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教案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引言:《浪淘沙令》是北宋文学家、李煜(宋徽宗)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以其鲜明的意境和精细的描写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以《浪淘沙令》为主题的文学课,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

一、课堂目标:1. 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3. 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浪淘沙令》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述李煜的生平及其作品创作背景,特别是《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2. 诗歌解读: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 诗歌韵律分析:通过比对不同的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浪淘沙令》中的修辞手法;4. 诗歌朗诵:学生轮流朗诵诗歌,分析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壁画和古代风景图,并引导他们联想和描绘出其中的江南风光;-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江南风景的情感和意象。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 介绍李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释他为什么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家;- 简要介绍《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如李煜被囚禁的时期及其心境等。

3. 诗歌解读(15分钟):- 分段解读《浪淘沙令》,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韵律分析(10分钟):- 解释什么是韵律,以及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 分析《浪淘沙令》中的韵律,并让学生观察不同韵律的表达带来的感受和意境上的差异。

5. 诗歌朗诵(15分钟):- 学生轮流朗诵《浪淘沙令》,并与其他学生及老师一同分析其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个人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版本在意境上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浪淘沙》篇1教学目标: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直冲云霄《浪淘沙》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

(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3)如何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突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互相借鉴。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古代文学教学教案——《浪淘沙令》

古代文学教学教案——《浪淘沙令》

古代文学教学教案——《浪淘沙令》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作者和写作时代。

2.掌握《浪淘沙令》的文学特色和表现手法。

3.重点学习《浪淘沙令》的语言运用和文化内涵。

4.通过本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内容分析1.《浪淘沙令》的背景《浪淘沙令》是唐朝诗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浪淘沙令》的背景描绘的是唐朝中期,也就是诗人柳永的时代。

唐朝中期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而柳永正是出生在这个时期。

唐朝中期是一个以文化和艺术为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诗词歌赋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2.《浪淘沙令》的文学特色《浪淘沙令》是一首通过借景抒情的词,其文学特色在于:(1)虚实结合。

《浪淘沙令》通过对自然界中的水、沙、石等景观的描写,将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类的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使人们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到词人的感悟。

(2)婉约表达。

《浪淘沙令》中的表达方式十分婉约,既不过于简单直接,又不过于华丽炫耀,而是以一种细腻、含蓄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声律和韵律的巧妙运用。

《浪淘沙令》采用了押韵和平仄的手法,使整个词歌有着一种美妙的音韵之美,增强了作品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3.《浪淘沙令》的文化内涵《浪淘沙令》通过渲染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以及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出柳永词的文化内涵:这首词歌中渲染了一种传统的意境,也就是“怀古伤今”的情感主题。

作者在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握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意,展现了一种"风流"的情感风格。

三、教学方法1.课堂导入:介绍《浪淘沙令》的背景和作者。

2.主题阅读:导读词歌并带领学生们思考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3.分组研读: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读词歌中的某一部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予全班讲解。

4.结合实例:教师使用生动的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浪淘沙令》中的文化内涵。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和词句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特殊词句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拓展讲解,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令》。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李煜的词作,了解其词风的特色。

九、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及李煜的生平,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浪淘沙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2.2 诗词字词解析2.3 诗词意境分析2.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运用3.2 诗词意境的感悟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及《浪淘沙令》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浪淘沙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3 诗词字词解析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5.4 诗词意境分析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

5.5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鉴赏方法,帮助学生自主鉴赏诗词。

5.6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5.7 总结反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课后作业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及相关资料准备《浪淘沙令》的文本,以及李煜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评论资料。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7.1 课堂活动安排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包括诗词朗诵、字词解析、意境分析、鉴赏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总结反馈等环节。

7.2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

八、教学策略8.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8.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李煜的其他作品,分析《浪淘沙令》的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

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

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表明了这一番感受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这是梦中事。

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

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

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而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无法再回归,那么如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P57 第3题。

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

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

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

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

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

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

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

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

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梦中倒叙、虚实结合

寒——亡国被囚莫凭阑

流水落花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