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程式化研究
浅谈紫砂雕塑“钟馗伏魔”的文化意境

“钟埴伏魔”(见图1)这一 主题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钟 埴是打鬼驱邪的神,相传唐朝 时期,唐玄宗在外出巡游忽得 重病不治,一天夜里梦见偷珍 宝的小鬼被钟埴所捉,梦醒病 愈后将其形象记录下来。旧时
民间常用他的形象制作出各种 图1钟埴伏魔
各样的艺术品摆在家中以辟邪除灾、永保平安,这一 风俗自唐朝至今仍未间断过。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能够塑造出更多富有生 命力的艺术作品。另外,紫砂雕塑还需要艺人有更多 的耐心,在作品塑造上需要注重更多的细节,耐心地 对待每一个制作工艺,刻画出作品的鲜明特色,在艺 术创造上切不可心浮气躁,耐心地去理解作品本身、 文化本身,以在其基础上探求更高的艺术价值。
4总结
综观现有的紫砂雕塑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样态, 不管是传统风俗题材还是现代生活的写实题材,都 拓宽了雕塑工作者的创作视野,让我们更加期待紫 砂雕塑文化的美好发展,繁衍出更多样、更有趣、更 具价值的艺术作品。
“钟尷伏魔”创作中较为困难的就是面部特征的 刻画,关于钟埴的面部形象较多,笔者查阅大量的资 料从中选取较为经典的面部表情,怒目圆睁,眉毛向 上盘起似有怒火燃烧之意,鼻头微张,鬓角与胡须的 毛发四散展开,面部皱纹皱起,咬牙切齿着似乎在愤 怒地说着什么,眉、眼、鼻、嘴、毛发都以适当的比例 相结合,从而勾勒出钟埴威严愤怒的性格特点,仿佛
收稿日期:2021-03-15
(下转第55页)
江苏陶瓷•陶艺园地
2021年06月第54卷第3期
55
妙的韵律美感。壶身两侧分别采用紫砂陶刻雕与琢 的工艺技法,首先在拍得微平的壶身上雕刻,现出圆 形轮廓后在周边刻出装饰的如意纹,再在中间以琢 砂的技法分别琢出“飞龙”与“舞凤”的祥瑞图案。飞 龙与舞凤在壶体两面遥相呼应,显得古朴灵动。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人教新课标高中美术必修二《雕塑艺术》教学设计

第五讲雕塑艺术雕塑是运用形体、量感、明暗、材质、环境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样式。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
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
雕塑概念实际可以理解为“加”和“减”。
“雕”就是“减”,将具有可塑性的材料以削、刻、凿等方法将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塑”就是“加”,将材料通过堆积、浇注、揉捏等方式塑造成为立体的形象。
一、雕塑的产生及发展(一)中国雕塑1、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2、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3、、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从霍去病墓石雕看中国古代意象造型观念的自觉

从霍去病墓石雕看中国古代意象造型观念的自觉霍去病墓石雕从事实上印证了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艺术的自觉观念早已有之。
从该作品的时代背景、造型形式、陈列方式、哲学观念等方面的考察说明,写实主义手法在中国古代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标签:霍去病墓石雕意象造型残缺美艺术自觉中国写实主义雕塑在秦代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至汉趋向简洁刚健,唐宋以来又复归写实;中间唐昭陵六骏浮雕小起波澜,至宋开始石雕萎靡,绘画勃兴。
这一脉线索实际上显示了一种雕刻艺术的生态演变的兴衰过程。
汉代石刻在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自觉的意象造型观念的回归,这与汉朝帝国承继秦朝雄霸天下的胆魄和国力、休养生息的生产政策、绥边和亲的外交策略等特定经济政治背景密不可分,所谓汉并天下、汉唐气象正是言此。
其中,霍去病墓前石雕所显示的独特意象造型功不可没,当是代表大汉气象的汉朝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
众所周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由于秦一统和汉扩张,故而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融合性和多元性三个特点。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秦汉雕刻也反映出了这种变化——先期秦以写实主义为主流,后来汉融汇夏商周上古时期意象造型因素,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的造型特色,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沉雄博大的意境。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秦汉这一历史转折时期造型艺术的这种演变过程。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军事将领,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被授予骠骑将军,大司马,封冠军侯,曾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24岁时暴亡,陪葬茂陵。
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陵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十几件大型圆雕石刻。
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吴为山艺术访谈:我以诗心为塑心

吴为山艺术访谈:我以诗心为塑心打开文本图片集一、雕塑家《收藏与投资》:很多学者认为,今天所谓的“雕塑”,无论是在学院中作为基础知识来教授的对象,还是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形态,本质上都是来自西方文化传统或西方化现实语境的产物。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其中是微乎其微的。
而您却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东方精神的雕塑引入世界,并在传统雕塑的现代性转换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应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您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标志性的阶段或事件促成?吴为山:中国近现代雕塑受西方和苏俄影响,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主义影响。
而雕塑中何以体现中国文化,中国人文精神,中国人的审美与追求,中国造型智慧的创造,是我一直思考的课题。
20年前我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宣读了论文《论写意雕塑的文化特质》,提出“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其根本是在作品中融汇中华美学精神,以表现中国精神,并通过对中国文化人的个性塑造而形象展示流淌在血脉的文化精魂。
写意雕塑不仅是方法问题,是文化的自觉,是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如何把握中国传统,弘扬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1/ 5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文以载道”、“诗言志”,这与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有共通之处。
我的雕塑艺术传达了我的人文理想与我的文化观。
二十多年来,我创作了四百多件雕塑作品,分布于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内容涉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普通人物,以及作者的生活感受。
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故事。
它们是我的经历、情感、艺术研究与实践的体现,也是我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虽然作品有500多件,但在我心里,所有这些雕塑就是一件作品。
“一件作品”由六方面组成。
一个点就是《睡童》所寄托的人类美好隋感;一个空间即《天人合一——老子》表达出的中国古人虚怀若谷、包容万象的情怀;所谓一座山,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开山,我将《孔子》这座雕塑铸成一座山的形式就是纪念他的伟大;一条线,指的是《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这是立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件雕塑,达·芬奇与齐白石各立两端,齐白石手中那根拉长的拐杖尤为奇特,这拐杖就是一条线,它上连天,下接地,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它也像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一颗心,我与法兰西学院主席、雕塑家克罗德·阿巴吉联合展出作品,东西方艺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着“心灵对话”;一个魂,这个魂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所表达的中国人2/ 5爱好和平之魂。
中国传统“五毒”图案人文研究及现代应用

吳血叙4*1•兗中国传统“五毒”图案人文研究及现代应用□朱小绩李欣华摘要:中国传统的“五毒”图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关爱与健康成长的祝愿。
该文以“五毒”图案为研究对象,追溯其来源,了解其演变与应用,探究其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感,从装饰技法、再造手法、构图形式等方面对“五毒”图案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传统民俗元素的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毒装饰技法再造方法构图形式现代设计中国传统“五毒”图案造型古朴雅致,形象生动灵活,是民间精神生活的剪影,折射出劳动人民对生命的体悟。
国内学者主要从寓意、应用、色彩、造型等方面对传统“五毒”图案展开研究,在构图规律和如何同现代设计相结合上研究较少。
文章在前人基础上立足传统,分析、归纳传统“五毒”图案的再造手法和构图形式。
一、中国传统“五毒”图案概况1.“五毒”图案来源“五毒”原指有毒腺、毒牙、毒液、毒螫、毒钩等有毒器官的五种动物黄帝内经》指出五月阳气暴涨,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受到极大影响即“五毒醒,不安宁”后“五毒”演化为民间辟邪图案,代表人们对平安的祈愿。
农历五月在民间被称为“毒月”,人们怀揣“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心理,利用“五毒”的凶恶形象驱除邪气,故将“五毒”图案绣于婴儿服饰以起保护作用。
端午是“九毒日”之首,人们会挂悬艾枝、饮雄黄酒等,儿童要穿五毒服,挂五毒香包,吃五毒饼。
2.“五毒”图案演变过程受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等影响,“五毒”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内容不同。
清代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提及,谷雨当天,人们画五毒符贴门上以驱毒虫,符上五毒(蛇、蝎子、蜈蚣、蜂、蜮)各被针刺C3]o明末清初,厌胜钱上出现蜈蚣和虎的图案。
后“五毒”演变为蛇、蜈蚣、蝎子、蟾蜍、蜘蛛,或蛇、蝎子、蟾蜍、蜘蛛、老虎。
晩清鼠疫蔓延,人们用鼠取代虎,“五毒”变为蛇、蝎子、蟾蜍、蜘蛛、鼠。
近代以来,民间“五毒”图案主要包括蛇、蜈蚣、蟾蜍、壁虎、蜘蛛。
上海某企业曾生产过一种制作端午节儿童服饰的“五毒”印花布,图案为虎以及以上“五毒”,而后蝎子取代蜘蛛,“五毒”变为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我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目录1介绍2起源3庄户人家的“华表”艺术1介绍“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现在藏有拴马桩最多的是关中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博物院藏有8600多根拴马桩。
在农家宅院,拴马桩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起源自从人类驯化马,并为人骑乘运输起,拴马桩就必不可少。
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拴马桩[1]一根木桩子,一块石头,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
现在在蒙古的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为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马桩的雏形。
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构成形式

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构成形式作者:程亚文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造型特征,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制约着卷草纹样的形式特点。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于唐代的卷草纹,主茎由典型的“S”型波状骨架,枝叶由形式多变的“C”型构成了造型简练,主茎分明的结构规律。
最终卷草纹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传播范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装饰纹样艺术中的一支独秀。
关键词:卷草纹样;发展演变;构成形式古今中外,在不同文化形态的背景下形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卷草纹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使用范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装饰纹样艺术中的一支独秀。
卷草纹的形式多样,例如在希腊罗马古典建筑装饰上可以看到莨菪和萄萄卷草纹,明显具有西方卷草纹的影子,用以象征神殿永存万世,由于“莨菪”树生命力旺盛,因此在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陶瓷、壁画、染织等装饰领域中经常使用,借此来象征重生复活的期盼,之后一直延续使用,贯穿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
在中国,典型的唐卷草纹样在敦煌莫高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艺术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记录了卷草纹样的前世今生。
但不同的石窟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并不是所有的石窟都是千篇一律,这与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有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卷草纹在敦煌莫高窟的装饰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集彩塑、壁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为一体的佛教艺术胜地,在这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其历史源远流长,其规模恢宏壮观,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影像。
且只有将卷草纹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将卷草纹的风格特点阐明。
一、卷草纹的起源说中国的卷草纹发源于忍冬纹,忍冬纹最初起源于古埃及,经由希腊传入印度,忍冬纹作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直至东汉时期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