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性2.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和备考方法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1.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2.新诗的发展3.现代小说的发展4.现代散文的发展5.戏剧的发展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真题解析1.选择题考点2.简答题考点3.论述题考点正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为了顺利通过自考,考生需要制定清晰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复习教材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内容。
文学革命是指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和改革的过程。
文学社团则是推动文学革命的重要力量,如新月社、创造社等。
这些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
新诗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新诗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白话诗到新月派、创造社等社团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诗风格。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小说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鲁迅、茅盾等一批优秀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小说体系。
现代散文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现代散文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现代散文风格。
戏剧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最后一个重要内容。
戏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曹禺、夏衍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戏剧体系。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重点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供参考学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复习整理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等12人。
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3.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以南方上海为阵地。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点:以都市为题材,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感性的描写富于现代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在结构形式方法技巧方面有所创新。
意义: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4.五四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特征①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也大都充满着理性批判意识。
②感伤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
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③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真我。
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管情怀。
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师陀写了《果园城记》,路翎写了《财主底儿女们》。
14.冯至用散文写出历史小说《伍子胥》。
15.“沙汀三记”包括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16.《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7.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8.《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作重要的作品之一。
19.《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193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单行本。
20.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二、名词解释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并于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
该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2.《现代》期刊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卷1期,共出刊31期。
《现代》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等人是诗刊的发文主将。
3.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是指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的爱国文化人士和进步作家,在英法租界继续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学活动,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还有就是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戏剧,代表作品有于伶和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
孤岛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
4.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并于1938年5月创办《抗战文艺》。
它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以郭沫若、茅盾、冯乃超等人为代表的作家提出了号召作家们“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诗歌群体的名称,诗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冯至、穆旦等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视角与眼光,提出了解放区文学格局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的规范、要求与原则。
《讲话》以文艺的革命宣传功能为核心,以革命立场问题为基点,以态度、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为中介,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与接受需要为切入口,引伸出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和关系。
该讲话蕴含着鲜明的倾向性。
8.《北京人》于1941年10月首映的三幕剧《北京人》是曹禺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话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剧的矛盾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9.《呼兰河传》在40年代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人平凡的人生悲喜剧。
这里有对故乡人物执著坚韧性格的挖掘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10.《四世同堂》老舍的《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的中心,以祁、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面貌。
小说是写人的杰作,它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中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老舍先生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1.以茅盾的《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创作的主要特点。
答:(1)《子夜》宏大的叙事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尤其是作品主体部分的安排:整个的作品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茅盾采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
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还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成了长篇小说《子夜》的“网状结构”。
(2)茅盾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落陈套,从而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了起来。
(3)茅盾注重细节的谨严。
茅盾特别推崇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献、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
《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
2.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1)抗战前期:1933年写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出版,文坛一致肯定艾青的诗歌才能。
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出版,又一次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他的叙事长诗《吹号者》标志着艾青40年代创作的最高成就。
艾青在抗战前期以变现反侵略战争为主的抒情时代也就结束了。
(2)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艾青开拓了以民主主义为核心主题的抒情时代。
他的《旷野》抒写旷野的荒芜萧条、农家的贫穷寂寞,还有点“社会”的东西,就是“合理地解决土地问题”,这也是民主主义的一个方面。
后来他的长篇叙事诗《火把》的思想内容就是民主主义。
(3)延安时期:艾青写了像《雪里钻》那样正面变现抗战、讴歌战士的爱国主义诗篇。
他还写了《黎明的通知》、《野火》等诗篇,为艾青民主主义主题的诗性探求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4)艾青是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
由对土地意象的表现的忧患型诗篇,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为代表;由对河流意象的表现的抗争型诗篇,以《浪》《解冻》等为代表;由对太阳意象的表现的光明型诗篇,以《向太阳》《火把》等为代表。
(5)艾青主张用自由体写诗,他是中国果自由体诗传统发展到40年代的集大成者,并影响了一代诗人。
3.《围城》的主题答:《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名运的哲理思考。
作品以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为表现的中心,并通过他们,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从哲学与思想的多重角度做了精心审视。
4.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神实质。
答:(1)《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边城》以作者所在的湘西为背景,满含审美理想地展示了“这个朴野边僻地方”未被都市文明所扭曲的一种素朴真诚的人情美。
(2)沈从文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画出的新奇独特的“边城”,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
他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有机结合和交融起来,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作品中的人性美,如翠翠的天真善良,老船工古朴厚道,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情专情,顺顺豪爽慷慨,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
在那个湘西世界,善良厚道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个“爱”字,其中包括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邻里之爱,没有心机、阴谋和私欲。
(4)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性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又是这一理想本身有机的组成部分。
小说开头的三章,集中笔力描绘了湘西的风物景观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