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近观
《热辣滚烫》电影影评

《热辣滚烫》电影影评近年来,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有些作品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营销、内容注水、抄袭等。
《热辣滚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实则是一部低俗、烂俗、毫无诚意的商业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成长的故事。
女主角林红从小就被家人视为“赔钱货”,长大后又遭遇了丈夫的背叛和事业的失败,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林红接触到了拳击运动,并逐渐爱上了它。
她开始努力训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在拳击台上找回了自信和尊严。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它试图传达出“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信息。
然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影片存在着诸多问题。
影片的人设过于单薄。
林红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仅善良、勤劳、勇敢,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拳击天赋。
这种人设不仅不符合现实生活,而且也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缺乏个性,他们只是林红成长道路上的陪衬,没有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影片的剧情过于注水。
为了突出林红的成长历程,影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她的训练过程和生活琐事。
然而,这些描写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林红的成长和进步,反而让人觉得拖沓和无聊。
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情节,比如林红与一个小混混的感情纠葛,这些情节不仅没有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反而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
影片的抄袭问题也让人无法忽视。
从画面构图到场景调度,再到台词,甚至是演员表演细节,《热辣滚烫》都直接不做修改地翻拍了日本电影《百元之恋》。
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不仅伤害了原创作品的权益,也让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产生了质疑。
《热辣滚烫》是一部让人失望的电影。
它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实则是一部低俗、烂俗、毫无诚意的商业片。
它不仅没有传达出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让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感到担忧。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展现中国女性的生活现实和生命追求,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女权主义成为这些电影的关键议题之一,通过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了中国女性面临的挑战、争取与权益的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有着一系列制约和束缚。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女性解放运动逐渐兴起,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提倡男女平等,并呼吁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中国女性电影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女性自身声音的抒发。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多样化,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
《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孩,她通过拳击来寻找自我和自尊。
这一形象体现了女权主义主张中的个人解放和自主权利的呼吁。
而在《小芳》中,小芳是一个年轻女孩,她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女性在追求教育和个人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表达方式从侧面揭示了社会结构对女性的限制,为女权主义的思考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女性电影中也有许多关于女性友谊和互助的题材。
电影《捉妖记》中,女性角色在面对妖怪挑战时团结合作,彼此帮助。
这种展现女性之间的友情和合作的情感,对于呼吁女性间的互相支持以及对抗男性压迫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与女权主义倡导的建立女性团结和互助的价值观相当一致。
同时,中国女性电影也着重探索了家庭和职业的挣扎。
《小时代》系列电影展示了一群年轻女性在追求事业和个人梦想的同时,面临的爱情、友情和家庭责任的困惑。
这一题材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定位的思考。
然而,中国女性电影在探讨女权主义议题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女性主义思潮面临着观念和传统的约束。
浅谈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贾樟柯作为关注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用镜头不断地记录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纵观贾樟柯的作品,导演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以贾樟柯不同时期的作品为文本,通过对贾樟柯作品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揭示女性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贾樟柯;女性主义;他者镜像“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诗化’,为自己创造那么多传奇。
好像平淡的世俗生活容不下这些大仙,一定要吃大苦受大难,经历曲折离奇才算阅尽人间世事。
这样的精神取向,伤害了中国电影。
”[1]贾樟的柯电影却一直关注世俗的现实生活,尊重普通人,用一种缓慢的方式,记录着普通生命的喜悦或悲哀。
一、早期作品中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在早期作品《小武》影片中,导演以小武男性为主角,通过对小武消沉、颓废的形象描写,来反衬女性在90年代的自我独立意识。
影片的故事情节由三部分构成:被背离的友情;对情感的失望;小武回家后的逃避。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
在小武和小姐胡梅梅的交往里,他丢失了自己。
自从经过小勇的事后,小武就经常去歌厅,他跟不上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歌厅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与歌女胡梅梅不管从穿着还是动作都格格不入,他在歌厅中呆呆地听歌女唱歌,昏暗的红光打在小武身上,映射出小武内心的迷惘、无奈。
即使自己不会唱,他还是经常去歌厅,因为他喜欢上了歌女胡梅梅,愿意和她在一起为她做任何事,在陪她做头发过程中,小武跟不上社会现状再一次得到诠释。
胡梅梅对他说“以后傍着你”更是让小武晕了头,以为自己是有钱的大老板,为了胡梅梅开心有更多的钱,从警察局里频繁出现的身份证,可以看出小武的冒着风险扒窃的次数更频繁。
买上了BB机,换上了新款西服。
结果,胡梅梅却榜上了有钱大老板抛弃了小武。
小武在胡梅梅原来的出租屋内,呆呆地望着床,窗外马路上嘈杂的环境音响体现小武复杂的内心环境,一下子回到现实中,再次迷失方向。
从女性视角探析电影《春潮》

第4卷第04期 H硌谂沃文化传播与审美从女性视角探析电影《春潮》宋雨桐(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春潮》是导演杨荔钠“春的三部曲”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部,影片以纪明岚、郭建波以及郭婉婷三人的 生活日常为中心,展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思想隔膜。
在女性意识愈加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具 有“作者化”倾向的电影,深入探索女性世界的自我生命体验,表述女性之间的情感困境、冲突矛盾、爱欲悲 欢。
本文将从影片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浅析片中的女性形象,男性形象以及超现实段落的隐喻,深入 阐释女性导演的文本表达。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视角;男性形象超现实;隐喻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1 17-02如杨荔钠一般的女性导演进入电影创作市场。
不 论是在主旨思想、人物塑造,还是在镜语系统方面,都 为当代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视野。
《春潮》是导演 杨荔钠第一部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作品。
以独特的女性 视角诠释女性电影,展现了来自女性世界自我深层次 的生命体验。
_、女性主义电影与《春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爆发,由“关心妇女在社会的不平等地位”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 运动,关注女性认同和再现的意识形成问题。
电影作为 一种艺术文化再现形式,也拥有了可以从女性主义视 点加以分析的角度。
电影理论学家朱蒂丝•梅恩将女性电影分为两种 类型,一种是针对女性观众的电影,满足女性情感宣 泄;一种是女性主导系统的电影。
而《春潮》这部由女性 导演杨荔钠导演,描写了三代女性的生活,将镜头聚焦 于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试图从多个维度探讨母女三 代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处模式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 创作者的身份和情感表达来说,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 女性电影。
但是这部电影又区别于一般认知里的女性电影,它脱离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叙事矛盾,所讲述的 是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欲望。
上海大学电影学考研历年真题(01-13)外加部分广电真题

2002上海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试题
中外电影史试题
名词解释任选14题,每题2分,共28分)
1、张石川2、郑正秋3、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4、“新兴电影运动”5、“孤岛电影”6、费穆
7、三突出8、“电影和戏剧离婚”9、香港新浪潮
10、德国表现主义11、法国印象主义12、柴伐蒂尼
3、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有什么区别?
4、蒙太奇包括哪三层意思?
5、什么是人眼的视觉惰性?人眼的视觉残留时间为多少?
6、广角镜头与窄角镜头有哪些特征?
7、如何通过调白平衡使所摄画面的色调偏红?
8、主光,逆光和副光在电视照明中的功能是什么?
三、综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画面构图中前景和背景的艺术作用?
试举例说明和艺术特征4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特征和方法3日本导演北野武的主要代表作品至少三部和5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和观点艺术特征三论述题4中国导演孙瑜的主要代表作品至少三部和艺1谈谈你对主流电影的看法术特征2谈谈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的看法5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3谈谈你对姜文现象的看法三判断改错2012年上海大学电影学考研真题1吴永刚在三十年代的影坛被誉为电影诗人中外电影史2大投资必然带来大风险只有小成本电影才能实一名词解释现市场盈利1格里菲斯2吸引力蒙太奇3奥尔逊威尔斯以一部公民凯恩而成为好莱3路易德吕克4野玫瑰坞的叛逆者5卡萨布兰卡6邵氏兄弟7吴贻弓4贝尔托鲁奇的东方三部曲末代皇帝被窃之8北野武9李沧东美和小活佛10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5黑泽明的代表作罗生门影子武士蛛网二简答题宫堡感官王国乱青春残酷物语1一条安达鲁狗的影响四论述选2题2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放映装置有什1结合实例论述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历史性贡献么区别2结合实例论述李小龙功夫片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3分析影片春蚕的艺术特色涵4李行的养鸭人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3结合实例论述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叙5论述尤里伊文思纪录片创作的主要风格和作品事特征三判断题2011年上海大学电影学考研1史东山曾被称为银幕将军电影理论真题2韩国的光头运动是为了反抗压迫而发起的一名词解释选10个3作者电影由特吕弗等人倡导其中不包括好1电影的锣鼓2新好莱坞3影戏4巴赞莱坞的电影5黑色电影6作者电影7拉康8明星制4西部片是类型电影的源头9声画对位10数字电影11电视电影5张鑫炎的少林寺开启了动作片创作gc二简答选5个四论述题1后殖民主义批评及内涵2法国先锋派1谈谈你对香港电影已经死亡这句话的看法3苏联蒙太奇学派4意识形态批评2试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侯孝贤电影的艺术风格5第四代导演创作6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三论述1就谢晋模式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女性漫游叙述——以《过春天》《柔情史》《送我上青云》为例

都市漫游本是属于19世纪巴黎中上阶层男子的活动,但随着都市的发展与市民活力的增加,都市漫游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引发不同诠释。
波德莱尔称都市漫游者为“浪荡子”,这些人面对人群怀着矛盾心理。
“浪荡子”是“如此之深地卷入他们中间,却只为了在轻蔑的一瞥里把他们湮没在忘却中”[1]。
本雅明则认为都市漫游者身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既震惊又陶醉,但实际上也接受着商品的召唤,成为行走的商品,等待着买主。
随着都市漫游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普泛化,学者伍尔夫(Janet Wolf)犀利地指出,都市漫游是属于男性的活动。
在1900年左右的巴黎,女性中只有妓女、劳工、路过女性和消费者得以在街头行走,其他女性没有自由和闲情逸致在街上漫游;20世纪初女性出现在公共场所的身份不是都市漫游者,而是百货公司的购物者,于是逛街的购物者转身成为被观看和待价而沽的对象,购物者与商品合而为一。
伍尔夫对女性漫游者的理解说明女性都市生活的经验与男性有所不同。
此类体验在近年来中国大陆的一些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中有所体现。
这类电影大多“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并且带有明确的女性意识”[2],其不仅在影片内容上反映女性的生活、情感、经历,同时能以女性的立场展示她们在特定时代环境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和精神处境。
在《过春天》《柔情史》《送我上青云》①三部电影中,女性主要人物并未陷入情节剧里悲情事件与狭小家庭空间的网罗,也不是在街头游荡的被凝视的客体,而是以相对自由的状态,分别从少女、艺术家、知识女性的身份出发,通过都市流动与冒险、日常生活的美学反思、偶遇经验散文化书写来展示其在都市的多元空间中的漫游体验。
这些影片通过漫游叙述描绘着她们的自我、人际关系与生活空间,并且传达出女性对于都市生活的思考。
一、流动青春:青少女的都市冒险就题材而言,讲述青春期少女故事的《过春天》多会被视为青春片。
但不可忽略的是,这部影片出自学院派女性导演之手。
故事发端于16岁少女佩佩的普通愿望——与密友去日本旅行,主线情节在于展示她凭借少女的身份/样貌,当“水客”走私手机,经历深港两城过境的冒险;影片内容涉及少女成长中家庭、友谊、爱情、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体验,展示了“单非少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的存在与觉醒……少女成长的故事呈现,显然有别于男性的成长轨迹,《过春天》以其自觉的姿态毋庸置疑地带有女性主义底色。
是悲哀的“末路”还是绽放的“狂花”——对电影《末路狂花》的反思

是悲哀的“末路”还是绽放的“狂花”——对电影《末路狂花》的反思MF1111005 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硕士黄笑迪1960年代后期开始的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不仅继承了妇女运动多年来的平权诉求,还对妇女在文化、艺术或者大众媒体被呈现的方式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并开始探讨文学、绘画、摄影、电影等范畴中的女性形象和概念。
电影作为一种叙述语言和大众娱乐形式,具有社会再现的鲜明特征,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它将电影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融合了各种批判思想,主要立场表现在对电影的“抗拒性”观看,拒绝接受电影中的父权话语,研究女性在银幕上的再现,展示其被压迫的“他者”位置。
①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心,好莱坞的女性电影由此诞生,从1975年开始,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电影的热潮,1991年的《末路狂花》被公认为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1993年的《钢琴课》更被称作是一部几乎完美的女性电影。
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在众多人看来,《末路狂花》是标准的一部女性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家庭主妇塞尔玛与餐厅女招待路易丝趁周末之际,外出旅行散心,谁知塞尔玛在一家乡村酒吧险遭强奸,路易丝及时赶到予以制止。
但由于对方出言不逊,路易丝一时冲动,枪杀了该男子。
一个不经意的过失,把两人推上了逃亡的道路。
在逃往墨西哥的路上,搭车的乔迪假装钟情于塞尔玛,两人尽欢后,趁塞尔玛疏忽之际,拿走了路易丝千辛万苦借来的所有路费。
两个女人终于崩溃,接着,平时在家是个受气包的塞尔玛持枪强劫了零货店,两人就这样一步步走向绝路。
视《末路狂花》为女性主义电影的人对作品的解读为,两个女性在对抗男性霸权的一次失手后被迫走向了逃亡。
在逃亡途中,她们不断受伤害,既而开始醒悟,开始了自我蜕变和自我放逐。
她们勇敢对男权说:“不。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逐渐受到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唤起观众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角色觉醒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从女性角色的刻画、故事主题的选择以及传递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之一是通过女性角色的刻画呈现出来的。
传统上,女性角色常被描绘成弱势、依赖他人、受限于传统社会观念等等。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突破刻板印象,塑造更加独立、自主、勇敢的女性形象。
例如,在电影《魔鬼 wears Prada》中,女主角安迪身兼职业与爱情的纠葛中,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并展现出了坚强的一面。
这样的刻画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职业成功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境,同时也鼓励着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还可以从故事主题的选择上看出。
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因此,一些电影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关注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的境遇。
电影《为奴十二年》揭示了童年失去亲人的女主角索罗门在逃亡和努力重拾自由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凸显了女性在奴隶制度下所遭受的无尽痛苦和不公。
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倡导着性别平等的价值。
此外,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还可以通过传递特定的价值观来展现。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独立、平等和自由,不仅仅是一种人权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指向。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往往传达着导演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娜娜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打破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藩篱,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样的故事情节和价值观呼应了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激励着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生活。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有助于推动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认知。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故事主题的选择以及传递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电影能够唤起观众的思考和关注,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电影艺术第312期以艺术片定位的近期中国女性电影,大多以尚未褪色的当代记忆作为艺术想象的底片,叠印出时代文化与女性命运相交融的双重画面,在两岸三地或国际电影节中备受青睐。
主体性:女性自我审视时的自我期许在以女性为主创群体的《两个人的芭蕾》、《20、30、40》、《红颜》、《美丽上海》、《我们俩》、《蝴蝶》、《面子》、《无穷动》中,作者以生命直觉和文化自觉,以摄影机为镜,审视“我”的生命历程,完成自我的形象塑造。
1.女性在男性缺席时成为神话主角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书写中,很难留下自己的真实声音和独立姿态。
只有当女性作为主角站在生活的“场”上时,才得以展现自身主体价值。
同样,只有“当妇女作为作家进入创作表现过程时”,她们才能“进入一个用特殊方法铭刻妇女神话的历史。
”1传统女性主义创作着意表达深受男权压制的女性孤独和焦虑,与所处环境的紧张状态,呼吁女性抵制男权社会,如《人·鬼·情》、《沙鸥》等。
《两个人的芭蕾》则超越了常规叙事。
女主人公生活在夫之名下,然而却并无自叹命苦的怨妇模式。
重复蒙太奇渲染“德贵家的”砸碎水缸/传统的动作,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仙女梦”不仅是女儿的,更是“德贵家的”梦想。
女性“被遗弃”成为女性的“炼狱”,女性经此进入精神的“天堂”。
《美丽上海》中男性/父亲缺席的家庭里,母亲成为主角。
她把儿女抚育成人,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把一件件最宝贵的东西移交给儿女。
在男性缺席的境域中,女性成为主体,“女人”升华为“女神”。
2.由困惑到不惑《20、30、40》、《蝴蝶》、《面子》等则表现了女性由困惑到不惑的心路历程。
《20、30、40》清晰细腻剖示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状态,温婉蕴藉地展现了备受伤害的女性生活。
但女性在困境中经受了历练而升华:小洁勇敢地亲吻了同甘共苦的女伴,想想终于选择了“对”的婚姻,Lily 自信快乐地开始为自己而奔跑。
《面子》中的母女由掩饰、压抑到最后撕破“面子”,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独特选择。
《蝴蝶》中金色的晨光中两个少女胴体相拥的画面渲染了圣洁而美好的女性之爱。
两个女孩在阳台上甩掉鞋子自由飘摆的双脚,隐喻着女性主体对感情与性取向取舍的合理性。
蝶的第二次选择意味着经过心理挣扎和蜕变后,女性精神的自由飞翔。
3.姐妹情谊成为自觉意识当女性书写自己时,似乎消灭了“她”、“你”的指代,所有的女性都是“我”,这种新型女性关系成为近年女性电影的自觉意识。
《我们俩》中,小马洋溢着活力的青春,老太太充满着坎坷的阅历,女性之间的扶助是那么神奇。
在小房客和老房东由矛盾、冲突到融合的故事里,咏赞着女性的率真、睿智和独立,咏赞着女性特有的价值认同和深刻的生命关怀。
老人的终点与女孩的生机未尝不是女性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红颜》三个女性的坎坷命运因私生子小勇而连在一起。
这是一个男性总体缺席的结构,女性在沉默坚忍中互相扶持着。
结尾处母亲不可抑制的由无声到号啕的长镜头,是母亲对自己、女儿以及所有女性特有的生命重负进行的一次总宣泄,也是编导给予顽强坚忍的女性的沉重敬礼。
《美丽上海》的母亲最终把房屋所有权留给离婚独居的大女儿,《两个人的芭蕾》完全刘海玲女,1963年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本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由女人构成充满温情关爱的女性世界,《蝴蝶》中女性温柔的绝无伤害的爱,《20、30、40》中小洁和女伴的友情、Lily对女植物人的照顾和私语,《无穷动》中的女性由猜忌到沟通直至结伴跃动于自由的早晨……当男性有意或无意造成对女性的遗弃时,女性不再在传统的向度上寻找男子汉的支撑,而是以母女血缘为结构圆心向外围辐射,联结起所有的女性。
关爱“姐妹”同时就是叩问自己的内心,抚慰自我的灵魂,同时也建立起女性编导与女性观众之间的精神对话。
驯服:男性视点中的女性电影当男性编导以悲悯的目光关注女性命运时,中国电影史上不仅增加了女性电影的创作数量,更增加了厚重的人文关怀和极具价值的文化思考。
主创人员均为男性的《孔雀》、《茉莉花开》、《姐姐词典》、《青红》呈现出内蕴的深度追求,女性命运的背景中凸现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
西蒙·波伏娃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讼案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21.男性审视中的“处女”和“妖女”用“处女”和“妖女”来形容《孔雀》的高卫红、《姐姐词典》的牛红梅、《青红》的青红、《茉莉花开》的茉、莉、花,是因为在她们身上累积着男性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审美需求。
当女性美被男性的目光来界定时,“处女”的美是纯粹到极致的,如罗丹所说:“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而上述电影出场的都是纯洁无瑕的女孩。
但她们又超越了那个年代,是被男性的记忆“妖”化了的。
女性主义影评人安妮特·库恩指出,女性角色通常被架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局外人”,女性仅是男性的性爱对象——依她们的外貌及性感程度来评价。
3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中国妇女已最大程度抹去了性别特点,何谈“性感”?因此,这些女孩在当时显得“另类”,用王小帅的话就是“闷骚型”的。
也许牛红梅、高卫红、莉、花不像青红那么“闷”,但“骚”显然是男性眼中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内心完全有自己的一个世界,骨子里有非常强的主意”4。
《孔雀》中姐姐卫红在土豆条的世俗世界与降落伞的诗意世界对比中萌生了当伞兵的梦想。
在所有努力失败后,姐姐在熙熙攘攘的街市旁若无人地张开降落伞,欢呼飞翔着,这一刻,姐姐所有的美丽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姐姐词典》中牛红梅梳着长辫穿着印花连衣裙袅袅娉娉地走过游泳赛场,在降色和升格的影像中,美丽的姐姐成为狂欢仪式中的性感主角。
《青红》中青红穿上红色高跟鞋跟男孩约会。
《茉莉花开》中茉用一生作赌注去追索明星梦。
美丽、纯洁加上诗意化的内心世界,构成了男性视点下“姐姐”们的“性感”特征。
编导还演绎着她们的“风骚”性格和“越轨”行为:高卫红在陌生男性面前脱裤子,策划毒死哥哥,划伤自己谎称受家人虐待;牛红梅一次次张扬地同居和怀孕;茉与男人未婚同居,莉在人群中邀请陌生男孩;红高跟鞋的特写隐喻青红的原罪等。
于是,有着摇曳多姿顾盼含情的笑颜的女孩们,自然让身边的男性受到蛊惑而丧失理性,打架、强奸、自杀、坐牢甚至挨枪子。
将这些让男性痛苦的女性称之为“妖女”,当属实至名归。
2.折断羽翼与男性无罪男性编导塑造出梦想飞翔的至美女性,却残忍折断她们的羽翼。
蒋钦民说,我将描述我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成长、遭遇和努力。
王小帅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
但在这些男性关于“文革”经历的追忆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成为叙述的重心。
悲剧不是女性生命的终结,而是女性最珍贵的“贞洁的妙龄的青春”的毁灭,把对“不可侵犯的青春”的侵犯作为“悲剧快感”的生成源泉。
《姐姐词典》的姐姐被剪掉美丽的长辫子,被迫在大庭广众中诉说乱搞“男女关系”,被流氓强暴时挣扎哭喊,其后目光呆滞。
青红遭受强暴后成为蓬头垢面的女人。
当莉献出处女的身体,床单上的一滴血象征悲剧的开始。
高卫红被亲人们强行按着塞馒头、挨针管,则是对女性心灵的一次次施暴……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编导是以女性的命运悲剧来表达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悲剧之惨烈是为强化社会批判的震撼力。
但经过编导的巧妙伪装,女性的身体和命运却沦为意识形态夹缝中权力的争夺对象。
这种悲剧设计暗合了男权文化心理,“所有的女性命运的一致性,这实际上就是宿命。
”而“这种宿命可能是女性自身的性格造成的”。
5导演侯咏的委婉解释是男权视点观照下女性命运呈现规律性走向原因的最好证据。
“羽翼”是女性对自由自在生命状态的向往,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萌醒。
女性因有梦而美丽,但在男性视阈中女性因有梦而获罪。
3.由桀骜的女孩到驯服的女人有记者询问《孔雀》编剧李樯,为什么姐姐没有好下场?李樯说:“我觉得那不叫没有好下场……我觉得是真正的绚烂归于平淡,或者这样讲更准确:他们都与生活和解了。
”6但姐姐们的“下场”算不算是与生活“和解”呢?她们又因为◎ 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近观1192007年第1期什么停止“角斗”而与生活“和解”呢?青红遭受男友强暴后还有什么资格抗拒父亲的意志?红梅再一次怀孕流产是不是命中活该?在与曾经决定自己命运的“北京空军”再次对话后,高卫红长长而无语的哭泣包含着什么?是若干年前做西红柿酱时面对天空中的降落伞而升起的梦想?是追梦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一次次人生创痛?当女性的高贵和尊严被彻底剥夺,牛红梅的“脸已经练得比鞋底子还厚”的表述是历经肉体和精神双重虐待后女孩的共同表征。
茉违抗母命与孟老板同居而终遭遗弃,离开旅馆时凄然回望中另一个自己——那是金色的年华在依依不舍却一去不返地挥手作别。
因此,与其说女性与生活“和解”,不如说在追求梦想的途中遭遇重重伤害后向男权社会臣服,“和解”的同义词即是女性的驯服,这种性质的和解很巧合地只出现在男性主创的电影中。
迷茫:身份不明的女性电影当男女主创人员以各自视点探询女性命运,并试图融它们于一体时,就产生了最扑朔迷离的电影,如《恋爱中的宝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美人依旧》、《做头》、《长恨歌》等。
1.性别视角换位造成情韵流失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始至终用回肠荡气的女性倾诉,细腻哀婉地雕砌着情感神坛,而女性虔诚匍匐在神坛脚下,膜拜神坛中央男性的权威。
但同名电影的镜头焦点对准的是写信的女人,自尊、倔强、清高的气质闪现在徐静蕾的眉宇之间,男子反而处于庸常之中,成为虚化的能指。
在两性关于爱的角逐中,女性主体意识被有意放大:女人用爱造一个神坛,供奉的正是女人自己!因此电影“缺少那一声茨威格式深沉的叹息”7。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对王绮瑶的欣赏,女人间惺惺相惜的同情荡漾在第三人称和全知视角的叙述里。
王绮瑶风情万种的神采,精致高雅的性情,既怀旧又随遇而安的温柔淡定,典型而独特地延展着女人面对美丽、财富、男性、衰老所能生出的所有微妙心理。
但影片却在男人程仕路的旁白中展开,王绮瑶从钟爱有加的女性视阈中心再次沦为男性视野中的“她者”,女性的温润变成了男性的低沉,女性的细腻变成了男性的粗糙。
放大了王绮瑶的浅薄丑陋,突出了程仕路的忠诚坚忍,增加了老克腊被张永红欺骗的无辜等。
程仕路“早晚要出事”的画外音成为高高在上的男性对女性命运的俯视和对王绮瑶人生悲剧的整体误读。
2.女性欲望凸显导致的身份消失《美人依旧》中璎子和小菲都是欲望的主体,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
沉浸在性爱和物欲中浓妆艳抹的璎子绝不可爱。
小菲一次次决心拒绝父亲的施舍又一次次妥协,原因只是儿时对漂亮服饰的欲望没能满足的嫉恨和满足后嫉恨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