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完全排行榜

合集下载

2002-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完全排行榜

2002-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完全排行榜

2002-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完全排行榜全球竞争力报告出炉中国的高科技应用处于劣势晨报讯:(记者袁满)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瞩目。

日前,国际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首次用英文以外的语言--中文公布了2002至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

而在该年度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升至第33位,竞争力跃升了6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角度对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促进和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参与调查的80多个国家中,中国的总体成长竞争力(GCI)上升了6位,从第39位上升到第33位;而微观经济的竞争力(MICI)上升了5位,从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

在主要的经济指数中,中国的投资率、国民储蓄率以及人均GDP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位列第一、二、三位。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彼得K·康纳利斯指出,“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已超过其他大部分国家……中国的综合排名上升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报告中,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指数的排名高居第8位。

报告认为,中国的竞争力优势主要在于国民储蓄率、政府对经济的推动以及公司创新能力、工资和生产率等方面。

但在高科技应用、公司营销深度、股票融资以及银行稳健性方面处于劣势。

其中,在影响成长竞争力的三个成分指数中,技术指数仅排名第63位。

总体成长竞争力(GCI)排行榜微观经济的竞争力(MICI)排名* Using 2002 formula2003年“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名单中的上榜网站,在中国的商业领域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并在为其自身、所属行业、背后的企业创造着价值,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商业机器上的重要一环。

他们所代表的商业模式、探索历程以及商业成就并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融入经济主流之后,变革中的商业正因此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3“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分类列表——2003“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调查说明2003年“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调查并非是《互联网周刊》在这一领域内的第一次调查活动,《互联网周刊》对于中国网站的梳理和推荐最早开始于2000年,“一点百网舞龙年—百家优秀网站推荐”的结果至今依然被众多网站视为其在当时取得成功的标志。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由美国一极向美、欧、亚三极方向发展,其中亚洲的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尤为令人瞩目。

国内一些媒体乐观地将21世纪称为“中国世纪”,而西方一些人士则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认为中国的生产与消费造成世界能源的短缺、价格的上扬、它国就业机会的丧失、世界粮食紧张、环境恶化……如何看待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一、中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逐步提高。

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人均GDP从181美元提高到1090美元,2003年GDP达到3.4万亿美元;出口从世界第33位上升到第4位,进口从第24位上升到第3位(见表1)。

2004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8285亿美元,全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出口国。

此外,年中外汇储备达到4700亿美元。

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地。

2003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2.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拥有13亿人口,进入小康水平的中国呈现出巨大的消费能力:世界第一大铁、钢、铜消费国,第一大手机销售市场,第二大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第三大汽车销售市场;第五大白金消费国……旺盛的需求吸引跨国公司纷至沓来。

2003年中国成为外资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达到530亿美元。

显然,中国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进口的激增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引擎。

不过,应该看到:中国正在走向富裕,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和某些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她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或世界强国。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比重不到696。

2004年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第44位,企业竞争力指数位居第46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24位。

欧莱雅产品品牌策略研究

欧莱雅产品品牌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化妆品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众多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纷纷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国内化妆品企业也迅速崛起,使得化妆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欧莱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中国市场的摸索,一直坚持稳健而坚定的发展策略,截至目前平均市场增长率更高达50%。

目前,欧莱雅在国内已拥有14个品牌,形成了高、中、低端三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形产品结构,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其对美丽的追求。

欧莱雅是一个织结构为核心,推广代表不同美的模式的多品牌战略。

在营销策略定位于营销美丽的公司,她以多元文化并存的企业文化和灵活的组中,通过全方位的渠道策略,差异化的促销策略和灵活多变的价格策略推动其各个品牌的市场发展。

本文通过对欧莱雅的品牌、价格、公共关系、广告传播、,渠道等方面策略分析,力争找出欧莱雅在中国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同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上,也分析了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其市场策略的进一步执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化妆品,竞争策略,内部改善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growth, the cosmetics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many international well-known cosmetics brand into China.At the same time the domestic cosmetics enterprises also rise rapidly, making cosmetics market competition is fierce.L 'oreal since the late 1970 s to the Chinese market, always adhere to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far the market growth rate of 50% higher on average.At present, in domestic has 14 l 'oreal brand, and formed a high, medium and low-end three distinct image of "pyramid" structure of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different consumers, provide different products to meet the pursuit of beauty.L 'oreal is a woven structure as the core, the promotion represent different patterns of multi-brand strategy of beauty.In the marketing strategy aimed at the beauty of the company, she to the corporate culture of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flexible group,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channel strategy, promotion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ion and flexible pricing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each brand.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 'oreal brand, price, public relations,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trategy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l 'oreal success of marketing strategy in China,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also analyzed the will face huge challenges.To fur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s market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KEYWORDS:Cosmetics, competitive strategy, internal improvement目录1 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动机 (1)2 企业背景 (2)3 企业状况 (3)3.1 产品市场状况 (3)3.2 市场竞争状况 (3)4 欧莱雅集团的竞争策略 (5)4.1市场定位策略 (5)4.2 细分市场策略 (5)4.3 品牌策略 (5)4.4 广告策略 (6)4.5 公共沟通策略 (6)5 欧莱雅集团竞争策略的分析 (8)5.1 产品策略 (8)5.2 渠道策略 (9)5.3价格策略 (10)5.4促销策略 (11)6 欧莱雅如何进行改善 (13)6.1 制定针对国际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 (13)6.2 全面进军二线市场 (14)6.3 加强企业内部改善 (15)7 总结 (17)参考文献 (18)后记 (19)1 绪论1.1研究背景中国“多子多福”的传统在企业界、经济界也被广泛运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由一个品牌向多个品牌发展,即实施多品牌战略。

营销价格案例分析

营销价格案例分析

营销案例分析"奥克斯一场彻头彻尾的价格战" 奥克斯一场彻头彻尾的价格战在《成功营销•新生代2002年—2003年度品牌竞争力排行榜》上,在空调行业正式发力才2、3年时间的奥克斯,市场保有率已经上升到第6位,与在空调行业浸泡10多年的第一名仅有7个百分点之差,并以140%多的成长指数,位居空调业最具成长力品牌第二名。

企业介绍:奥克斯的母公司——浙江宁波三星集团成立于1986年,靠做电能表起家,1994年进入空调业,当时他们的市场定位是国内市场缺乏的高档空调,然而,由于此类产品的市场尚未成熟,奥克斯迟迟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000年后,奥克斯以优质平价的“急先锋”面孔在空调市场频频亮相。

根据奥克斯方面提供的数据,2003年全年,奥克斯空调总出货量250万台,销售额近50亿元,进入行业三甲之列。

也许是进军高档空调的失利使奥克斯大彻大悟,公布空调“成本白皮书”,树立平价形象;公布空调“技术白皮书”,粉碎竞争对手技术突围的企图;提供用户每年的免费检查,将空调业的服务战也拖入价格战围栏。

凭借资金实力,奥克斯打了一场血淋淋、彻底的价格战,令人心惊胆颤,也不免有些疑问——奥克斯价格战的底线是什么?奥克斯吸引住了什么样的消费者?在低价格的笼罩下,消费者脑海中的奥克斯能否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奥克斯能否将已盘踞多年的空调巨头拖垮,从而实现对空调业的洗牌?如果中国的空调业果真被奥克斯困囿于价格战,行业的未来又会怎样?迎合市场点燃价格战火2001 年前,空调在国内的普及率相当低,不是不存在需求,而是高昂的价格让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克斯迎合市场对平价优质空调的需求,扛起降价的大旗,取得了三年三大跨越的业绩。

当年 2 月,刚进入中国质检总局首批20 家空调免检产品行列的奥克斯打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降价宣言。

3 月,借三星奥克斯智能工业城落成典礼,抛出“舍江山夺美人”计划。

纳爱斯介绍

纳爱斯介绍

纳爱斯读懂中国人价值观在《成功营销新生代2002年—2003年度品牌竞争力排行榜》洗衣粉产品类别中,纳爱斯以22.32%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比第二名奥妙与第三名碧浪的总和还多,并以86.05%占据品牌忠诚度第一位,在综合竞争力指数中以108.67名列第一位,第二位奥妙的品牌综合竞争力指数仅为26.74。

在无人注意的洗衣皂市场打造强势品牌,掘到第一桶金;在跨国品牌空虚的中低端洗衣粉市场,提供高质低价、具有品牌含量的产品,借助委托加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在短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销量的飞跃;在中低端市场积蓄力量后,以独特卖点的产品寻求高端市场突围。

纳爱斯走的是一条非常清晰的品牌发展道路。

以本土公司对中国人传统情感、价值观的深入了解,纳爱斯与消费者进行了感情上的深层次沟通;同样凭借着对中国新生代消费主力生活态度变化的把握,纳爱斯又引领了中国的时尚生活。

在提供了具有高质低价的比较优势的产品后,纳爱斯高擎起民族品牌的大旗。

2003年的央视广告招标前,曾有传闻,宝洁要挟1.8个亿风风火火闯一次央视。

很多人对此传闻不屑一顾,“宝洁是跨国公司国际成熟品牌,怎会参与这种活动”。

没想到,宝洁果然以1.76亿元中标,首开跨国公司竞标黄金段位的先河,并且一出手就排在日化企业头位。

以宝洁一贯的高端定位,它以往的投放只集中在一些强购买力地区的地方台,此次出手央视,实际上是对本土日化品牌有预谋的反扑——这是“射雕行动”的一部分,因为在宝洁看来,只有雕牌纳爱斯才是中国本土日化中最有威胁的品牌。

雕牌纳爱斯的崛起,可以说是为正在中国征程上的跨国公司上了一课。

雕牌洗衣皂:到没有第一的地方制造第一1993年,纳爱斯将突破点锁定在洗衣皂上。

当时的洗衣皂可以说是一块品牌的处女地,地方货各自为营,根本没有全国性品牌。

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大家的产品品质都维持在低水平上:块大,粗糙,外观蜡黄,赤裸无包装,有股怪味。

但肥皂却是人们洗衣必须的东西,虽然香皂味道好,但去污却比不上洗衣皂。

CIO的职位分析及CIO机制

CIO的职位分析及CIO机制
信息化内涵的启示
• 是什么?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 应用范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
域中。 • 做什么?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
高度共享。 • 为什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时间范围?动态发展过程。
8
CIO的职位分析及CIO机制
2000年7月世界八国首脑会议在 日本冲绳召开,曾发表过称之谓 “全球信息社会宪章”。其中称: “信息技术驱动经济变革的本质是 知识和新思想的社会共享”。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中国的组 织一定要抓住机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4
二. CIO的由来和发展
从世界经济论坛2003年2月19日公布的IT 竞争力排行榜数据看:2002年排在前十 位的国家和地区是:芬兰、美国、新加 坡、瑞典、冰岛、加拿大、英国、丹麦、 台湾、德国。韩国在14位,日本20位, 中国第43位。
22
二. CIO的由来和发展
➢ 信息化程度体现了综合竞争力
❖ 信息化的程度需要经济发展、人员素质、法制 建设、管理水平等各种基础,它伴随着上述条 件的改善而加速信息化的进程;
❖ 信息化又能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员素质和 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加速法制建设的完善;
❖ 因此信息化的程度必定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 地区、一个组织的综合竞争力。
❖ 国际的经济结构框架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具有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制国、核心部件的生产国 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龙头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出卖劳动力和资源的国家将会失去更多的利润。
19
二. CIO的由来和发展
➢ 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推动经济变革、提高效 率、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 ❖各经济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 ❖缩短科研开发和生产环节间的时间,提高

美宝莲营销战略分析

美宝莲营销战略分析

市场营销学期末论文班级:2010级金融三班姓名:***学号:***********美宝莲——彩妆王者的隐忧闫锦摘要:目前,美宝莲已经成为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上最为知名、畅销的彩妆品牌之一。

她的成功离不开其切合本土女性需求的产品,亲民的价格,全渠道密集的分销策略,和时尚的大品牌形象。

然而,中国彩妆有限的市场空间让美宝莲的发展陷入瓶颈,过低的定价已开始让一些高收入的主流消费群体转移,相对单调的品牌面貌越来越让一些时尚女性厌倦,错失新兴销售渠道更是制约了其未来发展。

美宝莲的成功与潜在隐忧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企业在行动前要将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了解市场需求;其次,要有创新精神,另辟蹊径,发掘潜在客户,并让客户了解、相信自己产品的优势,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于客户;再次,没有尽善尽美的战略,企业要以机会成本来权衡利弊;最后,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与时俱进才能适者生存。

关键字:美宝莲;营销策略;启示目录一、独特营销策略缔造彩妆王者 (4)1.1 立足打造专业化的彩妆品牌、推出切合本土女性需求的产品 (4)1.2 坚持大众化的产品价格定位 (5)1.3 全渠道密集分销策略 (6)1.4 为品牌持续注入时尚价值 (6)1.4.1 品牌背书 (6)1.4.2 专柜形象 (6)1.4.3 密集广告 (7)1.4.4 明星代言 (7)1.5 坚持不懈的消费者教育 (7)二、王者背后的隐忧——增长乏力 (7)2.1 彩妆有限的市场空间成为领导品牌壮大的最大瓶颈 (7)2.2 过低的品牌定价成为品牌进一步提升的致命硬伤 (8)2.3 相对单调的品牌面貌成为品牌吸引时尚女性的关键软肋 (8)2.4 错失化妆品店等新兴渠道的崛起的重要机遇 (9)三、彩妆王者给我们的启示 (9)3.1 研究市场环境、发现市场需求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9)3.2 另辟蹊径,发掘潜在客户 (10)3.3 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 (10)3.4 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 (10)4.5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10)4.6 没有完美的好战略,要以机会成本做衡量 (11)4.7 流水不腐,腐水不流,企业要与时俱进 (11)1913年,美国一位化学家发明了全球第一支睫毛膏,1920年,他以自己妹妹的名字美宝莲(Maybelline)注册了公司。

白加黑电视广告赏析

白加黑电视广告赏析

白加黑电视广告赏析2010级广告学专业2班潘冬冬在《成功营销·新生代2002—2003年度品牌竞争力排行榜》感冒药品类排行中,白加黑感冒药的市场份额是8.45%,排名第三,但与第一名仅有不到一个百分点的差距;它的品牌成长指数为116.88%,排名第二;竞争力综合指数为42.49%,位居第二名。

2000年11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出通告,要求全国各地暂停使用和销售含有PPA的感冒药品。

这使全国感冒药市场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因为仅当时退市的国内第一感冒药品牌康泰克一家就留下了四五亿元的市场份额,这就为白加黑感冒药拓展市场份额提供了新的机遇。

因此,白加黑取得了上述的市场业绩,但这与它准确的广告定位和和合理的诉求方式等因素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广告定位定位是一项产品在市场立足并获得市场地位的前提,它是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简言之,就是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独一无二、其他产品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有利于确立鲜明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开拓新市场,巩固市场地位。

准确的产品定位有利于商品的识别,是说服消费者的关键。

白加黑就是凭借独特的广告定位,在有限的市场上和强大的对手康泰克、泰诺等品牌进行竞争,并获得了一席之地。

康泰克1989年进入中国,凭借独有的缓释胶囊技术,第一个建立了全国性强势品牌。

其广告是“早一粒晚一粒,远离感冒困扰”,在当时普遍6小时吃一次的感冒药中,确立了“长效”定位。

1993年随后进入中国的泰诺,则依赖“30分钟缓解感冒症状”诉求成功,其定位于“快效”,与康泰克针锋相对。

白加黑推出时,已值1994年末,市场又有国外双强盘踞,怎么办?白加黑没有跟进康泰克或泰诺,而是在长效、快效之外,提出“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将两位领先者重新定义为黑白不分的感冒药,自己则是“日夜分服”。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对立式定位,之后白加黑凭此定位进入了三强品牌之列。

日夜分服就是白加黑的品质定位,它清晰地说明了产品的功效: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一天24小时针对消费者特定的需求进行全天候的呵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完全排行榜作者:博客中国 2003-8-15 9:52:42出处:博客中国()全球竞争力报告出炉中国的高科技应用处于劣势晨报讯:(记者袁满)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瞩目。

日前,国际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首次用英文以外的语言--中文公布了2002至200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

而在该年度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升至第33位,竞争力跃升了6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角度对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促进和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参与调查的80多个国家中,中国的总体成长竞争力(GCI)上升了6位,从第39位上升到第33位;而微观经济的竞争力(MICI)上升了5位,从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

在主要的经济指数中,中国的投资率、国民储蓄率以及人均GDP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位列第一、二、三位。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彼得K·康纳利斯指出,“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已超过其他大部分国家……中国的综合排名上升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报告中,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指数的排名高居第8位。

报告认为,中国的竞争力优势主要在于国民储蓄率、政府对经济的推动以及公司创新能力、工资和生产率等方面。

但在高科技应用、公司营销深度、股票融资以及银行稳健性方面处于劣势。

其中,在影响成长竞争力的三个成分指数中,技术指数仅排名第63位。

总体成长竞争力(GCI)排行榜微观经济的竞争力(MICI)排名* Using 2002 formula2003年“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名单中的上榜网站,在中国的商业领域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并在为其自身、所属行业、背后的企业创造着价值,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商业机器上的重要一环。

他们所代表的商业模式、探索历程以及商业成就并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融入经济主流之后,变革中的商业正因此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3“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分类列表【互联网周刊专稿】以网站的名义——2003“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调查说明2003年“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调查并非是《互联网周刊》在这一领域内的第一次调查活动,《互联网周刊》对于中国网站的梳理和推荐最早开始于2000年,“一点百网舞龙年—百家优秀网站推荐”的结果至今依然被众多网站视为其在当时取得成功的标志。

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在其后的3年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各个商业网站围绕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做出了不同选择,除却风险投资,更多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入这一新兴领域,网站也开始提供更为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与2000年的那个时期相比,“优秀”这个积极而正面的词汇因为难以定义、概念模糊,对于中国互联网站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评判标准。

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以及众多网站都在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以为自己在这个商业社会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们一方面还在提升点击率和浏览量,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探索与商业和众多国民经济行业的融合之路,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化潜力。

与2000年以前的那个“概念制胜”阶段相比,3年来,中国网站在埋头苦干,探寻商业热点并且抓住了诸多机会。

这是中国网站寻求传统商业、企业以及用户承认其价值的3年,也是逐步受到认可的3年。

一方面,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超越了“信息”这一单一层次,客户指向也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领域的众多企业正在通过网站出售产品、拓展合作伙伴、加强产业联盟,甚至网站已经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以网站和传统商业企业为代表的这两种势力正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汇集于一点,进入本次调查候选名单的很多网站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为了全面展现这个趋势,2003年《互联网周刊》在8月5日正式推出了“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调查活动,在综合考虑第三方网站流量排行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共有225个网站进入候选名单。

从8月5日至17日,在网上调查过程中,候选网站共获得了513388张选票。

在结果统计过程中,各网站流量高低和网上调查得票数多少是影响其最终能否入选的因素之一,除此以外,我们还着重考虑了如下因素:该网站的商业模式、成长性和战略价值。

我们认为一个网站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其在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营收状况则是评价其商业模式的直接指标之一;成长性是衡量一个网站可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一些网站由于所处行业或者具有独特背景,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或者企业的战略具有重大影响,他们在这方面的价值依然要得到体现。

为此,《互联网周刊》与众多企业战略专家、电信专家一起,综合考虑上述评价方向,评定出2003年《互联网周刊》“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

由于这100个入选网站分属不同的领域,知名度、影响力、商业成就不尽相同,客观的、可量化的财务指标也不能全面体现他们的商业价值,很难基于这些数据对他们进行排名,因此,我们仅按照他们域名的字母顺序公布这100个入选网站,并按照: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网络服务、行业、企业、IT、教育、娱乐的类别进行划分,但无疑,这100个网站代表了当今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

由于时间因素和各公司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同,一些优秀网站未能入选,我们希望这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网站能够进入下一年度上榜名单。

从1998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一网通”领跑网上银行业以来,四大商业银行迅速跟进,网上银行业务呈蒸蒸日上的态势。

AC Nielsen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网上银行用户已由2000年下半年的90万人增加到目前250万,到200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亿。

目前已经触及基本网上银行业务(包括浏览银行网站)的人占频繁上网人数的23%。

Media Metrix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07 年,搜索引擎市场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整个搜索引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70亿美元。

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然而商机的捕捉取决于如何协调搜索引擎的产业链。

曾经百度和新浪的费用之争还让人记忆犹新,它反映了技术提供商向门户收钱,门户却不知该向谁收钱的产业链断裂。

搜索排名的出现有效地衔接起了这种断裂,企业只要交纳较少的费用,其网站就可以在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搜索结果中优先显示,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技术提供商与门户、门户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用户,以及技术提供商与企业和个人用户,都开始建立起立体的联系。

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9.1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187.6%。

网络游戏近10亿元的市场规模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根据IDC的研究,2002年电信业务由网络游戏产生的直接收入高达68.3亿元,是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7.5倍;IT行业由网络游戏产生的直接收入达32.8亿元,是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3.6倍。

据预测,2003年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0亿元左右,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将会呈现井喷式增长。

(互联网周刊)博客中国最新专题:一份改写全球知识产权发展历史的报告作者:博客中国 2003-8-26 15:41:51出处:博客中国()查看专题全貌,请点击进入:最新专题——《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每一个关心知识产权问题的人,每一个对知识产权问题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份报告,因为一份少有的有着发达国家良志和智慧的报告。

这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的发布会,但是来到会场发表演讲的阵容却格外庞大:包括2002年9月1日刚刚上任的WTO总干事素帕差博士(Supachai Panitchpakdi),英国国际发展部部长Clare Short MP,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Dr Kamil Idris。

这份报告就是由“知识产权委员会”(CIPR)完成的《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evelopment Policy)。

这是第一份站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角度,而由发达国家赞助和完成的知识产权报告。

我们相信,历史将会记住这一时刻,记住这一份报告。

因为,它将是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里程碑,将从此大大改变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帮助纠正不合理的知识产权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

2002年9月12日出版的《经济学家》,对此作了相关报道,文章写道:委员会主席、斯坦福法学院教授John Barton希望无论是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都把知识产权看作发展的工具,而重新纠正“知识产权保护越严自然就越好”的观念。

这份报告就是集中了律师、政策制订者、学者、产业领袖和生物伦理学家,重点关注知识产权怎样才能为世界贫穷国家带来好处。

核心的观点非常明确:发展中国家要避免照搬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除非这些措施对自己真正有益,真正能够促进自身发展。

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是由英国政府帮助创建的独立机构。

成员包括斯坦福法学院教授John Barton,Royal Society副总裁John Enderby教授,知识产权法律师Daniel Alexander,阿根廷Buenos Aries大学教授Carlos Correa,印度科学与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Ramesh Mashelkar博士。

写作这个报告是为了研究“如何能让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包括TRIPS在内的国际协议文本范围内,最好地被设计来有益于发展中国家”。

论文考察和论证的主要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

报告分为八章,分别是:1、知识产权与发展;2、健康;3、农业与基因资源;4、传统知识、共享的途径和好处、地理标识;5、版权、软件和互联网;6、专利改革;7、制度能力;8、国际架构。

报告作者认为:“太长时间以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被视为富国的粮食和穷国的毒药。

我希望这份报告的论证不要这样简单。

”报告明确指出,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和商业权利。

“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就如同评估税收政策一样。

没有人能够宣称,税收收得越多越好。

但是,现在却有一种趋势,认为知识产权保护越严越好,而且是不言而喻的”。

“发达国家里,存在中一支强大的院外游说力量,宣称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是对商业有益的,使公众受益最大,也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

他们相信并争辩说,既然知识产权是好的,那么保护得越多就越好。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相信并争辩说,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是坏的,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得越少越好”。

“记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集团的科技差距,对于评估这种对立的观点是重要的。

中低收入国家大约占世界GDP的21%,而研发支出还不到世界的10%”。

“发明创造者的私人利益源自消费者的花费,特别是当消费者是穷人时,这可能与基本人权,例如生存权,相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