P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是线段OP 绕着原点O 旋转180°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3P ,其坐标为 .

引导

分析 总结

思考 求解 交流

生理 解自 然得 到对 称的 概念 引导 启发 学生 了解 对称 特点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一般地,设点(),P a b 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 (1)点(),P a 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2)点(),P a 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3)点(),P a b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说明 归纳 思考 理解

教给 学生 自我 分析 总结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 (1)已知点()2,3P -,写出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2)已知点,)P x y (,写出点P 关于y 轴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

(3)设函数()y f x =,在函数图像上任取一点()(),P a f a ,写出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

质疑 说明

观察 思考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三 种对 称方 法的 特点

P 1

P 3 P 2

过 程

活动 活动 意图

分析 本题需要利用三种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来进行研究. 解 (1)点()2,3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3--;

(2)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x y -,点

(),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x y --;

(3)点()(),P a f 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f a -,点()(),P a f a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f a --.

引领 讲解

主动 求解 理解 领会

注意 数形 结合 分析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2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坐标: (1)与点()2,1-关于x 轴对称; (2)与点()1,3--关于y 轴对称;

(3)与点()2,1-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4)与点()1,0-关于y 轴对称.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的情 况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观察下列函数图像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什么对称? 图(1) 图(2)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对称图形(见对应课件).

对于图(1),如果沿着y 轴对折,那么对折后y 轴两侧的

质疑

引导 说明

思考 观察

充分 利用 各种 图形 使学 生领 会图 形的 对称 生活 中的 对称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教学重点:

(1)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

(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

0.3x

这个函数与前面所见到的函数不同,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

时,应该首先判断

代入到相应的解析式中进行计算.

)2

==

224

()020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章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给出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④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0,1,2,3},N={0,3,4}, M C ) (N I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 =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 =B A A.{}51<

D.{}4,3,2 9.设集合{}{},6,4<=-≥=x x N x x M 则=N M ; A.R B.{}64<≤-x x C.φ D. {}64<<-x x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共有( ); ① x =2是022 =--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 ≠--x x 的必要条件 ③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0)2(12=-+-y x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42x Z x ; 2.{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3.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全套]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三章函数 .................................................... 3.1.1 函数的概念 ..........................................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 3.1.3 函数的单调性 ........................................ 3.1.4 函数的奇偶性 ........................................ 3.2.1 一次、二次问题 ...................................... 3.2.2 一次函数模型 ........................................ 3.2.3 二次函数模型 ........................................ 3.3 函数的应用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 4.1.1 有理指数(一) ........................................ 4.1.1 有理指数(二) ........................................ 4.1.2 幂函数举例 .......................................... 4.1.3 指数函数 ............................................ 4.2.1 对数 ................................................ 4.2.2 积、商、幂的对数 ....................................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 4.2.4 对数函数 ............................................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 考试内容:第三、第四、第五章)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学校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答案填入后面表格中,否则不得分) 1.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B A I ( ); A.{}5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word教案

技工学校教案 教 师 科目数学班级系部 课题 第一章集合 §集合与元素 课型理论课 时 间 地点 教学目标1. 感受集合的含义,懂得集合的作用 2. 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 3.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重点难点1. 集合的特征性质 2.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需要的集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含义 所谓集合,是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 或者被直接选定,或者以某种特定的属性予以界定;构成 集合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②由数0,1,9,11,40构成的集合; ③由数字字符‘0’, ‘2’, ‘7’, ‘9’, ‘5’构 成的集合; ④一个星期的七天的名称构成的集合; ⑤构成水分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⑥构成单词“GOOD”的字符构成的集合; ⑦方程x2-3x+2=0的根构成的集合; ⑧所有可以被2整除的整数构成的集合. (2)集合构成的基本原则 确定性原则 互异性原则 无序性原则 (3)有限集和无限集

2. 集合的表示 (1)集合的标识符 集合的标识符一般采用大写的西文字符A,B,C等;集合内元素的标识符则一般采用小写的西文字符a,b,c等 给定了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判定具体事物是否是该集合内的元素.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 用记号‘∈’, ‘?’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3)B是由你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构成的集合,a 表示你校校长,b表示班某位同学,c表示你校的门卫,d 表示在你班借读的某位学生,h表示你的班主任. 解 (1)He?A,C?A,O∈A,Cu?A; (2)a?A,b?A,c∈A,d∈A,e?A,h∈A; (3)a∈B,b∈B,c?B,d?B,h∈B. (2)集合构成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以逗号隔开的全部元素}. 适用范围:直接给出元素或以属性界定元素的有限集.②描述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元素属性描述}, 或集合标识符={元素通用标识符 | 元素属性描述}. 所谓元素通用标识符是指可以表示集合中一般元素的符号. 适用范围:以属性来界定集合元素的集合. ③维恩(Venn)图表示法 表示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平面几何图形(一般是一个不讲究的圆或矩形)内,写出用逗号隔开的集合内元素或写出集合的标识符. 练习:1.. 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 y不是教职工}; 2. 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 ,B ,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 ,… 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 A 读作“a 不属于A ”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 ;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 +或 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 ;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 ;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 。 【巩固】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 Q ,b ? Q ,则 a +b ? Q 。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1) 1 N ,0 N ,-4 N ,0.3 N ;(2) 1 Z ,0 Z ,-4 Z ,0.3 Z ; (3) 1 Q ,0 Q ,-4 Q ,0.3 Q ;(4) 1 R ,0 R ,-4 R ,0.3 R 。 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 (1) -3 N ;(2) 3.14 Q ;(3) 13 Z ; (4) -12 R ;; (6) 0 Z 。 【小结】 1. 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5. 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作业】 教材P4,练习A 组第1~3题

职高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题库完整

集合测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选项写在表格中。 1.给出 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 ={0,1,2,3} ,N ={0,3,4},)(N C M I =( );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 ,52,41<≤=≤<=x x N x x M 则=B A ( ); A.{}5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期中考试卷(中职教学)

二. 选择题 1、下列选项能组成集合的是( )。 A 、著名的运动健儿 B 、英文26个字母 C 、非常接近0的数 D 、勇敢的人 2、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元素“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3、A ={0,3},B ={0,3,4},C ={1,2,3}则=A C B )(( )。 A.{0,1,2,3,4} B.? C.{0,3} D.{0} 4、设集合N ={0},M ={-2,0,2},则( )。 A.N =? B.M N ∈ C.N M ? D.M N ? 5、设集合{}{}14,25M x x N x x =<≤=≤<,则=B A ( )。 A.{}51<

① x =2是022=--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x x 的必要条件; ③ 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2(1)(2)0x y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设a 、b 、c 均为实数,且a b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 c b c ?-x 的解集为( )。 A.5>x B.5x D.2-x 的解集为( )。 A .()1,1,3??-∞-+∞ ??? B. ??? ??-1,31 C. ()1,1,3??-∞+∞ ??? D. ?? ? ??1,31、13、的四次方根为( ) A. 2 B. -2 C. D. 无意义 14、下列各函数中,为指数函数的是( ) A. y x = B. 2y x -= C. x y 2= D. x y (3)=- 15、下列各函数模型中,为指数增长模型的是( ) A. x y 0.7 1.09=? B. x y 1000.95=? C. x y 0.50.35=? D. x 2y 23??=? ??? 16、lg 5是以( )为底的对数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职高(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题库

数学期末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选项写在表格中。 1.给出 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2.,M ={0,1,2,3} ,N ={0,3,4},N M =( ); A.{0} B.{0,3} C.{0,1,3} D.{0,1,2,3} 3.I ={a,b,c,d,e } ,N={b,f },则N I =( ); A.{a,b,c,d,e } B.{a,b,c,d } C.{a,b,c,e } D.{a,b,c,d,e,f } 4.A ={0,3} ,B={0,3,4},C={1,2,3}则=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5.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6.设、、均为实数,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 C.-<- D. <

7.设、、均为实数,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下列不等式中,解集是空集的是( )。 A.x 2 - 3 x –4 >0 B. x 2 - 3 x + 4≥ 0 C. x 2 - 3 x + 4<0 D. x 2 - 4x + 4≥0 9.一元二次方程x 2 – mx + 4 = 0 有实数解的条件是m ∈( ) A.(-4,4) B. [-4,4] C.(-∞,-4)∪(4, +∞) D. (-∞,-4]∪[4, +∞) 10.设a >>0且>>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11.函数1 y x = 的定义域为( ) A.[]1,+∞ B.()1,-+∞ C.[1,)-+∞ D.[1,0) (0,)-+∞ 12.下列各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是区间(0, +∞)内的增函数的是( ) A.y x = B.3y x = C.22y x x =+ D.2y x =-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5分,共3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2.集合{} 2x x ≥-用区间表示为 . 3. 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a,d,e } 那么集合A = 4.042 =-x 是x +2=0的 条件. 5.设2x -3 <7,则 x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测试题

第三章函数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 .22y x =+ B.y =C.1y x x =- D.22y x x =- 2.设函数(),f x kx b =+若()()12,10f f =--=则 A.1,1k b ==- B.1,1k b =-=- C.1,1k b =-= D.1,1k b == 1.函数4)(2-=x x f 的定义域是 A.(-2,2) B.[-2,2] C.()()+∞-∞-,22,Y D.()),2[2,+∞-∞-Y 2.已知函数1()1 x f x x += =-,则=-)2(f A . 31- B.31 C.1 D.3 3.函数2()43f x x x =-+ A.在(),2-∞内是减函数 B.在(),o -∞内是减函数 C.在(),4-∞内是减函数 D.在(),-∞+∞内是减函数 4.下列函数即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的是 A.3y x = B.1y x = C.22y x = D.13 y x =- 5.设点(3,4)为奇函数()()y f x x R =∈图像上的点,则下列各点在函数图像上的是 A.(-3,4) B.(3,-4) C.(-3,-4) D.(-4,-3) 4.函数1y x =的定义域为 A.[]1,+∞ B.()1,-+∞ C.[1,)-+∞ D.[1,0)(0,)-+∞U 5.下列各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是区间),0(+∞内的增函数的是 A.y x = B.3y x = C.22y x x =+ D.2 y x =- 二、填空题

1.设()2 54,f x x =-则f(2)= ,f(x+1)= 2.设()31,f x x =-则()1f t += 3.点()2,3p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4.函数15 y x =-的定义域为 5.函数22y x =-的增区间为 6.已知函数()22f x x x =+,则1 (2)()2 f f ?= 7.已知? ??--=33)(2x x x f 00x x ≤>,则f(-2)= 三、简答题 1.判断下列函数中那些是奇函数?哪些是偶函数? (1)()3f x x = (2)()221f x x =- +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1f x = - (2)( )2f = 3. 写出函数y= f (x )的增区间______________,y= g (x )的减区间______________ (y=g (x -

中等职业数学职业模块(服务类)全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1.1命题逻辑 (2) 1.2条件判断 (12) 2.1算法 (18) 2.2算法的程序框图 (24) 2.3 算法与程序框图应用举例 (33) 3.1 数组与数据表格 (39) 3.2数组的运算 (44) 3.3数据表格的图示 (51) 3.4数据表格应用举例 (58) 3.5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 (64) 4.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81) 4.2关键路径法 (85) 4.3 网络图与横道图 (90) 4.4 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97) 5.1 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101) 5.2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108) 5.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表格法 (117) 5.4利用Excel软件解线性规划问题 (129) 5.5 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 (135)

1.1命题逻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意义; (2)了解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 (3)掌握“且”、“或”、“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等联结词. 能力目标: 通过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 复合命题的真假. 【教学设计】 (1)通过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导入命题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3)通过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使用; (4)通过分析例题,学会应用逻辑连接词的真值表判断命题的真假;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测试题

- _____ 第三章函数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学号一、选择题1.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2x2 1 22D.A .y x y x yxB.y x C.x f x

12, f 1 则kx b,若f 0 2.设函数B1 k 1,b 1 1,b k A..D1 1,b k 1 1, b k C.. 2 .函1 数的定义域是 f ( x) 4x [-2,2] (-2,2) B.A., 2 [ 2, ) , 2 2, C.D.x 1 2) 2.已知函数 f ( ,则f ( x) x 1 1 1B. 3 C.A . 1 D.33 23 x4x f ( x) 3.函数内是减函,2 内是减函数, o A.在B.在数内是减函,4 内是减函数, 数D.在C.在 4.下列函数即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的是1 22x13x

C.y A.y D.B.y x3 x 图像上的点,则下列各点在函数图像上的R f x x y 是3,4)为奇函数5.设点()-4 A.(B.(3,)-3,4 - -3,C.()-3)4 D.(-4,1 x 4.函数y 1 的定义域为x ) (0, 1, [ ) D.[ 1,0) C.1, A.B.1, 5.下列各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是区间) (0, 内的增函数的是

232y x y xB.C.D.y x y x A.- - 二、填空题- -

,f(x+1)2= 5x 4, 1.设f x 则f(2) =3x 1, 则f t 2.设 f x 1 = 3.点p 2, 3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1 的定义域为4.函数y x 5 2x 5.函数y 2 的增区间为6.已知函数1) = f (2) f ( ,则22x x f x 2 x 0 x 3 7.已知 f ( x) =f(-2) ,则2 x 0 3 x 三、简答题1.判断下列函数中那些是奇函数?哪些是 偶函数? 2 1 (1) f x 3x (2)f x x 2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3x 1 2x 2(2) f 22x f 2 1

最新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函数的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主要表示方法. 2. 已知函数解析式会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象.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作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作函数图象.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讨论教学法.本节课先借助一个实例,简要介绍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然后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如何由解析式分析函数性质以指导画图,避免画图的盲目性.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做铺垫. 【教学过程】

新课式 s=100 t (0≤t≤2) 作函数图象. 解:列表(略); 画图 3.针对上面的例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 题: (1) 在上例描点时,是怎样确定一个点的 位置的?哪个变量作为点的横坐 标?哪个变量作为点的纵坐标? (2) 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3) s的值能大于200吗?能是负值吗? 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4) 距离s 随行驶时间t 的增大有怎样 的变化? 4.例1作函数y=x3 的图象. 解列表 画图 5.结合例1完成下列问题: (1) 函数y=x3 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 (2) 函数值y随x的增大有怎样的变化? (3) f(a)与f(-a)相等吗?有怎样的关系? (4) 函数图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 生:第一步:列表;第二 步:描点;第三步:连线. 师:在问题及解答过程 中,我们分别用到了哪些函数 的表示方法? 生:解析法、列表法、图 象法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 图象分析回答函数的性质. 师:由上例可以看出,我 们在列表、作图时,要认真分 析函数,避免盲目列表计 算.函数的图象有利于我们研 究函数的性质,如本例中函数 的定义域、值域以及y随x增 大而增大等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函数y=x3 的定义域是 R,当x>0时,y>0,这时 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y 的 值随着x 的值增大而增大; 当x<0时,y<0,这时函数 的图象在第三象限,y 的值随 着x 的值减小而减小. 的主动性. 培养学 生勤于思 考善于分 析的意识 和能力. 本题的 设置起到 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 为突破 本节课难 点而设 计.问题(4) 为下节引 入函数的 单调性做 准备. 让学生 在作图过 程中体会 函数的性 质,从做中 学.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第一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教案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第一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课时: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三角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设计】 介绍新知识前,先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认识到cos(6030)cos60cos30?-?≠?-?,进而提出如何计算cos()αβ-的问题.这个导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指出的错误正是学生学习中最容易发生的,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利用向量论证cos()αβ-的公式,使得公式推导过程简捷.正确理解向量数量积的两种方法是理解公式推导过程的关键.建议教师授课前,让学生复习向量的有关知识.这个公式是推导后面各公式的基础,教学重点放在对公式形式特点的认识和对公式正向与反向的应用上.例1-例4都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教学中要强调公式的特点.例3中得到的结论πcos()sin 2αα-=,π sin()cos 2 αα-=都是初 中学习过的公式,现在将角从锐角推广到任意角.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并没有将这组公式作为公式来进行强化,只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运用的教学例题出现,同时承上启下,为推导sin()αβ±的公式作准备.教材利用cos()αβ-的公式推导cos()αβ+的公式的步骤是:利用[]cos()cos ()αβαβ+=--,推出cos()α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问题 我们知道,1cos 60cos302?=?=,显然 ()cos 6030cos60cos30?-?≠??-. 由此可知()cos cos cos αβαβ-≠-.

最新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五章《三角函数》

《三角》试题库 一、填空: 1.角375ο为第 象限的角 2.与60ο角终边相同的所有角组成的集合 3. 34π= 度 π5 1 = 度,120ο= 弧度 。 4.y=2Sin2x 的周期为 最大值为 5.正切函数y=tanx 的定义域为 6.若Sin α=a 则sin(-α)= 7.正弦函数y=sinx 的定义域 值域 8. 若α是第四象限角,5 3 cos = α,则 Sin α= ,αtan = 。 9.已知:tan α=1且α∈(0,2 π ),则α= 。 10.已知Cos α=3 1 则Cos(απ-)= .Cos(-α)= 11.若点)5,3(-p 是角α终边上一点,则=αsin ,Cos α= ,αtan = 。 12.y=Sinx 且x ∈[0,2π]则当x= 时。Y 有最大值是 13.y=Sinx 且x ∈[0,2π]则当x= 时。Y 有最小值是 14.已知Sin α= 22且α∈(0,2 π )则Cos α= tan α= 15.函数y=Sinx 图象向右平移4 π 单位,则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 16.正弦型函数y=3Sin( 21x-4π )的周期为 ,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17.sin 3π= ,sin(-3π )= . 18.cos 4 π= , cos(-4 π )= . 19.-120ο 是第 象限的角,210ο 是第 象限的角。 20.若α是第三象限的角,则sin α 0 ,cos α 0,tan α 0(用“<”或“>”符号填空) 21. 若cos α<0,则α为第 或第 象限的角。 班级 学号 姓名 22.若tan α>0,则α为第 或第 象限的角。 23.若sin α>0且tan α>0,则α为第 象限的角。 24.正弦函数Y=sinX 在区间(0, 2 π )上为单调 函数。 25.函数1sin 2+=x y 的最小正周期为 ,函数)3 2sin(π π-=x y 的最小正周期 。 26.0 000105sin 15sin 105cos 15cos ?-?的值是 。 27.函数)cos (sin 22 2 x x y -=的周期是 ,最大值是 。 28、化简:=-+)sin 1)(sin 1(x x 。 29、x x y cos 4sin 3-=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最小正周期为 30、计算:8cos 8sin 2ππ = ,12sin 212π-= ,18 cos 22 -π = 。 二.选择: 1. 已知下列各角,其中在第三象限的角是( ) A .465ο B.-210ο C.-150ο D.142ο 2.若Sin α>0且Cos α>0则α为( )的角 A .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tan α>0则α为( )的角 A . 第一,二象限 B.第一,三象限 C.第二,三象限 D.第一,四象限 4.已知:0<θ< 4 π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Cos 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