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一战与战后格局

合集下载

专题一战及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一战及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

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
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这里的“新秩序”是指( )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美苏两极格局D.一超多强
导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哪些认识?
1.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2.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3.国与国的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 ……
3.在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的历史课上, 有些同学认 为德国是有罪的, 而有些则同学主要责备英国和法国,还有些同
学说这罪行双方都有份,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 是 A.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B.英法被迫应战的正义战争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战争 D.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的成员国不包括 A.德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英国 5.1882年5月,欧洲某几个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有这样的 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到法国进攻,不论
(4)为了争霸,以英国、德国为首形成了哪两个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 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6)材料中的“火药桶”指的是什么地方?“一粒火星”指 的是什么事件?
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 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D.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7. “一战”后,在帝国主义召开的一次分赃会议上,规定德
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 等国瓜分,取消义务兵役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共16张PPT)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共16张PPT)

《九国公约》使中 国回复到几个帝国
引发了伟大的五四 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运动。
的局面。
复习巩固:
B 1、三国同盟的核心是( )
A.奥匈帝国 B.德国 C.俄国 D.意大利
B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德国突袭波兰 B.萨拉热窝事件 C.三国同盟形成 D.三国协约形成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专题复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复习目标: 1、全面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及性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3、熟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有考点; 4、掌握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构成的史实。
由于( A )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C.法西斯势力掌握了国家政权 D.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4、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与中国有
B 关的文件是( )
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④《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
复习引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三条战线 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转折点 转折年
凡尔登战役 1916年
新式武器 远程大炮、机关枪、手榴弹、坦克、毒气、
攻击机和轰炸机、潜水艇等
加速大战结 束事件
①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 协约国力量大增;②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
月革命,退出大战;③同盟国集团反战运动高
小组讨论: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是怎样损害中国利益的?同 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的特点是以大国的强 权政治为基础的?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9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9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都设在美国纽约
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
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其职能主要 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 (WTO) 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 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贸易争端等
归纳提升
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你哪些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 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 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在平等的 基础上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 求得共同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带给你哪些启示?
B 场战役发生在( )
A.萨拉热窝
B.凡尔登
C.斯大林格勒
D.珍珠港
(2021·重庆B卷)绘制时间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以下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时
C 间轴,其中方框处的历史事件应是(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苏联展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美、英实施诺曼底登陆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参加 ,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 《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团结合作、彻 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 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等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以中、 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盟、日本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广大发展中国 家实力不断增强

热点专题七: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热点专题七: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热点专题七:一战、二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即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其核心是德国。

和三国协约(英、法、俄)其核心是英国。

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加剧。

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法、俄。

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它也是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3、导火线(借口):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对类似的暗杀等恐怖事件的看法:我们应坚决反对暗杀等恐怖活动。

它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更不能将暗杀者视为民族英雄。

)4、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①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③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7、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8、大战的影响:(后果):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秩序的演变微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秩序的演变微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秩序的演变线索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年的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新秩序不仅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线索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促成了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虽带有强权政治的烙印,但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线索三: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力量开始出现,欧洲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第三世界崛起等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微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一次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世界大战主要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标志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概况(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3)扩大规模: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结果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022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战后世界

2022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战后世界

2022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战后世界【考点连接】一、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通过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欧洲、西亚、非洲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确定了确立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判:该体系临时和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定了战后和平秩序;但它不能从全然上排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坚持下去2、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1)冷战政策:(美国推行霸权主义)(2)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解体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91年)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临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进展,但一个相对稳固的新世界格局迄今还没定型。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实力中国应计策略:搞好稳固,进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惧主义,爱护世界和平.二、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1)二战后美国经济进展的特点:繁荣—危机和调整—连续稳固进展,进入新经济时代(2)西欧经济的进展: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1993年1月1日(世界最大经济体)(3)日本的崛起:特点: ①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②受1974到1975年经济危机打击,进展速度一度减缓③80年代中后期,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进展。

正在谋求政治大国(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进展的共同点:都有美国的扶持;都重视进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5)西欧、日本经济进展的缘故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发: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大力进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进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爱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进展。

课件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件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②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 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
④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 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重难点 4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1)不同点:
项目
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
1917— 1918 年
战,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同
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
(三)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力量对比: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2.战略失误: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 潭。 3.内部矛盾: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内部矛盾日 益加剧。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盟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或事件
影响
爆发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 1914 年 战,俄、法、德、英相继
7 月 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一 阶段 1914 年 马恩河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破灭
第二 阶段
1915— 1916 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 一方
第三 阶段
《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 内容 亚和土耳其等的和约以及国联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凡
尔赛体系
背景 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激化
内容
1921 年 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召开,签署了《四国条 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影响
积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专题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线索二国际格局的演变二、专题演练1.如果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学习主题,以下属于这一主题的内容是①巴黎和会②杜鲁门主义③《北大西洋公约》④科索沃战争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B.经济发展不平衡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地区冲突激烈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式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世界大战的硝烟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却带给人类永久的反思。

下列关联不正确的是A.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D.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下面三幅地图,按一战前夕、冷战时期、冷战之后顺序排列的一组是①②③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

”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的是①1799——1814年的法国②1933——1945年的德国③1933——1945年的美国④1936——1945年的日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的相同点有①都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②都由大国所控制③都是在大战后形成的④都因大战而解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战的原因与条件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条件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条件 2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 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战争的三个阶段
事件结果 重要战役及事件 三个阶段
结果 德军速决战的计 划破产,西线开 始形成对峙局面
第一阶段 1914
马恩河战役第 一次大规模
③德国军备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④赔款: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2、华盛顿会议
⑴背景:一战前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同美国 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 的利益。为了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 备竞赛。 ⑵目的:缓和它们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 的势力范围。 ⑶召开:1921年--1922年,美、比、英、中、法、意、 日、荷、葡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 ⑷内容:《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日中协定》(在会外签订)、《九国公约》。
2、《洛迦诺公约》
⑴背景:法国主张对德和解,德国政府积极响应。 ⑵构成:《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 ⑶主要内容:规定彼此之间的争端如不能通过外交方 式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庭裁决。 ⑷影响: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稳定; 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凡尔赛和约》限制 德国的政治、军事条款也被逐步打破。
六、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与格局
1、巴黎和会 ⑴时间:1919年。 ⑵参加国:一战时的战胜国,主要由英法美 三国操纵会议。 ⑶内容:处置德国;中国山东问题。 ⑷结果:签定《凡尔赛和约》 。
《凡尔赛和约》内容(战争责任归属德国)
①重划德国疆界: A、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 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 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 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 E、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 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1928年15国签订。 ⑵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⑶地位: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 条约。 ⑷影响: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为和平解决国 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 要的法律基础;但是其“保留条件”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 约束力,为以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四国条约》—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 日四国签订,使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解体。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 英、法、日、意五国签订,规定五国各自主力舰 和 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日中协定》—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规定日 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使中国又 回复到受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实质:帝国主义争夺霸权与殖民地的矛盾更加尖锐;帝 国主义既斗争又勾结
两大侵略集团的形成

1882
突尼斯问题

1904
同 1882 盟 国

1879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1907
协 1907 约 国

巴尔干问题

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⑴巴尔干半岛存在哪些矛盾? ①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与前宗主国的矛盾) ②巴尔干内部的矛盾(巴尔干同盟内部争夺领土) ③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巴尔干的矛盾 ⑵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①外因:欧洲列强争夺和插手(主要原因) ②内因: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 ⑶欧洲列强为什么要向巴尔干扩张势力?又为什么能在巴尔干扩 张自己的势力? A、必要性:①战略地位重要;②资源丰富,盛产石油 B、可能性: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②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 ⑷在巴尔干争夺最为激烈的是哪些国家? 俄国和奥匈帝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③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 —德、 俄、奥匈、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列强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②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新高潮。
一、一战的原因与条件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经济--英国、法国的经济水平从第一、二位跌到第三、 四位,美国和德国的经济水平上升到第一、二位。 殖民地--英法是老牌殖民帝国;而德国所占殖民地少, 与其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一、一战的背景与原因
②美日崛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 的资本输出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扩张了自 己的势力范围,经济迅速发展,由农业国变成工业 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③大战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 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 ④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一战后,人类历史 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 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③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就业—普
选)
④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开始了国家干预私 人企业。) 。 ⑤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深 远及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凡尔登战役时间最长,1916年是决定性 第二阶段 决定意义 的一年,大战的 1915-1916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 战略主动权转移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 到协约国一方.
1917美国、中国参战; 1918.11 德国宣 第三阶段 俄国二月革命、十月 布投降,一战结 1917-1918 革命;奥匈帝国瓦解 束
3、凡华体系
凡尔赛体系: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 际关系的新秩序(英法为主) 华盛顿体系: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 系的新秩序(美日为主)
基础: 作用: 局限:
建立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基础上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不稳定性
七、维护和平的尝试
1、国际联盟
⑴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 立国际联盟的建议(美国最终因故没能加入)。 ⑵建立:1920年1月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⑶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⑷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⑸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 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⑹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 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形成: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缔结。(具有反俄 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以德国为核心) (意大利因为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而加入) (2)三国协约形成: 法俄同盟形成——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共同的战略 利益和经济联系奠定了基础) 三国协约的形成——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1、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经济联系 2、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美国利益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 ①经济: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 劣势。 • ②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表现的十分明显。 • ③内部: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 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 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 ④国际: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四、一战的性质:
• 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 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 正义性。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 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 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①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欧洲国际地 位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