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3)能够提取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新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的尊重和追求;(3)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2. 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2)新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新闻主体:详细报道事件的经过和细节;(4)新闻结尾:总结全文,提出观点或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新闻;(2)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介绍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3. 分析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2)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3)讲解新闻主体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4)讲解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篇新闻,分析其结构和要素;2. 让学生找出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3. 让学生评价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3. 学生互评,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新闻结构和要素的掌握情况;3.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内容3. 新闻的写作技巧和风格(1)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练、客观;(2)新闻写作的技巧:引语的使用、事实与评论的平衡、悬念的设置。

4. 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1)新闻价值观:真实、客观、公正;(2)新闻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保护隐私权、避免歧视和偏见。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最新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背景和。

(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新闻稿件,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新闻的基本结构:、、主体、背景和。

2. 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客观、公正、真实。

3.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生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新闻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的把握。

3. 新闻语言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新闻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阐述新闻语言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两则新闻稿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闻稿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闻基本结构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新闻报道角度和立场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新闻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估。

教学资源:新闻稿件、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新闻稿件中学习新闻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以及新闻语言的特点。

2.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训练:布置新闻写作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 "two new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 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规范版)闻两则教案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最新版闻两则教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二、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课题:录音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停泊()áo()翔锚()自力gēng()生shuò()大参数()瞬间()欢呼què( )跃潜艇()瞄()顷刻()2.选词填空。

(1)它是全船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中心,带动着各种电子、光学测量设备,严密________(寻找、搜寻、搜索)着目标。

(2)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________(情况、情景、场景)的实况。

(3)这一个个兴奋的报告,打破了机房内的________(沉寂、沉默、寂静)。

3.通过收音机听1—2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4.收集有关录音新闻的知识。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①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②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3.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②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③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④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⑤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5.交流反馈①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②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教学难点
1.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一)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屋建瓴.()瑰.宝()荻.港()锐不可当.()歼.灭()溃.退()要塞.()殷.()绥.靖()阻遏.()鄂.()豫.()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二)走近作者:
1.作者:毛泽东。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
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三)走进文本:
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狭义:指消息。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一)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二)解读文本,掌握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1.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标题: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

结语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攻势之利(战况)
“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
3.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4.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中路军:二十日夜起
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5.谈谈文中议论部分的作用。

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三)品读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再读文章,品味新闻的语言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词在程度上的差别,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

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

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

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

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四)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3.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四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巩固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