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尼德兰革命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大一下学期)

世界史名词解释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这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基督教改革的思路,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罪券,其核心论点是“因信称义”说。
被普遍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生于枫丹白露。
自执政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
1547年加冕称沙皇。
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
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
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
并在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
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2017年整理】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大一下学期)

世界史名词解释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这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基督教改革的思路,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罪券,其核心论点是“因信称义”说。
被普遍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生于枫丹白露。
自执政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
1547年加冕称沙皇。
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
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
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
并在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
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1832年议会改革:19世纪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埃及古代史部分1.美尼斯:古代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
他凭借南方的军事力量占据了北方三角洲地区,并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孟斐斯城,是上下埃及最初统一的完成者和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2.美尼斯,第一王,同埃及,孟斐斯3.乔赛尔:(记忆诀窍:埃及前总统叫纳赛尔)埃及第3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金字塔的建造始于他在位的时期。
他的层级金字塔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家阿蒙霍特普负责建造的。
4.乔塞尔,初造塔,问谁人,霍特普5.胡夫:第4王朝的国王,其金字塔是现存最大的。
6.哈佛拉: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该国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7.孟图霍特普二世:埃及中王国的建立者,重新统一了自第一中间期以来混乱分裂的埃及。
他依托底比斯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
(被誉为各个同一时代的开创者,和第1王朝的美尼斯,第19王朝的雅赫摩斯齐名)8.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第12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政策。
诸如阻止各个诺姆间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活动;亲自巡行整顿秩序和税收;划分诺姆间的边界,限制了诺马尔赫的一些世袭权力。
(阿美涅木赫特一世的政策主要是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9.雅赫摩斯:埃及第18王朝的建立者,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他领导了埃及人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埃及重获独立与统一。
10.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拓展了埃及帝国的疆土。
11.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他一生征战在叙利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整个西亚,在南方拓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外。
12.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提出废除对阿蒙神的信仰而改信拉神,并将首都迁到埃赫那吞。
但由于神庙势力和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改革最终失败。
13.拉美西斯斯二世:和赫梯为争夺霸权展开战争,在卡迭什战役中因损失惨重与赫梯签署和约14.尼科:第26王朝法老,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遣人乘船绕非洲航行。
世界史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
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
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
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世界史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
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
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
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4.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约前570~前508年)实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后,氏族贵族之间以及氏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尖锐化,保有血缘关系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奴隶占有制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
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
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6.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7.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8.美国《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
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国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解释了北美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
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宅地法》美国内战期间联邦政府颁布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法案,1862年5月颁布。
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缴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归其所有。
它对激发广大群众参战热情有很大作用。
《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
10.法国八月法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胜利后,革命在全国迅速展开。
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
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
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
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11.《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
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
《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
《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12.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
1807年 7月4 日生于法国的尼斯,卒于1882年6月2日。
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
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
1833年7月在马赛与G.马志尼相识。
同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
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的战争,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
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 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
同年 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 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13.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治上依然四分五裂。
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
战争从6月7日开始,在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因法国出面调解,7月26 日缔结停战协定。
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
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
14.美西战争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8年4月,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借口其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进攻西属殖民地。
它利用海军优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消灭了西班牙舰队。
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
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
《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15.《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
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7.《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18.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19.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