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_毙考题

合集下载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感觉记忆(瞬时记忆)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感觉记忆(瞬时记忆)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三、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有视觉的图像编码和听觉的声像编码,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可以达到4秒。

视觉编码是主要编码形式。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可以进入短时记忆。

没有被注意的很快就会消失。

四、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初阶段是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但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组块,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加工深度。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办法。

复述又分为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时间短暂,信息保持约15~30秒,如果得不到复述会很快遗忘。

一种观点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无管信息的干扰。

斯滕伯格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假设短时记忆中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方式: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

实验结果显示,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时完全系列扫描。

五、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等。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

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变化表现在质和量方面:量方面,存储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内容简略和概括,完整合理有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还表现为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_毙考题_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_毙考题_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二、视觉1、视觉刺激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在5 1014~5 1015Hz,波长在380~780nm之间。

光的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2、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折光机制: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有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中间为瞳孔,调节瞳孔的大小;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眼球内容物有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有屈光介质,加上角膜构成屈光系统。

感觉机制:视网膜的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第二层是双极细胞及其他细胞,内层是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是对光敏感的区域。

在离开中央窝16~200处杆体细胞多,边缘处锥体细胞少。

中央窝附近的盲点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的视神经。

杆体细胞感受明暗,昏暗条件下发挥作用;锥体细胞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昼视器官。

光刺激下形成视觉色素,感受细胞因之释放神经冲动。

传导机制: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

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是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布鲁德曼17区。

传导过程中出现聚合和侧抑制作用。

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为视觉信号初步分析区。

相邻脑区进一步加工。

视觉感受野。

神经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视网膜上具有某种特征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叫特征觉察器,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的视觉信息做出选择性反应。

反馈调节: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头脑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视觉器官更有效地感知外部世界。

2025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与例题解析

2025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与例题解析

2025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与例题解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考研学子的关注。

对于计划在 2025 年考研心理学的同学来说,掌握基础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并通过例题进行解析。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红色”这个属性的感知是感觉,而对整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综合认知就是知觉。

例题: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外走进昏暗的室内,一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就能逐渐看清室内的物体。

这种现象反映了()A 感觉适应B 感觉对比C 知觉恒常性D 知觉整体性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 A 选项感觉适应。

从明亮到昏暗环境,眼睛对光线的感受逐渐发生变化,从而能够适应昏暗的光线并看清物体,这是感觉适应的表现。

二、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过程。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在 025 2 秒之间。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 5 秒到 1 分钟。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则在 1 分钟以上,甚至终身。

例题: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A 5 ± 2 个组块B 7 ± 2 个组块C 9 ± 2 个组块D 11 ± 2 个组块解析:答案是 B 选项。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 7 ± 2 个组块。

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多个具体的三角形,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思维的过程。

例题:“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A 间接性B 概括性C 灵活性D 敏捷性解析:答案是 A 选项。

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题考试题及答案

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题考试题及答案

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题考试题及答案1人从较亮处进入较暗处时,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逐渐恢复的现象是()。

A、视觉锥体细胞开始活跃B、视觉细胞中视色素开始分解C、视黄醛和蛋白开始结合D、适应的时间很快参考答案:C解析: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2.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A、直观形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C、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本质抽象水平参考答案:B解析: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一年级基本上属于直观形象水平;二、三年级从直观形象水平向形象抽象水平过渡;四、五年级大多数儿童进入了本质抽象水平。

3.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

A、采用一个有趣的相片嵌合(两个不同人的相片各取一半嵌合而成)进行实验B、证明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于大脑C、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D、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参考答案:C解析: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4.关于气质的说法以下哪种正确?OA、可用于评估智商B、可用于评估情商C、具有择业价值D、有优劣之分参考答案:C解析: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不同的职业,所以气质类型具有择业价值。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参考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时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

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即生物钟;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事件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倾向于将时间估计的较长。

在回忆往事时,同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感觉时间越长。

2、运动知觉
即认识物体的运动特性。

针对运动物体的网像运动系统,针对静止物体的头-眼运动系统。

似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如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

诱发运动:即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自我感觉。

运动后效:先注视运动的物体,在注视静止物体时会发现朝向相反方向。

实验心理学冲刺笔记之视觉_毙考题

实验心理学冲刺笔记之视觉_毙考题

实验心理学冲刺笔记之视觉第七章感觉第一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一)视觉的物理刺激1、视觉的物理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

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

2、光源的种类3、单色光(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1、光源强度的测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

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

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

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

目视光度计2、光照度测量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

3、亮度的测量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

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

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1)视网膜照度(2)光强度等级--分贝5、其他测量(1)反射系数(2)透光系数(3)密度二、视觉现象(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1、视觉的主要功能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

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

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二)明暗适应水平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

一般光适应较快。

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

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

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

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

(1)棒体细胞的适应(2)锥体细胞的适应3、影响适应的因素(1)适应前照明(2)器质性病变(3)维生素A缺乏(4)年龄因素(5)感官的相互作用(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7)实验光的波长(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

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m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

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敏感。

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

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

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越低。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

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

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见红和绿。

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简答

普通心理学简答

1、感觉的概念、现象及分类。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现象:①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③感觉对比:是由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一种表现。

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④联觉: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也称通感。

(3)感觉的分类: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②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2、知觉的概念、特性及种类。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的特性:①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②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③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④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形状、大小、明度(视亮度)、颜色恒常性)(3)知觉的种类:①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②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③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真动、似动)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3)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4)人的兴趣和情绪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①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可加快暗适应过程。

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费里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高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
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大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人耳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大值然后消失。

声音频率不同,大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大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

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

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 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

(3)、音响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

(4)、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