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高等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多维、线性齐次,乘积解: t ( x, y, z, ) ψ( x, y, z )( ) 令 ψ( x, y, z) X ( x)Y ( y) Z ( z) ,分别求解,然后相乘
t ( x, y, z, ) Cmnp e a ( m
m 1 n 1 p 1
2
m2 m2 )
X( m , x)Y( m , y)Z(m , z)
多维稳态非齐次:边界非齐 fi (r ) 0 or 方程非齐 0 边界非齐次(方程齐次) :分离变量法
t ( x, y) X ( x)Y ( y) ,参照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变量法
当多个边界非齐次时,等于各单非齐问题的叠加 方程非齐次:等于相应齐次解+非齐次特解 线性、非齐次、非稳态: 热源函数法:在无限大区域,初始时刻 x=x0 处,作用了 一个 t=t0 的热源,当 0 时,
13
0.14
2 Num 0 . 6 6 4 1 R l e
1 3
Pr
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Nu C (GrPr) C ( Ra)
x z yz z
, 利用
1 H
u H
i 1 i
3

H t 2 i ui
t cp
第二章 分离变量法 分离变量法: 将温度分成只与空间有 t (r , ) ψ(r )( ) , 关的 ψ(r ) 和只与时间有关的 ( ) 的乘积。 对于线性齐次非稳态无内热源问题,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流
t y
y w, x
对流换热基本计算式:傅里叶定律 qw
牛顿冷却公式 qc h(tw, x t ) ,t 在内流时取管道截面 平均流体温度,外流时取远离壁面的流体温度。

传热学手册 下册 1987

传热学手册 下册 1987

传热学手册下册1987引言概述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如何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

《传热学手册下册1987》是一部经典的教材,深入剖析了传热学的各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对该手册进行全面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1 传热学基础热传递机制:介绍传热的基本机制,包括传导、传热与对流,并深入解析不同物质中的热传递规律。

传热方程:探讨传热方程的推导和应用,阐释不同传热问题中的数学模型。

传热原理:阐述传热的基本原理,如热平衡、热传递速率等,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传热材料与性质导热材料:对导热材料的分类、选择和性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不同材料在传热中的应用。

相变材料:分析相变材料在传热中的独特性质,包括潜热的利用和相变对传热的影响。

传热流体:讨论传热流体的特性,研究不同流体在热交换中的效果和应用。

1.3 传热设备与应用传热设备分类:对传热设备进行分类,包括换热器、冷却塔等,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传热设备选型:分析传热设备的选型依据,包括流体特性、传热效率等因素。

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传热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深度解读与案例分析2.1 传热实验技术实验仪器与方法:详细介绍进行传热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确保读者能够独立进行相关实验。

数据分析与处理:强调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培养读者实际应用传热学知识的能力。

实验案例:提供一些典型的传热实验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技术的应用。

2.2 传热系统优化优化理论:探讨传热系统的优化理论,包括传热表面增大、传热介质选择等方面的优化方法。

能源效率:分析传热系统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策略,减少能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研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传热系统优化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2.3 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新材料应用:探讨新型材料在传热领域的应用前景,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

传热学复习要点

传热学复习要点

传热学 复习要点1-3节为导热部分1.导热理论基础 (分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 (1)导热现象的物理本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特征.依靠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进行的热量传递.气体中为分子,金属中为电子,非导电固体和液体中为晶格(2)温度场的空间时间概念.表达式:t=f(x,y,z, τ)空间用x,y,z表示.时间用τ.稳态: 非稳态:(3)温度梯度的概念和表达式.定义: 两等温面温差 与其法线方向距离 的比值极限..表达式:(4)傅立叶定律的概念及其表达式.----导热基本定律定义:表达式: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各向同性的固体材料.(5)导热系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表达式:物理意义:表征物体导热能力的大小.影响因素:(6)物性参数为常数时的导热微分方程式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数学表达.导热微分方程---由傅立叶定律和热一律导出.导热微分方程表达式:无内热源:稳态温度场:无内热源且为稳态温度场:(7)导温系数的表达及其物理意义,与导热系数的区别.导温系数a定义: a=λ/cρ;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加热或冷却时,物体内部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8)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和数学表达.单值性条件包括4个:几何条件;物理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其中边界条件分3类:①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面温度.②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面热流密度..③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面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周围流体温度tf.牛顿冷却公式:2.稳态导热--t=f(x,y,z)(1)通过单层平壁,多层平壁和复合平壁的导热计算式及温度分布,热阻概念及其表达式和运用.A: 第一类边界条件: 在无内热源,常物性条件下1)单层平壁,高度h>>厚度δ,即为无限大平壁.因是一维导热,所以温度分布为线性分布.t=tw1-(tw1-tw2)x/δ;热流密度q=tw1-tw2/(δ/λ)=Δt/Rt.热阻Rt: Rt=Δt/q.2)多层平壁:温度分布为折线..B: 第三类边界条件: 厚度δ,无内热源,常物性单层平壁:q=(tf1-tf2)/(1/h1+δ/λ+1/h2)Rt=1/h1+δ/λ+1/h2多层平壁:q=(tf1-tf2)/(1/h1+δ/λ+1/h2)C: 复杂的平壁导热:(串连加并联)RA与RB串连: R=RA+RB;RA与RB并连: R=1/(1/RA+1/RB).D: 导热系数为t的函数: λ=λ0(1+bt)t=q=此时,温度分布为二次曲线.(2)通过单层圆筒壁和多层圆筒壁的导热及温度分布,热阻表达式和运用.工程上长度l>>厚度δ的称为圆筒壁导热.1)第一类边界条件:内径为r1,外径为r2单层: 边界条件:t=q=温度分布为曲线分布.多层:q=1)第三类边界条件:单层:多层:(3)临界热绝缘直径的物理概念和如何确定合理的绝热层厚度.当绝热层外径=dx时,总热组最小,散热量最大.这一直径称为临界~~Dx=dc=2λins/h2.说明:外径d2<dc时,热损失反而增大.外径d2>dc时,加绝热层才有效.(4)肋片的作用及温度分布曲线,肋片效率概念及影响因素,肋片散热量的计算式.---- 只讨论等截面直肋1)等截面直肋:肋高为l,肋厚为δ,肋片周边长度为U,导热系数为λ,l>>δ,可认为肋片温度只沿着高度方向变化.边界条件:2)过余温度:以周围介质tf为基准的温度.θ=t-tf.其中m=温度分布为一条余弦双曲函数,即沿x反向逐渐降低.肋端国余温度:3)肋片表面散热量:4)肋片效率:定义:在肋片表面平均温度tm下,肋片的实际散热量Φ与假定整个肋片表面都处在肋基温度to时的理想散热量Φo的比值.即:结论:①当m一定时,随着肋高增加, Φ先迅速增大然后逐渐趋于平缓.也即η先降低,肋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Φ急剧降低.②ml大,肋端过于温度小,肋片表面tm小,效率低.所以应降低m提高效率.③λ与h都给定时,m随U/A降低而减小.变截面肋片效率高.(5)接触热阻的形成和表达式.两固体直接接触,因接触面不绝对平整,会产生接触热阻.定义式:减小接触热阻的措施:改善接触面粗糙镀;提高接触面挤压压力;减小表面硬度;接触面上涂油.3.非稳态导热 (分瞬态导热和周期性导热)两个重要准则:Fo准则和Bi准则.Bi=(δ/λ):(1/h)Fo=aτ/δ2(1)瞬态导热过程及周期性不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前者物理量瞬间变化.后者物理量周期性变化.(2)Fo准则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当Fo>0.2时,无限大平壁内的温度变化规律.傅立叶准则:Fo=aτ/δ2物理意义:表征不稳态导热过程的无因次时间. Fo>0.2为临界值.无限大平壁:在进行到F o>0.2的时间起,物体中任何给定地点的过余温度的对数值将随时间按线性规律变化.(3)Bi准则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Bi准则对无限大平壁内温度分布的影响.毕渥准则Bi=(δ/λ):(1/h)物理意义:表征物体内部导热热阻与表面对流换热热阻之比.它的值越小,内部温度越趋于均匀一致.Bi<0.1可近似认为,物体温度是均匀一致的.(4)运用集总参数法的条件及温度计算式.集总参数法的条件:对于平板,圆柱,球体,温度计算式:V为体积,A为表面积,初始温度θ=to-tf.地下建筑的预热:5-7节为对流换热部分5.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导热+热对流)(1) 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基本计算公式.定义:流体因外部原因(强迫对流)或内部原因(自然对流)而流动并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发生的热量传递.特征:①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②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③ 由于流体的粘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贴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基本计算公式:---牛顿冷却公式:q=h(tw-tf)(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影响因素:①流动的起因(强迫对流或自然对流);②流动状态(层流或紊流);③有无相变;④换热表面几何因素;⑤流体的物理性质。

传热学——概念汇总

传热学——概念汇总

概念汇总1.绪论1.传热学: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3.热传导(导热):物体的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4.纯粹的导热只能发生在不透明的固体之中。

5.热流密度: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W╱m2)。

6.热对流:由于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7.热对流只发生在流体之中,并伴随有导热现象。

8.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密度差引起的相对运动。

9.强制对流:由于机械作用或其他压差作用引起的相对运动。

10.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对流和导热的联合作用,使流体与固体壁面间产生热量传递的过程。

11.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传播能量的方式。

12.热辐射:由于热的原因,物体的内能转变成电磁波的能量而进行的辐射过程。

13.辐射换热: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各自辐射与吸收的综合结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14.传热过程: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将热量传给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15.传热系数: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尺寸,数值上等于冷热流体温差1K时所产生的热流密度[W╱(m2•K)]16.单位面积上的{传热热阻:R k=1k。

导热热阻:Rλ=δλ。

对流换热热阻:R h=1h。

17.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18.对比串联热阻大小就可以找到强化传热的主要环节。

19.单位:物理量的度量标尺。

20.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21.导出单位:由物理含义导出,以基本单位组成的单位。

22.单位制: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总和。

23.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即是一种物性参数。

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值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导热系数值还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表面传热系数是表征对流换热强弱的参数,它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性以及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与布置,而且还与流速有密切的关系,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复杂函数。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围绕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传热方式、传热方程、传热实验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传热学的相关知识。

一、传热学的基本概念1. 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热量的传递过程。

热量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2. 传热方程传热方程描述了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数学关系,是传热学的基础理论。

传热方程一般包括传热率、温度差和传热面积等参数,可以用来计算热量传递的速率和大小。

3. 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描述物体材料对热量传递率影响的重要参数,通常用符号h表示。

在物质传热过程中,传热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热量的传递速率。

4. 传热表面积传热表面积是指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热量流经的表面积,是计算热传递速率的重要参数。

传热表面积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也与传热方式和传热系数有关。

5. 热传导热传导是一种物质内部热量传递的方式,指的是热量通过物质内部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过程。

热传导是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6. 热对流热对流是一种物体表面热量传递的方式,指的是热量通过流体传递到物体表面,然后再由物体表面传递到其它介质的传热过程。

7. 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物体之间没有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

热辐射是传热学的另一个基本概念之一。

二、传热方式1. 传导传热传导传热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原子、分子的直接作用而传递的方式。

在传导传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进行的,其传热速率与温度差和物质的传热系数有关。

2.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流体传热传递的方式,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在对流传热过程中,流体的流动是热量传递的主要形式,其传热速率与流体的流速、温度差和传热面积有关。

3.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物体之间没有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

在辐射传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不依赖于介质,而是通过电磁波的辐射进行的。

第一章 导热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导热理论基础

三维温度场
t t t t t t
f (x) f ( x, ) f ( x, y ) f ( x, y, ) f ( x, y, z ) f ( x, y , z , )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2.等温面,等温线 ①定义: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 连接所构成的面叫做等温面。不同的等温面与同 一平面相交,则在此平面上构成的一簇曲线称为 等温线 ②特点:a、同一时刻,温度不同的等温线(面)不能相交;
y
x
1.温度场:某一时刻空间所有各点温度分布的总 称
温度场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t f ( x, y, z, )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稳态温度场
t f ( x, y, z )
非稳态温度场
t 0
t 0
t f ( x, y , z , )
一维温度场 二维温度场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1.导热基本定律的文字表达:
在导热现象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热量, 正比于垂直于该截面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和截面面积, 方向与温度梯度相反。
2.导热基本定律的数学表达:
Agradt t q gradt n A n
t t t q ( i ) ( j ) ( k ) x y z
§1-2 导热系数
1.定义
q gradt
物理意义:物体中单位温度梯度单位时间通 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标量,单位:W/(m· K) 2.导热系数数值表征物体导热能力的大小,由 实验测定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3.导热系数与物质种类及热力状态有关(温度, 压力(气体)),与物质几何形状无关。 常用物质之值: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传热学知识点总结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

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传热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热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第一章§1-1 “三个W”§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和环节)。

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

本章重点: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

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

傅立叶导热公式:(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牛顿冷却公式:(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

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3.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4.传热学研究的基础傅立叶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串联或并联)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

为什么?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传热学--导热理论基础--ppt课件精选全文

传热学--导热理论基础--ppt课件精选全文
此时表观热导率最小。最佳密度一般由实验确定。
第二章 导热理论基础
第三节 热导率
3、隔热层必须采取防潮措施
(1) 湿材料 干材料或水
因多孔材料很容易吸收水分,吸水后,由于热导率较大的水
代替了热导率较小的介质,加之在温度梯度的推动下引起水分
迁移,使多孔材料的表观热导率增加很多。
0.35
0.599
第二章 导热理论基础
※导热是在温度差作用下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和 自由电子等)的运动(移动、振动和转动)进行的能 量传递。因此,导热与物体内的温度分布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温度场、温度梯度等基本概念出发 阐述导热过程的基本规律 讨论描述物体导热的导热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
第二章 导热理论基础
第一节 温度场和温度梯度 一、温度场(P13)
第二章 导热理论基础
第三节 热导率
4、几点说明
(1)保温材料的λ值界定值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有所变化。 保温材料热导率的界定值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保温材料的生
产及节能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我国沿用前苏联标准为0.23W/(m·K); 20世纪80年代,GB4272-84规定为0.14W/(m·K), 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中则降低到 (0.122)W对/(于m各·K向) 异性材料,其热导率还与方向有关。
1、等温面:同一瞬间,温度场中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 2、等温线:等温面与其他任一平面的交线。
3、立体的等温面常用等温线的平面图来表示。
为了在平面内清晰地表示一组等温面,常用这些等温面与一 平面垂直相交所得的一簇等温线来表示。 图2-1是用等温线表示的内燃机活塞和水冷燃气轮机叶片的温度场
第二章 导热理论基础
三、温度梯度(P13-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 单位是物理性能的定量标准 。
2
传热学基本概念
▪ 温度:物体大量分子运动的宏观结果(平均动能的标志) ▪ 热量:表征物体内能变化的物理量。
功能
内能
势能
内能的表现形式
对外作功
传出热量
▪ 温度场: 某个瞬间,空间各点的温度分布。它属于数量
场。如温度,密度,电位场……等。
t f (x, y, z, )
3
等温面: 在温度场中,同一时刻温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称为等温线。由等温线构成的面为等温面。
温度梯度:沿等温面法线方向的温度增量 t 与法向距离
之比的极限。
grad
t
lim(
t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0
t n
n0
t n
称为温度变化率(与面积垂直)
稳定温度场与瞬态温度场:
t 0; t 0
4
导热
因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随机运动而导致的从高能级 →低能级的一种能量传输过程。简单地说:导热的产生必
需具备二个条件:t 和相互接触。
1 8 2 2 年 法 国 数 学 家 J.Fourier, 研究了固体的导热现象后,提 出:物质在纯导热时,通过垂
直于热流方向的面积(dA)的
热流量(dQ),与该处的温度 变化率(梯度)成正比,方向 与温度梯度相反。
5
导热基本定律(conduction)
q
= - k •A • t/ n (w) q=- k• t/ n (w/m2)
在材料厚度为2.54mm(100mil)、接触压力为0.7kg/cm2 (10psi)的条件下,导热橡胶垫所呈现出的额定导热率 几乎比空气高出60倍以上,比起常规采用的印刷电路板 材料(例如环氧玻璃丝布板)高出6倍以上。这种弹性 材料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按尺寸切割,适于在接触压力 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进行表面接触。
Biot
h
/k
/ k(内)
1/ h(外)
11
接触热阻
影响因素:
实际接触点的总面积及分布规律; 接触表面粗糙度; 非接触间隙平均厚度; 间隙介质的种类; 接触表面硬度; 接触表面间压力; 接触面氧化程度与清洁度;
12
接触热阻实例
13
接触热阻与压力的关系
Mpa
图2.3 接触热阻与压力关系
14
接触热阻实例
2kl
Φ
ln r2
(t w1 t w2 )
r1
8
三维导热方程
假定:①温度随时间变化;
② 内部有热源( q)
③ 物性( k, ,c,,常量)为常数; ④ 材料各向同性等
2t 2t 2t q 1 t
x2 y2 z 2 k a
a k c
(导温系数) 与导热系数有别
9
稳态导热与瞬态导热
❖ 稳态、内部无热源
电 子设备热设计
第二篇 传热学基础理论
热设计的基础理论
导热
导热及其基本规律; 导热的基本方程; 热阻及热电模拟关系; 导热问题的方程求解
对流换热
对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对流换热基本规律;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对流换热的实验关系式;
辐射换热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黑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 形状系数的确定; 灰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 遮(隔)热板的效用;
① 几何形状、截面尺寸 ② 进、出口的长度(流道);
k空20气C 2.57 102 (W/m. o C) k水20C 59.9 102 (W/m o C)
C 20C
空气
1.005(kJ
kgo
) C
③ 表面的粗糙度;
C
20C 水
4.1826(kJ
kgo
) C
④ 表面的安装位置和流动空间大小。
21
对流换热影响因素总结
t
ñ
在纯导热问题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热量与 该点的温度梯度及垂直于导热方向的截面积A成正比。
o
K—材料的导热系数 W/m• C
导热特性影响因素: 材料种类、温湿度、结构形式、密度、比热等
6
不同材料的导热特性
材料名称
铝 金 铜 铁 银 尼龙 环氧树脂
导热系数(20℃) W/(m·℃)
204 292 330 73 419 0.17~0.4 0.4
q 0
t 0
❖ 瞬态导热 即许多电子设备在起动、停机、变负载时出现的导热问题
t 0
LPA 法 ( Lumped Parameter Analysis) 将物体中连续分布的质量和热量均视为 集总于一点
10
瞬态导热影响因素
例如:一个物体表面被突然加热或冷却,物体各 点温度的变化取决于二个因素:
a. 固体表面与周围环境的换热(辐射)条件; b. 固体内部的导热性能 用一个无量纲数来表示:
流体流动特征 流体的物性参数 换热面的几何形状 流体的相变条件(沸腾、凝结、升华)
以上各影响因素,使得对流换热过程变得非常复杂,要想 用数学式来表达非常困难。
22
对流换热基本规律
23
对流换热系数图例
24
对流换热—量纲分析法
量纲 量纲是物理性能的定性标准
每一种物理性能只有一个量纲,如长度,时间 。
17
对流产生的原因
① 靠自然力 ——密度差引起。
(与 t 的强度、流体的性质、空间、大小、壁面的大小 等因素有关。)
② 受强制力(如风机、泵)推动而引起的流动。
(推力的大小、 (压差)、流体的性质、流道的尺
寸大小等阻力因素有关
18
流体的流动特征 对流方式
流动状态
层流:流线有规则,大都发生在贴近
15
导热问题的数值分析技术
参见 “热分析技术”专题
16
对流换热
定义:流动的流体与其相接触的物体(固体、流体、汽体), 由于温差的原因所产生的能量与热量的传递过程。
条件:a. 质点的宏观位移(流动); b. 两个物体间有 t 存在。
特点:对流换热是包括对流和导热二个过程同时存在,它既 有流体分子之间、流体与固体间的导热作用,又有流体本身 的对流作用,受到导热、对流两种规律的支配。
密度(20℃) kg/m3
2707 19272 8939 7898 10524 1121 1041
比热(20℃) J/(kg·℃)
921 126 385 452 234 1075
Diamond 1600~2300
7
导热基本定律
单层平壁
—— 平壁的厚度
多层平壁
R=R1+R2+…..Rn
单层及多层圆筒壁的导热问题
壁面附近的流层。 (导热产生的换热为主)
自然对流 natural 强迫对流 forced
层流 laminar 紊流 turbulent
紊流:层流底层以外(边界层以外)
所发生的流体不规则流动。
图2.5 紊流特征
19
对流换热基本规律
20
影响对流换热的其他因素
流体的物性—— k、Cp、、、、
换热面的几何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