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电影
印度电影的女性主义力量

印度电影的女性主义力量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印度电影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特点,其中女性主义力量日渐增强。
在传统印度电影中,女性往往是非常被动、软弱和从属的角色。
但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影片将女性塑造成强烈自立、勇敢无畏的角色,并呼吁对女性进行更多的权利和尊重。
近年来,印度电影中关于女性主义的主题,包括拥有自主权、反对性侵犯、自我救赎,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2018年上映的《3个女人的经历》(Pink)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这部电影描绘了三个独立性强的女性诉讼一起性骚扰的案件,并在法庭上以胜利告终。
通过这样的情节,电影呼吁印度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权利,同时也为女性重获自我救赎而欢呼喝彩。
这部电影不仅在口碑上取得了成功,也在票房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显示出观众对于这类电影的巨大兴趣和支持。
除了《3个女人的经历》,今年还有许多备受瞩目的印度电影也呈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如《Chhapaak》、《比利·爱利什》(Bhagiil Bhagil)等。
这些电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有的描绘了一位年轻女性为主角,在重重压力下坚韧地与癌细胞抗争的故事,《啊抹茶》(Eeb Allay Ooo)则讲述了一名邦巴依人士面临的重重困境。
这些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印度社会,鼓励公众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女性权利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印度电影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社会也在努力采取行动。
本月初,印度电影工会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拍摄任何不尊重女性的电影画面。
电影工会的举措旨在维护女性团体的尊严,同时强调了印度电影工业对于女性权利问题的重视。
这一行动为印度电影行业发出了积极信号:女性的声音,或将成为新的主流。
总的来说,现代印度电影已经呈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这些电影将女性塑造成强而有力的角色,呼吁社会更多地重视和尊重女性的权利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印度社会的进步态势,也代表了全球女性获得更多的平等与尊重的趋势。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度电影也将会慢慢地摆脱过去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女性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旨在解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主义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从艺术作品到音乐,女性主义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简爱》。
这部小说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因为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
这部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视角,伍尔夫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在电影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是《色戒》,由导演李安执导。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佳芝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中的生存与挣扎。
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和权力的关系。
《色戒》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在艺术领域,女性主义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芙里达·卡罗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身体和性别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艺术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罗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反抗,同时也呼吁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音乐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作品。
著名的女性主义音乐人比约克是女性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以女性的声音和情感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音乐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023年度最佳女性主义电影推荐清单

2023年度最佳女性主义电影推荐清单随着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女性主义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议题之一。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体,也在积极地反映和探索女性主义的话题。
在2023年,有许多杰出的女性主义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和推荐。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2023年度最佳女性主义电影推荐清单,带您走进这些勇敢而令人钦佩的故事。
《女子会计师的告白》该片讲述了一位聪明勇敢的女子会计师,以她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揭露了一个贪腐的大型企业内幕。
女主角通过运用她的智慧和毅力,在一个男权主导的职场中成功打破沉默,为自己争取了公平。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女性在职场中的挣扎和奋斗,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母亲的呼唤》这部影片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女性在争取与父权社会斗争,争取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权益的过程。
影片通过妈妈的勇气和坚定,向人们传递了母亲的无私爱和保护责任。
这部电影揭示了女性作为母亲的伟大力量,以及她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女性的声音》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世界各地的女性,展示了她们的生活故事和经历。
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出发,这些女性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向观众呈现了女性权益和平等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通过多个小故事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女性主义叙事。
《自由的颜色》影片以黑人女性的视角,通过讲述她们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中的经历,探索了自由和平等的意义。
这部电影通过强大的演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女性作为黑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声的重要性。
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女性主义视野。
《女性的继承》该片以家族传承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
主人公通过挑战家族传统和社会预期,追求自我独立和自由,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部影片通过反思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探讨了女性对于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追求。
《无畏的女王》该片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女王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领导力。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找到你》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找到你》电影《找到你》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自我发现和自由的故事。
主人公麦克丽听到一首曲子后,深受触动,决定追寻这首曲子的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心灵的触动和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展示了女性在主流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对于麦克丽来说,她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她的个体意义被这些身份压缩和局限。
她的生活被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束缚,这让她感到沮丧和迷失。
她不能完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无法追逐她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独立。
电影中,麦克丽和一个年轻的男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个男子教会了她如何去追寻自己的独立和快乐。
通过与这个男子的交往,麦克丽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工作,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开始质疑与其他人的关系,开始反思社会角色的强加,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个男子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女性主义中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这部电影还以细腻而真实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权利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
麦克丽不得不面对周围人的怀疑和不理解。
她的家人无法理解她追求自我实现的想法,她的朋友对她的选择感到困惑。
这种国内外社会对女性自我实现的限制和偏见,使麦克丽陷入了困境。
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意志力和坚韧性是女性主义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
电影中的麦克丽通过追寻自己的独立和快乐,重新找回了自己。
她跳起了无畏的舞蹈,象征着她重获自由、掌握命运的决心。
这种自由和自我发现使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她开始真正地生活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找到你》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以主人公麦克丽的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女性在追寻自由和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她的努力和勇气,她重新找回了自己,并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身份和梦想。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中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启发。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展现社会现实,同时也承载着对社会议题的探索和批判。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西方发展起来,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变革。
本文旨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进行述评,探讨其核心观点及社会影响。
一、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和背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
在这个时期,女性参与社会运动,并开始反思传统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息息相关。
著名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强调性别平等和性别自由,并通过电影探索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音。
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核心观点1. 视觉和叙事观点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视觉和叙事的重建。
传统的电影还存在着男性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呼吁通过女性的视觉和叙事重新定义电影语言。
这样的做法能够打破主导男性视角的传统,帮助女性和其他边缘群体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2. 社会和政治批判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通过电影的方式呈现社会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这些电影通过对性别关系的透视和批判,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反抗。
女性主义电影呈现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困境,通过反映现实问题帮助大众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
3. 身体与性别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探讨了女性身体和性别的议题。
电影通常通过具象化女性身体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则以重新审视女性身体的方式来批判和反思这种演绎。
女性主义电影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再现,呈现女性身体受到的压力和限制,并倡导身体自主和性别平等。
三、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社会影响1. 反思性别关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出现使观众和制片人开始关注性别关系的现实问题。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深刻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存在,进而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运动中。
制片人也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电影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和女性主题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乱世佳人》是一部由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了一部备受赞誉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对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探讨该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电影《乱世佳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女性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抗争。
本文将首先概述电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接着,本文将分析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方式,探讨导演如何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来展现女性主义思想。
在电影中,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她们在困境中展现出坚韧、勇敢和智慧。
斯嘉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却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走出困境。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女性角色的形象和行为,来探讨电影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将总结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解读,指出该电影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贡献和启示。
通过对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女性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
本文也希望通过对电影《乱世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能够引发更多对于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讨论。
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乱世佳人》作为一部描绘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典电影,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如斯嘉丽、梅兰妮和贝尔·沃特林等,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和价值观,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斯嘉丽·奥哈拉是电影中的核心人物,她的形象塑造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方面,她坚韧、独立,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竞争意识,这些特质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强调的女性独立和自我实现的观点。
她不畏艰难,即使在战争和困境中也能勇敢地生存下去,并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另一方面,斯嘉丽也深受传统女性角色的影响,她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男性视角的束缚。
第十一讲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通用课件

03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实践应用
女性导演的作品分析
女性导演的创作风格
01
分析女性导演如何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叙事手法和题材选择
,展现出不同于男性导演的创作风格。
女性导演的视角
02
探讨女性导演如何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呈现社会问题和女性议
题,以及她们如何通过电影表达对性别平等的追求。
女性导演的突破与创新
女性导演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表达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挑战传统 的性别角色和叙事模式。
女性主义电影语言的特征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主张采用非传统的 电影语言,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视 觉风格,以呈现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
女性形象与叙事策略
01
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和刻板印象,主张打破
第十一讲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通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概述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核心观点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实践应用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01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一种以女性 视角和女性经验为基础的电影研 究理论,强调性别平等和女性权 益。
特点
关注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和地位 ,探究电影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和 性别关系的呈现,以及电影制作 和接受过程中的性别问题。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女权 运动开始兴起,女性主义学者开始关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和性别问题。
发展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逐渐在全球 范围内传播和应用,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前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
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
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学会看:1、父\男权叙事话语。
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
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文化批评)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
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
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一、“女性主义”概念:Feminism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电影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间,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达合演的《茱莉亚》(描写反纳粹女杰的生平故事)、莎莉菲尔德的《心田深处》(描写坚强的农村妇女的故事)、杰西卡兰芝的《弗朗西斯》(描写性格女星对抗好莱坞的悲剧故事)等。
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另一方面也多亏了这一批优秀的女演员,她们不愿意再以充当银幕花瓶为满足,愿意向复杂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战,当然,也让我们有幸领教到她们苦心经营的丰硕成果。
这一股风潮到90年代便被许多肌肉男星的动作片以及计算机动画的科技奇观所取代,让我们更对那一个时代的美好难以忘怀。
女性电影应该是什么?很难定义,因为现在也还在发展中,如果用狭义的定义就是: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的议题的电影。
而广义的定义:女性导演所拍摄,不一定是女性议题的电影,或是男导演拍摄,但是探讨女性活动、女性题材的电影。
一些导演擅长刻画女性角色、女性情欲,这跟男性所表达情欲上的差别在:探讨的是心灵而不只是动作; 情欲流动的描述而不是摄影机对女性身体的描绘; 身份上的寻找、认同,私密性的家丑、告解、诚实的表露,亲人和好朋友或许会受到侵犯,所以还包含事前、事后的沟通。
其它包还性别、同性、异装的议题的作品。
当然,女性主义电影还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这一些女性在父权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所描写的女性角色并不是为了对旧时代的贤妻良母歌功颂德,藉以更加巩固父权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写的是一些桀傲不驯,甚至不见容于当时的「坏女人」,她们特立独行的行径除了勇气可嘉之外,对于性别刻板的颠覆、以及性别压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出品时间:1996出品国:丹麦/法国片长:159min《破浪》、《白痴》和《黑暗中的舞者》是拉斯·冯·提尔表现爱和牺牲主题的三部曲,被称为《金心三部曲》。
《金心》是他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连环画的书名,是一个关于善良的小姑娘的童话故事,她带着一个面包,独自一人穿越大森林,当她走出森林的时候,她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她赤身裸体,尽管这样,她仍然对将来充满信心,她说"我能对付"。
《破浪》、《白痴》和《黑暗中的舞者》里的女主角都有坚韧的牺牲精神和强烈的宗教情怀,可以说,《金心》中的小女孩是她们的原型,三部影片的女主人公贝丝、卡琳、塞尔玛都遇到了极大的麻烦,没有外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与命运抗争。
拉斯·冯·提尔有意让主角处在极端的边缘,以表达极致的美好。
《破浪》是一个关于信仰的童话,对于宗教这样一个敏感问题,从伯格曼、布莱松到基斯洛斯基,几乎所有现代电影大师都有所触及,尽管如此,1996年《破浪》的上映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影片对宗教与生命、情及欲之间关系的探讨令人们大为震惊。
影片说的是一个天主教徒的新婚妻子,为了让因意外事故而高位截瘫的丈夫有恢复的可能,铤而走险,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回来后在枕边悄悄说给丈夫听,从妻子的讲叙与自己的想象中,他汲取了生存的力量,最终,丈夫获救了,这女人却被残杀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激情同时又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贝丝被定义为一个忠实的信徒,一个义无返顾的殉道者,一个纯洁的天使。
她的一切行为都与其坚定的宗教信念紧紧相连,她所面临的实际上是坚持爱的信念与屈从于那个偏僻的乡村中教会对村民的严厉管制所带来的压力之间的选择。
《破浪》里的教堂光秃秃的,那些民众生活的地方起先是没有钟声的,而祈祷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的传统中,钟声意味着天堂之音,文艺复兴时期,把上帝称为造钟者,因为当时造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工艺,只有上帝才能完成,而凡人需要做的,就是使用,只是拉响钟声。
影片中的渔村一直笼罩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教会用各种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当渔村的神父判定这个人上天堂那个人下地狱的时候,而拉斯·冯·提尔认为,他们并没有这个权力,这些人是反宗教的,是对本源的歪曲和克扣,拉斯·冯·提尔质疑的不是天主教的精神实质,他所针对的只是天主教世俗化的方式。
最后一个镜头,是俯拍的全景,透过云层,好象是在天堂里俯看着人间。
压抑的情感完全被释放出来了,小伙子听到了钟声,起先谁也不相信是真的,以为是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后来才知道是教堂里传出来的,世俗无情地摈弃了她,天堂的钟却为她敲响,在当今信仰的大厦几近坍塌的年代,拉斯·冯·提尔编造了一个女人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对信仰的不懈追求中并最终赢得奇迹的童话。
作为Dogma 运动的前奏,《破浪》从形式到思想主题都是一次全面的回归。
形式上,向简单朴素回归,内容上,则回归人类古老而传统的命题:爱情和信仰。
《沉默(Tystnaden)》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主演:Ingrid Thulin Gunnel Lindblom Jorgen Lindstrom出品时间:1963出品国:瑞典/美国片长:95min这是伯格曼“信仰和救赎三步曲”的第三部(其它两部是《穿过黑暗的玻璃》和《冬之光》)。
它是个实足难解的寓言。
Ester是个翻译家和知识分子,她和妹妹Anna以及Anna的儿子Johan一起坐火车回瑞典旅行。
他们在Timuku城下了车,住进了一家外国老宾馆,他们听不懂那里的语言。
Ester患了晚期肺病,但依然对Anna关心倍至;而Anna却不愿被生病的姐姐束缚。
她走出宾馆,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结识了一名侍者。
回到宾馆,Anna把自己的性经历告诉了Ester,Ester的性欲也被唤醒了。
Anna换到宾馆的另一个房间里继续和侍者做爱。
她的行为引起了姐妹俩的激烈争吵……《碧波女贼(Bandits)》导演:卡耶-冯-嘉妮亚(Katja von Garnier)出品时间:1997出品国:德国片长:107min这是年轻女导演Katja von Garnier的首部长片。
片里的故事很难会是真人真事,不过在电影里导演就给它出现了一次。
一所女子监狱,一队囚犯组成的乐队每次都在小教堂练习。
霹雳火性子年轻抢匪主音电结他手Luna不满原有鼓手表现,争闹间把她逐出乐队。
剩下三人对着将临的公开表演和鼓手空缺反应各异。
在工场里她们碰见了因自卫杀男友的爵士乐手Emma。
Emma上诉无望,遂走进小教堂打鼓发泄;鼓艺受另三人欣赏。
接下去的狱中交往,Luna和Emma的工场梁子渐渐化解,Emma 更替四人乐队起了"Bandits"名字--以为是bands和tits(乳房,也可指女性),谁知日后成为乐队标记。
另两个成员是年轻天真爱美伪造犯电结他手Angel,和毒杀伴侣的中年键琴手Marie。
乐队主力是玩摇滚乐。
一夜四人被押往警察周年餐舞会娱宾。
路上男狱警出言性骚扰Angel,到会场时Luna趁机对不逊狱警饱以拳脚,Emma提议趁机逃走,四人于是开始逃亡,目标就是筹够四万马克盘川,乘船逃至南美小国圭亚那。
名男探长Schwarz和四人乐队的大半个月追逐战就此开始。
四人成名就是因媒体只报导两个同时越狱男囚犯,心有不甘而致电电视台采访开始(很有趣,好像讽刺社会男人往往比女人在大事里更可以占重要位置似的)。
节目播出,唱片公司老板垂青,Schwarz急忙召记者要求托出逃犯行踪。
四人在树林掘出赃款不果,但听到唱片公司把她们的歌曲「剽窃」派台播放,结果是齐齐操上唱片公司,敲了老板五万马克,还要把合约签至无法生效。
四人继续逃亡,于路上交流痛苦过去和人生哲学。
在小酒馆即兴演唱时警察追至,乐队要求人质跟随,竟有多人举手愿意。
结果四人挟了美国游客West离开酒馆上路。
途中人质与乐队的关系打破了既有模式,变成共患难的同路人。
West在路上先被Angel缠上,后又搭上了Luna,短暂的三角关系换来的是West被撵出四人之外。
逃亡路上乐队声誉日隆,甚至有人替她们发行专集,路上被歌迷围至水泄不通。
还有数天是船期,车走至高空吊桥时,Marie突然死去,剩下哀伤三人被警察围捕。
三人先按Marie生前话语在桥上为她进行烈火葬礼,及后跳桥逃走。
Emma一时掉下心爱项链,未有跳桥而被警察拘捕。
因着姊妹义气,Emma坚决不说另外二人行踪,另二人设法救出Emma,以在停车场伏击,挟持Schwarz的女助手而如愿。
三人继续逃走以登船,以在一盒雪茄内的时间破案的探长Schwarz,雪茄盒最后一支雪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乐队剩下三人在港口废屋天台举行告别演唱会,依然招得人山人海。
Schwarz派大队人马到场拘捕,三人藉歌迷之力得以跳楼逃走。
三人走到码头,似看到Marie 在船上向她们招手;警员瞄准,她们拔枪丢掉,警枪子弹向她们射去。
Schwarz似乎没法生擒三人,三人似乎与Marie重逢。
片中四人就是不断换车在路上逃亡,有一点公路电影的味道。
四个女子的独立性(不论在争取自由、过生活或性爱)和摇滚精神合起来,味道新鲜。
片中如酒馆一幕等令人叫绝,自然换来观众拍掌叫好。
本片里众平民大都是站在四人一方,就如剧中人所说:「只要音乐出色,没人会理会你是谁。
」《安东尼亚之家(Antonia's Line)》导演:玛琳·格里斯(Marleen Gorris)出品日期:1995出品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片长:93min在这部令人振奋的1996年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中,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荷兰女人挽救了自己的生活。
年老的安东尼亚在一天早晨醒来之后突然意识到她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
于是她开始回忆自己在二战之后与女儿丹妮尔一同来到那个农场小屋之后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50年中,这个农场迎来又送走了各种各样的人。
在这期间,丹妮尔成为了一个画家,并且生下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Therese。
若干年后,Therese与母亲一样也有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萨拉……《安东尼亚之家》这部影片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对于角色的把握和塑造之上,尤其得力于导演的控制能力和饰演安东尼亚的Willeke van Ammelrooy的精彩表演。
剧中的女性是开放和独立的,并且不需要男人保护和承认的勇敢存在。
她们也就是那些独立女性的象征。
尽管很多批评家赞扬这部影片的女性主义倾向并且给它贴上“毁灭一维男权世界”的标签,然而它也时不时会流露出一点太过自以为是的情绪,好像格里斯不太想让自己能冷静的去承受来自那些哪怕是温和的批评的压力。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依然是一部对独立女性和那些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庸俗生活的人的欢乐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