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枯萎病品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合集下载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为了提高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棉花生产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

通过剖秆鉴定棉花的黄萎病抗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黄萎病的危害黄萎病是由黄萎病菌引起的一种棉花根部病害,其主要危害棉花的根系和茎部。

黄萎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主要通过棉田土壤中的黄萎病菌感染棉花。

黄萎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变黄、枝干逐渐枯死。

严重的黄萎病感染会导致棉花的叶片凋萎、植株死亡,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棉花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棉花种质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具有遗传差异的棉花种质资源,是棉花育种工作的基础。

棉花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影响到棉花育种的成功和效率。

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合理的收集、分类和保存,对于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剖秆鉴定是一种用来测定植物对病害抵抗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切割植株茎部,观察并评价秆部组织的变化。

在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剖秆鉴定中,科研人员将不同种质资源的秆部取材进行剖切,观察并评价其抗性表现,有助于筛选出更具有抗性的种质资源,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剖秆鉴定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进行精心的操作和观察。

常用的剖秆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剖切准备:选取已感染黄萎病菌的棉花植株,将其茎部进行横向剖切。

剖切部位包括茎部基部、中间部和上部,以全面观察秆部组织的变化。

2.观察评价:观察并评价被切割后秆部组织的变化情况,包括坏死程度、褐化程度、导管堵塞情况等。

3.数据记录:对观察到的秆部组织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图片记录和文字描述。

4.结果分析:对于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筛选出具有较高抗性的种质资源。

通过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筛选出更具有抗性的品种和种质资源,为棉花育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维普资讯
^ ,

中 国棉 花 ・ 究 简 报 ・ 0 7 4 1 ): 研 2 0 ,3 ( 1 9~ 2 4

一研 简 《 》 一究 报 驴
国 家 棉 花 品 种 区 域 试 验 抗 枯 黄 萎 病 鉴 定 方 法
朱 琴, 荷 囹 , 奎, 力 邹 。冯自
自治 区植 保站 承担 。
3 供 试 品 种 提 供
4 4 情凋 查 。 .疬 区试 中均采 用棉 花成 株 期鉴定 。 般 一 年份 枯萎 病 发病 高峰 期 在 棉 花 的蕾 花 期 , 求 在 发 要 病 高峰前 检 测感 病对 照 的发 病情 况 , 旦 感 病 对 照 一 病情 指数 达 到 4 . , 0 0 即开始 调查 , 5天一 次 年有 全
1试 验 目的
受 全 国农业 技术 推 广 服务 中心 、 家农 作 物 品 国 种 审定 委员 会及 各 区试 汇 总单 位 的 委 托 , 参 加 国 对 家级棉 花 品种 区域试 验 的参 试 品种 ( 品系 、 组合 , 下 同) 行 抗枯 萎病 、 进 黄萎 病鉴 定 , 国家 棉 花新 品 种 为 审定提 供抗 病鉴 定结 果 ; 为确 定 新 品 种 的推 广 范 围
我 国棉 花 品种 区 域 试 验 工 作 始 于 1 5 9 7年 , 已
经有 5 0年 的 历 史 , 过 试 验 最 终 通 过 审 定 的 品 种 已 经
重现 性好 ,所 以各 抗 病 鉴 定单 位 的棉 花 抗 枯 、 萎 黄 病鉴 定 均应 分 别 在 人 工 枯 萎 病 圃和 人 工 黄 萎 病 圃 中, 进行 成株 期 鉴定 。 41 . 垃 疬 厨 。 根据 鉴定 对 象 , 工病 圃分为棉 花 枯 人 萎病 圃和黄 萎 病 圃 。 圃用 地 应 地 势平 坦 、 力 均 病 肥 匀、 排灌 方 便 和 土 质 优 良。 圃 四周 有水 泥 田埂 保 病 护, 防止 不 同类 型的 病 圃之 间 因水 分相 互 渗 透 而 造 成病 原 菌流失 以及病 菌 混杂现 象 。 病原 菌接 菌 对 象 应 与 本 棉 区 大 面 积 发 生 病 害 的生 理小 种 一 致 ; 种 物 可 为 单 一 枯 、 萎 病 菌 种 接 黄

棉花黄萎病分级

棉花黄萎病分级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技术研究*吴征彬李静冯纯大张金发摘要以相对抗性指数(IR )和相对抗病效果(ER)作为抗病鉴定指示所得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在花铃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时所作的病情调查,其发病程度一般轻于拔杆前的剖杆考查结果,但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将两个时期的调查结果平均后进行综合评价,则会使抗病鉴定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抗病鉴定相对抗性指数(IR ) 相对抗病效果(ER)1.4 统计分析将3个重复调查的数据合计,用各材料的总和进行棉花抗病性分级,尽量消除重复间的误差对抗病鉴定结果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总株数×最高病级)〕×100相对抗性指数IR=校正系数K×鉴定材料病指K=50/感病对照品种的实际病指,50为规定感病对照的标准病指相对抗病效果ER=〔(感病对照品种病指-鉴定材料病指)/感病对照病指〕×100计算出相对抗性指数(IR )和相对抗病效果(ER)后,按表2的标准对棉花的抗黄萎病性进行分级[5]。

2 结果与分析2.1 两种抗病指标的比较分别以相对抗性指数IR 和相对抗病效果ER为抗病鉴定指标[6],按照表2的抗病分级标准,对1997~1998年2年所鉴定的76份次材料进行抗病分级,2种方法所得的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其中:高抗材料3份次,占鉴定材料的3.9%;抗病26份次,占34.2%;耐病35份次,占46.1%;感病12份次,占15.8%。

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抗指最低的川239仅4.2(ER 为91.6),最高的“3107”达45.3(ER9.5),结果说明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差异较大,它们在遗传背景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两个时期抗病鉴定结果的比较以1998年资料为例,花铃期调查结果(表3),39份鉴定材料的平均相对抗指为18.7,平均相对防效为62.7。

棉花抗病鉴定结果,高抗材料1份,占鉴定材料的2.6%;抗病24份,占61.5%;耐病13份占33.3%;感病1份,占2.6%。

吉祥雨促根增效剂对棉花黄、枯萎病抗病性试验

吉祥雨促根增效剂对棉花黄、枯萎病抗病性试验
五、 叶面 肥
者 比例 为 412 : 。而 根 瘤 菌 只能 固定 氮 素 , 给 大 豆 的 氮 仅 占 : 供
大 豆 需 氮 总 量 的 5 %- 0 。 0 6% 因此 , 必 须 施 用 一 定数 量 的 氮 、 还

磷 、 和微 量 元 素 , 能 满 足 其 正 常生 长 发 育 的 要求 。 钾 才
用 较 多 的有 机肥 作 底 肥 ,有 利 于 大 豆生 长 发 育 和根 瘤 菌 的繁 殖 及 根 瘤 的 形成 , 强 固 氮 能力 。 因 此 , 了 实 现 大 豆 高 增 为 产稳产 , 一般 可 施 农 家 肥 3 4吨,6  ̄ 6 7米。 。复 播 大 豆 由 于播 种
叶 片 的 功 能 期 , 肥 料 利 用 率 很 高 , 臌 粒 结 实 作 用 明显 , 且 对 一


有机 肥
大 豆花 荚 期 是 需要 各 种 营 养 元 素 最 多 的 时 期 ,而 臌 粒 后
期 植株 根 系 开 始 衰 老 , 收 能 力下 降 , 豆 会 因缺 肥 而 造 成 早 吸 大 衰 减 产 。 豆 叶 片对 养 分 有 很 强 的 吸 收 能力 , 面 喷施 可延 长 大 叶
维普资讯
旦一 旦 !一 _ J
吉 祥 雨 促 根 增 效 剂 对 棉 花 黄 、 萎 病 抗 病 性 试 验 枯
吉 祥 雨促 根增 效 剂 是 成 都华 宏 生 态 农 业 科 技有 限公 司针
公 顷 ; 理 B, 于 1支 8 6号 1面 30 处 位 斗 , .5公 顷 , 两 块 地 这
般 增 产 1%一 0 0 2%。 67米 6 可用 磷 酸 二 氢 钾 1 0 2 0克 , 水 5-0 对

棉花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棉花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棉花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吴蔼民;顾本康
【期刊名称】《作物品种资源》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在均匀一致的黄,枯萎病病圃中,分别对1259份,426份品种进行黄萎,枯萎病抗性的鉴定。

结果是:黄萎病高抗材料为8份,占0.64%,抗病材料79份,占6.27%,枯萎病高抗材料3份,占0.70%,抗病材料8份,占1.88%,在重复鉴定的15材料中,134份结果一致,占88.16%。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吴蔼民;顾本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2.02
【相关文献】
1.棉花新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鉴定及评价 [J], 江怀仲;李琼芳
2.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 [J], 林玲;张昕;邓晟;宋锦花
3.2001-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 [J], 冯自力;师勇强;李志芳;赵丽红;冯鸿杰;朱荷琴
4.棉花品种(系)抗枯萎黄萎病性鉴定研究 [J], 邓先明;刘光珍
5.2015-2019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 [J], 赵丽红;冯自力;魏锋;冯鸿杰;张亚林;朱荷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 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1 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00415016
2 黄萎病品种改良研究现状
黄萎病是威胁多种农作物生存的一种疾病ꎬ 我国
黄萎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棉花的产量与质量ꎬ 为
也已经发生多次黄萎病大规模爆发的灾害ꎬ 对当地农
了防治黄萎病ꎬ 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做出了具体的应对
摘 要: 棉花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属于一种产量较大的植物ꎬ 棉花可用于衣物、 棉被等的制作中ꎬ 棉花的原产地
是印度和阿拉伯ꎮ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ꎬ 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ꎬ 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ꎮ 在经过古人长时
间的探索与发现之后ꎬ 棉花可以用来取暖ꎬ 制作衣物等ꎬ 目前ꎬ 在我国已经有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地区ꎬ 形成了产
种利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ꎮ 在进行了 多 种 实 验 之
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ꎮ 为了提高抗黄萎病基因的提取
后ꎬ 筛选出抗病性能最好的基因ꎬ 对多个棉花品种进
率ꎬ 可以采用远缘杂交将野生棉、 海岛棉及棉属近缘
行抗病测试ꎬ 最终选择出抗病性能最好的棉花品种ꎬ
植物中的高抗黄萎病性状转育到陆地棉中ꎮ 在多种棉
Kleb) 和黑白轮枝菌 ( Verticillium alboatrum) ꎬ 为半知菌亚门、 淡色孢科、 轮枝菌属ꎮ 本文针对棉花种质资源黄
萎病抗性剖秆鉴定进行了探究ꎬ 旨在帮助农户克服棉花的黄萎病ꎬ 仅供参考ꎮ
关键词: 棉花ꎻ 种质资源ꎻ 黄萎病ꎻ 抗性ꎻ 鉴定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业化的生产流程ꎮ 在我国ꎬ 棉花的种植地区主要集中于江淮平原、 江汉平原、 南疆棉区、 华北平原、 鲁西北、 豫
北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ꎮ 然而ꎬ 同所有的植物一样ꎬ 棉花也会产生大量的病虫害ꎬ 其中ꎬ 黄萎病是最为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及品种比较试验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及品种比较试验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及品种比较试验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棉花》
【年(卷),期】1975(000)004
【摘要】多年实践证明,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方法,是解决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措施。

由于群众性防治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大面积综合防治样板,尤其是对枯萎病的防治,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在枯、黄萎病混生地区,随着抗枯萎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枯萎病受到了控制,而黄萎病又有所抬头;原黄萎病区,由于抗黄萎病品种尚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不仅黄萎病有了发展,部分地区还传入和蔓延了枯萎【总页数】3页(P24-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对新疆新育成和引进的71个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鉴定结果初报 [J],
2.不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J], 张渴锐
3.我国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马存;简桂良
4.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鉴定棉花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 [J], 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赵丽红;师勇强
5.我国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鉴定现场会在新乡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棉花病害协会1952~1990年的统计,因病害 造成棉花的损失年平均为13.28%。80年代初枯萎病 在我国内地棉区危害严重,1982年因枯萎病绝产面 积达31万亩,损失皮棉200多万担。1993年棉花黄萎 病在内地棉区暴发成灾,重病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 左右,损失皮棉150多万担。
危害损失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黄萎病一般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达到高 峰。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 色斑块,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掌状斑驳或花 西瓜皮状。重病株叶片脱落、蕾铃稀少。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棉花枯萎病株,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造成的籽棉减 产百分率分别为: Ⅰ级32.0 %; Ⅱ级52.9 %; Ⅲ级68.7 %; Ⅳ级 83.4 %。棉花黄萎病株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所造成的 籽棉减产百分率为Ⅰ级30.3 %; Ⅱ级51.9 %; Ⅲ级68.4 %; Ⅳ 级86.7 % (作物学报,2003) 。在产量各因素中,单株结铃 数受病级影响最大,其次是铃重,再次是衣分(棉花学报, 1995)。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海岛棉黄萎病症状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危害损失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 病原及症状识别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病原
棉花黄萎病是由真 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丛梗 孢目、淡色孢科轮枝菌 属的大丽轮枝菌引起, 拉丁学名为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ahn 。病 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小 梗在主梗上呈轮状分枝, 分生孢子较小,单孢无 色,卵圆形。病菌可形 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微菌 核。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彩棉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Symptem in Field(Verticillium wilt)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Amount
Top
25,500
Mid dle
4,400
Bot tom
0
G. arboreum (tree cotton ) G. hirsutum(upland cotton)
G. barbadense (sea-island cotton )
G. herbaceum(herbaceous cotton)
棉花黄、枯萎病品种(材料)抗 病性鉴定
Production of cotton 2003/2004
Country
11.
Egypt
12. Benin
13. Turkmenistan
14. Zimbabwe
15. Cote d'Ivoire
16. Sudan
17. Argentina
18. Cameroon
棉花主要病害
棉花病害种类较多,全世界已知120多种, 我国棉花病害约有50余种,其中棉花苗期病
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黑斑病、
猝倒病、疫病、角斑病和茎枯病等10余种。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成株期棉花生产中危害最 大的维管束病害。
危害损失
棉花病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达24%。
中国
(1977-1979)
Ⅱ型致病力最弱,以新疆和田、车排子菌系为代表 Ⅲ型致病力中等(分布最广)
陆家芸(1983)从江苏南通、常熟等地区发现了与美国 落叶型菌系T9相似的落叶菌系(VD8等),随后我国在北方 棉区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相继确定了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 的存在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生理型
美国 前苏联
落叶型菌系P1(T9) 非落叶型菌系P2 (SS4)
Schnathorst和Mathre(1966)、Puhalla和Hummel(1983)
菌丝型、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生理型 Ⅰ型致病力最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
Top and bottom left:Typical symptoms of Verticillium wilt. Bottom right:Severe browning caused by high levels of V. wilt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症状
19. Kazakhstan
20. Nigeria
Description
1,000thousand bales 750thousand bales 700thousand bales 575thousand bales 500thousand bales 500thousand bales 475thousand bales 475thousand bales 450thousand bales 450thousand bales
第二部分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棉花黄萎病——病原
棉花黄萎病病原有两种,即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1970年以前,两菌由于分类方面 理解偏差,往往混淆,实际上在田间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是目前报道唯一造成田间棉花黄萎病危害症状的病原菌,而黑白轮枝菌 (Verticillium albo-atrum)仅仅在温室条件下(20-24℃)引起棉花黄萎病为 害症状(Cotton diseases, R.J.Hillocks,1992; Compendium of Cotton Diseases: Second edition, APS,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