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重点分析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知识框架ppt

,通过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02
绿色建筑
外国建筑师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绿色建筑的思路,通过节能、节水、
节地等措施,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0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外国建筑师逐渐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降低建筑对
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历史建筑保护
外国建筑师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保留和修 复历史建筑,传承和发扬本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际主义建筑
起源
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国际主义建筑开始 盛行。
特点
强调简洁、功能性和理性,追求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连贯性和流 通性。
代表人物
迈耶、西萨·佩里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
起源
20世纪60年代,对现代主义 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
义建筑开始出现。
特点
强调建筑的符号、意义和装饰性 ,追求建筑与历史和文化的关联 性。
代表人物和作品
英国建筑师钱伯斯,法国建筑师Percier和Fontaine
浪漫主义建筑
兴起时间
19世纪上半叶
特点
强调个性、情感和历史题材,常用非对称、不规 则的构图和富有表情的建筑形象来表现浪漫情调
代表人物和作品
英国建筑师斯科特,法国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
折衷主义建筑
兴起时间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城市公园与绿化
外国建筑师注重城市公园和绿地的规划,通过绿化带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城市交通与可达性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外国建筑师强调建筑与城市交通的相互融合,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的 便利性和可达性。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试重点

1.复古主义思潮时间: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潮。
流星雨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
原因: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2.古典复兴: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
建筑风格:反对巴洛克、洛可可,束缚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艺术观,要求简洁明快。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勒杜(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3.浪漫主义: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外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先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国。
表现:a.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
b.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第二阶段,又称为哥特复兴。
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他们也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在新时代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外一种建筑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成各种试样,也称为“集仿主义”。
产生的原因:a.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资产阶级也把文化当成是可以买到的商品,于是花大量钱建造各种历史样式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玩赏和猎奇的喜好。
B.学术方面,为了弥补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各自设计上的局限性,就随意借鉴历史上的各种样式。
C.交通的便利、考古、出版摄影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遗产,进行模仿和拼凑。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对建筑的影响:新材料(钢铁、玻璃)、新技术(框架结构)、新设备(升降机、电梯)、新建筑类型(图书馆、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火车站、码头等)。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1 复习笔记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城市与建筑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1.工业城市的恶性发展造成了城市的混乱状态(1)工业生产的过渡集中引起人口的恶性膨胀;(2)因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2.广大普通民众面临严重的房荒威胁为了谋取经济或政治利益,资产阶级不断地建造房屋,但广大的民众仍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
(1)工人住宅区的恶劣卫生条件使得流行病大量发生;(2)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过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3.社会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需要和新要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1)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2)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二、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它们的出现是适应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1.古典复兴(1)内涵古典复兴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2)流行的原因18世纪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一方面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3)实现手段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巴洛克与洛可可式建筑中繁琐与陈旧的东西。
因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成了当时创作的源泉。
①希腊、罗马建筑的考古发现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大批考古学家先后到希腊、罗马的废墟上进行实地发掘,使现代人类了解了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②古典复兴建筑的发展a.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则希腊式样较多;b.采用古典复兴的建筑类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权与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及纪念性的建筑,对一般市民住宅、教堂、学校等建筑类型影响较小。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文档

外国近代建筑史一、近代建筑现象1.复古主义古典复兴希腊复兴: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罗马复兴: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国家浪漫主义)曼切斯特市政厅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哥伦比亚博览会——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使新建筑思潮受到打击。
贡献:说明现代建筑使十分必要的,要发展现代建筑必须树立一个靶子,先推翻复古主义。
2.初期功能主义背景: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出现。
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能够比较自由,因而影响到形式上的变化。
能从功能出发,但是对功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代表作:帕克斯顿水晶宫新材料:铁,玻璃,木的运用新方式建造:模数制(以玻璃的尺寸)缺点: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意义: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拉布鲁斯特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地面与隔墙全是铁架与玻璃制成,这样既可以解决采光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
埃菲尔铁塔(328m):高架铁结构,突破古代建筑高度。
机械馆:四壁为大片玻璃,结构上首次使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贡献:主张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让建筑师看到铁,玻璃在建筑中的作用示范,提倡了建筑要走工业化道路展示了建筑的出发点是功能这一基本原则。
二.前现代建筑活动1.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莫里斯红屋: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
2.新艺术运动比利时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新艺术运动的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重点分析

“帝国式风格”
拿破仑帝国时期,在巴黎建造的国家级纪念建筑,在外观上追求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方法,这种风格称为“帝国式风格”。
代表作: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等。
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如何理解?
“少就是多”的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
1.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偌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
建筑空间
2.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线、直角组成的规
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全面空间(密斯凡德罗)
以不变应万变,空间没有具体的指向性要求。
在居住单元中除了当中集中的服务设施外,从进门到卧室只是一个用片段的矮墙或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
实例:芝加哥湖滨公寓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在构图中又不乏古典主义尺度、比例的讲求技术精美、端庄典雅、超凡脱俗的设计手法,就是“密斯风格”。
典雅主义与粗野主义的区别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粗野主义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典雅主义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是中国著名建筑师,他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颇有深度。
以下是对罗小未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详细描述:1. 罗小未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从18世纪开始,涵盖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2. 工业革命时期是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转折点,罗小未着重研究了工业革命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他关注了工业化生产对建筑材料、结构和设计的改变,以及工业化对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3. 罗小未研究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一时期建筑师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模仿和再创造。
他详细分析了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以及该风格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情况。
4. 罗小未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关注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对功能主义、简洁和实用性的追求,以及他们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创新。
他详细分析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以及他们对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5. 罗小未还研究了现代建筑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他对欧洲、美国、日本和拉丁美洲等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6. 罗小未的研究还包括对建筑理论和批评的探讨。
他关注了建筑师们对建筑功能、美学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建筑批评家对建筑作品的评价和解读。
他对建筑理论和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综上所述,罗小未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的工作涵盖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新古典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研究。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外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建筑史 复习要点总结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属于近代史范畴1917年以后属于现代史范畴本课程内容仅限于20C.70s近现代建筑不论是在建筑规模,数量,类型,技术,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 罗马输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近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和科技的特征, 开始是注重使用功能, 近年来又强调精神与文化功能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分期第一阶段: 18C.下半叶至19C. 下半叶城市问题, 建筑矛盾, 新旧思潮斗争第二阶段: 19C.下半叶至20C. 初向现代建筑过渡第三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建筑普及全世界第四阶段: 二战以后科技日新月异, 现代建筑分裂, 城规与环境科学日益突出第一讲:工业革命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工业革命出现于18C.工业革命使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卫生条件恶化, 交通混乱,房荒严重.工业革命促使科技进步, 也推动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的产生.城市矛盾城市与人口的扩张, 使工业化城市出现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 工人居住区, 交通运输区, 仓库码头区等, 旧的以小规模的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遭到破坏, 大工业城市布局混乱,绿化公用设施严重不足, 城市失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规划应运而生.新的城规手法伦敦改建规划巴黎改建(法国)----城市集中主义花园城市(英国)-----城市分散主义美国方格网(Gridiron)城市新协和村工业城市带形城市伦敦改建规划1666年伦敦大火, 城市需要重建, Christopher Wren 曾经提出过伦敦改建规划, 这是试图整顿旧城市的初步尝试. 但由于土地私有制, 无法实行统一规划, 这次尝试失败.巴黎改建(1853年起)法国人追求理性. 时间:1853人物:奥斯曼目的:解决城市功能结构;装点首都;改善环境,拓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方法1. 城市道路结构:十字形加环形2.规划布局: 古典式规则,中轴线对称3. 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成比例控制, 建筑立面统一.4. 市中心改建以卢浮宫至凯旋门为最突出, 继承拿破伦大帝的帝国式风格, 将道路,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为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市中心之一.5. 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6. 市政上下水设施, 照明设施, 交通设施改善7. 增加建筑面积.未解决的问题:城市贫民窟的问题新协和村Village of Harmony R.Owen空想社会主义自给自足的新协和村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失败意义: 虽然是乌托邦,但对后来的花园城市与卫星城市有影想花园城市Howard及他的书城乡磁体卫星城理论 Letchworth&Welwyn意义: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经济、环境、面貌都提出了见解,对规划学科意义较大,是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重点
分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帝国式风格”
拿破仑帝国时期,在巴黎建造的国家级纪念建筑,在外观上追求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方法,这种风格称为“帝国式风格”。
代表作: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等。
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如何理解?
“少就是多”的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
1.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偌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
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2.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
线、直角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全面空间(密斯凡德罗)
以不变应万变,空间没有具体的指向性要求。
在居住单元中除了当中集中的服务设施外,从进门到卧室只是一个用片段的矮墙或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
实例:芝加哥湖滨公寓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在构图中又不乏古典主义尺度、比例的讲求技术精美、端庄典雅、超凡脱俗的设计手法,就是“密斯风格”。
典雅主义与粗野主义的区别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粗野主义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典雅主义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