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正文与拓展如下:正文:1.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世界史(World History):指跨越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全球历史,包括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
- 人类文明(Human文明):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字、语言、宗教、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成果。
-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 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外资、投资等方面的活动。
-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规则和法律,保护国际和平、安全和人权。
- 历史学( History):指研究历史学科的方法、理论、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指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拓展:-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掌握世界史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 在学习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时,考生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忆,例如了解联合国、世界市场、国际法、历史学等名词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也需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例如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历史特点,以及不同宗教、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2017年整理】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大一下学期)

世界史名词解释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这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基督教改革的思路,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罪券,其核心论点是“因信称义”说。
被普遍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生于枫丹白露。
自执政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
1547年加冕称沙皇。
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
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
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
并在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
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1832年议会改革:19世纪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川大世界史考研真题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上古史一、名词解释军事民主制涅木虎乌鲁卡基那改革婆罗门教二、论述题1、简述汉莫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简述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三、论述题1、结合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史实,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作用2、试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科田法自由大宪章波洛特尼科夫起义伊斯兰教查理。
马特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三、论述题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一、名词解释科田法徙志索贡巡行丕平献土诺曼征服(威廉)康帕内拉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的内容和意义2、浅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作用3、简评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三个斗争纲领三、论述题1、日本大化革新述评2、试论述13 世纪初以来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及特点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一、名词解释农奴制第二版三权分立拿破仑奴隶制贸易十月革命国际联盟二、解答题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其后果2、论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英布战争神圣同盟西蒙。
玻利瓦尔吉龙滩事件卡普BD二、解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联的对外战略3、评美国的“双重分权制”三、论述题1、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2、1929―― 1933年世界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产生根源及其后果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孟德斯鸠倒幕运动亚非万隆会议西欧共同体二、解答题1、吉伦特派政权倒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评鉴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3、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4、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库”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伊斯兰教“五功”普洛尼亚制度人文主义拉伯雷海尔布朗纲领南特敕令二、解答题1、马丁。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埃及古代史部分1.美尼斯:古代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
他凭借南方的军事力量占据了北方三角洲地区,并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孟斐斯城,是上下埃及最初统一的完成者和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2.美尼斯,第一王,同埃及,孟斐斯3.乔赛尔:(记忆诀窍:埃及前总统叫纳赛尔)埃及第3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金字塔的建造始于他在位的时期。
他的层级金字塔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家阿蒙霍特普负责建造的。
4.乔塞尔,初造塔,问谁人,霍特普5.胡夫:第4王朝的国王,其金字塔是现存最大的。
6.哈佛拉: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该国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7.孟图霍特普二世:埃及中王国的建立者,重新统一了自第一中间期以来混乱分裂的埃及。
他依托底比斯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
(被誉为各个同一时代的开创者,和第1王朝的美尼斯,第19王朝的雅赫摩斯齐名)8.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第12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政策。
诸如阻止各个诺姆间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活动;亲自巡行整顿秩序和税收;划分诺姆间的边界,限制了诺马尔赫的一些世袭权力。
(阿美涅木赫特一世的政策主要是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9.雅赫摩斯:埃及第18王朝的建立者,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他领导了埃及人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埃及重获独立与统一。
10.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拓展了埃及帝国的疆土。
11.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他一生征战在叙利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整个西亚,在南方拓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外。
12.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提出废除对阿蒙神的信仰而改信拉神,并将首都迁到埃赫那吞。
但由于神庙势力和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改革最终失败。
13.拉美西斯斯二世:和赫梯为争夺霸权展开战争,在卡迭什战役中因损失惨重与赫梯签署和约14.尼科:第26王朝法老,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遣人乘船绕非洲航行。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世界史名词解释(3)

世界史名词解释(3)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17. 血腥立法: 15世纪末至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
由于圈地盛行,大批无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浪者,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国家的税源和兵源。
为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
这些法令以各种手段惩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乃至处死。
“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它的颁布,引起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18. 罗伯特·凯勒起义:16世纪英国东部农民反抗圈地运动的起义。
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和“血腥立法”的颁布,处于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勒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守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仍被镇-压。
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重要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这次起义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19. 至尊法案: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民族教会的法律。
当时英国王权处于上升趋势,同罗马教廷产生矛盾。
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惟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
后来又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往来,还解散修道院并宣布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些土地的2/3被抛入市场,使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至尊法案”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凑,沉重的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2017-04-09 10:55 | #2楼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第一章1.文艺批判运动:战后初期,苏联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局势十分复杂,在美苏对抗、东西方冷战不断加剧的国际背景下,1946年-1948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由党中央直接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批判运动,首先在文艺界开展。
列宁格勒出版的《列宁格勒》和《星》首当其冲,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两位作家的作品受到了集中批判。
1946-1948年,苏联先后开展了全苏作家、音乐家和美术家等会议,揭露和批判文艺界的“崇洋媚外”、“无思想性和非政治倾向”等问题。
联共布斥责艺术脱离政治的企图,强调艺术负有社会使命,要为当代政治服务,同人民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强调马列主义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这实为一场政治运动,混清了文艺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以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问题扩大化,尽管联共布后也承认有不公正的行为,但基本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加强了意识形态。
2.列宁格勒案件:又称“日丹诺夫案件”,是1949~1950年间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冤案。
此案牵连到联共中央领导人,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以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吉奥诺夫。
1950年9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确定以上三人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
“列宁格勒案件”的制造是30年代各种冤假错案的翻版,其目的是为了把可能成为“斯大林反对派”的政治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确保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和“斯大林模式”的稳固。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宣布这是贝利亚等人策划的冤案,并为受害者和列宁格勒党委会恢复名誉。
1957年2月,苏共中央监委会决定恢复沃兹涅先斯基等人的党籍。
3.贝利亚事件:斯大林逝世后苏共发生的一次党内斗争事件。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是仅次于马林科夫的第二位领导人,掌管具有特殊权力的内务部,颇有政治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罗斯福是一位有远见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出身资本家家庭,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
经济危机袭来后,他在纽约州立即成立“临时紧急救济署”,拨款几千万美元,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力图缓和危机的打击。
在州长任内,他多方结交具有自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律师,组成参谋性的“智囊团”。
1932年11月,美国进行总统选举。
由于胡佛政府内外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威信扫地。
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竞选中反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吹关心“被遗忘的人们”,并提出“新政”作为竞选口号。
选举结果,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3.4罗斯福正式宣誓就职后,立即大刀阔斧的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提出的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和建立联合国的构想,都得到了实施。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2、新政罗斯福为应对美国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
从1933年3月初通过“紧急银行法”到六月中旬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初期阶段,史称“百日”新政,1935年4月起,国会又通过了政府的提出的一系列法案,掀起“新政”第二次高潮,后期新政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改革,1941年3月,租借法通过以后,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度,新政遂告停止。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2、复兴工业;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了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3、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首次试验,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
也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3、纳粹纳粹党:德国法西斯政党。
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纳粹党的理论是19~20世纪各种反动思想的混合,国家社会主义者通过种族及社会煽动进行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欺骗宣传,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
纳粹党还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
二战后,德国对纳粹进行了彻底的反醒,许多宣扬纳粹主义的人和组织因此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罚。
4、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分子打击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1933年2月1日,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举行新的国会选举。
为了减少共产党在国会中得票数,保证纳粹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希特勒政府不择手段的迫害共产党。
在戈林的策划下,2月27日晚,柏林冲锋长率10名队员潜入国会大厦纵火,其他冲锋队员逮捕了在现场的半痴呆者共产党员卢贝。
然后嫁罪于德国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德国共产党是被迫第一个退出议会,随后希特勒取消了魏玛宪法中关于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的一系列条款。
希特勒向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5、二二六事件是由于日本军部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矛盾升级,由皇道派军官发动的未能成功的一次兵变。
目的是实行昭和维新。
背景是,永田事件之后,统制派幕僚军官为了打击皇道派的嚣张气焰,把皇道派的第1师团從東京调往满洲。
这一做法激怒了皇道派军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皇道派少壮军官率领1400余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他们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其他重要国家机关,杀死了内务大臣、财政大臣、及教育总监等人。
暴乱者发表“起义宣言”,提出兵谏,要求罢免统治派军官,成立以皇道派为首的军部独裁政府。
暴乱者陷于孤立,2月29日,兵变被镇压。
荒木真崎等皇道派头目退出现役,一些下级军官被处死。
从此皇道派一蹶不振,军部的统治大权落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治派的手中。
广田弘毅组阁。
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例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
6、斯达维斯基1930年后,法国陷入经济危机,政治形势动荡,出现了“火十字团”、“爱国青年”等法西斯团体。
白俄侨民斯达维斯基长期从事投机活动,诈骗巨额财富,1934年初,斯达维斯基伪造五亿法郎债券事件事发,畏罪自杀。
他曾先后贿赂一千二百名政界人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
金融投机案被揭露后,旭丹内阁在丑闻中倒台,各法西斯组织借此攻击共和国和议会制度。
1934年2月6日,各法西斯组织成员集会示威,声讨与丑闻有关的议员。
示威者还扬言要推翻共和国。
达拉第内阁在骚动中倒台。
法国人民平息了法西斯分子的暴乱,保卫了共和国。
7、戴高乐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法国军事学院,22岁入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1937年在最高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极力提倡坦克战思想,但没有引起法国军界的重视,1938年,他指责慕尼黑协定是投降与屈辱的举动,他一贯主张放抗击法西斯侵略,在法兰西战役中因战功被提升为准将,1940年担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积极主张连英抗德。
法国被德军占领后,他在英国,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参加“自由法国运动”。
在贝当政府对德投降后,他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新的领导机构,1942年自由法国改称战斗法国。
8月戴高乐返回巴黎。
签署了解散内地军的法令。
8、库恩。
贝拉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1914年被征入伍,1916年被俄国俘虏,1917年夏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二月革命后,被选为托姆斯克省党委会委员,1918年返回匈牙利。
后担任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
匈牙利共产党在实践中很重视领导武装斗争,1919年2月11日,卡罗利政府逮捕了以库恩为首的绝大部分匈共中央委员和其他领导人,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产生,库恩担任外交委员。
1919年6月,法国向匈牙利提出通牒,要求匈牙利红军撤出捷境。
库恩支持接受通牒,导致各地发生反革命叛乱,最终导致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颠覆。
9、武断政治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
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1、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
2、限制朝鲜民族资本。
3、地税苛重。
4、通过森林法等一系列法案抢占土地和森林5、颁布矿业法,控制资源。
6、实行奴化教育,璀璨文化。
10、孟太古蔡母斯福改革方案是1918年7月由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和印度总督蔡姆斯福签署的关于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改革方案,标榜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
背景是一战后,英帝国主义为缓和印度人民反抗,维持殖民统治。
内容有,一总督下设两院制,但总督保留否决权。
二中央政府各部以及省政府警察财政均由英国人控制。
三政府次要部门可由英任命的印度人担任其宗旨是保证总督大权在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在印度实行双重政制。
以此笼络地主,破坏解放运动。
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罗拉特法。
11、甘地主义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
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
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
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2、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会议,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
会议主要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三大问题。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和会在巴黎及近郊凡尔赛宫正式召开。
27个战胜国国参加会议,战败国与苏俄被排斥在外。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任大会主席。
真正操纵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1、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战胜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相继订立了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
2、列强决定对苏俄经行经济封锁,武装干涉。
3、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4、会后建立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的。
1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英法美中意荷比葡九国参加会议。
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日三国。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以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协定,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他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拆散了英日同盟,英国被迫放弃海上优势,日本丧失了独霸中国的机会。
补充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史称华盛顿体系。
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4、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主要来自关税、消费间接税、铁路运输收入、以及工业利润;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
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15、洛迦诺公约法国为了解决安全保障问题、防备德国崛起后的军事威胁,而召开的会议。
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
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
《洛迦诺公约》主要内容有,1、德法比三国保证不破坏《凡尔赛条约》关于三国边界问题以及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
2、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3、洛迦诺公约没有对德国的东部边界做出保证,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和徳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4、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洛迦诺公约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
1、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重新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