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华山后记原文及翻译

华山后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华山后记袁宏道(明)从玉泉院至青柯坪,东西皆石壁,涧水萦洄山。
逾张超谷,壁乃峭。
至希峡,石忽具态,摩云缀日,压叠而上行,大石累累卧涧中,水不得直去,则跃舞飞鸣,与山挣奇于一罅之内。
至青柯坪,西峰斗绝出,诸山忽若屏息,奇者平,高者俯,若童子之见严师,不知其气之微也。
西峰之奇,在水帘洞,远视见窦,下有丹石,瀑布]之。
千尺瞳而上,大奇则大险,小奇则小险,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
至苍龙岭,千仞一脊,仄仄如蜕龙之骨,四匝峰峦映带,秀不可壮。
游者至此,如以片板浮颠浪之中,不复谋目矣。
然其奇可直一死也。
若日月岩前方石,峭壁直上,止险耳,无他奇也。
逾岭路绝,折身反度,其险更甚,而不名者,不甚修也。
过王将军树。
度桥至通天门,险乃尽。
山自仙人拇始为岳,岳以内若自为天地者。
诸曜平视得人间之半。
其地微肤,长松桧,污处齐云台峰顶。
云台直北,当如瞳时,犹干霄,诸峰之在云台下者,犹矗矗也。
南上即落雁峰,千山环之如羽林执戟貌,山皆奇峭,锋锷林林,一锋直背如轮,若与峰争秀。
渭水东行,与黄河合,下见树影。
东峰即玉女峰也。
祠玉女者,乃峰之一臂,所谓洗头盆,亦渴而浅,而东峰有之,圆滑深洁,锡以盘名亦称。
西峰最幽奥,石态生动,有石叶如莲瓣,覆崖巅,其下有龟却立,昂首如欲行,盖叶上物也,是即所谓莲花峰亦。
玉井在峰足,二十八潭圆转而下,瀑布上流也,恨不于雨后观之。
山壁树如错绣,鸟语从隙中来,云无鸟者。
洞少天成,然整洁可居,庐舍亦有,而黄冠不至,岁一至,以馆香客耳。
山灵之寂寞无侣可知矣。
翻译:从玉泉院到青柯坪,东西都是石壁,山涧里的水环绕曲折地流出来。
越过张超谷,山壁变得陡峭。
到了青柯坪,西边的山峰陡然绝出,群山好像忽然屏住气息,像童子见到严厉的老师,不觉间气息变得微弱。
西峰的奇特在水帘洞,远看可以看到洞,(洞)下面有红色的石头,瀑布覆盖着它。
到了苍龙岭,四周峰峦相互衬托,景色秀美无法描绘。
经过五将军树,渡过桥到通天门,险峻的地方就到头了。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1、《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终南别业王维唐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解释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⑥遇见。
⑦老翁⑧即终南山文体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译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袁宏道的经典散文

袁宏道的经典散文袁宏道的经典散文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袁宏道的经典散文,欢迎参考!袁宏道的经典散文一虎丘记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注释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
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
华山与袁宏道诗文创作

华山与袁宏道诗文创作作者:孙瑜鑫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万历三十七年秋,袁宏道典试秦中,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描写陕地秦风的诗文,其中描述最为详尽的要数华山,具有陕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对华山奇险凌峻之景的描写;飞仙已蜕茅龙死,留得青山一壑鳞——对华山地域文化的认同;虚实相生,美之意象流露出高雅情感。
【关键词】华山;袁宏道;诗文黑格尔说,文学艺术表现中心是人,“人要在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
[1]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其独有的创造环境与背景。
作家创作的环境与背景,不仅能够充实作家的审美体验,以肥沃的艺术土壤培育其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而且能丰富作家的创作个性。
刘勰认为,“屈平所以能洞见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2]袁宏道作为公安派的杰出代表,强调灵性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可贵之处。
他一生热爱山水,创作了许多游记散文和诗歌,表现山水的自然之美,对晚明及其以后的游记散文都产生深远影响。
万历三十七年秋,袁宏道奉命至陕西,主考乡试。
他趁主试之便,与故交一起悠游论学,扪级攀援,“遍游秦中诸胜,历岳嵩山,登华山绝顶”,畅游秦中的骊山、华嵩二山。
华山以其奇险凌峻,使其一扫之前的郁郁之气,写下了独具探索、拼搏不息精神的华山游记。
他所创作的华山游记成为华山文化中极具价值的一部分。
一、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对华山奇险凌峻之景的描写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它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与秀美婉约的东南山水迥异,巍峨奇险是其最大特征。
袁宏道幼时偶得王履所作的《华山记》,此后便渴望一睹华山之奇险,频频自语:“何日当作三峰客。
”[3]把游历华山当做一生夙愿。
曾有道人认为凭中郎羸弱之躯无法登上艰险的华山,但这样的劝说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要抓住这次典试秦中的机会,“索性犯死一往”。
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观第五泄记①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13),瀑见。
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
时夜已午,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
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
[1]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
③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
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
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
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
此处为名词用如状语,指像城墙环绕一样。
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⑦掣折:转折。
⑧欹(qī):斜靠。
⑨以:用纬:编织物的横线。
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
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
⑾魈(__āo):山中的鬼怪。
⑿谛观:仔细看。
13.掉:摇动14.罅(__à):裂缝15.趋:走16.见,同“现”17.悸:害怕译文看第五个瀑布游记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虎丘记(袁宏道)》阅读答案及翻译

《虎丘记(袁宏道)》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虎丘记》阅读(附翻译)虎丘记(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
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
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
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
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
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
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
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
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
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
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
《虎丘记》原文与赏析

《虎丘记》原文与赏析《虎丘记》原文与赏析《虎丘记》是明朝文学家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代表作。
袁宏道任吴县令时曾六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时,又故地重游写出《虎丘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虎丘记》原文与赏析,欢迎参考~ 原文: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赏析:篇首预设意脉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诚然为一般记游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为下文埋设了意脉。
尽管“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这样,作者就确定了他的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
《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
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
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
"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
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
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
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
"余大悟,试之良验。
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
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
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
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
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
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
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
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
”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
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
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㠉,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
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
”余大悟,试之良验。
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
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
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
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
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
吾忘吾足
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
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
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
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
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
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
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
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
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
⑥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
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
⑧繘:绳索。
⑨衔:这里指台阶。
⑩崄:同“险”。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和弟弟袁中道一道在长安读书,到杜庄去,哥哥袁伯修(袁宗道)拿出王安道的《华山记》给我们看,兄弟三人在松影下激动得手舞足蹈,想着哪一天能成为登上华山三山峰的人。
没过多久,父亲和同僚龚惟长从蒲坂回来,说起登华山到青柯坪,(那里)险
峻异常,过了青柯坪就是韩愈写遗书的地方。
我私底下对弟弟说,近日于鳞诸位人士,都能到华山的幽深之处,他们难道不是靠自己的脚和手吗?但我心里也知道望着陡立的山边(不敢攀登)的人十人中有九人。
我登上天目山后,和陶周望谈论(天下)山水优美之处。
周望说:“听说华山的三峰山风景最为优美,这辈子哪里能够到达那个地方?”后来我跟着父亲游览武当山,有几个从华山来的和尚,非常详细地说到华山的险峻。
他们指着我的身体说:“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不能登上华山。
”我对他们的话不满,但(他们的话)却不能改变我(登华山)的心意。
今年因为主持考试之事到陕西去,遇见人就询问三山峰险峻之处(的情况)。
攀登三山峰的人很少,只有汪以虚、曹远生、杨修龄曾有一次到达峰顶。
然而(他们)脸色拘谨、口唇张开(神情紧张),好像未曾因到顶点而被称许。
我到了华阴县,与朱非二事先说定,得冒死前去一趟。
在青柯坪过夜后,向导带领我们到了千尺,(抬头)看见细细的枝条覆盖在千尺天井上,天井犹如覆盖的锅,天只剩下一条缝,不觉心中恐怖。
于是(我)想到年轻时学骑马,有人教我抓住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我心里就更加害怕。
有擅长骑马的人告诉我:“你意念要在马之前,总是嫌马蹄跑得不够快,那你就可以疾驰如意了。
”后来我恍然大悟,试着这样做,非常灵验。
现在教我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不要朝下看的话,都是在助长我的胆怯。
我手里握着绳索,脚上踩着台阶,有什么好忧虑的?我三十年放在心里而无法忘怀的,就是仰慕华山的险峻。
如果平坦宽阔就如在大地上一样,哪里用得着如
此?(这样想之后)我就摸着台阶往上登,唯恐险峻的地方到不了,有时坐着,有时站着,和朱非二聊着华山中的旧闻,好像都很随意似的。
不一会儿(我们)就越过绝崖,越过沟壑,翻苍龙岭,翻过苍龙岭后就到了三山峰峰脚,地稍稍平坦。
我精神有些疲倦,走百步就歇一下,跟随的人就对我说道:“为什么之前走得很快而后来就慢下来了?”我说:“我登上高陡的地方凭借的是勇气,喜欢一鼓作气而惧怕多次停留,只是在于它很险;担心一下子走过而喜欢多次停留,只在于它景色奇特。
我已经忘记了我的脚了,离开了高处到平地,还用力较量的,这是驾车的役夫所擅长的,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日落时才(我们)登上南峰之巅,与朱非二在峰头等待月亮升起。
这一天,天空没有一丝云,青色的山崖和红色的树木,夕阳和佳月,各自都使出他们的能耐,来使游客快乐。
夜深躺到床上,(看到)月光在缝隙中晃动犹如白雪,我(起身)走来走去无法入眠,叫上同游的樗道人又到华山之颠。
松树的影子(随风)扫着石头,我心里忽有所动,想到哥哥袁伯修已经去世十年,而惟长也已经故去,前些日子苏潜夫来信,说周望也去世了,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夺走生命呢?樗道人明白我的想法,就朗诵《金刚》六如偈,我也靠着松树与他唱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