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合集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新时代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深入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努力学习,努力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学会思考,做到团结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发展对策。

2、重点实践:学习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以实际的例子引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理论指导:介绍《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增强学生责任感。

(二)讨论环节
1、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精神,建立一个讨论小组,分别介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以及实施这个思想的发展对策,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
2、各小组一起讨论,用团结的精神去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总结环节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2、让学生在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时,深入地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重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努力落实到实践中。

课件3: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件3: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 (1)重要性: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 兴,文化强民族强。
(2)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 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 20 页
(3)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由之路)。
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叫好”又“叫座”的问题?
当代文化发展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坚持“二为服务”“双百方针”
《经典咏流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何启示?
第 24 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 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 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第 26 页
6.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 有乾坤。 7.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 华文化新辉煌。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 式推广开来。
知识拓展
第 29 页
参考消息网9月11日报道 美媒称,《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第六部在单一市 场揽下7亿美元票房的电影。《哪吒》的成功(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拿下 2.35亿美元票房,《哪吒》几乎是其3倍)有助于提升现阶段中国国产大片的 吸引力,也许《哪吒》本身就得益于目前中国观众对超级英雄大制作日益高 涨的热情。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示范课课件共13张PPT)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示范课课件共13张PPT)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基本内涵、作用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立足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时代性开放性:结合当今时 代条件。 特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 基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二、如何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兴昌盛【如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1、推动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 展。 2、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 文化新辉煌。
温州 人可恶-可敬-可爱你怎么看?
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以社会公益为目 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 益。如:图书馆、博物馆、 电视台等。 文化产业:以盈利为目的。 如:动漫、音像、传媒、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篇:看清脚下的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立场:坚守中华文化 (源于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 革命建设改革革命、先进文化) 3、立足点:当代中国的现实(经济、政治),结合时代发展 条件(开放性、发展性) 4、特征:面向现代化(服务于现代化-科教)、面向世界(着 眼世界前沿)、面向未来的(发展着的),民族的(特色所在) 科学的(遵循客观规律)大众的文化(主体和来源目的人民中 心) 5、性质: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 6:基础:物质文明(放在总体格局中)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设计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设计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修订解读:当前,我国进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从文化角度看,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情愿望。

基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单元解读: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是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文化生活》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

本单元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建设为主线,包括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等内容。

第八课从个人生活的层面,讲当代文化生活的现象和特点,提出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的问题。

第九课从国家层面,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第十课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讲述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阐述了我们如何开展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本课既是第八课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十课的逻辑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
1.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深入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问题时,可能存在理解不够深入、观点不够全面的情况。
2.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于文化建设这类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
2.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认识到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3.回顾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
3.分析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认识文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提高对文化强国建设紧迫性的认识。
4.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辩证思考,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议题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搜集和整理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设想
1.采用议题式教学,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2.创设情境,结合现实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辩论对抗:组织小组间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提高认识。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十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第十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教案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义和内涵;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和方法;4. 实践与参与: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了解?”2. 接受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进入课题。

步骤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介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义和内涵,解释其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2.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步骤三:方法与途径(20分钟)1. 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途径,如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艺术和文化教育水平等。

2.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方法,如加强法制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等。

步骤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就。

2.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步骤五:实践与参与(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在学校和社区中如何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集体评价和总结。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教学辅助工具:1. PPT或白板;2. 实际案例资料。

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机构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感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 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的表现;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实意义和个人责任的理解程度。

备注: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案内容。

学案2: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案2: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2.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难点】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难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导学流程】情境导入:《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节目播出后,300年孤独的《苔》一夜之间让人们记住了它。

《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说明什么?一、探求理论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中国近代历史证实的结论:重振标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产生:(2)作用:(3)内涵: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途径(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二、合作探究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

为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复兴,几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为什么“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为什么要发展这种文化?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从《三体》到《草房子》,从《琅琊榜》到《大唐荣耀》,从《大圣归来》到《湄公河行动》,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怎样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知识点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①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基层首要的工作 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五、布置作业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多越火,丰富了荧屏,带来了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节目的文化本性。
知识点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的来源:
①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
蒙自市第四中学政治教研组主备人:王建平2020.6.2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性,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作用、内涵,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掌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要求。

2.教学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现在还称不上一个强国,因为中国的文化还不具有影响其它国家的力量,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请同学们思考我国是文化强国吗?我国应该要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呢?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 我国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历程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思考:什么叫做文化强国呢?
通过同学们自主思考,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向同学们普及文化强国的概念。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探究二:
了解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之后,我们进入更加深刻的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97-98页,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回答。

思考一下下面几个问题?
1、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
2、“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 为什么不能是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3、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了什么答案?
通过共同的探讨得出第一个知识点: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古代辉煌
2.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落(原因):
(1)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2)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走出误区
①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
②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
结论: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曙光初现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探究三:分小组探究课本p99三个视角
视角一:一定的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

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把班级划分为小组,思考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让同学们自己探讨原因,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强国的理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行丰富。

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其内在要求。

教师总结:
(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3.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④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⑤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原因(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含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
探究四:
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不文明现象?
比如说赏花时有些人会爬树,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景点上刻到此一游,等等。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怎么办)。

5.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核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原因:
①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③对个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是想道德素质,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文化自信。

B、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①.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②就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

具体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要求: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