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学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讲述箜篌演奏者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和音乐家的高尚品质。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凭;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 了解古代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培养音乐素养;3. 学会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2.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箜篌引简介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凭及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2.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3 音乐欣赏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培养音乐素养。
2.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和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箜篌引的背景、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知识。
3.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资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教学氛围。
3.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箜篌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4.3 音乐素养评价学生在音乐欣赏、演奏等方面的表现。
4.4 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译文等。
学案3:第13课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②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诗歌,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背诵诗歌,取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通过合作探究,去深入把握诗歌描写表现音乐的手法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提高美的感知及境界。
【学习重点】诗人巧妙的描写表现音乐的手法。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去感受语言展现音乐的独特魅力。
【知识链接】关于诗题“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自主学习】一、关于李贺李贺(791—817),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27岁病逝。
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人称其为鬼才,称为“诗鬼”。
二、关于背景《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
因善弹箜篌。
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三、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箜篌..()神妪.()瘦蛟.()2.结合课文注释,准确理解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3.整体把握:请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编写:王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成诵,理解全诗大意。
3、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解题: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吟咏诗韵】“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齐读。
3、熟读并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1、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2、说说诗中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自我测评】背诵并默写本词。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赏析诗歌中描写箜篌声音的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体会诗人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赏析描写箜篌声音的手法。
2、难点(1)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2、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年)至元和八年(813 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诗人李贺用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辞藻来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再读诗歌,把握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比较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七言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划分,如“吴丝蜀桐/张高秋”“昆山玉碎/凤凰叫”。
3、三读诗歌,体会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诗人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五、诗歌解读1、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写出了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高秋”点明了弹奏的时间是在深秋。
这一句为下文描写箜篌的声音营造了氛围。
2、“空山凝云颓不流”,这句通过描写天空中的云彩仿佛被箜篌声吸引而凝滞不动,侧面烘托出箜篌声音的美妙动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李凭箜篌引学案

《李凭箜篌引》学案设计人: 辽化高中柳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能力目标:从表达技巧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诗鬼李贺,担往及今,一歌求气,曲高荡魂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早有诗名,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
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
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
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起名了。
唐宪宗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
学案5:第13课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识记基础知识一、字音认读1.箜篌..(kōnɡ hóu) 2.颓.不流(tuí) 3.神妪.(yù)4.女娲.(wā) 5.瘦蛟.舞(jiāo) 6.露.脚(lù)二、词语积累1.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高秋:指弹奏的时间2.李凭中国..弹箜篌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3.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4.芙蓉泣露香兰笑...香兰笑:形容乐声清丽5.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6.露脚..斜飞湿寒兔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三、佳句诵读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5.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理解文本大意说作者(一)简介: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南宜阳西)人。
为唐宗室之后,家居昌谷。
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去世。
一生精力用在诗歌创作上,曾在长安做了三年奉礼郎的小官。
(二)作品:著有《昌谷集》,名篇《老夫采玉歌》《雁门太守行》等。
(三)评价:唐浪漫主义诗人,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诗人。
其诗风奇崛幽峭,秾丽凄清,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寻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链常识1.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李贺字长吉,故名长吉体。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
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篇1三维目标: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
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
(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
(板书诗题)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
引:诗歌体裁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明确:(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3、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诗歌侧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一、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颓(tuí)唐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
C、倚靠(yī)神妪(qū)谄(chǎn)媚奢望(shē)
D、芙蓉(róng)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李凭箜篌引()(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弹箜篌()(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6)露脚斜飞湿寒兔()
3、你知道的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句子有哪些?--
4、写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有关于写音乐的句子。
5、写出《赤壁赋》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6、全诗十四句中有八句描述音乐效果,是哪八句?
7、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
请划出意象。
9、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合作完成思考题:
1、《李凭箜篌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中描写的乐曲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3、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
4、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三、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从内容、描写音乐的方法、结构、表现效果上进行比较。