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卞隐居图》谈美术鉴赏
从《青卞隐居图》谈元代山水画的意象表现

【美术理论研究】一、元代山水画家的逸韵情志元代在中国山水画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一方面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下的政权,社会环境迫使知识分子放弃仕途之道、转向隐逸,把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另一方面,随着南宋覆灭,院体画没落,特殊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使文人成为山水画家的主流。
在异族的统治下,他们借笔墨抒发情怀,带来山水画审美趣味上的变异,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在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中,元代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尽管南宋山水画家们已经在创作上有所强调画家主观性情的表现及画面意境的表达,但是一直到了元代,主观性情的抒发动机才在山水画创作中明确体现,文人的“逸气”和笔墨的发展才真正趋于成熟。
也是到了元代,画家们更多地采用麻纸作画,其不易渗化的特点,使得干笔皴擦的技巧充分发挥,画面中的笔墨线条更加灵动。
由宋画所用的绢材质到元代麻纸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向“重笔”转变,增添了宋代山水画中所没有的苍茫之感,更促使水墨山水画趋向写意风格的演变。
元代的山水画不似宋画以“真”“理”“形似”“客观再现”为重,而是由客观走向主观,由自然再现进入自我表现,将主观意兴的情绪表达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们看来,绘画的魅力更在于如何通过自然形象,以笔墨趣味传达出画者的主观精神、情感、气韵。
因此,美国美术史学家方闻把中国绘画由宋到元的转变称之为“元代之文艺复兴”,认为元代进入到了“表现的艺术”。
二、以书入画的用笔之法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素、娴熟的地步。
画家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造化、注重自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笔墨表现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使文人画得到发展,画面中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笔墨的突出强调、书法趣味的重视构成了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明代画家文征明的作品,采用了典型的中国画笔墨技法,具有独特的特色。
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从构图和线条的运用角度来看,《青卞隐居图》采用了斜视透视法,给人以空间感和逼真感。
画面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采用了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处理手法,使整体构图丰富而有层次感。
线条运用典型的写意风格,以简洁有力的笔法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房屋等自然景物,烘托出隐居者的清净环境。
从墨色运用角度来看,《青卞隐居图》运用大量的淡墨渲染,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氛围。
在山石、树木和建筑的处理上,运用了水墨淡化的技法,增强了山水景色的恬静和宁静感。
运用了深浅明暗的表现手法,使山水层次感更加丰富,墨色变化更加鲜明。
从点、线、面的表现手法来看,《青卞隐居图》采用了“万墨法”的技法,即以点、线、面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的纹理和质感。
在画面布局上,点、线、面的运用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在山石的描绘上,点状的墨点表现出石块的质感,线条勾勒出石块的形态,面状的渲染赋予山石更丰富的纹理。
从细节处理和意境表达角度来看,《青卞隐居图》注重细节的描绘,例如在山石的表现上,细腻地勾勒出山石的形态,突出了石壁的粗犷和石块的坚实感。
画面中的树木、房屋和人物也都有着细节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纯粹的隐居意境,给人以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心灵感受。
《青卞隐居图》通过笔墨技法的运用,展现了中国画的特色。
其构图、线条、墨色、点、线、面的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和意境的表达,都体现了中国画典型的笔墨风格。
通过这幅画作,观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净、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从《青卞隐居图》看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发生-精品文档

从《青卞隐居图》看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发生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与宋人一丝不苟地运用笔墨塑造客观山水不同的是,元人在感悟自然山水之美的同时,认识到笔墨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相对独立的美,而且在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
从宋代写实、重再现到元代写意、重表现,元代的山水画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研究这一变化的发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山水画发展创造的基本规律。
赵孟?\是奠定元画风格的一个关键人物。
继赵孟?\之后,以“元四家”为代表形成了元代绘画主流。
其中王蒙作为“元四家”的最后一位画家,在继承赵孟?\、黄公望、吴镇的基础上又加以完善提升,更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等对明清乃至近代以来的中国山水画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青卞隐居图》的个案分析,从一个角度探索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发生。
《青卞隐居图》作于1366年,是王蒙最著名的画作,纸本水墨,高141厘米,宽 42.2厘米。
此卷采用高远法构图,自下向上,危岩高耸,充满整个画面。
山脚下,数十株古树,丛集而立,参差相映。
山坳里,草堂山径,一人抱膝倚床而坐,一人盘旋向上而行。
千崖万壑,密林层层,其间溪水涌流,瀑布直泻。
山间现出茅舍数间,山头草木葱笼,自然风光洋溢着生机。
山峰高耸多棱角,山势宛转多变化,往往于高远之中,又有空间深远的小景,似乎可随处游览,给人以亲近感。
前景的树以较细的线勾出树叶以湿墨和特浓干破笔戳出树干,干湿对比特别强烈。
树下面是碎石,有小溪从中流出。
中景树态各异,山体皴法以解索皴为主。
整幅作品解索皴和披麻皴相互运用,变化万千,浑点、破墨点、直线点等各种点法相互交织。
其皴法、繁简、造型和墨色上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元代以前没有的。
正如徐建融所说:“王画千笔万笔,其内在性格无一不简,千岩万壑而有空明虚旷之趣……”①显然,《青卞隐居图》是王蒙构筑的一种理想,一个文人士大夫理想隐逸的山野环境,草堂是画面的“点题”,也几乎成了他每画必置的象征符号。
简析王蒙《青卞隐居图》

简析王蒙《青卞隐居图》摘要:《青卞隐居图》被认为是王蒙传世的一幅代表其艺术风格和追求的精品力作,其精湛绝伦的笔墨技法,创造了中国画笔墨形式美的典范。
研究其笔墨技法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文以载道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笔墨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趣味对于今天画家的美术实践更有着实际意义。
在王蒙那里,唐宋以来的书法和绘画创作活动蜕变为表达思想、渲泄情感、寄托胸臆的手段,开创了中国绘画写意和精神性表达的新境界,由此和元四家一起将水墨文人画发展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和高度。
第一节王蒙艺术特色的形成王蒙,字叔明,浙江湖州人,晚年居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
他是元代初期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的外孙。
受赵孟頫的影响,他的山水画也以董源、巨然为本归,泛学唐宋诸家,变化而成自家风貌。
下面我会具体的对王蒙艺术特色的形成进行分析。
一、社会隐逸思想的盛行历史上,由于宋代实行“以文治天下”而亡国,而元代以武力得天下,所以统治者对文人根本不重视。
而且政府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文人的社会地位仅高于乞丐排在九等,迫使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放弃他们一直所倡导的“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隱逸于山野,游戏于绘事之中。
但也正是因为政府的不重视,所以给了文人们较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文人画家隐逸江湖,游于山野,也成就了一段中国山水画史上辉煌时期。
王蒙也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及个性化的笔墨程式称雄于其时,其繁密深秀,繁中透出空灵,幽静之中透出淡泊之气的艺术风格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
二、对前人技艺的继承王蒙早期的绘画受其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最大,充分学习到“文人画”的精髓,又泛学唐宋诸名家,得其法,后以董源、巨然为本归,化出自家风貌。
其早期绘画代表作《溪山风雨图册》就能感受到他的继承与积累,其中有五代董源、巨然风格,仿宋代李成、郭熙风格,还有米家父子山水画风格。
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对其最终形成自己的繁密、深邃、灵动、幽远的密体山水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唐寅的一幅代表作品,其笔墨技法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卞隐居图》的形式结构、墨色运用和笔墨技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从形式结构上看,《青卞隐居图》呈长卷式布局,画面中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以高山为背景,山峰层叠,云雾缭绕,形成了远近景致的对比。
中部以水为主体,水面波澜不惊,宽广无边,呈现出一片宁静之境。
下部则以树木、亭台、小桥等构筑物为景,展现了山水园林中幽静的景致。
整个画面层次分明,画面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受。
从墨色运用上看,《青卞隐居图》在使用墨色上非常讲究。
唐寅擅长运用淡墨与浓墨,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画面的远近与明暗。
在远处的山峰和云雾采用淡墨的渲染,使得远山云雾朦胧,如在梦境中一般。
而画面中间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状态,水里鱼游草长,细节丰富。
而近处的建筑物和植物则使用浓墨勾勒,浓淡相间,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
整个画面的墨色运用非常丰富,深浅相宜,展现出唐寅精湛的墨色功力。
从笔墨技法上看,《青卞隐居图》采用了浓淡相宜、墨迹自然的笔墨技法。
在画面上山石、树木等处,唐寅用笔清新俊逸,并运用了拓粉技法,将拓取的颜料敷于纸面,然后用笔勾画轮廓,最后用指腹按摩,模糊了色彩,增加了自然的质感。
不同于其他山水画家,唐寅的笔墨更显得率性、随性而来。
他运用了“返照摹”、“沤粉法”等技法,将画面中山水的明暗层次和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画面既有细腻的线条描绘,又有勾勒的墨韵,表现出了唐寅深厚的绘画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卞隐居图》的笔墨技法特色在于其形式结构清晰、墨色运用丰富、笔墨技法灵动自然。
唐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和建筑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展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力和丰富的艺术造诣。
《青卞隐居图》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杰作,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更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重要的魅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所作的一幅山水画,代表了文徵明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之一。
在此画中,文徵明运用了许多独特的笔墨技法,展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绘画才华。
首先,文徵明在《青卞隐居图》中运用了他熟练的笔墨技法和表现力极强的线条。
他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和变化,在表现山峰、群峰和流水时非常的生动。
在画中,他通过匀净的线条、多层次的叠加和各种梯度的明暗营造了山脉的奇特形态和云雾缭绕的震撼气氛。
此外,文徵明还采用了隐喻性的笔墨处理方式,使得一些人物、建筑和自然元素在画面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为整幅画作增加了生动的情境色彩和哲理内涵。
其次,文徵明的《青卞隐居图》中运用了浓淡并静、白描和墨渲相结合等多种墨法技巧。
他在画面中精心布局并运用白描、画胎、点染等技法,使得画面具有明确的前后、主次关系,各景物间的空间感非常丰富。
同时,他在山石、水流、枯树等细节处运用墨渲、点染等手法,使得画面的纹理和质感更加真实自然。
这种墨法技巧在文徵明的山水画中非常的典型,也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最后,在《青卞隐居图》中,文徵明采用了大胆、活泼的构图和多元化的色彩处理方式,营造了十分独特的气氛。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和完美的比例来表现山岳和峭壁等高举和直立的景物,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神。
此外,他还使用了色彩的互补和对比来增加画面的鲜明度,比如利用浓墨重彩的深色与清亮的淡色、绿色与红色等颜色搭配,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青卞隐居图》是文徵明在山水画领域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笔墨技法和表现手法为后世中国画家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这幅画作的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文徵明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境界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辩隐居图》是中国明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山水为题材,运用了精湛的笔墨技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笔墨技法特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青辩隐居图》的艺术之美。
淡墨深色的运用。
在《青辩隐居图》中,黄公望采用了大量的淡墨和深色,运用淡墨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深色的地方则更加突显了淡墨所表达的境界。
这种淡墨深色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蕴。
墨迹的丰富变化。
观赏《青辩隐居图》,可以发现黄公望在墨迹运用上非常丰富多样。
有的地方墨迹浓郁淋漓,有的地方墨迹轻灵飘逸,有的地方墨迹浑厚深沉。
在不同的表现对象上,墨迹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种丰富变化的墨迹使整幅作品在笔墨运用上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张力。
用墨的精细处理。
在《青辩隐居图》中,黄公望对用墨的处理非常细致入微。
无论是山石、水流、树木还是建筑,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处理,用墨恰到好处,既表现了形态的变化,又突出了质感的丰富。
这种精细处理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细腻和精致的质感,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用笔的灵动飘逸。
在《青辩隐居图》中,黄公望的用笔非常灵动飘逸,变化万千。
在描绘山水的过程中,用笔忽粗忽细,忽深忽浅,忽快忽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笔墨效果。
用笔的灵动飘逸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随意的魅力,增添了画面的生机和灵动。
贴墨的运用。
在《青辩隐居图》中,黄公望运用了大量的贴墨技法。
他在使用淡墨的还用贴墨来表现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潮湿的地方、潺潺的溪流、积厚的云雾等。
这些贴墨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和神韵,增加了画面的丰富程度和层次感。
《青辩隐居图》中的笔墨技法特色主要体现在淡墨深色的运用、墨迹的丰富变化、用墨的精细处理、用笔的灵动飘逸以及贴墨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幅名画,此画呈现了作者自己在南京青卞隐居时的生活情景。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和精湛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青卞隐居图》中的笔墨技法特色进行分析,以探索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青卞隐居图》的笔墨技法在表现手法上体现了苏轼所倡导的文人画风格。
苏轼在画中运用了淡墨轻笔,以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山水景色。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法和淡雅的墨色,将自己隐居时的山水风光写意地表现了出来。
整幅画以淡墨写意的意境,展现了苏轼清新淡雅的文人风范,正是其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苏轼在《青卞隐居图》中的墨色运用上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运用墨色的明暗变化和浓淡对比,创造出了一种清淡的山水意境。
在画面中,苏轼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对比描绘出了层次丰富的山石轮廓,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有意境。
他在运用墨色上也有别于传统的写实山水,更加注重墨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这种独特的墨色运用成为该画作的一个特色。
苏轼在《青卞隐居图》中运用的构图手法也值得我们关注。
整幅画布局简洁大方,气势恢宏,画面的主体造型自然流畅,呈现出美的韵律。
他通过构图的合理布局和运笔的独特手法,使得画面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都得到了很好地传达。
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被精心地安排在画面中的适当位置,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和谐而又不失生动。
苏轼在《青卞隐居图》中所运用的笔墨技法还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韵味。
该画作完美地融合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技法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中国文人画的独特魅力。
苏轼运用了极其简练的笔墨技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在画布之上,展现出了中国文人画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趣味。
这种传统的笔墨运用和艺术手法使得该画作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青卞隐居图》中的笔墨技法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墨色运用、构图手法和传统韵味等方面。
苏轼在这幅画作中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使得这幅画作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青卞隐居图》谈美术鉴赏
摘要:通过学习美术鉴赏的课程,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中国画传统画种很多,山水画是其中之一。
它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让人赏心悦目。
最近看了一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
它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通过对它的鉴赏,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鉴赏美术作品方面的知识,也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字:美术鉴赏山水画《青卞隐居图》
这学期,理学院开设了美术鉴赏的课程。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
通过美术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也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知识,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得到提高,人文修养得以提高。
一、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所以在某一层面上,了解一副美术作品,应先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及其思想倾向。
据了解,关于青卞山的特定景点,元初钱选和赵孟頫都描绘过,那是吴兴文人圈共同的地域文化财富。
到了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准备和其他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政权时,吴兴的文化名人的家庭财富也就受到威胁。
赵氏家族为了避乱纷纷出逃,而吴兴的那些名胜,经过叛军的侵扰,大都毁于一旦。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中国山水画之《青卞隐居图》
(一)历史地位
中国山水画题材多样,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
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是影响深远的一幅。
现旅居美国任普吉海湾大学副教授的洪再新也强调王蒙绘画的隐居文化内涵:“王蒙《青卞隐居
图》使宋元以来形成的—个特殊山水画类型产生了全新的意义,强化了元初赵孟頫、钱选等人画青卞山的文化价值。
在王蒙笔下,这处隐居之地已经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
而是一种理想的化身。
正因为赵家的文化遗产从现实中消逝,这幅画才更显得珍重。
”
(二)特点
中国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它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通过视觉与构图手法强化了隐退的题材,在1366年的画上,正是卞山自身成了中心和真正的主题,而不是一个象征的形象或居所;其形象中某些值得注意的不安定感就产生于一种同时参照了自然景色与地产山水这两种模式方法,而艺术处理就像是映证了他对隐退的选择的矛盾心理。
(三)手法
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青卞隐居图》采用了多种笔法和墨法,繁而不乱。
墨色的干湿、浓淡、枯润,随机而变。
他先以淡墨勾勒石骨,而后施以焦墨,由淡至浓,层层烘染,使墨色通透而有厚度,表现出江南山林的秀润多姿。
天空和湖水用淡墨绘出,稍加渲染。
山石的受光面不见墨迹,给人以明亮感。
画中那丰富的笔墨,似乎传达出画家另一种强烈的情感信息。
那弯弯曲曲如蚯蚓的皴笔线条、攒动的浓密墨点、率性的皴擦,以及如草书般飞舞的墨迹,都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
王蒙此画中的笔墨不仅是技法和形式因素,而且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难怪董其昌称其为“天下第一王叔明画”。
三、学美术鉴赏所得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的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它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和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功能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国的方式很多,艺术也是其中一条途径。
《青卞隐居图》让我看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也感染了我的情操。
好的美术作品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净化人的心灵,曾加思想深度。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备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能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广泛的鉴赏优秀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