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

该专业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创特色”为办学理念。

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解决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等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素质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科技、教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从事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也可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还可进一步攻读数学类、计算机及其应用类、金融以及经济管理类等方向的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而成的数学类理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数值分析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并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值和统计分析能力。

三、毕业要求1.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技能进行算法设计和数值分析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通过数学类专业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技能,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为其他各个方向的课程提供了基础支撑。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需要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才能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通信的原理。

二、编程语言与算法课程的关系编程语言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习编程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编程技能,而算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编程语言课程通常会涉及到算法的实现和应用,而算法课程则需要学生通过编程语言来实现和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三、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课程的关系数据库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两门重要课程。

数据结构是研究数据组织、存储和操作的方法,而数据库则是实现数据管理和查询的系统。

学习数据结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方式,而数据库课程则会涉及到数据结构的应用和实现。

四、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课程的关系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前沿领域。

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课程需要掌握数学、统计学和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课程也会涉及到数据结构、算法和数据库等基础知识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也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和应用。

五、网络与安全课程的关系网络和安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两个重要方向。

网络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而安全课程则关注网络安全的保护和防范。

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学习网络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安全的威胁和攻防技术,而安全课程则需要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机制。

六、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关系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两个重要课程。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关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调度,而软件工程课程则关注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应用数学
《高等代数(下)》、《MATLAB 及应用》。
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具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先修 软件与信息处理
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
让学生运用此语言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图像、实现算法等,并
应用在工程计算、控制设计、图像处理、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学分析(下)》、
应用数学
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学分析(下)》、《高等代数(上)》、
《高等代数(下)》。
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掌握研究随机现象的方法,并能利用
所掌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数理统计》课程打 下坚实的基础。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上)》、《数学分析(中)》、《数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高等代数(上)》、《高等代数(下)》。
信息与编码理论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学习该课程既掌握数学理论又具备算 软件与信息处理
法的开发能力。先修课程为:《概率论 I》、《数理统计》、《数值分析》、
《高等代数(上)》、《高等代数(下)》等课程。
技术,建立问题模型、设计求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形式化、模型 软件与信息处理
化描述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先修课程:《离散数学》、《C 语
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目的让学生得到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及创 新的能力的锻炼,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查到并学会所想应用的知识
体育 计算机科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软件与信息处理
大学物理 应用数学
体育教学部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研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研究
主 要 的实践 能力 培养 目标 .
收 稿 向课均 为选 修课 ,同学们 可 以 自 由选 课 , 细分 方 向.这样 产生 了两 个 问 题 , 是 不 一
当选 修数 学 类 高 级 课 程 时 ,尽 管 学 科 基 础 不 成 问 题 , 与 数学类 专业 无 法 区分 ;二 是 如果 选 修 其 它 但 类 专业课 程 , 专业 基 础 又 没有 保 证 ,方 向课程 成 了 空 中楼 阁 ,造成 了教 师授 课 困难 、 生 接 受 困难 的 学 双难 局 面.而且在 原课 程设 置 中很少 有体 现学 生 动
教 育 、 业方 向教 育 三 大模 块 ( 图 1 ,在 专 业 基 专 如 )
专业 的生存和发展 , 各高校纷纷结合 自身实际体现 着 各 自办学 优势 和特 色 … .
1 我 校 此 专 业 的定 位 与 办学 指 导 思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数学基础 、 信息 科学 、 算 科学 与计 算机 软件 应 用 为一 体 的宽 口径 计 本科 专业 _.结合 我 校 自身 实 际 ,基 于 “ 1 ” 才 2 J 21 人
础教育模块 中侧重于传统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 而 在 专业 方 向教 育模 块 中则 不仅 涵盖 了数 学专业 的高
级 课程 而且 还包 含有 信息 处理 、算法 分 析及 计 算 机
应 用方 面 的专业 课程 .
I业 向 育 专 方 教 模块I
— — — — — —
三 二歹 = == — — —~ -
图 1 最 初 课 程体 系 结构 图
础不 可 削 弱 ;同时 结 合 信 息 技 术 与 计 算 技 术 的 实 际 ,计算 机应 用 能力 也必 须 加 强 L .为 了有 别 于传 3 J 统 的数 学 或计 算机应 用 专业 ,在人 才 培 养上 既要 将 两者 有机 地结 合起 来 ,又要 突 出本 专业 的特 点 ,因 而在 专业 设 置 上 以 计算 数 学 和 信 息 科 学 作 为 侧 重 点 , 应 用方 向上 以编 程计 算 或 图像 信息 处 理作 为 在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6条逻辑主线
1. 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条主线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 编程语言和算法: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网络与信息安全:这条主线主要涉及网络技术、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认识和保护能力。

4.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掌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这条主线主要涉及软件开发的流程与方法、软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

6.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这条主线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1引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缩减专业时,在原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数学类专业。

2003年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规定了该专业的教学规范。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就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素以及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等方而,从理论上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多方位思考,探讨了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实践与探索,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推动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012年,教育部在总结十余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等进行了新的阐释,规定了该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提供了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核心课程示例规范课程设置.强调了学术与科技活动、课程设计与实验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部分。

这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新审视和分析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地方高校本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从分析新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要求出发,结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地方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和方法,以供同行参考,希望对地方院校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指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及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及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并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能力,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_教学大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_教学大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_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专业性质、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学习和就业方向等而开设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了解和适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水平。

2.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科发展动态等,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3.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技术要求,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领域。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和学术规范。

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方向。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讲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学科特点等。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相关内容。

3.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介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前沿研究和最新进展。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职业发展规划等。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进行考查。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整体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当前情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知识体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较为僵化等。

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首先,应该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涉及面较广,应该将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从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等多个角度出发,将各学科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形成适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

其次,应该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当前的问题在于,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僵化,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整。

可以在通信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向上增加相关的课程。

同时,也可以设置基础课程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引入跨学科的课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融合了多个学科,因此,应该引入相关的跨学科课程。

例如,应用数学、材料学等。

这些跨学科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的知识。

最后,应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需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师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综上所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改革应该从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完善,从而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我校此专业的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数学基础、信息 科学、计算科学与计算机软件应用为一体的宽口径 本科专业[2]. 结合我校自身实际,基于“211”人才 培养模式,在专业定位上我们主要强调数学基础和 基本的信息分析及编程能力,培养具有基本算法设 计和基本编程计算能力,或具有较强信息分析能力 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 新专业目录中被列为数学类专业的一个新型专业, 这一专业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使传统的数学专业在新 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有一 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由于对该专业的内涵、 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没有统一的 认识和固定的模式,因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 问题成为了各高校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该 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体现 着各自办学优势和特色[1].
2012 年 11 月 第 31 卷 第 11 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2 Vol. 31 No. 1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逻辑关系研究
武瑞婵
( 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湖北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于“211”模
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 含了三大数学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和程序设计基础 课程. 并且增加了这些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保 证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则体现了本专 业的专业特 点,主 要 包 括 信 息 论 基 础、数 据 结 构、 离散数学、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值计算方法、应用 数理统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课程,使专业基 础平台得以构建,同时为后续方向课程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本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课程按照计算数学和 信息科学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分别包含 了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不同 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给予了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结 构,使学生在选定的专业方向上能接受到全面、合 理、系统的 专 业 培 养,切 实 实 现“以 人 为 本 ”的 目 标,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新 课程体系逻辑关系如图 3. 图中Ⅰ、Ⅱ、Ⅲ、Ⅳ仅表 示对应类别课程大致的修习学年,而不是指固定的 学年,因为有些课程可能会穿插进行. 通选和自修 分别表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自主修习课程,指这 些学分的修习按所选课程的开课学期而定,也可能 是课外或假期完成,不固定在某一学期.
式有课程体系的差异,并以有向图的方式直
观地显示出了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最后对该专业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 N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970( 2012) 11 - 0065 - 03
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 本
专业的学生除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外, 还应具有专业基础知识( 数学理论知识、计算机基 础知识、算法分析或信息处理基础等) 以及数学建 模、软件设 计 等 方 面 的 知 识; 同 时 应 具 备 数 学 建 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图像信息处理和 基本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图 2 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结构图
3 新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逻辑关系
本方案基于“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制定. 所 谓“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约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 进行基础教育,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再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和创新教 育. 本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按照“加强基础、精炼专 业、突出应用、提升素质”的原则确定,分为通识教 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大课程平台. 其中通识教 育课程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 课程和自主修习课程这三大课程模块; 专业教育课 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 向课程这三大课程模块.
图 1 最初课程体系结构图
所有的专业方向课均为选修课,同学们可以自 由选课,不细分方向. 这样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 当选修数 学 类 高 级 课 程 时,尽 管 学 科 基 础 不 成 问 题,但与数学类专业无法区分; 二是如果选修其它 类专业课程,专业基础又没有保证,方向课程成了 空中楼阁,造成了教师授课困难、学生接受困难的 双难局面. 而且在原课程设置中很少有体现学生动
收稿日期: 2012 - 05 - 21 作者简介: 武瑞婵( 1978 - ) ,女,山西昔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 复杂理论与并行计算.
·66·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1 期
手能力的课程,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 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课程设置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观,将最初的三大 模块增加为四大模块,在原基础上增加了实践与创 新教育模块( 如图 2) ,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 重要的教育环节,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内容成为 了提升动手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学分要求上也突出 了对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修订后的课程 设置仍然不能摆脱原有困境,在专业基础教育和专 业方向教育模块上依然存在原有问题.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作为数学类专业,数学基 础不可削弱;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 际,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必须加强[3]. 为了有别于传 统的数学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将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要突出本专业的特点,因 而在专业设置上以计算数学和信息科学作为侧重 点,在应用方向上以编程计算或图像信息处理作为 主要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是所有人才培养的必备基础. 在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主要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程、大学体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计算机基 础系列课程和军事理论与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 导课程等五大部分; 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要求学 生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程,信息与 计 算 科 学 专 业 学 生 建 议 修 读 文 学、艺 术、法学、经济学等课程; 自主修习课程是指课外 实践与创新活动,在修读学位期间要求学生必须修 满 10 个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参与文体活 动、考取各类技能资格证书、进行科研与发明、参 与科技文化与公益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获得
2 我校此专业原课程体系结构
在近十年的专业建设中,该专业经过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从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 师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课程设 置上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和修订,使学生所拥有的知 识结构更趋合理,能力培养更具有科学性[4 - 6].
最初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 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大模块( 如图 1) ,在专业基 础教育模块中侧重于传统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而 在专业方向教育模块中则不仅涵盖了数学专业的高 级课程而且还包含有信息处理、算法分析及计算机 应用方面的专业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