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2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一、名詞解釋1、文艺批判运动2、列宁格勒案件:战后苏联斯大林执政后期国内发生的一桩政治冤案。
因受害者主要是列宁格勒州和市的领导人,故名。
1949年2月,首先解除了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波普科夫等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以“帝国主义间谍”等罪名处以死刑。
这一事件中,遭迫害的达200多人,有2000多位各级领导人被撤职。
这场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的主谋是贝利亚。
50年代后,苏联为其平反昭雪。
1988年3月2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恢复受害者党籍。
3、医生谋杀案: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一起重大政治案件。
1953年1月 13日,《真理报》公布了一起惊人的消息:克里姆林宫一批著名医生 (沃夫西、科甘、维诺格拉多夫等) 妄图“通过有害的治疗来缩短苏联积极活动家的生命”,“医生恐怖小组”已杀害了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政治局委员) ,并准备杀害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戈沃罗夫元帅等人。
他们为美英情报机构效劳,“向它们出卖灵魂和肉体,是它们雇佣和收买的奸细”。
据此除逮捕这些医生外,一些高极将领和许多知识分子也受到怀疑和牵连。
但由于斯大林在不久后便逝世 (3月5日) ,此案未能判决。
同年 4月4日,被捕的医生获释,报纸公开宣布此案不能成立,恢复被捕者名誉。
4、赫鲁晓夫: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部长会议前主席,苏联五、六十年代改革的领导人。
生于矿工家庭,乌克兰人。
早年当过牧童、钳工。
从1918年起就从事革命工作,深刻认识到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弱点和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弊病。
斯大林死后,参与处决大侩子手、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又逐步清除了反改革的领导人; 在1956年苏共20大上,发表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因改革受阻,加之本人作风粗暴,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一切职务。
1971年9月11日病逝。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
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
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
著有代表作《君主论》。
《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
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
《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
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
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
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
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
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
世界史名词解释

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主要内容:①国内贸易国有化。
②余粮收集制。
③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义务制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因此战争结束后对其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5主要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世界史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
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
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
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世界史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24、 兰克史学:19世纪欧洲的主要史学思潮,又称客观主义史学,以德国为中心。因由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冯 兰克创立而有此名。兰克史学基本主张:第一,史学研究要客观求实,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据事直书。第二,重视历史原始材料,主张广泛搜集史料并进行考证,根据原始史料便可以完全呈现客观历史。第三,在写史的时候,历史学家不须多发议论,只需进行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兰克学派的著作以政治史为主,忽视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
9、 《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5、 辑佚学: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6、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
(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
(3分)巴达里文化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
(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
(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
(1分)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
(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
(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
(2分)金字塔古埃及国王陵墓。
(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
(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
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分)涅杰斯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
(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
(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
(2分)拉美西斯二世埃及第19王朝法老。
(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
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
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
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
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
因此,法西斯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三个典型的法西斯国家。
法西斯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希特勒在德国焚书,把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许多人类文化宝贵财富付之一炬。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转年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故又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
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
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
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
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二)法西斯主义的五个基本理论1,种族优秀论。
2,国家至上论。
3,领袖至上论。
4,意志至上论。
5,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
(三)法西斯主义滋生和蔓延的土壤法西斯主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在德意日等国家盛行,有以下原因;一,复兴的德意和新兴的日本,不甘心忍受英法美等国操控的世界格局。
二,连续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冲突。
三,国内劳工运动和革命运动高涨,引起了大资产阶级和统治阶层的恐慌和疯狂镇压。
四,德国当时经济崩溃(1933年1美元兑换3万亿(trillion)德国马克)国内爱国分子情绪高涨,民众对英法等老资本主义国家恨到极点。
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趁机煽动这些爱国分子,向他们灌输了大量的狂热的法西斯思想法西斯是指一部分人为了某种利益,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民欲望不断扩大这个团体,对不加入或者排斥这个团体的人或其他团体进行各种方式的打击。
达到一个控制国家,法律,军事的目的,法西斯的优点:极大有效地发挥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可以在短期内调度国家全部的力量去干一件事情,打破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统治下公民的思想。
缺点:劳民伤财,法西斯政权的统治时间都不是很长,因为对国家和其民族造成的伤害非常大。
往往1代法西斯统治需要几代人去恢复。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议题。
虽然现代一般认为纳粹主义是由法西斯主义衍生的一种分支,但一些人仍主张纳粹主义并非法西斯主义,要不是因为两者之间差异过大,便是因为他们认为法西斯主义不能作为一种通称来形容。
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纳粹主义强调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那些于根其民族和种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会工程的文化上,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它所有种族来达成德国民族的繁荣。
相较之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则认为文化因素应该替国家服务,国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种族服务。
法西斯主义的政府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它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政府中央集权至上的理论。
而纳粹强调的则是“民族”(V olk)和“民族共同体”(V olksgemeinschaft)。
纳粹主义认为政府和政党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的理想的工具,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明确地反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主义形式。
纳粹的运动—至少在其意识形态上,则认为以阶级为根基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并且希望跨越这种既有的阶级社会,团结所有阶级的种族成分。
社团主义国家的中心思想的确是精英政治。
不过,法西斯主义的根基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社团主义,而社团主义则被认为是取代阶级斗争产物。
第二战场第二战场是指二战时期,新开辟除苏联战场外,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战场,它的开辟以诺曼底登陆为标志。
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但是,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却经历了数年的争论。
年表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
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
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英国军队在北非被隆美尔击败;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无法应对日本的强大攻势,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应该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进攻北非,防止德国夺取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地区。
1942年7月,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
8月,丘吉尔亲自飞抵莫斯科,向斯大林通报了这个决定。
斯大林当然对英美的决定感到愤怒,但这次英苏首脑会晤却促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对两国携手对法西斯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丘吉尔访苏期间,苏联红军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与德军进行生死大决战。
在这场历时七个月的战役中,苏联红军消灭了大约150万轴心国军队,扭转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了德国的力量,帮助英美盟军成功在北非登陆,扭转了北非战局。
另一方面,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胜利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本从海上进攻印度的危险被消除。
1942年下半年见证了全球战争形势的迅速逆转。
1943年1月,英美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商讨西欧登陆计划,但英国坚持首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之后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3年11月底,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后来,由于登陆规模扩大,实际登陆日期就推迟到了1944年6月6号。
历史意义诺曼底登陆的最终实施,不但缓解了苏联的压力,而且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绥靖政策绥靖主义用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绥靖政策1。
定义:也称姑息政策。
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2。
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3。
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4。
直接后果:(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4) 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推行原因(1)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