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_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ZH I BAO J I S HU
棉花姑、黄 萎 病 是 世 界 性 的 危 险 性 病 害 ,为 国 际 植 物 检 疫 对
七八月份正是酷
象,全国各棉区有轻、重不 等 的 发 生 ,且 日 趋 严 重 ,成 为 影 响 棉 花 暑高温 季 节 ,也 是 秋 作 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充分掌握发病规律,选用对路药剂,实 物害虫 猖 獗 为 害 时 期 ,
季温度较高时,发展缓慢。秋季多雨,温度下降时,出现第 2 次发 性粉剂,或 5%铁沙掌可湿性粉剂 10 ̄15 克喷
防 治
病高峰。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 25 ̄28 ",低于 25 "或高于 施。以上药剂 48 小时防效均达 95%以上,药 30 "发病缓慢,超过 35 "时,症状隐蔽。北方棉区 7、8 月份,棉花 效期 10 ̄15 天。
病 的
变坏,并且由于棉株较大,防治较难,在 7 月中下旬应
发生与防治
30 毫升,或每克含菌量 1 亿个 以 上 的 Bt 乳 剂 200 毫 升 喷 施。以上药剂 24 小时防效均达 95 %以上。
二、施药方法 用弥雾机喷雾时,每 亩 加 水 量 5 ̄7.5 公 斤。施药时手把开关关闭 30 度(可使药液流量减少 1/3 ),喷 头高出作物 0.4 ̄0.5 米,使药雾均匀飘落在作物上。施药时
!20 % ,节 省 农 药 成 本 20 %!30 % ,既 可 大 大 降低劳动强度,又避免了中毒事故发生 ,并 且 有 利 于 发 展 无 公 害 生 产 。根 据 我 们 多 年 实 践 ,现 将 秋 作 物 常 发 性 害 虫 无 公 害 低 容 量 施
施 药
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随植物营养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由于 药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棉花枯萎病的早发及防治

降雨
过多的降雨可能导致土壤 湿度过高,有利于病菌的 传播。
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
沙质土壤或黏重土壤可能增加枯萎病 的发病率。
土壤酸碱度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环境可能有利于病 菌的生长。
土壤肥力
贫瘠或过肥的土壤都可能降低棉花的 抵抗力。
种植因素
种植密度
过密的种植可能导致通风 不良,增加枯萎病的发病 率。
耕作方式
病原菌鉴定
通过对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为防 治提供科学依据。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传播等生 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侵染规律和 防治策略。
棉花抗枯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抗病性鉴定、遗传分析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具有较强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 。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枯萎病有较强抗性的品 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降 低枯萎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增 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棉花根 系发育,提高抗病力。
施肥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 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杀菌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有效 预防枯萎病的发生。
具有毁灭性、广泛传播性、难以 根除等特点,对棉花生产造成严 重威胁。
棉花枯萎病的危害
产量损失
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
品质下降
影响棉纤维的品质和长度,降低棉 花的使用价值。
增加生产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 行防治。
棉花枯萎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注意查治棉花早期枯萎病

注意查治棉花早期枯萎病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棉花早期枯萎病概述•棉花早期枯萎病的识别与诊断•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防治策略•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棉花早期枯萎病概述010102该病通常在棉花生长的早期阶段开始显现症状。
棉花早期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棉花疾病。
棉花早期枯萎病会导致棉株生长受阻,株高降低,叶片黄化、枯萎。
生长受阻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受病害影响的棉株,其棉桃数量和质量均会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棉花产量减少。
受病害影响的棉花,纤维长度、强度和色泽等品质指标均会下降,影响棉花的利用价值。
030201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和贸易活动,该病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传播风险。
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棉花产区都应加强对棉花早期枯萎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棉花早期枯萎病在世界各地的棉花产区均有发生。
在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地区,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严重。
分布范围棉花早期枯萎病的识别与诊断02受病植株的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初期黄化部位多发生在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后期整个叶片都会黄化。
叶片黄化病株生长明显受阻,株高、叶面积和根系发育都受到严重影响,植株整体呈萎缩状态。
植株萎缩剖开病株的茎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成褐色,这是棉花早期枯萎病的典型特征。
茎部变色识别特征诊断方法•田间观察:在棉花生长期间,定期对田间进行巡查,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发现具有上述症状的可疑病株。
断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重要依据。
•病原检测:采集病株样本,送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病原菌的存在,以确诊棉花早期枯萎病。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棉花早期枯萎病的具体识别和诊断方法可能因地区、品种等因素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或专业植保机构的意见,以确保准确识别和诊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棉花早期枯萎病的防治策略03选择对枯萎病有较强抗性的棉花品种,是预防枯萎病的有效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初侵染源。
棉花枯黄萎病

2.传播途径和方式
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口侵入,病菌侵入 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繁殖扩展,分布 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 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 未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五、发病条件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 同。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 耕作栽培措施、 件、耕作栽培措施、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五、发病条件
一、发病规律
枯、黄萎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沙质酸性 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大水漫 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 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 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 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 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 深褐色, 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 端形成一条线。
三、病原物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 .)引起 660种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辣 184 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椒、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1.灭菌处理:使用有效的土壤消毒剂,如甲基溴、丙烯酰胺等
进行土壤灭菌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真菌。
2.合理轮作:在连作棉花土地上适时进行合理轮作,种植其他
不易感染该病害的作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3.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棉花枯萎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增强棉
花的抗病能力。
4.管理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避免土壤过湿,防止病
原菌的繁殖。
5.早发现、早防治:经常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
6.中间作物防治:选择对棉花枯萎病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中间
作物,如菊花、洋甘菊等,在棉花间开展中间作物栽培,减少病原菌的扩散。
7.病田荒地整理:发生棉花枯萎病的田地,应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病残体,彻底焚烧或深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措施
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病害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同时,在使用农药时应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注意环境和人体的安全。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一、引言棉花枯萎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棉花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二、病害防治措施1. 预防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棉花品种,可以有效减少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调整棉花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增加病害传播的机会。
(3)轮作休闲:采用合理的轮作休闲制度,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积累,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2. 病害监测与防控(1)病害监测:定期巡视棉田,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
对于发现病害初期的植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扩散。
(2)病害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病害防控:对于病害发生较严重的棉田,可以采用局部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药剂,并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3. 农艺措施(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2)适时灌溉: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棉花生长不良和病害的发生。
要注意排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
(3)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避免病菌在残体上滋生和传播。
清除病残体后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扩散。
4. 生物防治(1)利用拮抗微生物:应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引入天敌昆虫:引入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可以帮助控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这些天敌昆虫可以食用病菌和寄生于病菌上,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5. 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选择具有高效杀菌作用的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异菌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曾作为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省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
此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
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目前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
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
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
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
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
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苗期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及紫红型的病株若不死亡都有可能成为皱缩型病株。
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
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种试验,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萎型的症状。
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萎和矮缩型最常见。
病原学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Schl. f.sp. vasinfectum (Atk) Snyder & Hanson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病原形态:病菌在人工培养基和自然条件下都可产生3种类型的孢子,即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假头状着生,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大小为5~12μm ×2~3.5μm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足胞明显或不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3隔膜的大小为19.6~39.4μm ×3.5~5.0μm ,一般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很少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
厚垣孢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图6-1),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
其孢子大小常因不同温湿度、营养、pH 变异较大。
大型分生孢子是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有些菌株有时不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一般以氧化丙烯熏蒸棉杆琼脂培养基诱发产生。
病菌在PSA 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体呈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初为白色,后变淡紫色至紫色;在米饭培养基上呈白色、紫色或红色。
病原生物学: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25~30℃;大部分菌株在25℃左右生长最快,35℃以上生长受抑制。
但也有少数菌株较耐高温,能在37℃高温下正常生长,新疆吐鲁番个别菌株甚至在40℃仍能缓慢生长,这可能与其适应性有关。
pH 范围为2.5~9.0。
最适pH 为3.5~5.3,也有人认为pH4~7.5最适。
病菌寄主范围较宽。
过去认为只为害棉花、甘薯、蕹菜和决明。
近年发现,还能侵染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甜菜、大豆、赤豆、碗豆、烟草、西瓜、甜瓜、黄瓜、笋瓜、红花、茄子、辣椒、葵花、芝麻、红麻、番茄、扁豆等作物,但不显症。
国外报道,病菌在这类隐症寄主上只能侵入皮层或表皮下层。
野苋、苍耳、野茄等是杂草寄主。
病菌生理分化: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尽管形态相似,但对棉花不同种和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国外根据棉花枯萎病菌对海岛棉、陆地棉、亚洲棉及大豆、烟草等的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1~6号生理小种。
国内1972~1973年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对来自全国的76个棉花枯萎镰刀菌菌株用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3个棉种的9个品种进行鉴定,根据其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生理型:Ⅰ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Ⅱ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但不侵染亚洲棉;Ⅲ型只侵染海岛棉,不侵染陆地棉和亚洲棉。
田逢秀等人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查明生理Ⅲ型菌系的异核体致病力增强,可变异为生理Ⅱ型。
1985年陈其瑛等人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9个图6-1 棉花枯萎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2.大型分生孢子梗;3.大型孢子; 4小型孢子代表性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查明我国存在3、7、8号3个生理小种,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麦盖提地区,8号小种主要分布在湖北新洲(刘集)、麻城和江苏南京等地;7号小种在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
其中3号和8号小种致病力较弱,而7号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最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
即目前世界上共发现有8个生理小种(表6-1)。
了解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分化及生理小种的分布和变异,对指导棉花抗病育种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
但是应该指出,生理小种是呈动态变化的,即使在同一生理小种内,其致病性也并非完全相同,如在7号小种内又可分为致病性强、中、弱3种不同的致病类型,说明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日趋频繁,小种的划分非常复杂。
同时随栽培制度的变革、棉花种和品种的更换,生理小种的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如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疆吐鲁番棉区以种植长绒棉为主,主要是3号小种,但90年代后,随大量改种陆地棉,3号小种已较难发现,7号小种目前已成为该地区的优势小种。
表6-1 棉花枯萎病镰刀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分布情况鉴别寄主1 2 3 4 5 6 7 8海岛棉AshmouniCoastlandSakel WWSWWSRSSRSRS—S—W—SSSW(R)W(R)W(R)陆地棉AcalaRowdenStoneville SSSSSSRRRRRRR———SSSSSW(R)W(R)W(R)亚洲棉Rozi R R S R S R S W(R)秋葵Clemson spineless S S R R —S R(W) W(R)紫苜蓿Grimm S S R R —R R(—) S烟草Burley21Gold Dollar SRSSR R——RRR(—)R(—)SW(R)大豆Yelredo W S R R —R R(—) W(R)注:S:严重感染 W:轻度感染 R:不感染—:未做1、2号小种分布在美国和坦桑尼亚;3号小种分布在埃及、苏丹、以色列和中国;4号小种分布在印度;5号小种分布在苏丹;6号小种分布在巴西和巴拉圭;7、8号小种分布在中国。
病菌致病性: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性,国内外有二种解释:一是认为该菌可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又称萎蔫酸,化学名称为5-丁基吡啶-2羧酸(5-N-butylpiocolinic acid),它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
由于毒素的毒害作用,使寄主的防卫系统受到破坏,改变了细胞原生原膜的透性,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从而出现萎蔫;同时镰刀菌酸又能与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螯合,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
用不同浓度的镰刀菌酸处理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发现感病品种对镰刀菌酸很敏感,而抗病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敏感性差,说明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在田间抗病性的表现是一致的。
二是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小型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使高分子多聚糖醛酸和其他化合物的降解物堵塞了导管,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
果胶物质的破坏,能使酚类化合物分离出来,为多元酚氧化酶所氧化,从而使导管变褐。
病害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另外,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病菌在土表及土壤表层内的病秆中可存活18个月,20cm深处病杆内的病菌经19个月其存活率才略有下降,这些病残体即使组织腐烂分解,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故短时间轮作防病效果不太明显,特别在新疆实行秸秆还田的棉田,即使停种棉花5~7年,有时发病仍相当严重,主要是棉田土壤内病菌积累过多所致。
采用热榨处理(72~80℃,经4~5h)的棉籽饼不带菌,而冷榨处理的带菌。
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用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仍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新疆棉区枯萎病区迅速扩大主要与从病区大量引种、调种有关。
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新疆棉田秸秆还田解决了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的问题,但病田秸秆经机械粉碎后撒到田间,加快了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侵入与发病: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梢直接侵入。
在自然情况下根部所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土壤线虫较多的棉田,它所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先在表皮细胞和皮层中扩展,4~5天后便会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
其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产生吸胞伸入导管壁内,并在菌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病菌不仅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向上方扩散,分布到整个棉株,同时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病菌虽在棉株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但以现蕾前侵入为主。
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在人工接种情况下一般15~20天即可发病。
再侵染:枯萎病虽有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
北方及长江流域棉区,逢秋季多雨,重病株枯死后,在病秆及节部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但对其作用研究较少。
当年受再侵染的病株,外部没有症状,仅导管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