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北京】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ICS65.020.40B 64备案号:36778-20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953—2013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stry carbon accounting and monitoring 2013-01-31发布2013-05-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碳库的确定与选择 (2)5 计量与监测 (2)6 监测要求 (9)附录A(规范性附录)样地调查取样记录表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北京部分树种的含碳率 (11)附录C(资料性附录)北京森林及城市绿地主要树种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 (12)附录D(资料性附录)IPCC温带森林树木根茎比与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参考值 (14)附录E(资料性附录)不同温带森林类型地下生物量、灌、草及枯落物生物量换算参数 (15)附录F(规范性附录)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 (16)参考文献 (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平、薛康、周彩贤、何桂梅、张峰、于海群、李伟、刘琪璟、姬宏旺。
II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的碳库确定与选择、计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和监测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开展林地与城市绿地的碳汇计量监测工作。
主要计量监测林地与城市绿地的碳储量、碳储量的变化量、林业活动及森林火灾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237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测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附件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国家林业局2011年2月前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球最重要的碳贮存库,是大气CO2重要的吸收汇。
毁林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源。
林业活动(造林、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植被恢复等)是大气温室气体增汇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此,《京都议定书》允许将这些林业活动获得的增汇减排,按一定的规则用于抵偿工业化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
同时《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工业化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活动获得的碳减排量或增汇量来抵偿其承诺的减限排指标。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是第一承诺期合格的CDM林业项目。
在未来承诺期,林业活动预计仍将在温室气体减排增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林业局2009年也对外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其中就明确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作为未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为规范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推进碳汇造林项目计量与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受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委托,中国林科院牵头编制了《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不仅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编制完成。
重庆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办法

式中,V为单株材积,A为树木年龄,a、b、c为参数。
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项目实施后的不同碳层、不同树种和不同种植时间的林分在项目期内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即:
(5.5)
(5.6)
(5.7)
年龄林分地上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t C)
重庆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办法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造林地的碳汇计量与监测
按照《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国家林业局办造字[2011]18号)。
二、减少毁林的
(一)
森林(Forest):本《办法》所指的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7公顷,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大于等于2米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大于等于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大于等于10米的林带。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林资发[2004]14号)执行。
计入期(Crediting Period):对减少毁林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进行计量和核查的时期。
利益方(Stakeholder):已经或可能受到拟议的减少毁林项目活动影响的公众,包括个人、群体或社区。
核查(Verification):由第三方定期地、独立地审评减少毁林项目开始以来所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
森林碳库(Forest carbon pool):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活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和叶。
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所有活根生物量。由于活细根(直径≤1-2mm)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纳入该部分。
一种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方法与流程

一种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方法与流程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方法与流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林业是全球最大的碳汇,通过生长并固定二氧化碳,将其储存在树木和土壤中。
因此,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方法与流程。
一、影响林业碳汇的因素1. 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生物量和土壤差异,也会影响林业碳汇的测算和计量。
2.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的茂密程度对林业碳汇的测算和计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植被种类:不同的植物种类的生长速度和二氧化碳吸收效率也不同,因此也会影响林业碳汇的测算和计量。
二、林业碳汇计量流程1. 林区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林地的面积、森林性质、生物量等,为后续的测算提供基本数据。
2. 生物量测定:通过测量不同型号人工林或天然林中树木的直径、高度、树木密度等计算方法,测定森林内的生物量数据。
3. 生长率和生态系统因素考虑:通过考虑森林的生长速率以及生态系统因素,计算出年度内各个林木类的生长量和二氧化碳吸收量。
4. 碳排放因素考虑:同时,需要考虑林业碳汇中的碳排放因素,如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碳汇量计算:综合以上数据计算出林业碳汇的总量,以测算和计量林业碳汇。
三、测算方法1. 气候箱法:利用密闭气候箱,通过人工调控温度和湿度的方式,测定森林中的碳吸收速率和还原速率等参数。
2. 气体浓度法:通过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方式,测量森林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倍数,从而推算出碳汇的总量。
3. 遥感法:通过卫星等遥感技术,收集森林覆盖面积、生长速度等数据,并通过计算,推算出林业碳汇的总量。
综上所述,林业碳汇测算和计量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的测评工具和方法,综合考虑影响林业碳汇的各种因素,合理计算和测算林业碳汇的总量。
独家整理!碳汇计量与监测:实用标准、计量流程、监测方法

独家整理!碳汇计量与监测:实用标准、计量流程、监测方法一、实用标准碳汇计量与监测的实用标准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两大类。
国际标准如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估算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的统一框架和方法。
国内标准则包括我国发布的一系列行业和地方性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标准,这些标准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计量流程1.确定计量边界:明确碳汇计量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收集数据:通过遥感、地面观测、实验分析等手段收集相关的碳汇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碳储量等。
3.建立模型:基于收集的数据,建立碳汇计量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4.计算碳汇量:利用模型计算特定时间段内的碳汇量,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5.结果验证:通过与其他研究或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碳汇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监测方法1.遥感监测: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面信息,实现对碳汇的动态监测。
2.地面观测:通过设立地面观测站点,定期采集土壤、植被等样本,获取详细的碳汇数据。
3.模型模拟: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传输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4.通量观测:通过设立通量观测塔等设备,直接测量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交换通量。
四、总结碳汇计量与监测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实用标准、采用科学的计量流程和先进的监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为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的不断完善,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碳汇计量与监测。
关于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林业碳汇潜力评估实施方案

关于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林业碳汇潜力评估实施方案一、前言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林业碳汇潜力评估实施方案是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流量和碳收支进行定量测算和监测,并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
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1.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指森林植被和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碳总量。
测算方法包括样地法、样带法和遥感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为:选择代表性样地,按照不同树种、龄级和立地条件分层布置,对每个样地进行调查和采样,然后通过化验等手段确定样地内有机质含量。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流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流量是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测算方法包括气体交换法、生态系统通量法和生态系统模型法等。
其中,气体交换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为:在样地内设置碳通量塔,通过测定塔顶和塔底的CO2浓度差异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量。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指森林植被和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碳总量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之间的差值。
测算方法包括样地法、样带法和遥感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为:选择代表性样地,按照不同树种、龄级和立地条件分层布置,对每个样地进行调查和采样,然后通过化验等手段确定样地内有机质含量,并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碳收支。
三、林业碳汇潜力评估实施方案1. 林业碳汇潜力评估指标林业碳汇潜力评估指标包括森林面积、森林类型、森林龄级、森林生长速率和碳密度等。
其中,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碳储量,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重要指标。
2. 林业碳汇潜力评估方法林业碳汇潜力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学模型法、生态系统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等。
其中,统计学模型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为:根据不同的评估指标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各个指标对碳密度的影响程度,并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国家或地方技术规范:城市绿化碳汇造林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一)

国家或地方技术规范:城市绿化碳汇造林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如何提高城市绿化的碳汇效益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规范对于城市绿化碳汇造林计量与监测技术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会针对这一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技术规范简介《国家或地方技术规范:城市绿化碳汇造林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简称《规程》,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一项技术规范。
该规范针对城市绿化碳汇进行了制定,旨在规定城市绿化碳汇造林计量、监测和管理的技术要求,推动城市绿化碳汇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技术规范内容1、计量信息的获得方式《规程》规定,城市绿化碳汇的计量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监测、委托监测、数据统计、记录整理等多种方式获得。
同时,相关机构需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和判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样地设置和测量样地是城市绿化碳汇计量工作的基本单位,因此在设立样地时需要考虑地形、土地利用类型、树种组成及年龄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测量样地时需要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操作,并保持样地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3、计量参数《规程》规定,城市绿化碳汇的计量参数应包括碳汇容量、碳汇量、碳汇密度、碳汇增长速率、碳储量等多个方面,同时涉及到的计量指标还包括土壤碳含量、树种生长量等。
4、监测和评估城市绿化碳汇的监测应该以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为基础。
相关机构要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相关管理措施,保障城市绿化碳汇在长期内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三、技术规范的意义《规程》的制定对于加强城市绿化碳汇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这一技术规范为城市绿化碳汇计量和监测提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指南,推动了城市绿化碳汇信息的准确获取和分析处理;另一方面,规范化的检测方法和流程也能够及时发现城市绿化碳汇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终,该规范的实施可以实现城市绿化碳汇的有效运营和管理,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简介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简介标题: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简介导言: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生物质中的过程。
碳汇的管理和监测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实施方案,旨在为您提供对这一关键主题的深入理解。
一、背景介绍:1.1 森林碳汇的重要性1.2 国际碳汇监测标准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概述:2.1 定义和目标2.2 组成部分2.2.1 碳汇监测网络2.2.2 数据采集与处理2.2.3 模型和估算方法2.2.4 质量控制和认证2.2.5 报告和共享三、森林碳汇监测的关键步骤:3.1 样地设置和布置3.2 数据采集与处理3.2.1 实地测量3.2.2 数据分析与整理3.3 模型与估算方法选择3.3.1 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模型3.3.2 无人机和遥感技术3.4 质量控制和认证3.4.1 校正和验证3.4.2 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3.5 报告和共享3.5.1 数据报告3.5.2 国际共享和交流四、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挑战:4.1 数据收集的复杂性4.2 碳汇模型和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4.3 资金和技术支持五、总结与展望:本文对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其在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的发展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并加大对技术研究和资金支持的投入。
观点和理解: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
通过实施该体系,可以对森林碳储量和碳流动进行精确测量,并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和碳市场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该体系的实施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全球碳汇管理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化格式:1. 导言2. 背景介绍3.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概述3.1 定义和目标3.2 组成部分3.2.1 碳汇监测网络3.2.2 数据采集与处理3.2.3 模型和估算方法3.2.4 质量控制和认证3.2.5 报告和共享4. 森林碳汇监测的关键步骤4.1 样地设置和布置4.2 数据采集与处理4.2.1 实地测量4.2.2 数据分析与整理4.3 模型与估算方法选择4.3.1 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模型4.3.2 无人机和遥感技术4.4 质量控制和认证4.4.1 校正和验证4.4.2 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4.5 报告和共享4.5.1 数据报告4.5.2 国际共享和交流5.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挑战5.1 数据收集的复杂性5.2 碳汇模型和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5.3 资金和技术支持6. 总结与展望7. 观点和理解总结:综上所述,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实施方案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国家林业局2011年2月前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球最重要的碳贮存库,是大气CO2重要的吸收汇。
毁林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源。
林业活动(造林、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植被恢复等)是大气温室气体增汇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此,《京都议定书》允许将这些林业活动获得的增汇减排,按一定的规则用于抵偿工业化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
同时《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工业化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活动获得的碳减排量或增汇量来抵偿其承诺的减限排指标。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是第一承诺期合格的CDM林业项目。
在未来承诺期,林业活动预计仍将在温室气体减排增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林业局2009年也对外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其中就明确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作为未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为规范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推进碳汇造林项目计量与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受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委托,中国林科院牵头编制了《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不仅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编制完成。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有关省区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企业以及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意见,有关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最终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组织专家进行审定。
根据国家林业局对碳汇造林的要求,造林项目实施主体应在其碳汇计量和监测报告或可研究报告中,详细说明如何应用本指南:包括具体使用的计量方法和监测步骤、数据(包括图面数据)、公式、参数、假设,并描述详细的监测计划和操作技术细则。
目录前言 (I)目录 (II)1 目的和范围 (4)2 术语和定义 (5)3 项目边界和土地合格性 (8)3.1 土地合格性 (8)3.2 项目边界确定 (8)4 碳库与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 (9)4.1 碳库选择 (9)4.2 温室气体排放源 (10)4.3 关键排放源的确定 (12)4.3.1标准 (12)4.3.2确定方法 (12)5 计量方法 (14)5.1 概述 (14)5.2 分层 (14)5.3 基线碳储量变化 (15)5.4 项目碳储量变化 (18)5.4.1 林分生物量 (19)5.4.2 竹林和灌木林 (21)5.4.3 原有植被生物量减少 (22)5.5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25)5.5.1 施肥 (26)5.5.2 燃油机械的使用 (27)5.6 泄漏 (28)5.7 项目净碳汇量 (29)6 监测方法 (30)6.1 概述 (30)6.2 项目活动及其边界监测 (30)6.3 抽样设计 (31)6.3.1 事后分层 (31)6.3.2 确定样地数量 (32)6.3.3 样地设置 (34)6.3.4 监测频率 (35)6.4 项目碳储量变化监测 (35)6.4.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36)6.4.1.1 林分 (37)6.4.1.2 竹林 (39)6.4.1.3 灌木林 (39)6.4.2 枯落物 (40)6.4.3 枯死木 (41)6.4.4 土壤有机质 (45)6.5 项目边界内的排放 (46)6.5.1 施肥 (47)6.5.2 燃油机械使用 (48)6.5.3 森林火灾 (49)6.6 泄漏 (50)6.7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2)6.7.1 可靠的野外测定 (52)6.7.2 野外调查测定数据的核实 (52)6.7.3 数据录入和分析 (53)6.7.4 数据归档 (53)6.8 不确定性分析 (53)6.9 核查 (54)附1 国家和IPCC碳计量参数参考值 (56)附2 全国优势树种(组)异速生长方程 (60)1 目的和范围为规范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特制定《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了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编制的《碳汇造林项目技术规定(试行)》和《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及其它相关管理规定。
因此,本指南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出版的方法学和其它国际权威技术报告为基础,如《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 2000优良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①、温洛克国际(Winrock Internationa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项目指南》②等,并参考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有关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基线方法学和监测方法学、适用工具③,同时参照《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方式和程序》和国际自愿者市场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施的一般要求④,结合我国林业实际,制定本指南。
为避免混淆,同时便于与相关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相关术语及其定义尽可能与上述技术报告和方法学相一致。
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保守性原则:如果活动水平的确定或参数的选择导致项目净碳汇量最终被低估,例如:(i)基线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高估,或(ii)项目情景下的碳储量增加量被低估,或(iii)项目情景下的排放量被高估,则项目净碳汇量计量结果取被低估的值。
反之,则是不保守的。
(2)透明性原则:除个别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外,活动水平和碳计量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数据应公开、透明,并易于为公众所获取。
(3)可比性原则:采用的碳计量参数应具有可比性,如果所选择的当地参数超出IPCC或国家水平参数值的正常范围,应详细说明其理由。
(4)确定性原则:碳计量和监测须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降低不确定性。
监测报告中须包括不确定性分析和评价。
(5)经济性原则:随着碳计量和监测精度和准确性的提高,计量和监测的成本往往呈指数增加。
因此在选择碳计量和监测方法时,包括确定参数时,既要①www.ipcc.ch②③Cdm.unfccc.int④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因素,亦即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与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成本有效的平衡点。
2 术语和定义森林(Forest):本《指南》所指的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7公顷,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大于等于2米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大于等于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大于等于10米的林带。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林资发[2004]14号)执行。
造林(Afforestation):本《指南》特指碳汇造林,即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项目参与方(Project Participants):参与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国有、集体单位、企业或个人。
项目边界(Project boundary):是项目参与方控制范围内的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
一个造林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间的土地。
森林碳库(Forest carbon pool):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活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和叶。
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所有活根生物量。
由于活细根(直径≤1-2mm)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纳入该部分。
枯落物(Litter):矿质土层或有机土壤以上、直径<5cm或其它规定直径的、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落物、腐殖质、以及经验上不能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直径≤2mm的活细根。
枯死木(Dead wood):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和直径≥5cm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一定深度(通常为1m)内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直径≤2mm的活细根基线碳储量变化量(Baseline carbon stock changes):在没有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时,项目边界内碳储量的净变化量。
项目碳储量变化量(Project carbon stock changes):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边界之内的、由项目活动本身引起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碳储量的净变化量。
增加的排放量(Increase in emissions by sources):由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本身引起的、发生在项目活动边界之内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
泄漏(Leakage):由造林项目本身引起的、发生在项目活动边界之外的、可测定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或减少量。
项目净碳汇量(Project net carbon removals by sinks):项目碳储量变化量在减去基线碳储量变化量、项目边界内增加的排放量和项目边界外的泄露之后的净碳汇量。
项目净碳汇量= 项目碳储量变化量-基线碳储量变化量-增加的排放量-泄漏。
基线情景(Baseline Scenario):在项目所在地区的技术条件、融资能力、资源条件和政策法规情况下,能合理地代表没有拟议的造林项目活动时的土地利用方式。
额外性(Additionality):造林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净碳汇量超过基线碳储量变化量以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