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电影解读之《廊桥遗梦》
上个世纪的经典大片美国电影《廊桥遗梦》

上个世纪的经典大片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著作。
这部书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发行量极为可观。
《廊桥遗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向我们指出了一种人生的选择。
同名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该片以对婚外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那是1965年的一天,丈夫携一儿一女外出,妻子弗朗西斯卡(Francessca)独自留在家中。
足迹遍及全美的摄影师罗伯特(Robert)来到了她所住的乡村,要拍摄爱荷华州麦迪逊小镇的廊桥,他向她打听曼迪逊廊桥的位置。
她上车亲自带他到了桥边。
他忙着观察造型、选取角度,最后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弗朗西斯卡以表谢意。
她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去喝冰茶。
在闲聊中,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他与前妻离异,而她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
夜色降临,她在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
她终于下定决心驱车前往廊桥,将一张纸条订在了桥头。
第二天,工作了一天的他终于发现了纸条。
他接受了她的邀请,两人在桥边一起工作,拍照。
夜色再次降临,两人回到她的家中共进晚餐。
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两人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
在这短暂的四天中,他们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了爱情的整个过程:最初的吸引,交谈的愉悦,身心的激荡,选择的苦闷与分离的伤痛。
他要再次出发了,他让她和他一起走,然而她却不愿放弃对家庭的责任,两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
在雨中,她在车中等待丈夫时看到他静静地站在雨中,不去打扰深爱的女人,无声地向她告别。
她的车一直在他车后,看到挂在他后镜上的项链,她在这一瞬间泪流满面却无言以对。
他走后,她把这段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说过。
1982年3月,她收到一本名为《四日》的摄影集,并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
1989年,她也过世了,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廊桥畔。
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

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电影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和剧情等多种元素共同演绎一个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廊桥遗梦》这部经典的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精彩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一个老人的回忆作为故事的线索,讲述了在二战时期,一个美国小镇上发生的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悲伤,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挫折。
首先,电影通过精细的人物塑造描绘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真而又无法实现的爱情。
女主角弗朗西斯卡是一个美丽而富有智慧的女性,她与男主角罗伯特相遇后迅速相爱。
然而,由于时局的变迁和他们各自的责任,两人无法走到一起。
弗朗西斯卡最终选择与一个安全可靠的男人结婚,而罗伯特也只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默默地守护着她。
这种无奈和遗憾让人痛苦,也让人对命运的无情感到无边惋惜。
除了人物塑造,电影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深入地体会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有许多动人的片段,比如弗朗西斯卡在电车上看着罗伯特离去的情景,她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尽的思念和眷恋。
还有罗伯特站在廊桥上回顾往事的场景,他回忆起与弗朗西斯卡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深情地凝望着远方。
这些情感流露让观众感同身受,深深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伤痛。
此外,电影还通过精良的音乐和拍摄手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影片中融入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比如芭芭拉·斯翠珊的《The Way We Were》和本杰明的《Never Gonna Let You Go》,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使观众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气氛中。
同时,电影运用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镜头,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风景的画面还是人物的情感表达,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赏感。
《廊桥遗梦》这部电影通过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和出色的影像呈现,让观众深刻思考爱情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
爱情并非单纯的美好,它还伴随着许多挣扎和牺牲。
试析《廊桥遗梦》中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试析《廊桥遗梦》中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摘要]《廊桥遗梦》在描绘姜美爱情的同进,也反映了个人在爱欲与文明间的冲突和矛盾。
男女主人公最终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捍卫了正统的道德观念。
本文试分析这一隐含主题,期望借此重构伦理价值观。
[关键词]《廊桥遗梦》爱欲文明冲突1992年,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处女作《麦迪逊桥》(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问世,曾连续3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被译成25种语言,印数高达1200多万册。
1995年被改编成电影《廊桥遗梦》,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Eastwood,Clint)执导,并与梅丽尔?斯特里普(Streep,Meryl)主演,风靡一时,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一、故事的梗概一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部以农妇弗朗西斯卡的一场婚外恋为题材的纯美的爱情小说。
女主角弗朗西斯卡,一个内心深处有着浪漫气息的女人,从一个意大利小城跟着退伍的丈夫移民到美国,在一个很美但保守的小镇过着平静而乏味的生活。
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
这时,迷路的摄影家罗伯特走进了她的生活。
四天的相亲相爱,使他们融入了彼此的生命。
但在爱情与责任的两难中,两人痛苦别离,从此杳无音信。
却又都无时不刻思念着对方。
可以给人些许安慰的是,最后两人的骨灰都洒在了麦迪逊桥――他们爱情的见证地。
二、故事的隐含主题――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多数读者都理所当然地把爱情看作这部小说的主题,连沃勒本人也反复强调书中描写的是“伟大的激情”、“真挚的深情”。
但正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Karl Jung)所说:“一切自觉意识到的心理功能都事先存在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
”沃勒虽然可以把握情节的走向,尽力去体现爱情主题,但不一定能把握住隐藏在其背后的无意识的创作欲望。
《廊桥遗梦》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因为它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外,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人们对于爱欲的态度。
廊桥遗梦观后感影评

廊桥遗梦观后感影评电影《廊桥遗梦》是由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德执导的一部爱情片。
这部电影基于作家罗伯特·詹姆斯·华伦的小说改编。
电影讲述了时空穿越的故事,城市女性弗朗西斯和果农罗伯特之间的爱情,以及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故事。
此外,电影也展示了时代的变化,城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的保守传统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电影中的细节刻画非常精细。
电影中关于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过程被非常细致地呈现。
观众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在庞大的水下围堰中工作,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和机器,如何管理众多的工人,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过程。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如“康达查卡”事件和建造者华盛顿·罗伯特森的事迹。
这些细节和事件都使平凡的故事变得更有意义和深度。
其次,电影中的场景和服装设计也非常出色。
电影中的场景非常逼真,让观众感受到时代与地区的不同。
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平静,大桥的气势和小桥的婉约,都与情节相互呼应。
而角色的服装设计也契合了他们的身份和情感。
弗朗西斯在城市中穿着昂贵的衣服,而罗伯特则穿着朴实的工作装,这一对比呈现出两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表演也是电影的亮点之一。
电影中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与情节相融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利夫·奥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他们演绎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生活背景的人物,让人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之,电影《廊桥遗梦》是一部用精细的细节、精彩的场景设计和表演、感人的故事和音乐,展现历史时代变化和不同文化习俗的佳作。
它不仅成功地展现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更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揭示了两个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
展现了当时时代的变化背景下,城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的保守传统之间的巨大差异,增强了观众的艺术欣赏力和思考力。
《廊桥遗梦》影评

妈妈也许更需要关注——《廊桥遗梦》影评如果不是老师推荐,即使听过这个片名,估计也不会去看。
事实上,这部影片是我这学期看的的所有的影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
它引领我开始关注我身边最亲近人,也就是我的妈妈。
年纪渐长,人就会逐渐产生人生的幻灭感,感到恐慌,对平凡的生活产生焦虑,有种“人生终将一事无成的恐惧”,据说,年纪再大点儿,连这种恐惧也会消失,就变得麻木、混吃等死了。
故事就发生在女主角从恐惧到麻木的间隙,一切美好都是从桥头上的一个玩笑开始的,她经历了人生中美好的四日和持续了后半生的绵绵不绝的隐秘爱情。
她来自意大利,二战结束时,多少美丽可爱的意大利姑娘因为自己编织的少女梦幻,跟随粗犷的美国大兵远嫁美国,等待她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农场、牛圈、大型拖拉机,一日三餐,子孙绕膝.....孩子们的生活在展开,她的生命在枯萎。
影片中多个场景都表现出女主人公在家庭中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琐碎到不能再琐碎的生活状态:无尽的家务活,希望家人外出来偷得浮生半日闲,餐桌上家人也没有交流,特别是换收音机频道的那个场景,这不就是亿万个家庭中发生的事情么。
妈妈一直像工具一样忙于满足他人的需求,自我需求的无法表达更无法满足,而她内心的梦想、内心的需求就这样一直被压抑着。
美国小镇的皮卡车,斯特里普的粗糙“行头”以及夏末的夕阳,浓郁燥热的色调营造一种被无聊生活炙烤的焦虑与不安。
这时国家地理摄影师出现了,他是如此的粗犷又不失绅士风度,儒雅风流彬彬有礼,他很绅士的在桥下采了一束花送给她,感谢她的帮助,爱情使人变成天才、灵光乍现,她开玩笑说:那花是有毒的,然后看着他惊慌失措的样子,开心的大笑,瞬间回到了梦幻的少女时代。
他的摄影师经历不就是她少女时代的梦吗?周游世界,去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数不清的惊险刺激、浪漫与温情。
这样的梦做上一生都不会醒。
她们相爱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她多年压抑在内心的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终于被满足。
从问路、带路、约会到做爱,处处体现了他对她的尊重。
《廊桥遗梦》影评精选三篇

《廊桥遗梦》影评精选三篇《廊桥遗梦》影评精选三篇导语:弗朗西斯卡·约翰逊于与罗伯特·金凯德的相遇是只此一眼,便已沉沦。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廊桥遗梦》影评,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True Love Is Always Complete?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的真的不是什么婚外情之类的,有人会说这是本多好的当代婚姻教育读本,让我们严肃地对待婚姻,处理一种爱情与责任,激情与理性之间的一种平衡;实则让我觉得不同寻常的的是书中两人仅短暂四天而瞬间迸发出的凌驾于理性之上的以至后半生仍始终铭记着的永恒的激情,而这应该才是这本书的魅力。
罗伯特·金凯曾对弗朗西丝卡说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太理性了,少了充满魔力的激情。
诚然,所有人都会赞同弗朗西丝卡的选择,她也曾有过痛不欲生的挣扎,但为了家庭,为了责任,她认清了伟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温情的分界,留下的是真挚的深情。
也因此当他们分别的那一刻,雨中车上紧握车门,那手攥得那么紧,缓缓地,轻轻地,那一刻,不知多少人会流下眼泪。
就是这么一别,在此后的几十个年头里,两人几乎克制住自己心中早已沸腾的爱意,不再联络,却时刻想念。
四天的爱意,变成了余生的记忆。
弗朗西丝卡最终把活的生命给了她的家庭,而剩下的遗体给了罗伯特·金凯。
你可以说这是不公平的,但,这是最好的结果。
他们的灵魂是一起的,早已倾注于那个叫做”咱们“的生命体上,在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中翩翩然起舞。
True love is always complete,but everlasting .篇二: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透过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细腻地揭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情感平衡观念1995年出品。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丽尔"斯特里普一九九五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廊桥遗梦》根据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片以其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共10页)

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人生悲苦我们何时幸福--观《廊桥遗梦》有感文:章彤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大雨滂沱的十字路口,湿发狼狈地覆盖在罗伯特的头顶,他的眼神里满是乞求,车子里的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身旁,内心波涛汹涌,但是至口边只能变成无声呜咽,纵然此刻的悲伤铺天盖地,但却只有两个人能感受到。
她也想为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的人生活一次,但是随着车子缓缓发动离去。
过往激情霎时烟消云散,生活重归于劳作与洒扫的平凡。
漫天大雨中一段激情成为过往。
“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一次之后,继续生活的悲苦。
一、爱情往往为世人赞颂,但爱情本来就是非理性因素,在带给人们甜蜜的同时伴随着破坏因素。
弗朗西斯卡与丈夫的婚姻早就就没有爱情,他们更像是“合伙人”的关系。
从前的婚姻还能装出表面的平静,可是当爱情发生,一切的假象都要被打破了。
弗朗西斯卡内心躁动的情欲,少女时期对爱情梦幻般的向往,全都重现心头,但是那又如何,婚姻的枷锁注定了弗朗西斯卡无法为爱出走,人们对于婚外情的非议也令她无法忍受,虽然弗朗西斯卡与丈夫之间并没有爱情,但多年的陪伴,以及共同养育的儿女,却都是确确实实的感情和责任,都令她难以真正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电影的镜头缓慢,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情节简单安静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相遇,他们相爱,他们分开,他们终生未见。
但细细品味,故事的发生,却是一切因缘巧合的造就,不早不晚,一切都刚好发生。
丈夫和孩子正好离家四天,留给她一堆未做完的家务和一个自由的家。
罗伯特正好就在此时出现了,她正好坐在门外向远处张望,他正好停下车向她问路,一切多么的巧合!和他相遇的时候,乡间的风正和煦,天空湛蓝平静。
庄稼油绿,空气微熏,漂亮的白色木屋在阳光中慵懒而安宁。
恬淡安逸的美国田园生活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欣赏。
罗伯特出现了,他是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身上带着和这个偏僻小镇上的人们完全不同的特质。
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言语幽默,举止绅士。
本我到超我的升华——试析《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人生抉择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77影视观察电影《廊桥遗梦》是1995年美国著名演员、导演兼制片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作品。
影片讲述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后,子女整理其遗物,发现其遗留的日记本,进而了解了母亲多年前一段婚内出轨的往事,展现了平静的生活中内心压抑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情欲与家庭责任之间抉择的心路历程。
弗朗西斯卡本在农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次偶然的“带路”结识了《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四天的相处,使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弗朗西斯卡也在这短短四天内感受到了久违的欢愉与悸动,这是她“少女时候的梦想”。
然而当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谈到一起远走时,她却犹豫了,并最终选择放弃,回归家庭。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个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
“本我”盲目地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伦理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也是人们所说的良知,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超我”主要依靠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来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
“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求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分裂开的三个人格。
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只有当三者达到一个稳定共存的状态,个体的人格才会完整。
在遇到罗伯特前,弗朗西斯卡过着平静的主妇生活,她的“少女时的梦想”也被深埋心底。
然而在与罗伯特的相处中,弗朗西斯卡又将她的情欲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弗朗西斯卡正处于“本我”的萌发阶段。
当四天缠绵过后,弗朗西斯卡认识到,自己不能一走了之给丈夫和子女带来耻辱,于是道德与伦理的约束,使得弗朗西斯卡的人格升华至“超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之《廊桥遗梦》
——爱情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碰撞
[摘要]
电影《廊桥遗梦》不仅呈现出一段凄美感伤的爱情,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
会中爱情与家庭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欲求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本文从女性视
角对电影《廊桥遗梦》的故事内容作出阐述与讨论,并对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女
性意识转变的过程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女性主义;弗朗西斯卡;爱情;家庭伦理道德
一、从女性视角看《廊桥遗梦》
影片《廊桥遗梦》影片以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死亡遗嘱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主
妇与一位摄影师之间的婚外恋故事。弗朗西斯卡的儿子和女儿在了解这段感情故事后也
终于对母亲的决定有所理解,并且对他们的爱情观,家庭观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
片最后女主人公的骨灰被撒在曼迪逊桥畔,而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主角罗伯特与弗朗西
斯卡的灵魂也得以重聚,并且这段爱也得到了永恒。
影片对人们在追求人生理想以及在人生中的抉择问题上做出了思考,婚外恋因素更
是促使很多观众在 与责任之间做出衡量。影片《廊桥遗梦》中对中年人感情心理以及
对婚外情的描述和探讨无疑是该影片得到评论界和众多观众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在任何一种文明制度之下,婚外恋都是被社会道德甚至是法律谴责和限制的禁区,
而电影却都能够大胆地面对并将婚外恋作为切入口将婚外恋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真切的
爱情以及矛盾的心理展现出来,这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虽然该影片的结局以主人
公弗朗西斯卡选择家庭的责任为结局,并没有悖于社会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事物的
判断,但是影片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毕竟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但终究没能冲破世俗的观念,影片的结局很能说明这一点。因为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弗朗
西斯卡背负了太多的矛盾,而弗朗西斯卡虽然选择承担家庭的责任,这种选择是出于被
动和自我压抑的,虽是如此方展现出女主人公人格的伟大,这不禁会让观众在感叹人性
伟大的同时而产生一种遗憾,这恰恰也让观众增加了对弗朗西斯卡的同情。而对于家庭
与爱情的选择与矛盾无论西方与东方,仿佛任何一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都为做出明确的
结论。或许这就是人类最为悲哀的地方吧。
二、从女性视角审视弗朗西斯卡女性意识的转变
影片《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以弗朗西斯卡的札记为
媒介、以弗朗西斯卡本人的口吻讲述出来的,采用倒叙的叙事结构。但是整个故事的发
展都处在世俗的伦理道德观下,这段爱情故事本身以悲剧收尾是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下的婚外恋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这种伦理道德观与男权制传统观念有着一种不谋而合的
特质,这与影片创作团体的集体意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而女主人公在影片开始与
结束持有相同的道德观念,但二者的内涵却大不相同,这正是弗朗西斯卡女性意识转变
的生动体现。
①精神追求的无可发泄与浪漫情怀的急于释放,使弗朗西斯卡的女权思想得以起步。
影片中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喜好显示出她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亦可说如果不是女主
人公的浪漫情怀与摄影师罗伯特的偶然出现,也许她会很平静地过完波澜不惊的一生。
但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她在札记中的表述都可以清晰了解到事实上这种家庭与浪
漫情怀或说是爱情的矛盾是真实存在的。在这种缺乏生机的生活下及每天重复性的内
容,使得这种浪漫情怀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而以家庭为核心的劳作则成为一种习惯。而
弗朗西斯卡的内心中对浪漫以及的渴望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埋在了心底,比如弗朗西斯
卡的生活不仅要面对枯燥无味的家庭主妇从事的工作,同时也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在
影片中家人一起用餐时:弗朗西斯卡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准备好家人的早餐,而当家人
聚到一起的时候女儿却无意地将收音机中播放音乐的电台进行了调换,弗朗西斯卡欲言
又止。弗朗西斯卡静静地注目着每一个她深爱的家庭成员想要说点什么,但是没有引起
其他家庭成员的的注意,这正是她在札记中说道的:“家人都不了解你,就这样离开尘
世那有多悲哀。”在这个阶段,弗朗西斯卡女性的独立意识被家庭琐碎的事物所掩盖着,
虽然内心充满了渴望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机会让她的这种感情得到宣泄,但是也正是这
种渴望的存在,才使她与罗伯特之间产生爱情具有了可能性。
②刻骨的爱情最终冲破了家庭生活的束缚,勇敢选择真爱,给情爱以欲望
弗朗西斯卡女性意识的加强与转变的转折点在于罗伯特的出现。从女性的视角看,
这种生活着实单调和清寂,但是已经成为女主的一种习惯。在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第一
次会面并交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罗伯特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从之后弗朗西斯卡与
罗伯特的交流中更可以看出罗伯特是一个十分自由的人,当弗朗西斯卡在楼上注视着罗
伯特的时候,一种或许并不是爱情的感情油然而生,但是弗朗西斯卡仍旧身处在世俗的
伦理道德束缚下,她并不敢勇于承认和表达,就像她自己说的:“我真荒唐。”但是在
纠结过后弗朗西斯卡感性的一面战胜了理性的一面,她开始重视自己的着装并用饰品来
打扮自己,希望能够具有魅力地出现在罗伯特面前。这个阶段的弗朗西斯卡经历了女性
独立意识与传统伦理道德中家庭责任在心里面的斗争,虽然暂时地使女性独立意识占据
上风但是仍旧严重地受着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束缚。随着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的交集
越来越频繁,其中两人在关于是否能够离婚的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分歧,在短暂的将家庭
的责任以及伦理道德的束缚放在一旁以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后驱车赶往曼迪
逊桥畔并留下了一张纸条:“当白蛾子张开翅膀时,如果你还想吃晚饭,今晚事毕后可
以过来,什么时候都行。”这是对罗伯特的表白,同时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因
为这些举动正是出于两人之间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即彼此间真实存在的深深的爱恋。正如
罗伯特所说:“这样真实的爱一生只有一回。”此时的弗朗西斯卡已经暂时完全不受伦
理道德的束缚而活在纯粹的自我当中,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再受
到家庭责任的影响。
③主人公的女权思想终究难以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
对关于两人之间爱情的抉择,即弗朗西斯卡是否决定与罗伯特一起离开这个枯燥无
味的乡村。两人真实相爱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而罗伯特也愿意为这份感情承担起应有
的责任,但是家人就要归来的时候弗朗西斯卡内心中对家庭的责任感驱使着自己继续处
于一种极度矛盾的心理中,并将这种矛盾转化为对罗伯特与自己之间感情的怀疑。罗伯
特对弗朗西斯卡的解释与承诺使弗朗西斯卡坚信了罗伯特对自己的爱意但是仍旧没有
选择与罗伯特一起离开,原因是因为害怕世俗的目光给孩子们带来伤害,害怕忠贞的丈
夫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而在若干年后弗朗西斯卡能够坦然承认这段感情并要求孩子们能
够让自己死后陪伴罗伯特。在选择不离开家庭到决定死后与罗伯特相守的这个阶段弗朗
西斯卡的女性独立意识已经转化为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仍旧来自伦理道德与女性独立意
识之间的矛盾,也许在这段时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罗伯特,但是直到自己完全自由
的那一刻,她才有权利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而自由的时刻则是自己生命终结的一
刻。
三、结语
影片《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的爱情虽然有悖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
德,但是最终弗朗西斯卡选择了留在家庭中,这显然是与伦理道德的要求相一致的,但
这并非是令人感动的理由。观众之所以感动是由于弗朗西斯卡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并最
终因为不愿伤害家人而选择承担家庭的责任,同时二人又能多年来铭记并守护着彼此之
间的爱。《廊桥遗梦》在传达着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当个人感情与责任、爱欲与文明
即爱情与家庭之间发生碰撞的时候该如何选择。而这个问题在现代人中仍旧具有深思的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