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夏津县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是世界许多国家严重危害棉花的两大病害,也是我国棉花上的重大病害[1]。
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
夏津县是植棉老区,近几年全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已不是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成为制约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瓶颈。
1症状识别1.1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棉苗子叶期即可表现症状,到现蕾期发病达到高峰,重病株大量死亡。
现蕾期过后,未死亡的病株逐渐恢复生长,症状趋向不明显或隐蔽。
到结铃后期,温度下降,病株可再次表现症状,棉株节间明显缩短,植株矮化。
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枯死。
在夏津县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症状,同一病株有时可同时表现几种类型的症状。
一是黄网型。
多发生在湿度较大棉田,如刚浇水又遇大雨排水困难的低洼棉田。
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二是紫化型。
多发生在低温环境和盐碱地如新盛店镇个别盐碱地棉田。
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暗紫色,叶片略呈萎蔫状。
三是黄化型。
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
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病斑,并逐渐萎蔫死亡。
四是皱缩型。
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增厚、皱缩、深绿,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轻病株能存活。
五是青枯型。
幼苗子叶或真叶的颜色不变,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
六是急性萎蔫型。
夏季大雨后,有些病株叶片突然萎蔫下垂。
七是顶枯型。
多发生在棉花生长后期。
病株自上而下逐渐枯死,叶、铃大量脱落。
1.2棉花黄萎病症状一般在现蕾期过后才开始出现,在花铃期大发生,夏津县主要分为枯斑型和落叶型(光杆型)。
一是枯斑型。
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杆。
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色,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后期斑块扩大,但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最后叶片焦枯,由下而上脱落。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棉花HB红花近等基因系的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抗性比较

u wi ie s sw sc n u t d i x d Ve t i i m n u a i m l n r e m l d s a e a o d ce n mi e ri l u a d F s ru wi u s .Re u t s o d t a e HB — t c l t s l h we h tt s h g n o t l n e o r ̄ n fr d i t p a d c t n v r t sd d n t rn n e a v f csi e it e e c n r l g r d f we a so me no u ln ot a e i i o i g a y n g t e e e t r s - oi l o i e b i n s a c e d i g d s a e u a i m n rii i m l d s a e .T et i x e t t a ce s d t e O n e t s e l ie s ,F s r o n u a d Ve t l u wi ie s s o a c r n e t n ,i h d i r a e — c l t a n h
2 h n ogC t nR s r et , i n2 00 C i ) .Sa d n oo e ac Cne j 5 10, h t e h r n a a n
Ab t a t A oa f 9 HB — g n e r— i g n c sse i e o 7 g n t a k r u d a eb e e sr c t tl o3 - e e n a — s e i i rl sf m e ei b c g o n s h v e n d ・ o t n r c ・
维普资讯
山东 农 业 科 学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摘要介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症状、发病条件,总结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1 发生症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维管束系病害,其主要特征是病株根部、主茎与侧枝的导管变色。
由于输导组织受损害而引起蔫萎,从而导致严重落叶[1]。
1.1 枯萎病枯萎病症状出现早,幼苗期便已开始。
定苗前后至现蕾期为第1次发病高峰,引起大量死苗,秋季多雨时,还可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
劈开病苗或病株主茎、根,可检查到成条深褐色的线条在木质部分内常连成一环带。
摘下有病的叶片,也能在叶柄茎部见到黑褐色点状特征,这是变色维管束的横断面,健康植株内部是白色[2]。
1.2 黄萎病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现蕾后才发生;很少导致植株早期死亡,前期病叶很少脱落;病株一般不萎缩,能结少量的棉桃。
叶片症状是病斑出现在主侧脉之间和叶片边缘。
主侧脉不变黄而叶肉变黄,以致局部枯焦,使整个叶片呈现掌枯斑,叶缘枯焦并且向上翻卷。
劈开茎、根,能检查到浅褐色条纹,但变色比枯萎病维管束变色浅,从横切面看,黄萎病所致褐色条点,比枯萎病的细而且均匀分布在切面上。
在枯萎病、黄萎病混生的病区,2种病先后在同田发生,还有在同一棉株上出现2种病害。
阳谷县农业局调查棉花病害时,劈开茎杆或摘下有病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是田间识别枯萎病、黄萎病的可靠方法,也是区分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和棉花红叶茎枯病以及因蚜害、药害、肥害、品种变异、雷击水淹等所引起的叶片皱缩、萎蔫、花叶等症状的重要标志。
2 发病条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为种子带菌,通过种子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因此,人为调种、引种是病区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种子带菌的发病率虽不很高,但却成为“祸根”。
病菌一旦引进之后,随病枝落叶,病残组织进入土壤。
在适温条件下,雨量是影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两种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 , 病 菌 穿 过 皮 层 细 胞 进 入 导 管 并 在 其 中 繁殖 , 堵塞 导管 , 此外, 病 菌 产 生 的 轮 枝 毒 素 具 有 很 强 的 致 萎 作
病原体属 真菌 , 主要在种 子 、 病 残 体 或 土 壤 及 粪 肥 中越 冬 。 带
1 . 1发 生 特 点
棉 花枯萎病 又称半 变黄 、 萎蔫 病 , 是 真菌 性病 害 , 病 原 物 称
尖 孢 镰 刀 菌 萎 蔫专 化 型 , 属 半 知 菌 亚 门 真 菌 。棉 花 整 个 生 育 期 均 病 株 各 部 位 的组 织 均可 带 菌 。 病 叶 作 为 病 残 体 存 在 土 壤 是 该 可 受 害 , 是 典 型 的维 管 柬 病 害 , 症 状 常表 现 出 多 种 类 型 病 传播 重要 菌 源 。 棉籽带菌率很低 , 却 是 远 距 离传 播 重 要 途 径 。 病 2 。 1发 生 特 点 菌种 子几 带 菌 种 肥 的 调 运 成 为 新 病 区 主 要 初 侵 染 源 , 有病 棉 田叶 1 用 。该 病适 宜 发 病 温 度 为 2 5 %~ 2 8 %, 高于 3 0 %或 低 于 2 2 度 发 病 耕 、 浇水 、 农 事 操 作 是 近 距 离 传 播 的 主要 途径 。 该 菌 可 在 种 子 内外 缓 慢 。 在 田间 温 度 适 宜 , 雨 水 多且 均 匀 , 月 降雨量大于 1 0 0毫 米 , 存活 5 ~ 8个 月 , 病 株 残 体 内存 活 O . 5 ~ 3年 , 无 残 体 时 可 在 棉 田 土 雨日1 2天 左 右 , 相对湿度 8 O %以 上 发 病 重 。 一 般 蕾 期 零 星 发 生 , 壤 中腐 生 6 ~ 1 0年 。该 病 的方 生 与 温 湿 度 密 切 相 关 。地 温 2 O ℃左 花 期 进 入 发 病 高 峰 期 。连 作 棉 田 、 施 用 未 腐 熟 的带 菌有 机 肥 及 缺 右 开 始 出现 症 状 ,地 温 上 升 到 2 5 ~ 2 8 出 现 发 病 高 峰 .地 温 高 于 少磷肥 、 钾 肥 的 棉 田易 枯 病 。 大 水 漫 灌 常 造 成 病 区 扩 大 。 3 3 ℃时 , 病 菌 的生 长 发 育 受抑 或 出 现 暂 时 隐 症 。 进入秋 季 . 地 温 降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浅谈酒泉地区棉花枯萎病及黄萎病发生原因与肪治对策

征。 黄萎病病原为大丽轮枝菌( . h a)病菌微菌 V ale , d i 核抗逆性强 , 能耐一 0 3 低温和8  ̄高温 , 0C 在土壤 中 或高于3  ̄发病速率较慢 , 0C 超过3 则隐症。 5
无法做到综合防治 , 给生产带来 了很大的损失。棉 化 型 真菌 。枯萎病 的发病与 温 、 度关 系密切 , 湿 土温 区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 ,轻则减产1%,重则减产 在2 ℃左右开始显症 ,土温达到2 ~ 8 0 0 5 2 ℃时发病最 3%~ 0 发病重的地块可造成绝收 , 0 5 %, 而且棉花 的 快 , 到高峰; 达 当土温达到3 ℃以上时病菌受抑制。 3
44 加强栽 培 管理措 施 .
加重 , 已成为棉花继续高产 、 稳产的主要障碍 。由于 株矮缩 , 叶片深绿变厚 , 叶缘向下卷 曲, 病株根茎纵 历史上酒泉无棉花黄萎病 发生 ,人们对之没有认 剖面木质部变成黑褐色( 维管束变色 )这是识别枯 , 识 ,很多棉农由于对这两种病害缺乏足够 的了解 , 萎病的一种最好方法。枯萎病病原为尖镰孢萎蔫专
品质 明显 下降 。
病菌大量聚集在土壤5 le 处 , ~Om 深度可达6 e 。该 0m
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7 8 个月 ,在病株残体 内存活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最早发现是在美国, 自 0 0 ~. , 2 . 3 ' 无病株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 中腐生6 8 5 0 4 — 年
世纪3 年代传入我国后在各产棉区逐渐传播开来 。 以 上 。 0 22 黄 萎病发 病 症状 . 酒泉是老棉区, 根据《 【 甘肃省农作物病虫杂草调查汇
枯黄萎病

(一) 发病强度的分级标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发病时期和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调查发病强度时,应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分级标准。
1. 枯萎病发病强度的分级标准(1) 苗期(棉花现蕾前):0级——健苗。
一级——子叶边缘叶脉呈黄色网状,或子叶轻微变黄、发紫,真叶未显症状。
二级——子夜或少数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型微显矮化。
三级——子叶或大部分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型矮缩或出现萎蔫。
四级——棉苗萎蔫或青枯死亡。
(2) 蕾铃期(棉花现蕾后)0级——健株。
一级——病株叶片有25%以下表现叶色加深,皱缩,叶脉呈黄色网状有时叶片有变黄或变红发紫等典型症状。
二级——病株叶片有25%—50%表现病状,株型明显矮化。
三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表现症状,株型明显矮化。
四级——病株叶片几乎全部表现症状,甚至枯焦脱落,枝茎枯死,有时整株出现急性凋萎死亡。
2. 棉花花铃期黄萎病发病强度分级标准0级——健株。
一级——病株病叶仅有25%以下显病状,即叶片主脉间产生淡黄色或黄色不规则病斑。
二级——病株叶片有25%—50%显病状,病斑的颜色大部分变成黄色或黄褐色,叶片边缘略有卷枯。
三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显症状,病斑大多数呈黄褐色,叶片边缘卷枯,有少数叶片凋落。
四级——全株叶片发病,干枯脱落成光杆,造成早期枯死或全株叶片主脉间突然产生水渍状淡绿色斑块,并迅速萎蔫下垂,导致急性死亡。
3. 棉花收获期枯、黄萎病剖杆检查分级标准0级——健株,全株茎秆木质部无病变症状。
一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木质部分为淡黄色至黑色条纹)占剖面的1/4以下。
二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4至1/2。
三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2至3/4。
四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3/4以上。
4. 枯、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1) 发病株率(%)=调查总株数发病总株数⨯100%(2) 病情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I =Nm f v ••∑⨯100公式中I代表病情指数,v为病级,f为该病级中发病株数,∑为总和,m为病级的最高级,按上述分级标准m=4,N为调查总株数。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
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
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
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
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
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
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
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属于维管束病害。
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
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那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重点是抓住育苗期、开花结果前的防治工作,在开花结果期喷洒菜果壮蒂灵,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
此类病常选用的药剂主要有恶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在药剂中加入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同时降低农药的蔬菜上的残留度。
除药剂防治外,合理施肥也非常关键,尤其增施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有哪些呢?
1、发病时间
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
2、苗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3、中后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导管颜色
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
以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