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课件
合集下载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18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 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 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飞鸟相 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4
背景介绍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 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 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 活的情趣。
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
感悟。
14
拓展思维
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
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 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 他归园田后所作。
15
课堂总结
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 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 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 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 样悠然自在!
这里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
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8
讲解诗歌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 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 词语。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 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 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飞鸟相 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 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 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4
背景介绍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 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 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 活的情趣。
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
感悟。
14
拓展思维
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
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 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 他归园田后所作。
15
课堂总结
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 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 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 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 样悠然自在!
这里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
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8
讲解诗歌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 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 词语。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4张PPT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明诗意
东边的篱笆。 即庐山。 也指代菊圃。 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 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今译:(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
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简评:此一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
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拓展提高
悟诗情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 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 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 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 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 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 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 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板书设计
闲适心境
明诗意
结庐人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饮酒
恬静生活 悠然见山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做人真谛
此中真意 欲辨忘言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 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
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
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拓展提高
悟诗情
4、请你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 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 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 活 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 挚 情感。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 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 得
拓展提高
悟诗情 5、你还能背诵一首陶渊明的其它一首诗
新知讲解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精品教学课件

背景简介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 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 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 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 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 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 也说古风、古诗。
课文研读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课文研读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 “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结构梳理
而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自偏 ( 其 采菊见南山 五 )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课堂小结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 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 守住心灵的净土。
合作交流
1.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① 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 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有积极意义。
第25课《饮酒》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9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 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 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2
陶渊明
3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 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
4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 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9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 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 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2
陶渊明
3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 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
4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 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1饮酒》课件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 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 的状态。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 ,效果不一样。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 是 “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6、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 宁静、平和 、 闲适、恬淡 ……(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特点。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 ”,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 心远地自偏 。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 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 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总结:《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 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在人境”的心灵宁静 ,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 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 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 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 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请从炼字角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 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 是仆么?
2、写作背景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 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 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 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 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 丰富的精神生活。
8、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5、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 是 “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6、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 宁静、平和 、 闲适、恬淡 ……(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特点。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 ”,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 心远地自偏 。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 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 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总结:《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 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在人境”的心灵宁静 ,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 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 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 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 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请从炼字角了诗人远离世俗后 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 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 是仆么?
2、写作背景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 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 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 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 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 丰富的精神生活。
8、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 句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由飞鸟归巢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 1 文意理解题: 解释“相与”:相伴解释“曰夕”:傍晚 2 描绘画面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南山,飘绕着一层 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 3诗人情感: 通过刻画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表现诗人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思,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 感悟自然的意趣。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沉醉于自然、与自然为伍的恬淡闲 适之情。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 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 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 傍晚的景色十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词分析
首四句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心远”纲领全篇。 中四句 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 “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 体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解:设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追求及其淡 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揭开上文的悬念。诗人心情闲适,志 向高远,言语之间尽显自豪、自足之情。 1.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 理。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心灵足够平朴淡远, 即使身处“人境”,也可视闹市如深山幽谷。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饮 酒 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5《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5张幻灯片)

如此 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原来 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这 几句语言朴实,却 道出了他自己的心 境和生活的真谛。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1至4 句为第一层, 讲作者因为能 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 精神境界,所 以觉得所在的 地方也偏僻幽 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合 作 探 究
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 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 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好问《论诗》绝句
——金 · 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 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 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 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 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 大自然同体。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1至4 句为第一层, 讲作者因为能 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 精神境界,所 以觉得所在的 地方也偏僻幽 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合 作 探 究
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 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 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好问《论诗》绝句
——金 · 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 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 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 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 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 大自然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篱
•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 东篱
——《红楼梦》
菊的意象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 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 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 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 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 谢灵运合称“陶谢”。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 陶渊明独爱菊”。 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 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 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 物我合一的境。
采菊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
饮酒(其五)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陶
( 选 自 钟 嵘 《 诗 品
古 今
渊 明
——
隐
逸
诗
人
之
宗
》
也
)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 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 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辞赋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 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 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 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 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 隐,从此躬耕田园。
《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 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 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 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 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 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 “悠然见南山”式,表 达闲适之意,也偶有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如《咏荆轲》《读山海 经(精卫衔微木)》等, 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 慨之音。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篱
•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 东篱
——《红楼梦》
菊的意象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 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 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 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 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 谢灵运合称“陶谢”。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 陶渊明独爱菊”。 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 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 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 物我合一的境。
采菊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
饮酒(其五)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陶
( 选 自 钟 嵘 《 诗 品
古 今
渊 明
——
隐
逸
诗
人
之
宗
》
也
)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 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 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辞赋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 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 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 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 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 隐,从此躬耕田园。
《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 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 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 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 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 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 “悠然见南山”式,表 达闲适之意,也偶有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如《咏荆轲》《读山海 经(精卫衔微木)》等, 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 慨之音。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